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現代人的憂鬱症怎麼那麼多?是不是生存壓力太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寧靜a99


人生充滿困苦,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古往今來,身處不同朝代和社會的個體各有各的煩惱,很難判斷當代社會的壓力是不是比以前大了,因為我們無法回到從前,去體會處於歷史情境中的感受,想想如果你回到文革時期,你感受到的壓力與現在可能完全不同,但不一定比現在更輕鬆。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把抑鬱症歸結於童年的不幸經歷,是原生家庭導致的問題。但心理學實驗的大量數據表明,童年不幸和成年後的心理健康水平沒有相關性,而對不同家庭收養的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表明,哪怕家庭環境不同,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展現的人格特質更相近,基因比家庭環境對人的性格的影響大得多。

積極心理學提出了以下幸福公式:

幸福的持久度=幸福的範圍+生活環境+可控因素

幸福的範圍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生活環境也不由我們選擇,但好消息是依然有我們自己可控制的因素,即你如何看待失敗和成功,這一部分對積極情緒的影響是可以超越基因和外部環境的。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抑鬱程度和看待失敗和成功的時空觀緊密相連。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牛頓的經典物理學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愛因斯坦的理論則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面對失敗時,抑鬱的人採用牛頓視角,把失敗認為是永久的和普遍的,幸福的人則採用愛因斯坦視角,認為失敗只是暫時的,局部的;當獲得成功時,兩者的視角又反了過來。正是這種樂觀和悲觀的視角差異導致了個體幸福程度的不同,心理學相關研究顯示,積極情緒和幸福感呈明顯的正相關關係,患有抑鬱症的人,積極想法和消極想法的比例平均為1:1,幸福感強烈的人,這個比例上升到2:1。

舉個例子,仔細觀察你的孩子,當他在學習數學中遇到困難,如果覺得自己永遠學不好數學,甚至擴展到其他學科,悲觀的情緒就會悠然而生,很容易導致孩子輕易放棄,長此以往,孩子很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抑鬱的苗子就此種下了;相反,如果孩子認為這次在數學上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只是技能上的缺失,可以通過請教老師來獲得進步,同時不會因為這件事而影響到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時,孩子就具備了樂觀的品質,這樣的孩子很少會抑鬱。

既然抑鬱與看待問題的時空視角有關,為了提升幸福感,我們只要將悲觀的視角轉換成樂觀的視角不就可以了嗎?但這並不容易。舉個例子,如果你的一個同事對你說:“你不是個好領導,你自私自利,員工都不喜歡你。”你第一反應肯定會去反駁他,而且會找到很多證據來駁斥他的觀點。那如果那個同事就是你自己呢?當你自己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領導的時候,你怎麼自己反駁自己呢?

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你有悲觀的想法時,第一時間把它當做是別人對我的評價,別人就是要讓你對生活不滿,所以你不能讓他得逞,你要找到證據反駁他。怎麼反駁呢?你可以嘗試以ABCDE的模式來不斷練習,以下簡單舉個例子,希望有借鑑意義。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在對領導的360測評中,我的一名下屬給我打了很低的分數,並在備註中寫到:“領導太自私自利,不受員工的愛戴。”

B(belief),代表當事件發生時自然浮現的念頭:他盡然如此大膽,現在的90後哪有我們那時吃苦耐勞的精神,多給安排點活,就不高興,其實這是在給你們學習的機會,一有情緒就撂挑子,我對這些90後厭煩極了,幸好我不知道是誰寫的。

C(consequence),代表這個想法所產生的後果:我很生氣,打電話給朋友抱怨,併為此生氣了一整天,現在的90後真的是目空一切,對領導缺乏必要的尊重。

D(disputation),代表反駁:這個員工確實沒有禮貌,他對我有意見我可以理解,但沒有必要這樣做。其實大部分員工對我的工作還是肯定的,雖然滿意度沒有往年那麼高,但不久前,有幾個員工和我聊過彈性工作制的想法,如果適當地增加彈性工作的時間,他們對時間的利用效率會更高。或許我最近太忙了,沒有認真去思考過他們的提議,我以前都比較關注員工的想法,現在卻有些忽視,也許員工感受到了這一點。或許我應該把這次測評作為一個警鐘,我得多花些時間和員工溝通。

E(energization),你成功進行反駁後,所受到的激發:我不生氣了,雖然我對這名下屬的表達方式仍然感到不高興,但我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也許我該想想接下來如何和員工建立更為通暢的溝通渠道,實現員工和企業的雙贏,我很期待這樣的方法能起到效果。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反駁環節,你在尋找原因時,不能總找與自己無關的原因(比如,員工性格有些問題),你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你可以改變的原因(與員工的溝通需要加強),這些原因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但只有後者才能讓你找到改善的著力點。如果把原因都推給別人或者環境,那麼大概率你今後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這樣的循環對你幸福感提升是毫無積極意義的,反而讓你通過逃避問題而陷入更深的抑鬱。




河魚天雁


有遺傳和成長環境兩方面原因。憂鬱症增多主要是後者因素在作用。

環境因素的刺激能影響大腦的發育,對人的大腦發育影響最大的多數情況下是家庭環境。

古代孩子多,家長顧不過來,自由成長,順應了成長的自然規律,雖然物質條件差,但童年很快樂。

前段時間看到新聞,國外的研究,玩耍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必不可少的階段。包括人類兒童在內的幼年哺乳動物都很愛玩。

現在的家長怕孩子摔著碰著,怕浪費時間耽誤了學習,玩耍嬉鬧什麼的,自然是要管的,不必要的約束,讓腦部正常的發育進程被人為打斷。

孩子到了該自己動手做些事情的階段,家長代勞,手腦是互動的,自己動手獨立處理事情,對大腦是外部刺激,可以促進腦部相關區域的發育。

家長不是教育專家,卻往往對自己的養育方式很自信,錯誤的管教會一直持續到孩子成年。

一顆樹苗,剛發芽的時候,人為搬塊大石頭壓在上面,樹苗只能彎曲生長,等樹苗長大把石頭頂開後,樹幹已經彎曲變形,直不回來了。

人腦的發育如同樹苗一樣,是不可逆的過程,錯過了大腦的發育階段就無法倒退回嬰兒重新生長髮育。家長的過度關注,錯誤管理,導致腦部的異常發育,影響情緒的神經遞質系統異常,各種心理疾病也就難免出現了。


孫澈虛


現在的抑鬱症發病率的確比以往高了很多,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好事情。

但是到底是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了嗎?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簡單。

覺得抑鬱症高發,有多種因素。


第一,是媒體的宣傳和報道,現在是信息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遞太快了,太便捷,太容易了。以前通過電視報紙或者口口相傳,現在一部手機就能知道整個城市最近發生了什麼?

而抑鬱症一旦被引起重視,都是和自殺自殘聯繫在一起,這種爆炸性新聞總是會加深人們的擔心和恐懼。放大抑鬱症的影響。

第二,心理健康知識,精神醫學知識的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往對心理疾病的知識匱乏。即使身邊有人出現了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思維緩慢等典型的抑鬱症狀,也不會和抑鬱症聯繫起來,也不會去醫院做檢查診斷。

現在大家知識越來越豐富,獲取知識越來越容易,抑鬱症的知識越來越普及,一旦出現了相關的症狀,都會很容易的發覺。這是抑鬱症的表現。好像是抑鬱症高發了,其實是大家重視了。

第三,生活水平好了,物質條件基本滿足了。國民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了。對幸福感的需求越來越高了。所以對心理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可以及時去發現自己的狀態。也有能力有經濟條件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了。

第四,有人統計過現在精神疾病和過去幾十年的發生概率,還是常態化。並沒有過高的發病率。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壓力。而人都會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對情緒的調節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智慧。

當然自己的壓力還是要去面對,要尋找方法和資源去解決的。

希望樓主越來越好😊。

我是專注於催眠的心理諮詢師,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樓主參考和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