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76年前,香港。窗外是战火纷飞,破碎的窗子后面一个女子奄奄一息,旁边守着她的是一个名叫骆宾基的年轻的男子。女子因为医生误诊动错了手术,不能进食,那种饥饿感曾在过去的某个时代与她如影随形,如今又回来了。

那个女子就是萧红,死前丈夫端木蕻良不在身边。据骆宾基说,萧红当时不能说话,只用颤抖的手在纸上留下了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生平受尽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死时,31岁。

遗言是不是真的,现在谁也说不清了。但是萧红的一生,却是坎坷无比。她有绝佳的才华,却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她爱了一辈子,死前却没有一个情人守在身边;她有两个孩子,一个送了人,一个没留下来。她的文字冷到极点,又沸腾到极点。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东北的呼兰县,现在已经成为了哈尔滨的呼兰区。她的祖父祖母家境富裕,因为唯一的儿子去世,不得不在晚年过继萧红的父亲为儿子。她虽有好几个姑姑,但都在她出世之前就出嫁了。所以,在她诞生的时候,她是这个空旷的大房子里面唯一的孩子,受到祖父的溺爱。萧红整天和祖父腻在一起,在祖父的引导下背诵《千家诗》,这可能是她诗般文笔的最早培养。

幼时的萧红是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任性而骄傲。她拥有与生俱来的敏锐观察力和记忆力,将这段幸福生活时期的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以至于在后来辗转来到香港,想沉下心来写作的时候,那些内容仿佛井喷而出,在连载状态下竟完成了《呼兰河传》。后来,萧红在后面写下“作者保有一切权利”,可见这本书对她是何等重要。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1929年,萧红18岁,她最爱的祖父过世了。在家里,她和父亲的关系很不好——她的父亲在她母亲死后变得脾气非常恶劣,经常家暴。后来,在她的回忆文中写道:“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1930年,萧红在初中毕业以后拒绝回家与未婚夫结婚,跟随表哥陆舜振到北京求学,但她家和未婚夫家共同施压,断绝陆的经济来源,他们才不得不回到哈尔滨。萧红回家以后就被父亲软禁,但她在姑姑的帮助下逃了出去,在饥寒交迫中不得不投靠在哈尔滨读大学的未婚夫汪恩甲。但汪家已不承认他们的婚约,逼迫汪恩甲和萧红分手。汪恩甲顶不住压力,终于留下怀孕的萧红不告而别,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旅店老板扣押了萧红,逼她还清欠旅店的房钱,威胁要将她卖进妓院。无路可走的萧红写信向《国际协报》的编辑裴馨园求助,同情她的裴馨园请报纸供稿人萧军以报社的名义去探望萧红,两人见面产生了爱情的火花。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1932年夏,连日暴雨导致松花江决堤,哈尔滨惨遭水淹。萧军前去搭救萧红,却不料萧红已经先行脱险到了报社。二萧遂寄住在裴馨园家。萧红不久生下了一个女婴,因为无力抚养只能送了人。萧军因为裴夫人对萧红的出言不逊而大发雷霆,和裴家决裂,两人搬出来在外面居住,于是便发生了《商市街》的故事。

萧红在《商市街》里写,她和萧军离开裴家以后,先在欧罗巴旅馆暂住,只能靠借贷度日、忍饥挨饿,后来萧军以免费教孩子武术来换得在一户人家免费居住,生活条件才逐渐改善。但萧军给人教武术的收入并不稳定,饥饿问题常常困扰这对年轻人。萧军是个在思想上很进步的青年,不但和抗日革命军的人有联系,还带着萧红加入了反日的“星星剧团”,但不久就被日本人盯上。在种种恐怖之下,萧红和萧军在朋友的帮助下坐船到青岛。在青岛不宜久居,二萧又到了上海,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萧红得到鲁迅先生的提携,《生死场》一举成名。鲁迅先生评价她说:“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有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虽然稿费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将两人从饥饿的阴影中解放出来,但其他矛盾暴发了。萧军用过去用来打击敌人的拳头,对准了弱小的萧红。频繁的家暴让萧红无从解脱,于是以看望在日本读书的弟弟的借口避到了日本。在日本的日子,可能是萧红成年以后最安定的日子。她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写作,在给萧军的信上写道:“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但这个“黄金时代”并没有持续多久,鲁迅先生逝世了。萧红痛哭流涕,匆忙回到上海,和萧军一起给鲁迅先生扫墓。萧军此时已经爱上了别人,要和萧红中断他们的关系。萧红接受了,她说:“此刻若问我什么最可怕?我说:泛滥了的情感最可怕。什么最痛苦,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

这简直是命运的恶作剧: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在武汉嫁给了端木蕻良。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时,她得到一张船票,却让端木先走。而在孤单的旅途中,她损失了和萧军的孩子。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萧红不愿意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辗转。1940年1月17日,她和端木离开重庆抵达香港。终于拥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写作环境,萧红努力完成一再搁浅的写作计划。从1940年1月到1941年6月,她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一生中最为成熟的作品:《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她仿佛早已预知自己的时日无多,要拼尽全力发出最后最灿烂的光芒。

但时不予待,太平洋战争暴发了,日本入侵香港。萧红本想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能够让她自由笔耕,但战乱,误诊,开错的刀,缺药,宿疾……种种原因将她推上绝路,终于在寂寞中遗憾地去世。

萧红的一生都在经历着漂泊与跋涉,从她1930年逃婚出来算起,她的身影遍布哈尔滨、北平、青岛、上海、日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香港,每一处她都无法停留两年,一次又一次搬家。然而她在短短8年时间里,竟然留下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两部史诗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小说《马伯乐》。萧红是个天才的作家,她继承了鲁迅先生的笔锋,对愚昧落后的中国不遗余力地批判,在文风的诗意上更是过之而无不及;萧红也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家,当全民都在主张写抗日文学的时候,她却在考虑小说更深层次的问题:她认为小说家的写作目的是指出和揭露社会上的黑暗,帮助社会认识和摒弃陋习,从而逐步改善。她的观点秉承了鲁迅的道路,却在抗日浪潮中被推到一角;而文艺面向大众、书写阶级斗争的政治思潮对她并无太大影响。她执意写好自己的文章,拥有独立意识,却被波澜壮阔的社会政治变革忽略了。

萧红一生都在找寻自我,做好自我。她一生都在找寻自由,一生却都被圈禁在黑屋、饥饿、暴力中。她不断挣扎,不气馁,不畏惧冷眼,充满骨气。萧红是一个伟大的抗争型女性,但是她的独立意识过强也刺激到了身边的人,渐渐导致这些人离她远去——汪恩甲无法忍受家庭对萧红的嫌弃;萧军无法忍受萧红过于绚烂的才华和固执的脾气;端木则太过软弱无法跟从萧红的刚强。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萧红是不幸的,她不断追寻,她努力做好,却被嫌弃,被命运嘲弄。成就她而又伤害她的萧军曾抱怨过:“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如此看来,似乎萧红有一些不能让萧军容忍的地方。当她去世以后,萧军还说:“作为一个六年文学上的伙伴和战友,我怀念她;作为一个有才能、有成绩、有影响……的作家,不幸短命而死,我惋惜她;如果从妻子意义来衡量,她离开我,我并没什么遗憾之情!”而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先生的说法却与他不一样,她说:“如果有一个安定的、相当合式的家庭,使萧红先生主持家政,我相信她会弄得很体贴的。”由此可见,萧红和萧军虽然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相濡以沫,但两人在个性上相差太大。他们虽然追求自由,但对于个人自由的底线又有所不同,最终导致分道扬镳。

从他们留下的文字来看,萧军大男子主义、不忠、视女人为附属物,以现代观念来看个非常不讨喜的形象。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萧红传记中说,在“二萧”的关系中,萧红是个“被保护的孩子、管家以及什么都做的杂工”,她做了多年萧军的“佣人、姘妇、密友以及出气包”。然而,萧军亦对萧红施以保护照顾,让病弱的萧红得以依靠。萧红一方面在生活上依附于萧军,一方面又凭着个人才能从文学上超越萧军,自然令萧军不喜(也许是一种妒嫉)。萧红最大的软弱是被“分手”而不是主动提出,这使她直到最后都感念依附萧军时代虽然饥饿但却“安全”的感觉。

萧红虽然文笔犀利、观察力极强,但在感情上是迭出昏招。最后选择的丈夫端木是她的崇拜者,却缺乏男子汉的坚毅,不能为妻子遮风挡雨。萧红一生选择的男人都是不堪依靠之辈。汪恩甲弃她如敝履,萧军很她不能容忍他的放浪,端木则每次都在她最需要依靠的时候不在她的身边。

据说,萧红在离世之前,拜托端木寻找她在哈尔滨放弃的女儿,这大约是她此生唯一的牵挂。她在病中曾拜托骆宾基带她回上海去投奔许广平先生,她希望能写完《呼兰河传2》,但最后却只能永远留在香港。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的遗言了。

萧红这一生,让她感觉最为温暖的时期,就是在《呼兰河传》中的幼年时期和《商市街》时和萧军清贫但却满足的时期,也是给她最多回忆的时期。读懂《呼兰河传》,就等于读懂了萧红的人生;读懂了《商市街》,就等于读懂了什么是相濡以沫。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呼兰河传》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中文长篇小说之一。2000年,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该书名列第九,前八名分别是:《呐喊》(鲁迅)、《边城》(沈从文)、《骆驼祥子》(老舍)、《传奇》(张爱玲)、《围城》(钱钟书)、《子夜》(茅盾)、《台北人》(白先勇)、《家》(巴金)。漫漫历史长河中,多少名作都在作家身后凋零,甚至湮没无闻,但《呼兰河传》却常读常新,自出版以来已经掀起三次阅读的高潮。《呼兰河传》这“半部红楼”,让萧红之名显于天下。

《呼兰河传》读树一帜,虽然以前的文学大家点评,认为在情节连贯上不似小说,却实实在在是小说,给读者留下令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它骄傲又任性,与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作品大相径庭;它感伤又婉讽,文中套深意,令人无从挑剔——初读以为是一个离乡游子的絮絮叨叨的念想,复读会发现里面用词之精妙内涵,再读则品味一个思想深邃的大家对国民陋习的反思和批判。情感与理性的合二为一,早陨的文学巨星萧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存在。

萧红的名字,以她的独创性文字而不朽。梦中呼兰河逐渐成为众多读者的精神故乡——一个拥有无数毛病却亲切的故乡。萧红以一个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身份,对故土的人、事、景进行想象性再造,让无数后人为之倾倒,想要触摸、了解她那坎坷、传奇的一生。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推荐书目

《呼兰河传》

萧红 著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本书收录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大家萧红

《呼兰河传》和《商市街》两篇自传体小说,

主要描写她在东北农村和城市生活和相关人物命运,

富有浓郁的东北风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这两部作品讲述的故事

发生在对她影响最深童年和青年两个时期,

深刻地展示了萧红的起伏人生和创作源泉。

名在飘零|萧红:这一生好不好,不由别人说了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