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京津冀協同發展6年:新“兩翼”不斷綻放新光彩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程暉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作出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部署。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京津冀三省市視察工作並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指明瞭方向。

2020年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深入社區、醫院、疾控中心,瞭解基層疫情防控工作情況,並視頻連線抗擊疫情前線,對全國疫情防控再作部署。京津冀三地迅速建立京津冀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聯動工作機制,出臺了聯動機制工作方案,在人員流動引導、交通通道防疫、防疫物資保障、生活物資保障、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建立更加緊密的專業部門對接機制,實現了疫情防控和協同發展工作“兩不誤”。

三地協同聯動一盤棋,不僅體現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更貫通於六年的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之中。

高質量推進北京新“兩翼”建設

2019年伊始,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傳來好消息。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原則同意《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兩天後,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兩份規劃接續出臺,為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提供了法定藍圖和施工總圖,也標誌著兩個地區的發展從頂層設計階段轉向實質性開工建設階段。

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是北京發展重要的“一翼”。一直以來,北京都把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作為北京分內之事,將雄安新區和北京發展“一體謀劃、統籌考慮”,做到雄安新區需要什麼就主動支持什麼。河北省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京津產業轉移承接平臺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並分別與京津簽署《關於進一步加強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重點承接平臺建設合作協議》《關於進一步深化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深化三地務實合作。

京冀兩地把雄安新區建設擺在突出重要位置,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新區建設起步良好。“1+N”規劃體系基本建立。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和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批覆實施。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印發實施。雄安新區綜合交通、地震安全、能源、產業等10個重點專項規劃編制完成,由有關部門與河北省聯合印發實施。雄安質量標準體系、人力資源、行政體制等13個配套實施方案相繼出臺。重點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制定實施雄安新區2019年67個重點建設項目,已全部進場施工,雄安高鐵站等項目基本呈現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各類項目建設帶動1.6萬名當地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生態環境治理全面實施。白洋淀及上游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加快推進,引黃入冀補澱向白洋淀生態補水3500萬立方米,完成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項目470個,治理涉水企業1013家,開工建設67個生態環境和保護重點項目,澱區湖心區水質由劣V類轉為IV類。

圍繞打造北京另外重要“一翼”,科學編制並落實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加快推進。以北京市級機關搬遷為契機,高質量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規劃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按程序印發實施,提出了2020年先行啟動的23項重點事項清單並基本協調一致。重點項目建設進展明顯。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東延至通州區喬莊東站實現運營,地鐵7號線東延、八通線南延年內開通,城市綠心完成綠化8000畝,環球主題公園大型設施設備正在安裝調試,北運河實現部分河段遊船通航,劇院、圖書館、博物館

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建設。北京市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簽約合作項目52個,正在持續落地,連接北京通州區與河北燕郊的燕潮大橋建成通車。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各項工作正積極穩妥有序推進,不斷取得新進展。北京市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2019年以來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1100多件,累計達2.28萬件。持續推動一批學校、醫院等疏解轉移,2019年,北京市疏解一般製造業企業399家,疏解提升市場49個,疏解關停物流中心16個,壓縮教育培訓機構53個。堅持疏控結合,不斷完善調控機制,深入實施居住證制度和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嚴格落實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等措施,常住人口持續下降,繼2017年首次實現負增長之後連續3年保持負增長。

協同發展重點任務實現新突破

讓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協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六年來,三地在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重點領域實現了新突破。

一體化交通網絡加快構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形成“雙樞紐”格局。“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張鐵路開通運營,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全部消除,公路交通更加便捷通暢。京張、京雄城際北京段、大張、張呼、崇禮鐵路開通運營,京濱、京唐等鐵路加快建設,津興鐵路開工建設,石雄城際、雄商高鐵、雄忻高鐵等前期工作進展順利。興延高速、延崇高速平原段、唐廊高速天津段一期與唐山段開通運營,津石高速、延崇高速山區段加快建設。天津濱海國際機場T3航站樓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張家口寧遠機場改擴建項目的飛行區工程完工並復航。

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協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津冀完成年度239萬戶散煤治理任務,水環境汙染綜合整治有力推進,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重點溼地修復保護工程2019年初確定的119個重點項目已開工建設92個。京冀潮白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積極落實,津冀簽訂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補償機制第二輪協議,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建設,潘大水庫水質持續向好。2019年,京津冀區域內13個主要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京津冀地區水質達到或好於III類斷面比例為54.5%,同比增加5.7個百分點。

產業對接協作持續深化。2019年,北京·滄州生物醫藥園累計落戶北京醫藥企業140家,河北省高碑店新發地新簽約入駐800戶北京商戶。京煤曹妃甸製造基地、張家口北汽福田項目二期建成投產,首鋼京唐二期一步項目試生產。天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獲批,空客A350完成和交付中心項目落戶天津。

協同創新驅動作用日益凸顯。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18項改革舉措基本完成,形成了3批共15項改革舉措,其中9項舉措已向全國複製推廣。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已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117家、研究中心3家、企業技術創新中心30家。北京中關村與津冀科技園區合作不斷深化,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註冊企業403家,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產業載體中心部分投入使用,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入駐企業累計235家,雄安中關村科技產業基地入駐企業12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重點城市建設新增天津東麗區、河北石家莊市,加速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力度加大,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182.4億元,同比增長75.8%,中關村企業在津冀新設立分支機構454家。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穩步推進。教育合作不斷深化。河北省骨幹校長教師赴京掛職學習項目深入實施,2019年,選派200餘名骨幹校長教師到北京市優質學校跟崗學習。京津冀高校聯盟建設進一步深化,建設優質課程共享平臺、開放優勢科研資源、聯合開展研究等重點合作任務深入推進。河北58所學校分別與京津225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天津市、河北省試點建設首批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醫療衛生社保協作緊密。河北省133家醫療機構與京津278家醫療機構實現36項臨床檢驗結果互認,89家醫療機構與京津87家醫療機構實現20項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三省市啟動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試點。文化旅遊協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京津冀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文化館總分館制建成數量分別為88個、80個。旅遊一體化加快發展,三省市共同推出56條京津冀旅遊線路,發放京津冀旅遊一卡通70萬張。2022年冬奧會籌辦工作有序推進,北京與張家口兩個賽區128項冬奧會場館及設施開工123項。對口扶貧力度加大。北京市14個區與河北省張家口、承德、保定23個縣(區),天津市5個區與河北省承德市5個縣對口幫扶工作深入推進。京津兩市與河北省張家口、承德、保定三市互派掛職幹部200餘人次,向三市投入財政援助資金11.8億元,支持實施扶貧項目近400個。周邊地區融合發展不斷深入。推動落實支持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加強協作實現聯動發展的意見。內蒙古烏蘭察布與天津港、曹妃甸港共建綜合物流園區,與首都機場集團簽訂了貨運和備降協議。山東省的濟南、東營、聊城等地區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產業承接、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