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記得最熟的一句詩是哪句?

雲南王小夏


曹操的《短歌行》,寫的感情真摯,令人感動。下面,結合《三國演義》,詳解《短歌行》。

第一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翻譯:喝著美酒,詠唱詩歌,感嘆時光勿勿,人生能有幾個春秋啊:就好像早晨的露水,轉瞬即逝,失去的歲月太多了

理解:曹操率軍南下,荊州之主劉琮率眾而降,輕易收復了荊襄之地。接著準備進軍東吳,平定江南。就算孫權和劉備聯盟,兵力總共不過十萬,而自己八十萬大軍,可謂勝利在望。曹操站在一隻大船甲板上,檢閱水軍,見水軍部隊整齊有序,威風凜凜,勢不可擋,心情格外舒暢,大擺宴席,與會文臣武將,喝酒詠歌,作詩抒情,感嘆時光勿勿。

第二句: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翻譯:歌聲雖然激昂慷慨,可是我的憂愁煩惱,卻難以忘記;靠什麼來排憂解愁,只能借酒消愁。 理解:曹操憂愁什麼呢?曹操素有平定天下的志向,而現在西涼馬騰、韓遂,割劇一方;東西兩川還沒有收復。平定天下的大業,可謂步步維艱,令人憂愁。然而,更讓曹操憂慮的是,和東吳開戰在即,手下謀士沒有一個是周瑜和諸葛亮的對手。

第三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翻譯: 穿著青領的莘莘學子們,是我深深的牽掛;只是因為你們都是青年才俊,讓我思念到今天。 理解:此句說明曹操愛惜人才和渴望人才。曹操確實愛惜人才,以陳琳為例:曹操和袁紹開戰之前,陳琳為袁紹寫的檄文,文辭優美,但給曹操罵得狗血淋頭,甚至罵了曹操十八代祖宗。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擒獲了陳琳,曹操愛惜其才,赦免其罪,還讓陳琳當了個文官。

第四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翻譯:麋鹿在草地上相呼相鳴,是因為找到了它們愛吃的艾蒿;如果有嘉賓來訪,我一定奏瑟吹笙,設宴歡迎。 理解: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許攸到訪,曹操可以說是鼓瑟吹笙,熱情歡迎;現在是赤壁之戰前夕,龐統(詐降)到訪,曹操依然鼓瑟吹笙,設宴歡迎,待為貴賓。

第五句: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翻譯:嘉賓才俊,如同夜空裡的明月,什麼時候才能落到我的陣營?因此,我憂心重重,不曾斷絕。 理解:曹操一直思念人才,渴望人才。

第六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翻譯:才俊朋友們,越過那彎曲縱橫的田間小路,枉駕前來,必當重用,讓我們相依相存;久別重逢,設宴相談,訴說往日的恩情。 理解:曹操渴望和才俊豪傑,把酒言歡,共謀大業。猜想一下,曹操這兒說的才俊朋友,很可能指的是龐統,因為在荊州和江南一帶,臥龍鳳雛,最為有名,而臥龍諸葛亮跟了劉備,鳳雛龐統還沒有正式來到。(曹操當然不知道龐統上次來訪,獻的鐵索連環計,是詐降。)

第七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翻譯:在這月光明亮星光暗淡的夜晚,一群烏鴉向南飛去;圍繞樹木飛了三圈,卻沒有找到棲身樹枝。 理解: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才俊豪傑們,在這建功立業的時代,不要東張西望了,我這兒正是你大顯身手的地方。

第八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翻譯:山不會厭煩它的高度,海也不會厭煩它的深度:周公曾經,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迎接來賓,我也願意像周公那樣禮待賓客,天下的英雄豪傑們,歸順我吧,讓我們共謀大業。 理解:我絕對不會厭煩人才的數量,我會像周公那樣禮先下士,讓天下英才都來我吧。詩歌最後一句,豪情壯志,直抒胸意,令人感慨。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優秀的詩人。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勝利在望,面對百萬雄兵和壯麗山河,曹操作詩抒情,寫出這篇千古佳作《短歌行》。詩人先是感嘆歲月勿勿,號召青年才俊,珍惜時光,建功立業。


逝憶先生


好吧,即便到了這個時間點,我的美篇也沒有修改完成,管它吧,再怎樣,也讓我來悟空答題一道,在我,這算是一天當中僅有的一點樂趣了。我愛學習,所以,愛答題。在我,悟空問答簡直每天都在督促我學習,溫故知新。看,今天的題目:你記得最熟的一句詩是?這樣的題目,太喜歡了,既簡潔又明瞭,重要的是答案是人都答得出,真心不為難任何人。這樣的題目,總讓受挫的我重拾信心和勇氣,因為生活再怎麼不濟,我還是個心中有詩的人。好,言歸正傳,雖然最熟的詩真的不是隻有一句,而是很多很多,但今晚,我還是隻寫一句吧,那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愜然。

太喜歡這一句李商隱的詩了。愛烏及烏,我不僅背了除這一首《錦瑟》之外的李商隱几乎所有的詩,還很有興趣地去閱讀了關於李商隱的身世的文字。哎,李商隱的一生,說多了都是淚,也難怪他的詩寫得那麼好,也還是那句話啊,又一個用生命來寫作的詩人,當然也相當有才氣,身世之悲,抑鬱之志……沒經歷磨難的人讀不懂李商隱,不曾失意的人也讀不懂李商隱,少年也讀不懂李商隱,或許滄桑歷盡之後才會讀懂吧,又亦或一次真正地失去之後,也突然讀懂了李商隱。

情可待成追憶的情,這個情不狹隘,很廣博,應該不僅僅是愛情。我以為這個情包括了親情和友情甚至包括了對世間萬物之情。理論說得太多了,說點真實場景吧。

先說親情。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之情,相信普通人或多或少都體會過類似場景,我也體會過,去年,我老爸在近郊的一個療養院住院,他生日那天,我開車去看望他,因為10年前,我曾出過一次車禍,老爸一直不太放心我開車。那天黃昏,天空下著小雨,陪老爸吃完晚飯,我就準備回家了,老爸送我到5號樓前,看著我發動車子,直到我開車到幾百米外,後視鏡裡,老爸還在那定定的目送著我………

再說愛情。我有多少本亦舒小說?有一整箱,應該不下50本,誰送的?我的前男友,一個會拉小提琴的理工男,記得那是他送給我的生日禮物,好吧,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再說友情。還是說說雪雁吧,最記得讀高中那會,在她家裡,我們一起讀《飄》,一起寫同名散文《窗外》,她也很喜歡亦舒,所以,她結婚,我送了她十本亦舒,而最難忘的是那些個和她一起聽《卡薩布蘭卡》、《以吻封緘》、《昔日重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流年似水,未來已來。但願,時刻,當下我們真實地擁有著親情、愛情、友情……不惘然,知足,感恩……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使我記得最熟的一句詩是:

“一片孤城萬仞山",其原因是後人對這句詩的誤解讓我久久難以忘記,為此,特作七言一首推薦給頭條讀者,請鑑賞。

唐王之渙留名言,

一片孤城萬仞山,

萬仞髙山圍孤城,

誤解詩意到今天。

兩座喜瑪拉雅山,

不足萬仞入雲端,

孤城房頂都坍塌,

只見一片廢屋山。

註釋:

廢屋山:即一片孤城中廢棄的許多坍塌了房頂的一仞髙的屋山牆。



濟翁長庚


我記得最熟的一句詩

我記得最熟的一句詩便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應該是小學一年級時背會的,自此再也不曾望掉。

小時沒有幼兒園,我們兄妹5人是跟奶奶一手帶大的。

因為是農村孩子,奶奶只負責我們吃喝,不弄丟了就行。

村上孩子都沒有提前識字的,就三五成群在一起玩耍。

春天來了。

圍著田地亂跑,追逐著蝴蝶,互扔泥巴,看草兒發綠,盼花兒盛開。

夏天到了。

爭著下河扎猛子,摸魚撈蝦。揹著簍子,帶著鐮刀,去割豬草。

蜻蜓飛舞,舉著大掃帚撲打。每捉住一個,便放在手中玩耍。

那時唯一副業,是拔茅草。曬乾了,搓成繩子,一斤能賣5分錢。為拔茅草,手被劃破了,臉被馬蜂扎腫了。

晚上院子裡乘涼,睡在席子上,望著月亮,數著星星,纏著奶奶講故事。

奶奶邊用芭蕉扇為我們扇風,邊為我們講故事,直到我們睡著。

秋天來了。

我們白天跟著媽媽去地裡幹活。掰過玉米棒,拾過黃豆等等。

晚上直奔麥場,玩起捉迷藏遊戲。

冬天來了。

天氣特別冷,孩子們幾乎都有凍瘡。耳朵、雙手和腳都被凍壞了,但擋不住孩子們好動天性,跟在大人後邊,去野外打野鴨和鴨兔,甚至爬上屋頂掏麻雀窩。

玩夠了,終於到了上學年齡。

記得是被媽媽帶到了學校,書包是奶奶用布縫的,第一個老師至今還記得,叫王元倫,住在同一個莊子。

自18歲起,我便遠離故鄉,成了遊子。每當思鄉時,便會想起這首詩。

屈指一算,7歲背會了這首詩,48年過去了,不知背過了多少遍,也不知寫過多少遍。

今天想起此事,真是感慨萬千啊。

(錢詩貴庚子日記)



左筆書法錢詩貴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憫農》不光是記得熟,可以說是記憶在我的靈魂深處。

我今年53歲,1967年出生於大山裡的小山村。從我記得起就一直吃不飽、穿不暖。一直到我83年上大學才能吃飽,穿還是問題。

所以我在上學的時候,對《憫農》這樣的詩詞記憶最深。

還有:孔府一席宴,窮人百年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類的詩詞記憶都很深。

這首詩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家庭生活寫照,也是我奮發學習,走出農村的動力。


山西晉城李小龍


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之所以將此五言律詩,熟記於心,跟我的出身息息相關。我出生於農村,並在農村長大,說心裡話那時的我,每當扛起鋤頭,揮舞鐮刀,拿起挖銑,身負耕犁的那一刻,在一次次的趕超揮汗如雨的時刻,我都想即刻衝破這辛苦的樊籠,去當兵,去招工。因為擺在我面前的僅有這樣兩條出路,可是在那個年代又談何容易。正是我的經歷,我對農村農業農民有著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深情,我深知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他背後艱辛的滴滴汗水。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徹骨感受,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是無法感受到的,所以他們與農民的付出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清流澎湃


我記讀小學時老師教我一首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

我初中沒有讀完,因生話困難所逼就離開了學校。回到農村就這當了一輩子旳農民,對於糧的情況非常瞭解。糧食來之不易,要經過春播秋收漫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農民曆盡千幸苦,從播種培育耕耘收割,起早摸黑日曬雨淋,因為糧食的得來是農民幸勤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所以說糧食是寶中之寶,這一點本人深有體為。大家愛惜糧食並要節約用糧,同時也常常提醒子女不要浪費糧。

所以對上面這首詩牢記心頭………

田野愚人:


用戶1301744626980普


我記得最熟的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我從識字開始背的第二首詩,第一首是李白的《靜夜思》,但給我留下深刻映像的還是《登鸛雀樓》。

白日和明月

也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對於只有幾歲的我來說,明月雖皎潔,但太過陰暗,而且9點就上床睡覺的孩童,哪裡注意過窗口的明月,更別說灑落的冷光。

而白日對我來說,確是熾熱的,就像孩童的那顆好奇心。從小就愛天上的火燒雲,傍晚時分便追著晚霞跑,直到太陽落山,才意猶未盡地走回家,我喜歡太陽熱烈地炙烤,也喜歡在陽光下大汗淋漓地奔跑。和現在喜歡寂靜的夜不同,孩童時候的我屬於白日。

所以,雖然不知道奔流的黃河有多壯美,但我知道傍晚的落日有多美,從詩的意境來說,白日依山盡在我心中已經完勝床前明月光了。

登高樓和思故鄉

不用說,年少之時,誰不憧憬著登高樓,那時的我們,恐怕還不懂何為故鄉。初次讀到欲窮千里目的時候,我還天真的以為,只要登上高樓,便可以成為千里眼呢。於是我開始爬到樓頂去看落日,那種登高望遠的感覺,雖然當時無法言說,但我知道,高處看到的景色很美,我很喜歡。

那故鄉呢?應該是高中住校之時,才有了思念故鄉的感覺。不過,那時候的思念,只是兒時的玩伴,村口的大樹,家裡的小犬和外公做的飯。直到去遠方唸了大學,開始工作,思鄉之情才開始在心中愈演愈烈。回去的時間越來越少,兒時的同伴因為許久不聯繫,走散了,村口的大樹因為擋著致富路,被挖了,家裡的小犬因為陪著走親戚,跟丟了,外公呢?也因為生病,去天堂了。

如今,我才體會到《靜夜思》中,月光的冷冽和思鄉的濃烈。

我想,這兩首詩對大多數人而言都爛熟於心吧?只是對我而言,我依然覺得《登鸛雀樓》更勝一籌,我們一生都應該在不停地探索中"更上一層樓",思鄉,只是偶爾的調味劑而已。


書野


你好,我是眉畫張敞。你這一問讓我想起了一句詩,也勾起了我的很多回憶。

我記得最熟的一句詩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憫民》詩二首,全詩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意很好懂: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粒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呢?


我對這首詩記得熟,是因為我對這兩句詩體會深刻。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也當了多年的農民,深知農民的辛苦和不易。

我上小學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的年紀,每年麥收時就要挎著籃子,頂著烈日跟在大人後面撿拾麥穗。

秋種時,也要挎個布袋兒跟著大人,大人用鋤頭鋤一個坑兒,我就要把兩粒玉米或者幾粒豆子丟進坑裡,一干就是半天。

等到上初中時,也就是十三四歲的年紀,麥收時節,我就要上陣了,也拿上一把鐮刀,父親會分配我割兩壟小麥。頭上是火辣辣的太陽,前面是似乎沒有盡頭的麥田,小麥杆上很髒,弄得人渾身刺癢。割麥子要彎著腰,不一會兒功夫就腰痠背疼,只好蹲下割,割過的麥茬扎著你的腿,汗水流進眼睛,火辣辣地。

割完了小麥,還要把小麥運到打麥場裡去,小小年紀就得拖著一輛“架子車”,車絆深深勒進肩窩,紅腫疼痛,但是你還得扯著脖子一步步地往前掙。

所以我覺得,如果你沒有在驕陽下割過小麥,沒有在冬夜瑟縮著灌溉過麥田,沒有在大雨天去搶收過,沒有在泥濘中去補種過,是不會對這兩句詩深有感觸的。


我不相信感同身受這種說法,就像我覺得我不能體會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辛酸,我也無法體會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悲涼。如果你沒有在農村生活過,而只是風和日麗遊春時,在路上看過兩眼農民的勞作,或者到農莊裡面體驗過一把所謂的“採摘”,你是不會體會到我讀這兩句詩的心情的。


不希望人們再這樣辛苦和勞碌,只希望每個人都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知道糧食的珍貴,在讀這兩句詩時,把珍惜糧食落實到行動上。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謝謝!


眉畫張敞


我最熟悉的一句詩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記得是在高中時,我的語文老師是個年近半百的小老頭,非常的和善,非常的認真。一次語文課,他給我們講唐代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原。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在講到“僧敲月下門”這句詩時,老師給我們講了“推敲”的典故。那時課外書少的可憐,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加上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同學們別提有多麼興奮了,因此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小就喜歡閱讀和寫作的我,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即便是工作和家務纏身,對文學創作的興趣和熱情從未降低過。因此我希望能成為文化領域的創作者,與大家一起分享精彩的文學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