03.02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對中國後來的影響是好還是壞?

我是你阿共


這個問題很難簡單地用“進步”或者“退步”來回答。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中國古代的皇權和相權的變化趨勢,就是皇權不斷擴大,相權逐漸被壓縮,最終消亡。商超的相國伊尹,可以廢掉商王;漢朝的丞相開府治事,所有行政命令必須由丞相發出,皇帝甚至無權干涉。


自漢武帝開始,逐漸想辦法削弱相權,如漢武帝的內外朝制度(將決策中心轉移到皇帝);唐朝的三省六部(分散宰相權力);最終到明朝直接廢除宰相,皇權獨尊。


所以,就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趨勢而言,明朝廢除宰相是進步的,因為它順應了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軌跡。

然而,按照現代的視角而言,其說不上是退步,但也難稱進步。這麼說的理由如下:

其一,不利於中國民主化的發展。其實這句話放在這裡非常牽強,因為中國古代的社會基礎決定了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而中國古代政治體制自身的發展決定了,中國只能是中央集權越來越嚴重,君主專制越來越嚴重。但是既然用現代的眼光看,只能把這一條放進來。

其二,不利於個人權利意識的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群體中的個體權利理應越來越受重視,個體自由應當越來越受重視。但廢除宰相,皇權獨大,會擠壓社會中其他個人或組織權利的擴大,尊君意識更加強烈,比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中的前半句,在明朝就已經不存在了。君主對臣子的義務消失,而僅剩下臣子對君主的義務。

其三,加重政治的不穩定性。之前由於宰相的存在,君主個人意志對政局的影響力相對較小;然而廢宰相後,君權徹底沒有了約束,君主個人對政局的影響就很大。這就造成了政治的隨意性。



總體而言,其廢除宰相,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的確是難以下結論的。

【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朱元璋沒有廢除丞相制度,而是廢除丞相這個名稱。因為這個職務不可或缺。

皇帝的政務實在繁多,需要一個人協助處理。丞相正是因此產生。但實際產生要早於皇帝的出現,在春秋時期就開始有了。但每個國家的名稱不一樣:秦國叫大良造、楚國叫令尹、韓魏趙叫相邦········但實際就是那麼一回事。丞相就是皇帝的官家統領,必須要有一個這樣角色定位的人出現。

丞相誕生之日起,就跟皇權既衝突又共生。共生是相權在皇權之下,沒有皇權自然沒有相權;衝突是相權分享皇權的權力,並會奪權皇權。因此皇上對丞相是既倚重又害怕。

朱元璋防範相權,而廢除丞相。朱元璋能忍受沒有丞相的痛苦,萬事親力親為。但是他的子孫後代就不可能了。於是替代的方式就出現了

首輔、內閣大學士都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角色。皇帝為防止一人做大,把丞相職務分割給眾人,等於是把丞相的一人集權制變成多人民主制,但由於在眾人還是有一人為首。本質還是丞相制度。

所以朱元璋只是廢了丞相這個名稱,一個就業崗位。沒有根本上改變封建官僚管理制度,也沒有什麼進步退步一說了。


銫媒體


中國古代的政治結構中,兩對最大也是最要的矛盾始終貫穿始終,那就是皇權和宰相權利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和矛盾。

朱元璋建國後,正是由於看到了皇權傍落帶來的極大危害,所以乾脆直接廢除了這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制度。這個措施的正確與否,關鍵在於統治者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

皇帝昏庸,即便是廢除了相權,依舊會產生其他的權利來危害國家,比如宦官亂政。如果皇帝有為,那麼削弱相權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朝堂之上成了一個人的天下,也限制了更多人的積極出謀劃策。

當然,這個措施的實施對於老朱老說是有好處的,因為他本就是一個有為的君主。

皇帝取消了相權,但是就並不代表著相權結束了他的作用,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延續下去了而已。宰相的廢除,但是卻誕生了文淵閣,最後逐漸的承擔了相權的作用。萬曆年間的張居正就是權傾朝野。

自古以來,權利的鬥爭就是一種制約和平衡。一種制度的消失,必然會有一種新的制度與之適應,雖然內容不同了,但是其本質是不變的。


看點兒歷史


廢除丞相這事無論從當時還是現在來看,都是一種退步的表現。

丞相在當時的主要職責一個是署敕權,就是隻要是以皇帝名義發出的詔敕,都要有宰相的副署才生效,如果皇帝發出的詔敕宰相沒有副署,至少在名義上是不合法的。另一就是執掌中書省,直接領導六部。

朱元璋出身寒微,他深知皇位來之不易,為其子孫後代計,不惜一切代價來鞏固皇權,殺功臣、廢丞相就是其政治手腕之一。殺胡惟庸廢相後,皇帝一家獨大,高度集權的弊端立現,在這種體制下就要求每一任繼任的皇帝都要向他一樣有超高的政治才能和充沛的精力,一旦後繼的皇帝昏庸懶政,六部無人統一節制,則將政事日靡。這個顯然是朱元璋一廂情願的事,從有明一代來看,都可以得到印證。即便朱元璋之後的朱棣,就設置了大學士來代替丞相,但也從此失去了附署權及直接領導六部的權利,甚至像神宗時期張居正那樣位高權重的內閣首輔,為了推行考成法,要將百官的考核成績送內閣時,都因名不正言不順而受到了以內閣越權為名的抗議。

即便放到現在來看,丞相大致相當於國外首相一職。假設國家不設首相,各行政職能部門各自為政,政令百出,豈不也是十分荒唐之事?


慣與長夜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朱元璋的這次改革,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朱元璋劇照)

我們先來看對朱家天下的影響。

廢除宰相制度,讓朱家人坐天下坐得非常舒服。他們可以把千年前已經廢除的殘酷肉刑恢復起來,甚至把活殉制度恢復起來,卻沒人敢說這樣做不對。嘉靖皇帝、萬曆皇帝都可以幾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卻並沒有因為這樣,發生宮廷政變之類的事情。

皇帝不理正事,就把朝政交給宦官。可是,明朝的宦官再厲害,皇帝一句話,要把他拿下就拿下。劉瑾權傾一時,正德皇帝說拿下他,就拿下了。魏忠賢也是很厲害的,“子孫”遍地。但是,毫無根基的崇禎皇帝一上臺,也是很容易就把他拿下了。

(楊廷和劇照)

秦漢隋唐時期,只要皇帝弱,宰相們就可以站出來,自行處理朝政事務,甚至廢立皇帝。但是明朝一個權臣也沒有。那些首輔們,當皇帝不理政事的時候,他們站出來兢兢業業地幫助打理。但是皇帝玩夠了,想把政權奪過去。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正德皇帝把自己玩完了,首輔楊廷和千選萬選,把嘉靖選出來當皇帝。但是嘉靖一當皇帝,立刻就把楊廷和拿下。這在秦漢那會兒,簡直是沒辦法想象的。而漢宣帝是一代明君,但如果霍光不去世,他是真的做不了主的。

廢除宰相制度,明朝的皇帝確實過了一段非常舒服的時光不過,他們也有不舒服的時候。明朝末年,當農民起義爆發,外族入侵的時候,那些大臣們,就很少有“愛國心”和責任感。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大臣們就爭著去投奔李自成。滿清打進關內,大臣們又爭著去投奔滿清。想想宋末的時候,那時候的大臣,在國家滅亡後,依然保護趙宋皇室,和蒙古軍拼死作戰。最後在崖山,十萬軍民跳海殉國,那是何等的悲壯,和明朝比較,真是天壤之別。

我們再說說對後世的影響。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有利的一面是加強了中央集權,讓國家保持了穩定和統一。

(王安石劇照)

中央集權後,之前王朝出現過的那種藩鎮割據、藩王造反等這樣一些容易造成國家分裂的事情,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明朝對邊關,可以花重金打造防線,重修萬里長城,搞九邊軍鎮。如果是在宋朝,這種事情是不可想象的。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無非就是說國庫空虛,要搞一點錢維持開支,打造邊防建設。但是司馬光等大臣們吵翻了天,堅決不同意,結果王安石變法只好半途而廢。明朝絕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明朝的時候,正是世界上各種思潮開始大爆發,世界從農業社會脫離出來,進入商業社會,乃至工業社會的時候。明朝因為廢除宰相,禁錮思想,嚴格加強中央集權。結果明清兩朝倒是比較穩定,除了出過一些農民起義外,其它由大臣大將發動的叛亂,確實沒有出現過。但是,國家也因此漸漸地失去了活力,從原先的引領世界潮流,變成遠遠地落後於西方國家,最後走上被痛打,被侵略肢解的道路。

雖說廢除宰相制度有好有壞,不過好處只是短期的,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中國今後的發展,卻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廢除丞相,當然是歷史的進步。

明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一直以來一直吸引著很多人的探討。雖然朱元璋做了很多在今天看來十分不可理喻甚至歷史開倒車的事,但是在廢除丞相這一點上,朱元璋無疑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是歷史的進步。理由如下:

1、中央集權是一直向前推進的

很多人說朱元璋廢除丞相是實現個人專制,是典型的反民主的歷史倒退,這是典型的西方思路。在中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央集權就基本沒有停止過。而且這一趨勢在宋朝之後開始步伐加快,特別是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對中國的政治體制進行了全方位的變革,中國的中央集權速度加快。

和西方星羅棋佈的小國不同,中國是早就實現了大一統的同一國家,統一是所有帝王的夢想,而大一統無疑是強化大一統的有力工具。而朱元璋廢除丞相,將原屬於丞相的權力收歸自己,自己雖然更累了,但是這無疑幫助朱元璋更好地實現了收權,從此君權不再受丞相的制衡,君主得以更高效率實現自己的主張。這在封建社會的條件下,對於帝國的運轉是有好處的。

2、廢除丞相優化了中央機構

丞相廢除後,朱元璋將六部直接作為朝廷的下設機構,沒有了丞相的中間環節,中央機構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在明朝前,朝廷分為左右丞相,而為了制衡的需要,左右丞相一般都是唱對臺戲,這對於中央決策的效率簡直是個噩夢,現在六部接管了所有政務,而且聽命於皇帝一人,當然少了很多相互扯皮的事情。

問題來了,沒有丞相的制約,皇帝不會昏庸亡國嗎?

當然不會!也可以這麼說,在明朝前,有丞相的制約,王朝就不會滅亡了嗎?

實際上恰恰是因為責任太重大,所以皇帝們才不敢昏庸,因為太耽誤事,這在清朝皇帝身上得到印證。清朝比明朝集權程度更高,皇帝更不敢昏庸,所以才有了“清朝無昏君”的說法,實際上是他們不敢。而朱元璋也實現了這一點。

至於後面的明朝皇帝荒淫無度,則完全是他們背離朱元璋的設想,將收回的權力交給內閣,形成了新的制衡,所以才解放了皇帝們,那才是歷史的倒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注“靜yeS”,讀史使人明智,期待與君一起探討精彩的歷史!


靜夜史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是中國傳統政制的一大變故,也是歷史性的倒退。朱元璋這個人,無立制之能卻偏愛創制,而且特任性,不但要控制當下,還想控制未來。他訂皇明祖訓,規定「一字不可改易」。修明律,規定「群臣有稍議更改,即坐以變亂祖制之罪」。廢宰相制,又規定「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大概將自己當成創世天才了。

廢除了宰相制之後,皇帝同時兼任政府首腦,但這是行不通的,是很糟糕的制度,我們說一項制度如果按它設定的邏輯運行下去,很快就發現它一定會卡殼死機,那這套制度肯定是非常糟糕的。朱元璋廢宰相、皇帝兼政府首腦之制便是這樣,從邏輯上來說,這套制度要求每一任君主都要有高超的政治才能、充沛的精力,生出八爪魚一樣的手臂審批奏摺。但在嫡長子繼承的世襲體制下,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宰相始也。

有人說,明朝雖然廢了宰相制,但有內閣制啊。內閣首輔不就是宰相嗎?其實明內閣與宰相制有著天壤之別。宰相是政府首腦,內閣首輔從來就不是政府領袖,只是皇帝秘書。

1、宰相擁有詔敕的副署權,皇帝詔敕未經宰相副署,至少在名義上是缺乏合法性的;而明代的內閣輔臣,不管多麼不可一世,也沒有副署權。

2、宰相可以合法地領導政府、指揮六部;但明內閣並沒有這個權力。張居正的權力很大吧?但他的權力並不是來自相權,而是來自攝政的身份。張自己都說了,吾非相,乃攝也。所以當張居正推行考成法,要求將朝廷對百官的考核成績送內閣時,立即就受到抗議,說內閣越權了。

朱元璋廢宰相制,為華夏政制之一大局,遺害之烈,不獨影響整個朱明王朝,且累及晚清之官制改革。你知道, 晚清時候,立憲派追求君主立憲,但君主立憲制離不開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有一個政府首腦,叫宰相也行,叫首相、總理也罷,總之政府須立一首腦。然後,才可以推行內閣責任制。如是,方有可能虛君立憲。沒有宰相,還搞什麼虛君立憲、責任內閣?


吳鉤的鉤沉


從中央集權的角度當然是進步,這裡是從整個國家體制上看的,可如果只從廢丞相這一件事來看我個人認為是倒退,與排第一強行誇的意見不同。

首先再次說明,僅針對廢丞相一件事。整個大背景是元朝設立的中書省實際上是中央集權的退步,宋朝的二府制度已經很成熟了,但元朝另起爐灶使明承元制。這導致明太祖自然要吸取教訓,這個就是廢丞相,胡惟庸案不過是個藉口。

其次從君主專制角度看明太祖想法很好,實際效果卻並不好,否則也不會有內閣的出現。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家也都清楚,當然有人說這是君主立憲,又說沒了皇帝照樣沒問題,那請出門左拐,不用往下看了。像清承明制,耍了個軍機處。專制的夠可以吧,後期皇帝一樣力不從心,這說明這個極端體制是有問題的。

最後又和排第一的效率說明顯有問題了,一件事必須先去內閣審閱,再去皇上批覆,這叫有效率嗎。相反丞相制是丞相府可以直接決策,這叫效率,甚至可以與皇帝共同決策,避免獨斷專行出錯。

因而廢丞相是無意義的事,最後還是得從其他地方補回來,當然從整個中央集權體制發展脈絡看又是沒問題的。只是王朝興衰和丞相又有什麼關係,到點了該衰就衰,有沒丞相都一樣。


臥家人


皇帝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名義上擁有一切權力。但在實際的權力運作中,他卻並不是一切都能管得過來。所以明代以前有宰相來對皇權的運行的進行制度化的分化和制約。宰相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負責人,擁有法定的分化和制約皇權的權力。因此,皇權與相權就成了一對冤家,皇帝由於不可能什麼都管,為了權力運行的有效化,必須分出一部皇權來授予宰相,但皇帝又不願意甘心和宰相分享權力,所以唐宋時期,宰相制度已經發生大的變化,就是用集體化的宰相(跟漢、魏時代宰相一般是一個人不同,唐宋時代在同一時間裡宰相一般有三到五個)來分散、分割相權本身,相權已經遭到很大的削弱。而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廢除,是中國古代專制皇權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制度化的相權會部分地分割皇權,起到在制度上制約皇權的作用,這必然為皇權的擴張所不容。宰相制度的廢除標著皇權最終戰勝了一切可以制約它的制度化力量,意味著皇帝專制的局面真正形成,對於中國社會來說,這是災難性的後果,在此簡單地講兩點:

一、宰相制度的被廢除,意味著中國政治中權力制衡的“制度化建設”方向的失敗,在此之前,儘管皇權和相權有矛盾,但解決的辦法是“制度化”的權力分配問題,而宰相制的取消,意味著制度性思考的式微。“權力”開始失控,這種失控的風氣,最後漫延到整個社會不再相信“制度化”的力量。明代的皇帝大多稀奇無怪,其實最大的特點就是“任性”。而明代雖然沒有宰相,看起來皇帝可以大權獨攬,但實際上卻是“權臣”不斷湧現(最有名的像嚴嵩、張居正等,更是可以隻手遮天),這意味著皇權亂來的同時,官僚集團也越來越沒有章法。迷信“權力”,蔑視“制度”,造成中國社會對於“制度”問題不再關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制度化建設的失敗,權力的失控的過程中,形成中國政治權力運行機制中的強烈“人身依附關係”特點,簡單地說就是“奴才政治”盛行,不要以為清朝的大臣自稱“奴才”才是奴才,明朝的大臣不自稱奴才就是獨立人格的“人”,明清之間,無本質的差別。宰相制的廢除,標著中國政治結構中再也沒有了“法定”的最高行政機構,明代一切的分享皇權的“東西”都是不合法的,比如“內閣”,內閣看起來可行使部分宰相的權力,但它只是皇權的附屬物,他沒有法定的權力,恰恰相反,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的內閣擁有了絕大部分權力都是“非法”的,其權力來源不是合法的“授法”,而是皇帝的非法行為,內閣不但沒有獨立於皇權之外的權力,甚至都沒有多少權力是“合法”的,內閣權力完全依賴於皇權的“任性”。另一方面明代皇權運行中與內閣配合的“司禮監”系統,更是體現出這種“人身依附關係”的奴化政治的特點,皇帝的家奴——宦官群體組成的“家政服務機構”也變成了實際政治運作中的“秘書機構”,內閣和司禮監這兩個明代最有權勢的機構,其實不過是兩個秘書機構罷了,只不過一個在內,一個在外,一個是家臣,一個是家奴。這非常不利於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中“獨立人格”的形成。造成後來中國文化中的主子和奴才的雙重人格。


只愛潘多拉


廢除丞相制度,當然是歷史的退步。過度的中央集權,並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

朱元璋這個人太過愛權,早就想廢黜丞相制度,所以故意縱容胡惟庸作惡,胡犯小錯的時候,朱元璋裝成看不見,當胡的過錯越來越大的時候,朱元璋立時發難,可見此人的用心之險惡。朱元璋不但將胡丞相五馬分屍,還以此為藉口,一舉將中國2000年的丞相制度廢除,從此相權盡消,天下權柄盡歸皇帝一人之手。之前,相權還能與皇權互相制約,到了霸道的朱元璋之手,天下唯有皇權。朱元璋終於做到了獨夫的境界。

廢除丞相制度的後果是,從此以後,國家的興旺,只能依賴於皇帝一人。如果皇帝是一個開明的君主,國家還可能正常維持運轉,如果皇帝是昏庸兒,則非江山百姓之福。縱觀明朝的14個皇帝,除了朱元璋等二三人能力比較強,其他人都比較差勁,多為荒唐之輩。即使是被一些人吹捧為"大明勞模皇帝"的崇禎帝,也不過是一個剛愎自用的無能兒,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崇禎帝做過最大的事情,就是一句粉碎了魏忠賢的勢力,但他不久又重新重用宦官勢力,宦官一黨繼續在崇禎朝發揚光大。最後李自成打進京城之前,也是崇禎帝的大太監親自為大順軍打開城門。崇禎帝能任用這些宦官,他本人的執政水平也可想而知。



將天下權柄操於一人之手,更加不可能在大明朝誕生憲政,而憲政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壯大的保障。從這一點看,廢除丞相制度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