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分享是中華之美德!但是很多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不喜歡分享。與領居家的孩子玩耍時,時常出現兩個小孩子爭搶一件物品,有甚至會大打出手,這是為什麼呢?不管是爭搶的行為還是分享的行為,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據研究表明,動物喜歡劃分領地,對自己的領地通過尿液,汗液等等來標識自己的獨有領地,對於跨領地的其他動物,它們會展開攻擊。但是同樣的,它們會將捕獵來的獵物分享給自己的同伴。動物是如此,孩子更是這樣了。所以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東西,家長也不要苛責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一、要想學會分享,先學會愛自己

有些東西孩子也許喜歡的不得了,但是家長總是要求把它們分享給別的小朋友,那麼小朋友當然不樂意了。家長提出的要求,其實是在破壞孩子的選擇權利。如果孩子不願意將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家長要做的不是苛責,應該先問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給其他小朋友分享呢?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通過詢問的方式,來探尋孩子真實的想法。將自己喜愛的東西分出去,有時候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們往往會進行思慮上的掙扎。如果家長強迫孩子必須把東西分享給其他孩子,一時之間,孩子就會心生摯愛被搶走的感覺。家長經常強硬的要求,會使孩子沒有自我,同時也不會懂得適當地拒絕別人。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二、適當的分享,不是委屈求全

家長們應該知道,分享的本意是分享後帶來的愉悅感。而不是在家長命令下,不自願的分享。這樣孩子心裡難免有疙瘩。比如孩子只是擁有一個蘋果,家長卻要求把唯一的一個蘋果分給其他小孩子。數量的稀缺,帶來的就是孩子的珍視,當孩子委曲求全的將蘋果給了出去,自己的心裡也一定會失落。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家長可以這樣做:對於少的物品,可以分割的,例如水果。家長可以將水果分出三分之一,給孩子留下多的部分,以達到東西還是屬於你的,只是分出去了一小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分享的品德,也可以不打破孩子的“獨自領域”。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對於不可分割卻也少的物品,例如玩具,家長一定要詢問孩子的意見,詢問他們願不願意借給小朋友玩耍,要告訴孩子,只是借出去,不是送給別人,再也不會屬於自己。幫助孩子

確定物品是否屬於自己的。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三、誇讚孩子,不與其他人作比較

當孩子願意做出與其他人分享的行為時,家長要及時地為孩子送去誇讚的言辭。這會大大地

提升孩子在分享後的愉悅感。但是當孩子不願意主動分享時,家長不要和孩子說“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都懂得分享,就你不懂得分享”,在比較中成長的孩子,會時時刻刻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家長們讓孩子做自己就好了,不要進行比較。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對於分享家長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想法,要理解有時候孩子不能割捨的小心思。通過適當的方法然孩子明白,分享不是意味著再也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分享不是失去。分享能夠體現出自己

對別人的關係,體現了對別人的幫助。分享同樣會讓孩子體會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但是家長也要明白,分享不是把自己的東西全部給出去,當孩子很珍惜一件東西時,家長就不要逼迫孩子必須做出分享,當孩子學會愛自己時,才會學會去愛別人,才會學會分享。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最後瑩姨為寶爸寶媽們分享2套兒童好習慣、好品格養成的書籍,一套是泰國教育部的獲獎書籍《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6冊,通過不同的故事培養孩子的品格,比如《學會分享的小豬》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另一套書是《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10冊,作為睡前故事,培養孩子的好品質,好性格!

孩子分享不能靠“逼”,這3點若家長不瞭解,別怪娃“自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