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跟腱斷裂手術後該怎麼恢復?

Jason沈佳誠


說到跟腱斷裂,我就想起了我國著名的運動員劉翔,正是因為傷病,毀了這位優秀的運動員。那麼跟腱斷裂有多嚴重,而手術後應該如何恢復呢,我將為大家詳細解答:

跟腱是人體最強大的肌腱之一, 能承受很大的張力。跟腱斷裂在日常生活中較少發生, 但在學生及運動員中卻非罕見。跟腱斷裂是常見的運動損傷, 大多數由間接暴力引起。受傷當時多數患者或在場的其他人會聽到“啪”的響聲, 隨即足踝運動失力, 不能提踵或行走, 腓腸肌部位疼痛或伴有麻木、發脹感。傷後的早期處理是局部冷敷, 加壓包紮, 送往醫院就診。目前一般認為多數患者尤其運動員及年輕患者最好採取手術治療。因為術後出現傷口感染、肌肉萎縮和再斷裂等併發症的幾率較高,術後合理的康復斷裂非常重要。

1.術後即刻:術後用棉花腿包紮, 長腿石膏託固定於屈膝45度、踝蹠屈30度位。

2.24小時-72小時:手術24小時後每天在床上練習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肉力量, 同時在床上練習患肢抬高, 每日3次,每次20分鐘, 每次3~5組。並做蹠趾關節活動, 以利血液和淋巴迴流。3天后可以持拐患肢不承重下床活動。

3.術後3周:滿3周時將長腿石膏去短至膝關節, 並開始去石膏在床上練習膝關節及踝關節的屈伸活動, 陳舊傷推遲1周, 但下床時一定要帶石膏並持拐防止跟腱再傷。

4.術後4周:滿4周時開始用溫水泡腳, 每天2次, 每次20分鐘, 泡腳後開始進行踝部功能的滾筒練習(圓木直徑10cm, 足踏於上來回滾動)。

5.術後6周:滿6周時去石膏, 鞋內墊後跟與健側高度相同, 持拐著地行走, 可部分承重。後跟高度在2.5~3cm。最佳材料是用踩實的硬紙板10餘層, 隨著踝關節背屈範圍的改善, 逐漸減低高度, 每2~3天去一層, 直至完全去除。術後8周開始提踵練習。逐步脫離柺杖。

6.術後3個月:3個月後可以開始由慢走過度至快走練習, 但是不能做大跳運動, 如玩保齡球等, 防止意外摔倒發生再斷裂。

7.注意事項:康復中要循序漸進, 根據自身情況, 逐漸地快走→慢跑→快跑→跳。快跑練習的同時可以進行提踵練習以增強肌力, 由雙腳提踵逐漸過渡到單腳提踵。6個月後可以逐漸恢復專業訓練。


骨科姚先生


跟腱斷裂的具體病情每個人都不一樣,細分到普通運動人群和職業運動員對恢復運動的要求差別也很大。那麼,跟腱斷裂後怎樣恢復正常的運動,這是個系統工程。首先,要重視的是如何恢復正常行走。

我在平時門診發現,很多跟腱斷裂(包括其他足踝手術)術後,很多患者在去除了石膏固定或者支具後,行走步態並不正確,或者說,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恢復。這其實是需要步態康復和調整的。

如果步態不正常,行走的時候,足部並不能完全處於接近生理載荷中,小腿三頭肌並不能有效鍛鍊和進行完全的收縮。所以在恢復過程中,如果不能以正常的步態行走,那麼後期對於運動能力的恢復,肌肉的再鍛鍊就會變得非常緩慢。對於運動的恢復,尤其是日常生活中運動愛好者的恢復,是遵循著術後恢復階段,行走及步態恢復階段,肌肉及動態康復階段,模擬運動及經濟對抗階段這四個階段進行的。如果行走及步態恢復不規範,後期的鍛鍊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那麼是否有一些康復練習推薦呢?有的。

跟腱術後早期的康復練習①

準備一節有彈性的彈力帶,手拉彈力帶,前足放在彈力帶上。

動作要領:

①\t先屈膝,同時拉住彈力帶;

②\t伸膝;

③\t重複動作。

溫馨提示:

①\t個人主動屈伸膝可以掌握力量,調整強度;

②\t有彈力帶的緩衝保護,跟腱比較安全;

③\t適合跟腱術後早期的康復。

白醫生小聲說:這個練習在家就能做,不用跑醫院多便捷!

跟腱術後早期的康復練習②——

跟腱牽拉練習。

動作要領:

①站著,腳成弓步,患側足在前;

②屈膝,身體前傾,增加跟腱張力;

③逐漸拉伸跟腱;

④堅持10秒後,放鬆跟腱;循環。

注意事項:

①整個腳要完全踩地;

②牽拉過程中,小腿向前角度大約是30°;

③對髕骨壓力大,中老年人要適可而止;

白醫生小聲說:對部分跟痛症、跟腱炎、跟腱術後早期恢復都有很好的作用。

PS:關於拇外翻的功能鍛鍊小視頻、踝關節扭傷後康復的小視頻、跟腱術後的早期康復小小視頻已經同步更新在頭條號“白露骨科攻略”、抖音號“白說了”歡迎大家查看。

同時歡迎大家溝通交流關於足踝骨科的知識~


白露骨科攻略


跟腱斷裂術後的康復訓練要分幾個階段進行:第一、是早期,就是屈曲30度石膏固定期,也就是大概在0—4周這個時期。早期的肌力練習儘可能避免肌肉收縮,要進行足趾的活動,肌肉繃緊,就是不發生關節移位的肌肉繃緊,保持十秒,然後放鬆,可無痛範圍內反覆發作,不要強忍著很劇烈的疼痛去練習,那樣是不安全的。第二、是中期,也就是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是指4—12周,根據情況由醫生在3—4周的時候將石膏託去短到膝關節以下,除練習時取下,其餘的時間還要佩戴。開始活動度的練習,強化腿部肌肉的練習,也要開始慢慢的負重的練習,逐步恢復正常步態的行走。術後6周要去掉石膏託,術後8周在頭一兩週內力求達到正常步態的行走。第三、後期,也就是三個月時,強化肌力,改善關節穩定性,恢復日常生活並逐步恢復運動能力。可以有固定自行車的練習,無負荷或者輕負荷,但是跟腱處不得有明顯的牽拉感,每次可以30分鐘,每天可以1—2次。可以開始蹬踏練習,還可以開始游泳,但絕對要防滑,避免摔倒。第四、就是三個月以後的恢復運動,在這時候要強化肌力,開始跑跳的練習,但是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根據自身練習的情況逐步提高,可以從快走到慢跑,到快跑,到跳。10—12個月就開始恢復我們平時的正常運動。

最後祝您,早日康復!!


孟大酥vlog


跟腱長約375px,是人體最粗大的肌腱,由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腓腸肌內、外頭)肌腱在足跟上方約375px處融合形成。人的行走、跑、跳就依仗著這條強有力的肌腱。跟腱若是完全斷了就會寸步難行。當人們腳跟離地用腳尖站立時,可以明顯看到。

跟腱斷裂術後會使用石膏固定4~6周,以提供良好的條件促進跟腱修復。在此期間,我們只能控制水腫和疼痛、減少手術部位瘢痕形成、維持下肢近端肌肉群力量;在將長石膏換短石膏後,可以開始屈伸膝關節練習;石膏完全拆除後,加強腳踝周圍肌群肌力、 恢復腳踝全範圍主動關節活動度;無痛的功能性活動,如上下樓、如廁、步行等;伸膝位勾腳、繃腳練習,癱痕按摩;保護下可耐受負重到完全負重練習步態,無痛時則可脫拐。術後10-12周力求達到正常的步態(可進行倒走練習,上臺階練習等等)。


文來自南醫三院康復科-軍


南醫三院


跟腱斷裂其直接影響為踝關節的功能,在手術後的康復方向,也就是恢復踝關節正常功能。

一,踝關節功能

踝關節的活動功能有:背屈、蹠屈、內翻、外翻。而跟腱損傷會極大影響踝關節足背屈能力,且影響部分內外翻。

二,跟腱斷裂損傷病理

通常為腓腸肌-比目魚肌群突然加速或減速的強烈收縮有關,退化及機械因素會增加急性斷裂風險,包括蹠屈肌柔軟度減少、體重過重、原發性肌腱炎、肌腱皮質固醇類(封閉)注射和肌腱血管問題。

三,手術類型及固定方式

手術分為直接修復和延遲修復/重建。手術過程不討論,對後期個體康復可操作性不大,關鍵在於術後固定方式:石膏固定或者支架固定,和有未加上膝關節固定。

下面說下術後康復及運動康復

術後康復:0-4周術後一週內移除壓迫性包紮,更換固定支架和樞紐式靴子,在1-2周進行患側的主動蹠屈與背屈,此時必須在功能支架內完成,避免主動活動度超過15-20°,影響修復。

4-6周可移除輔助工具,開始做有內翻與外翻的蹠屈與背屈,此時角度仍不能過大,影響修復

6-8周可做超過踝中立位10°的背屈,內外翻可超出輔助工具

活動度不足矯正:以關節鬆動技術增加術後關節活動度,溫和的自我毛巾牽拉,坐姿下以毛巾幫助踝關節背屈(不討論物理治療師操作)

運動康復:6-8周時開始進行閉鏈、低負荷、高重複的阻力運動強調蹠屈肌控制、離心能力,執行不使用輔助工具的閉鏈訓練,並逐漸停止使用輔助工具。

1,髖、膝、踝低抗阻開鏈訓練,以仰臥姿,雙手持低阻力彈力帶蹬踏訓練。

2,坐姿由雙側進階到單側的提踵閉鏈訓練。

3,站姿的雙側進階到單側的提踵閉鏈訓練。

4,弓步或蹲姿的提踵訓練。

5,負重來增加站立阻力的提踵訓練。

6,以單腿站立的平衡改善性訓練及進階訓練。

總結:跟腱術後康復及運動康復涉及方面複雜,雖患者自我療愈及訓練重要,但物理治療師的介入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