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構相關信息:架構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在最近召開的 ISSCC 2020 上面,AMD 分享了很多關於去年推出的 Zen 2 架構的細節內容,現在我們找到了相關的報道和當時的演示稿,一起來看看 AMD 分享了哪些有趣的東西。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首先是 Zen 2 架構的特點,它是一個能完整覆蓋當前市場的架構,上至服務器下至移動端,它都可以勝任,一個核心架構橫跨幾乎所有的平臺。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圖片來自於 PC Watch,下同

Zen 2 架構相對於 Zen 架構有較大的改動,包括使用了全新的 "TAGE" 分支預測器,優化過的 L1 指令緩存,兩倍的微指令緩存,兩倍的浮點單元數據寬度,第三代 AGU,加大的各種調度器、指令存儲隊列,兩倍的 L1 數據緩存讀寫帶寬,單個 CCX 擁有兩倍的 L3 緩存。以上這個改動促成了 Zen 2 相對於 Zen 有超過 15% 的 IPC 提升。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下面是 Zen 2 單個內核的顯微照片,AMD 標註了不同的功能分區。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每個 CCX 上面的 L3 緩存實際上是可以被細分成 4 組,每組 4MB 大小。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Zen 2 的單個 CCX,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的四核 16MB L3 配置。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不過有趣的是,AMD 還介紹了兩種新的 CCX 配置方式,一種是在剛發佈不久的 Ryzen 4000 系 APU 上面使用的四核 4MB L3 配置,另外還有一種是還沒有見到實際產品的雙核 4MB L3 配置

接下來講的是 Zen 和 Zen 2 在工藝上面的差異,一個是 GF 的 14nm FinFET 工藝,一個是臺積電的 7nm FinFET 工藝。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可以看到新工藝帶來了相當高的晶體管密度提升,在同樣的四核配置下,Zen 2 單個 CCX 在 L3 倍增的情況下其面積是比 Zen 的單個 CCX 小上 12.7mm2 的。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工藝上面的進步是 Zen 2 能效比大幅提高的主要來源,但也可以看到架構上的調整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最終達成的,是在單個插槽上面置入兩倍的核心數量,也就是單片最大 64 核是通過架構、工藝雙方共同改良而達成的。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在單核表現上面,Zen 2 的單核也更為省電。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最終,Zen 2 完成了非常大的進步。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這張幻燈片介紹的是不同市場中的處理器採用的不同封裝策略,可以看到,CCD 都是一樣的,而 IO Die 是有很大區別的:在 Ryzen 系列桌面處理器上面使用的是桌面級的 IO Die,其面積為 125mm2,而在 EPYC 2 和 Ryzen Threadripper 上面,用的是服務器級的 IO Die,其面積高達 416mm2。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後面還在繼續誇臺積電的 7nm 製程,它幫助減小了單個 CCD 的面積。這裡 AMD 也給出了他們為什麼採用 MCM 的理由,由於在服務器和桌面端,很多任務都是 IO 密集型的,而對於這部分單元來說,更好的工藝並不能帶來顯著的性能提升,反而會增加很多成本。於是 AMD 選擇將整個處理器(實際上是 SoC)分區,將 CPU 內核與 IO、內存部分解耦,後面模塊採用老一代的工藝進行製造。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另外,為什麼說 Zen 2 處理器實際上是個 SoC 呢,因為上面還集成了一些其他的微處理器,或是用於電源管理,或是用於溫度監視。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AMD 隨後具體介紹了他們採用的 MCM 封裝方案的一些細節,包括芯片間互聯的電路佈局和基底針腳電路佈局。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最終這套 Chiplet 多芯片方案幫助他們在服務器產品上面節約了非常多的成本,官方給出的數字是,48 核產品大致節約了 100% 的成本,而 16 核的產品也約莫節約了 40% 的成本。

AMD 在 ISSCC 2020 上面分享 Zen 2 架构相关信息:架构再解析,成本大控制

同樣,在桌面端,Chiplet 也是有著相當大的成本優勢,常見的八核產品大致能夠節省約 20~30%,而 16 核產品更是能夠省出 100% 的成本,甚至這塊 IO Die 還可以用來做成 X570 芯片組。

不管怎麼看,Zen 2 都是相當成功的一代處理器架構,微觀方面,內核 IPC 相對上代有 15% 的提升,已經接近對手沿用多年的架構的水平,在臺積電 7nm 工藝的助力下,它還實現了能耗比方面的大幅進步。宏觀方面,採用 Chiplet 多芯片的封裝方式讓 AMD 有效控制住了產品的成本,另外帶來的一點好處是產品線具有相當的可擴展性,往基板上面加核心,不行就換大基板,換大號 IO Die,最終我們看到了 AMD 迅速鋪開 Zen 2 產品線,下至六核,上至 64 核,給客戶提供了豐富的選擇,而且新的面向移動端的處理器也已經蓄勢待發,我們馬上就能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