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吗?答案是否定的,看了这个你就知道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社会还处于荒蛮时代。那时候,社会上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人们要记住什么事情,就在绳子上打结。直到现在,世界上有些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甚至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时间长了,只是依靠口耳相传,许多的事情就很难说得明白。文字的发明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按照民间老百姓的说法,汉字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名叫“仓颉”的人造出来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也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伏羲作八卦启发了人们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结绳而治不能满足要求,所以黄帝时代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进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随着考古的大量发现,汉字的起源之谜被逐渐揭开。

汉字是原始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逐渐发明创造出来,并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创造。实际情况可能是仓颉这个人并不存在,或仓颉只是曾经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而已。

文字的萌芽可能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但是经过使用者的加工整理,图形或符号逐渐同语言中的“词儿”对应起来,并能够代表语言用来记事和交际,这样文字符号体系就逐渐形成了。

据考古资料表明,汉字起源于图画和简单刻画,在我国原始社会已有汉字的萌芽。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安半坡遗址就发掘出土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半坡人的刻画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重复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距今在6000年以上。此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都相继出土了一大批带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画符号,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大陶缸上的图形符号。

目前,有些图形符号已经被释读,如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这些符号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比甲骨文要早一千多年。有人认为它们就是古代汉字的前身,并进一步认为中国早期的图形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因为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有人把它们称为“象形字”。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吗?答案是否定的,看了这个你就知道了

但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作为比甲骨文更早的图形文字,毕竟更接近汉字起源的最终谜底。

因此,甲骨文虽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但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