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的40後50該怎樣養老呢?

世外的散仙


我父母是40後 我是一個60後的人,是普通職工還未退休,雖然現在生活還算順利,但也常常面對生話的很多無奈,因為真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特別是最近,家裡添了小孫女,忙著照顧媳婦月子,哪也去不了,媳婦兒子這一代都是獨生子女,自己還是孩子,因此作為婆婆,媳婦當女兒親還沒親夠,又迎來小孫女,重心又移到孫女這了,可是,一天快80歲老母親來看孩子的一句話讓我明白,我也忽視了一個問題,母親是40後,她老人家一進門就說,“你現在顧不上我了”,我心裡一愣,才發現有快40天沒去看母親了,當時沒說啥,但心裡有點酸酸的,父親已去世,家裡只母親一人,我還有個弟弟也在城裡上班,更忙得不能常來家,可是更年期的我,面對做月子的媳婦,還有小精靈一樣小孫女,再面對快80母親,我怎麼選擇,重心只能一點點輕斜到我的家庭,輕斜給小孫女,我更聯想到,農村現在的40後50後,都是60歲到80歲的人是不是都面臨一個養老問題,怎麼樣,由誰養?

農村 40後50後這一代人,他們那年輕時都是生產隊的主力軍,辛苦拉扯大孩子,像我們這一代都趕上好時代,農家孩子都努力學習通過考試上大學,跳出農家門,像我的父母一樣,把孩子都送進大學離開農村,只剩父母在農村,而父母那時也從沒想到自己老了怎麼辦,這一代人那時也沒有為自己買養老保險,現在生活無保障,若兒女孝順還可以,反之更無法過。

首先,建立建全農村養老制度,村村都應有養老院,讓這些40後50後老人老有所養,不能光靠兒女,因為雖然孝為先,可是在當今工作機會競爭激烈的年代,做兒女也不能不工作回家守著父母,更何況兒女的兒女已有下一代。

第二,農村的養老院不能以賺錢為目的,國家應有相應補償,讓經營人可以經營。因為畢競這一代人沒有大的收入,他們不捨得把錢送到養老院,收費過高,他們更不能去,如果降低收費,才可以讓更多老人老有所養。

第三,如果兒女經濟條件可以,也可接父母到城裡的養老機構,兒女也方便常看望,還不誤工作,也能照顧到自己家。

第四,如果父母身體尚可,也可抱團養老,就是幾家老人聚在一起,幾家兒女共同請人來照顧。

這只是我的一點想法,這一代40後50後老人,怕是養兒防老傳統習俗難改變,養老問題應不斷完善,個人國家共同努力,讓他們安度晚年。


山村梅花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農口多達近十億人,40後,50後,甚至60後的叔叔阿姨們都將在日趨老去,養老問題不僅成為了社會問題,也成為了成千上萬家庭兒女們的負擔了。


作為60後的我,雖然說自己夫妻二人還只有53歲,可是我們夫妻雙方父母親們都是80多歲高齡的人了。

我父母親身體情況還好一點,他們二老還在開鄉鋪,母親身體差一點,患上了心腦血管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有時候一個月要去醫院住十天半月才行,才能維持她老人家的身體健康,光就她醫藥費除了政府新農合報銷,一年我們兒女們就要負擔一萬多元,兩老開個鄉鋪也就混點兒生活費吧,就不講究賺什麼錢了。


要他們不開鄉鋪吧,二老說沒什麼愛好,又不打牌,待在家中寂寞怕生病,開個鄉鋪還可以幾個老人家經常坐在一起聊聊天,更開心快樂,做兒女們的就順順他們的意吧,父母親身體健康,就是我們的福氣了是吧。

而我岳母雖然早幾年病逝了,可岳父身體情況不好啊,一場腦中風偏癱在床,需要兒女們輪流護理他了,為他接屎接尿,端茶服飯,換洗衣服,沒辦法啊,岳父也是父親,夫妻雙方父母養老問題一視同仁嘛,畢竟父母親帶大我們,也付出了巨大的辛苦了是吧,現在正是需要我們回報他們養育之恩的時候了。

好了,話題回到我們自己養老方面來了,說到我們自己養老問題,我的宗旨是,能動之時儘量自己生活自理,儘量減輕兒女們的負擔,自己利用手中存款,買一些社保醫保什麼的,保證自己老來生活有來源,有保障。

就拿我自己情況來說,50多歲夫妻身體還好,多幫助兒子們做一些生意,多賺些錢,兒子兒媳婦也不會虧待我們,一起同吃同住同生活賺錢,爭取在能動之年不吃老本,把手中的錢買些社保醫保,投資一些生意增點值,分點紅利,我個人估計我們的養老問題,將來還是可以自行解決的。

不知各位叔叔阿姨們,哥哥姐姐們,你們的養老問題又是如何安排的,歡迎大家參與討論,謝謝大家!


七星老農


40後50後到現在都應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的確那代人很辛苦,一來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二來經歷了浩劫,三來子女較多到現在上或許還有老人,下已經有了孫兒,而自已由於長期勞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越來越差,雖然國家的新農保政策4O/5o後算是最初的受益者,但每月不足百元的養老金,對於患有慢性病需要不斷用藥的老人來說困難可想而知,而子女要承擔家庭以及子女教育的責任,因此沒有更多的錢來改善父母乃至爺爺奶奶的狀況。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家庭子女的減少,很多農村人變成了城市人或為了子女教育等進城了,混的好的打下了片天地,在城裡有房有車,還接了老人進城,但不久老人又回來了,畢僅大半輩子生活在農村,老了要適應城市生活也難,加之子女都忙沒多少時間陪自己,還不如在農村自由自在。

人老了一生形成的某些習慣不可能為了適應某些特定環境而改變,或根本改變不了,在習慣方面這樣在飲食方面更是如此。這就決定了多數老人不習慣城市生活不習慣進養老院。那麼家庭養老就成為必然,畢僅現在的中國尊老養老的風氣尚有基礎。

但在當下農村養老還是要作出妥協,若是老人不能將就子人女在城裡,那就得子女隨了老人的心願回老家養老,有請專人照管的,有請人協管的,也有子女自己照看的,人老了一輩子不容易,疾病纏身的老人難免有隨地吐痰,大小便失禁,或長期臥病在床等各種狀況,因此老人照顧起來要有十分耐心,必僅人人都會老,要有尊嚴的讓老人老去這很重要。


桶叔


我們國家的養老形式還是以居家養老為主,國家社會養老為輔。



現在農村還是以家庭養老居多,子女贍養老人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的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是: 1,我們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進入中年的人贍養任務越來越重,兩個中年人可能要面對4老2小的問題,並且較為普遍。現在社會工作壓力都很大。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全社會都在關注老人問題,其中老人養老問題就是一方面。

在居家養老的基礎上,我們現在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建立多種形式的養老機構,如社區養老院,福利養老院,醫養結合養老院,計時服務老人的家政服務公司等,這些養老機構的出現大大減輕了我們中年人養老的壓力。



選擇怎樣的養老方式,還要根據個人家庭情況,個人養老觀念,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及養老政策,機構建立情況進行合適選擇。



我們尊崇尊老愛老敬老,贍養老人是我們的義務!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明天!


綠洲238


40後50後現在已經是70歲了,在農村老人養老的問題只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就是青年時參加過工作老來時領取退休工資養老,這是最好的一種,

第二種,也就是養兒防老,70歲後還能領取到國家的養老補貼雖然不多但那也是每個月的生活食用油的錢,再說兒子也已經四五十歲了,也就是幸福養老,兒孫滿堂。

第三種,無兒無女五保老人,每個月領取四百多塊的養老金度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