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河南安陽:袁世凱墓地“袁林”耗費銀元75萬,佔地130畝兩年建成


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袁世凱,雖然後世謂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且曾經做過83天的“洪憲皇帝”,卻因母親不是父親的正室去世後未能埋入老家河南項城的祖墳,導致他也決定不再回老家項城、死了都不回去。圖為河南省最北部城市安陽市區北面的袁世凱墳墓——袁林。

安陽,是袁世凱閱兵和歸隱過的地方,可謂“龍興之地”。從現存文獻看,早在袁世凱歸隱的1910年冬天,他就為自己選擇好了墓地,但究竟在何處沒有明說。1911年6月,他在致端方的信中寫道:“兄衰病日增,行將就木,牛眠之區,去冬已卜得一段。”據其子袁克文記述,袁世凱自選的墓地在太行山中。袁氏後人最後討論葬於何地時,袁克文提出按其父生前的意願辦,但長子袁克定堅決反對,決定將其葬在彰德府洹上村旁。

袁世凱於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病故。謝世之日,他的書案上有他親筆書寫的一句話“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儘管他在遺囑中說“餘之死骸勿付國葬,由袁家自行料理”,但是繼任者黎元洪還是以“民國肇建,……奠定大局,苦心擘畫,昕夕勤勞,天不假年……所有喪葬典禮……務極優隆,用符國家崇德報功之至意”命國務院為袁世凱舉行一場集古今中外皇庶官民新舊典章於一舉的國葬。


黎元洪令各官署、軍營、軍艦、海關下半旗二十七日,6月28日出殯日全國下半旗一日,鳴炮108響,京師學校當日停課。北洋政府根據其“葬吾洹上”的遺願,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趕赴河南安陽慎選堪輿,勘定吉壤,最終選定洹水北岸,工程持續近兩年,由北洋政府撥款50餘萬銀元、徐世昌、段祺瑞、王世珍等8人募捐25萬餘銀元建成,陵墓被稱為“袁林”,佔地近130畝。

袁世凱墓修建時花費了兩年時間。“佔地一百三十八畝九分八釐八毫六絲九忽,支出銀圓七十三萬二千七百五十四元一角九分一釐”,這些數字都翔實地記錄在《袁公林墓工報告》中的清單上。該墓於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開始籌建,1918年6月竣工,是由當時的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負責督修。

在所用的七十三萬銀圓中,北洋政府出五十萬,其餘部分由袁世凱北洋舊部個人捐款。《袁公林墓工報告》記載:“袁公遺產不豐未忍輕動,而庫幣奇拙難在請求爰興,段君忠樞工統籌議,發起微資萃袍卅年之誼,竟山陵一簣之功,群策群力集捐款銀幣二十五萬元。” 


袁林的設計者是德國的工程師,建築群仿明清帝陵建築形制,規模略小。主體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糙石橋、清白石橋、牌樓門、望柱、石像生、碑亭、東西值房、堂院大門、大丹陛、東西配殿、景仁堂、墓臺。袁林的總體設計有其獨特之處,在我國陵墓建築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它的建築特點是中西合璧,堂院是中國明清陵寢的風格,大墓部分是西洋陵寢的建築風格,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特色。

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歷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萬年吉地稱為“袁陵”。但當時當政的徐世昌卻對之明確反對:“項城生前稱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寶,且已取消洪憲年號,如果採取‘袁陵’之名,實為不妥。林與陵諧音,《說文解字》上所載陵與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實,這多好啊!”其時,徐世昌的話自然最有分量,於是袁克定便棄“袁陵”取“袁林”。【《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