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戰鬥機副油箱的結構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先用副油箱的油,還會回收嗎?

好孩子屬宏電


飛機副油箱主要作用就是增加飛機滯空時間和航程,使飛機更好的完成任務。

副油箱其實就是普通的燃料箱,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飛機通常都是優先消耗副油箱中的油,因為副油箱增加的是飛機的重量,消耗了飛機的推力,同時影響飛機的氣動性能和雷達投影,在空戰中,尤其是近距離空戰,會一定程度的妨礙機頭指向性。


所以,在進入作戰狀態後,戰機都會優先拋棄副油箱。


但是飛機是不是所有情況都要扔掉副油箱呢?也不盡然。

現代空戰,並不是處處需要機動能力,交戰距離也因為戰場的突然性遠近不定,這時候丟不丟油箱就需要飛行員考慮了。

例如現在流行的超視距作戰,如果不是強調隱形的四代機,大多數三代機沒有一定扔掉副油箱的必要。除非探測到敵方來襲的飛彈,那麼必然扔掉副油箱,狂甩誘餌彈噴起發動機加力燃燒跑路。


但如果是中近距離作戰,特別是突然發生的近距離遭遇戰,那麼副油箱和導彈一塊兒都得扔出去,因為這個時候強調的是機動性和先敵打擊,爭分奪秒才有命在。

還有些特殊的例子,比如F16,它有個腹部副油箱和內側掛點油箱,這部分是卡在機身上的,屬於無法丟棄的部分。能丟棄的只有機翼掛點上的油箱。這是因為腹部油箱是用於大航程轉場的,而非專用作戰任務使用。 其實說回來,副油箱這事兒源於美軍二戰,美軍野馬等戰鬥機攜帶副油箱,長距離大航程對轟炸機群實施護航。當時就遭遇了對先使用副油箱燃料還是機身燃料的討論。最後因為飛行員比那點飛機燃料更金貴的理念,開始了作戰拋棄副油箱的戰術。


接近彈盡糧絕的英國人更是把艱苦樸素的作風發揚到極致,燃料可以扔,但副油箱的那點金屬省下來不還能糊幾個飛機殼子嗎?本著這種思想,約翰牛造出了紙板材料的副油箱,純粹就是一次性的,扔掉也不心疼,誰撿去也只能當劈柴燒。


英國人用間苯二酚膠泡過的牛皮紙,製造出紙質副油箱,冷熱環境耐受能力很好,但會慢慢被航空汽油泡爛漏油。不過英國人無所謂了,一次性的就是任性。


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時更苦逼了,能省則省,居然搞出了柳條編織的副油箱。為此,我們只能說,英勇的人民空軍威武!



其實



我們明確一個概念就行了——副油箱的作用,就是用於保持飛機起飛後到執行作戰任務時的燃料充足,當然先燒它了。某些航母上起降飛機時,副油箱甚至不能裝滿,保障載彈重量和起飛安全,飛到天上再由加油機進行補充。回來時,為了著艦安全,乾脆還得扔掉副油箱或放空多餘油料。

二戰時英國其實也考慮到金屬會被敵方拿去利用,擴展戰爭能力。而現代各國軍隊雖然不會拿那幾個破鋁合金當回事兒了,但閒著也是閒著,雖然油箱不值幾個錢,作為軍隊資產,也是需要回收的。油箱也會造成一定情況的危險和汙染,例如近日發生的駐日美軍F15油箱脫落事件。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一問是三問,先來說結構。結構並不複雜,是因為未至戰鬥區域,先把副油箱的油來用完,以便不影響氣動,輕鬆投入戰鬥,致於回收,訓練一般要回收,戰鬥不用回收,本來也不值什麼,總以戰鬥任務為重,一個副油箱,比一枚導彈價格不能等比例。如圖,五代機也使用副油箱,不再對方作戰區域內,不影響安全,粗粗一看,它就是滑不溜掉一條魚,之所以做成這樣,是儘可能不影響氣動,減小飛行阻力。但也不能說不受一點影響,所以應急作戰任務,不會加掛副油箱,以節約時間,當完成任務,會在歸途中以空中加油進行燃料補給。一般根據任務,加掛副油箱,在到達交戰區域之前,會把它拋掉,其中沒有太複雜的結構的結構設計,與汽車油箱並無大的差疑。

關於使用。魂舞大漠看到大家討論比較多,說得也熱鬧,這個問題可以說得簡單些。起飛一段時間,當然要先耗掉一些主油箱的燃料,以便騰出空間,使用副油箱的油料。戰鬥機的燃油系統就是這樣設計的,發動機騰出主油箱空間,再把副油箱的油補給主油箱去,以便方便拋掉副油箱。這樣,戰鬥機就可輕鬆上陣了。帶著副油箱戰鬥,會影響飛行性能的發揮。這一設計極具合理性,也是根據多少次實戰總結而來的經驗,實戰便是一切,一切從實戰出發,才是合理的設計。

關於保形油箱。保形油箱是否副油箱?魂舞大漠的看法是,它沒法拋掉,因此可稱為主體油箱的一部分,說增加的部分也可以,說成主體油箱,都可以。保形油箱設計得縱然太巧妙,也只是個別機型使用,因為影響到飛行性能,因此只能做為此型戰鬥機的補充機型,不會做為主體。要理解戰鬥機設計師的苦心,戰鬥機飛得快,正是一個油老虎,一般航程不遠,空中加油怎麼設計,想到過多種辦法,如空中加油機,夥伴式,再有就是副油箱的方式。


魂舞大漠


總的來說,戰鬥機副油箱的結構和其他油箱是類似的,都是儲油容器,並且都被分隔成若干個小空間。打個比方說,整個戰鬥機的儲油空間相當於很多個串在一起的水瓶,而副油箱就是這一串水瓶中最末尾的一個。但副油箱與戰鬥機的主油箱也有區別,比如,主油箱內一般都會有輕質填充材料,以避免被擊中以後燃油洩漏起火。但副油箱作為可拋棄的裝備,一般不會有誰帶著這傢伙參加戰鬥,所以不用考慮被擊中以後的情況,自然也沒有必要加裝填充材料。此外,副油箱一般用鋁合金製成(當年中國還研究過竹製副油箱),材質上和主油箱也不同。

戰鬥機執行任務過程中,為了避免影響機動性,副油箱一般是第一個被拋棄的東西,所以,在使用的時候,自然首先會消耗掉副油箱內的燃料。至於回收問題,和平年代需要拋掉副油箱的情況不多,很多時候使用副油箱是為了轉場,這種情況下副油箱是帶著著陸的,自然可以回收使用。但執行任務時拋掉的副油箱一般就不會回收了,高空扔下來的副油箱一般都會有損壞,就算回收也只能回收成原材料。不過,如果遇到戰時,各種材料大量消耗的時候,還是有可能回收的。T


聯合防務


戰機副油箱的結構並不複雜,它的內部結構其實就是一個容器加上加壓燃油泵,基本就是由副油箱和燃油泵加壓油泵組成的,油箱底部還會設置有放油開關,以便地勤人員通過放油開關放出副油箱內沒有耗盡的燃油。戰機副油箱外形呈流線型,中間寬,兩頭尖,尾部往往設計有翼面,主要就是為了減少阻力。對於非軍迷來說,往往會誤認為戰機機翼/腹下攜帶的副油箱也是導彈/炸彈。

戰鬥機的副油箱早在二戰時期就開始掛載了。例如美國陸軍航空隊的P-51野馬戰鬥機,為了給歐洲戰場上的B-17/B-24等遠程轟炸機護航,P-51戰鬥機都普遍攜帶可拋棄式的副油箱,這樣能保證這款戰鬥機能夠在空中續航8小時,為深入德國本土轟炸的大機群提供全程護航。

在二戰的螺旋槳戰鬥機,以及戰鬥的噴氣式戰鬥機早期時代,由於飛行速度不高,當時的副油箱十分簡單,力求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將成本降至最低,所以多采用輕質鋁合金結構。我們空軍在抗美援朝時期,由於國內電解鋁產量不夠,用於副油箱的鋁合金原料供應困難,甚至為米格-15戰鬥機研製了“牛皮紙”副油箱,借鑑我國南方的紙質酒簍的工藝,使用竹子做骨架,厚實的牛皮紙糊制,粘合劑和防滲層採用桐油和豬血,很輕,很結實,而且造價極低。

到了超音速戰機時代,副油箱的設計越來越複雜,技術要求越來越高。例如在90年代,中國南部海域形勢緊張,我們空軍要求國產殲-8B戰鬥機能巡航南海,但作戰半徑不夠,大陸最近的機場離曾母暗沙距離有1400公里。一開始準備為殲-8B戰機配備大型副油箱,延長作戰半徑1100公里,但經過數次試驗,副油箱的技術狀態無法達到使用要求,最後被迫放棄,改為研製轟油-6加油機,為殲-8B戰機實施空中加油。到了2000年以後,中航皖安機械廠才陸續研製了殲-10和梟龍戰機的大容量副油箱,以及為三代改進型戰機配備保形油箱。從2004年開始,我國還開始探索為四代機殲-20配備超大型副油箱,實現超大航程作戰的作戰能力。由此可見,看似簡單的副油箱,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戰鬥機在掛載副油箱後,將會優先使用副油箱的燃油,其過程一般是燃油先從副油箱被加壓燃油泵供應到戰鬥機的機體主油箱,在由主油箱的管路提供給戰機發動機,在副油箱燃油耗盡前一直保證主油箱為滿油狀態。

這主要是因為一旦戰機遇到特殊情況,需要具備較強飛行性能的時候,戰機只能說迅速“無情”的拋棄掉副油箱。攜帶副油箱會影響戰機的機動性能,遇到空戰時,戰鬥機為了保命甚至會把“多餘”的對地攻擊導彈/炸彈都丟棄掉,副油箱此時也自然成為最大累贅。

所以,戰鬥機應該首先使用副油箱內的燃油,這樣在遇到緊急情況不得不拋棄副油箱時不至於太過浪費。即使戰機發動機推力大,機動能力強,也是不建議它攜帶仍然有大量燃油的副油箱進行機動動作的。因為戰機機翼/腹的掛載點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掛載的副油箱太重,掛載點結構有可能會在戰鬥機高機動過程中被撕裂,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副油箱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多種情況而被戰鬥機空中拋棄。一般而言,被拋棄的副油箱是不會被回收的,因為戰鬥機拋棄副油箱前往往是避開有人區域,所以回收難度較大。地面人員想要重新找回副油箱的可能性是非常低。即使是成功找回副油箱,因為它從高空跌落會嚴重損毀,不具備重新使用能力,加上副油箱造價也比較低廉,所以一般不會特意回收。

一般情況下,戰機在正常訓練中都不會拋棄副油箱的,不過,在平時戰機也有可能會因為需要迫降、遇到緊急任務時而不得不拋棄副油箱。不一定遠離有人區域,如果有幸運兒發現副油箱後,應該迅速報告當地相關部門,後續將會有部隊人員進行回收,以避免造成某些傷害。


科羅廖夫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先要說一下戰鬥機副油箱的結構。

這張圖是殲7Ⅲ型所配備的720升可拋棄式副油箱,由其結構可以看到其採用的是壓力加油的方式。外殼是鋁合金,流線型以減小其空氣阻力。且在中段配有火藥投送助推裝置,尾部是在地面加油的重力加油口。這是典型的副油箱的結構,其他型號大同小異。

由於給戰鬥機發動機直接供油都是飛機內部油箱,所以在飛機滿油起飛時,飛機肯定是先用機體內部的油,在飛機內部燃油使用到一定程度後,副油箱的油才會進入機體供油。換句話說副油箱的油會持續進入機體保持滿油狀態。

副油箱分很多種,使用方式上有可拋棄和不可拋棄式。可拋棄式副油箱一般加掛在飛機的機翼和機腹,在沒有作戰行動時可以一直加掛在機身上,可重複使用沒有問題。在作戰中若是到達作戰空域往往選擇拋棄副油箱。現代的副油箱一般使用的是鋁合金,在拋棄之後一般就廢棄了。當然回收再利用恐怕是要賣給廢品回收站了。不可拋棄式副油箱一般除了供油之外還承擔著改善飛機氣動外形,增加飛機外掛點的功能,。這些副油箱會反覆使用,飛機在地面時才可將其拆卸下來。

裝副油箱的野馬戰鬥機

現代戰機的改進型為了增加航程和滯空時間已經越來越廣泛的使用了保形油箱,由於隱形的需求現代的可拋棄式副油箱也會做很多隱身處理,包括外形變得稜角分明,但是實質還是一樣。

伴隨加油機和夥伴加油技術的日趨成熟,新型空戰模式的變化,副油箱這一產物還將會在未來發揮作用。當然,這一切都比不上飛機設計之初的完善以及後勤保障措施的改良。

裝有副油箱和保形油箱的F16


區域拒止


戰鬥機的油箱是相互串聯在一起的,大大小小的郵箱之間通過閥門和油泵鏈接,所有的燃油儲備都會經過一個油路管道進入發動機燃燒室內,而戰鬥機的副油箱就是這樣一個燃油系統最末端的子油箱。根據戰鬥任務的不同戰機身上的油箱加註情況是不一樣的,自然使用的先後順序也不相同。

當戰鬥機用於偵察任務時不需要進行太多的機動過載動作,這時候強調的只有航程和速度,因此戰鬥機會加滿機翼上的油箱,首先消耗的燃油是靠近發動機的主油箱,然後油泵就像吸管一樣不斷的將其它油箱裡的油料補充到主油箱中去;由於偵察機不需要機動作戰就不用考慮油料打破機身重量平衡的問題,所以機翼中的燃油會不分先後的消耗掉。

與此相反的是用於作戰任務的戰鬥機,空戰中戰鬥機的機身需要經常做出格鬥機動動作,這時候機身重心的平穩性直接影響到戰機的空戰能力,因此油箱之間的燃油泵會精確地計算機身中軸線兩側油箱的油量對比,在飛行中做到機身重量的配平,這就讓空戰中的戰鬥機如虎添翼。至於說優先使用哪一部分燃油,較為寬泛的說就是副油箱裡的油料。

為了在接敵作戰時減輕機身的重量、增加戰機氣動外形的結構合理性,戰鬥機部隊在戰鬥時都會選擇將副油箱拋掉,這就決定只有優先消耗副油箱的燃料才有意義。但是戰鬥機在正常起飛時不可能立刻啟動機身上所有電器元件,油泵驅動需要的電能來源於發動機帶動的發電機供應,因此在起飛過程中優先消耗的是靠近發動機的主油箱燃料,等到電池被噴氣發動機充滿電之後才會啟動油泵向主油箱裡抽油,

此外,副油箱在內部燃油消耗超過80%之後,自身就會像氣球一樣到處飄浮移動,因此很難具體的確認被拋掉的副油箱落到那裡,這就決定對其回收工作非常艱難,尤其是在戰爭時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撿到副油箱的人可以切開薄薄的鋁製表皮,再抽走裡邊高品質的航空燃油這是很不錯的戰爭收益,但是部隊是不會花心思回收這些副油箱以及裡邊的燃油的。


利刃巨透社


我是墨墨觀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圖為KC-135加油機為F-18E戰鬥機空中授油

目前,戰鬥機存在的最大意義和價值就是用於保護己方運用制空權以及摧毀敵方使用空權之能力的軍用機種,也是空軍部隊最為主要的作戰利器。

戰鬥機副油箱的結構

我們直接上圖說話!

圖為戰鬥機副油箱殼體結構圖

圖為戰鬥機的加油設備

圖為F/A-18戰鬥攻擊機的副油箱

圖為戰機結構透視圖

戰鬥機液壓油箱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圖

圖為液壓系統系統構造圖

戰鬥機副油箱的外形設計

我們瞭解了以上信息之後,再來看一下戰鬥機副油箱的外形設計:戰鬥機副油箱採用的是中間粗、兩端尖的外形設計,這樣設計是為了最大限度降低戰機飛行中的風阻。副油箱後下方採用扁平設計是為了保證戰鬥機起飛和降落與地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戰鬥機副油箱不是優先供油!!!

很多人看到戰鬥機副油箱的第一印象就是:“肯定會優先使用副油箱的燃油,要不然戰鬥掛載有何用?”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副油箱供油正確的“打開方式”

第一、戰鬥機副油箱都是外掛形式,這就說明副油箱沒有獨立給航發供油的能力,換言之,也就是副油箱無法直接給航發的燃燒室直接供油;

第二、任何戰鬥機都是由主油箱直接給航發燃燒室供油,因為主油箱是能夠完成戰機在任何高機動、過載等情況下的穩定供油,並且非常恆定;

第三、戰鬥機的副油箱會在主油箱油麵水平低於某個值的時候才會將自己的油補充至主油箱。一般情況下都是邊消耗邊補充,這樣可以使主油箱的油料處於良好平穩的狀態。如果遇到緊急突發狀況,副油箱會一次性將主油箱加註滿而後被拋棄。


墨墨觀察


戰鬥機副油箱的基本結構與機身油箱沒啥大的區別,加裝副油箱的戰鬥機就等於是在複雜的戰機供油系統上多加了幾個儲油箱罷了,具體的供油方式依然是給油箱逐級加壓,對稱性一個接一個消耗油箱艙室中的燃油,直到副油箱的燃料全部消耗完畢將其拋棄。在遇到緊急情況需要戰鬥機機動參戰時副油箱是一定要扔掉的,這是因為副油箱不僅會增加額外的重量還會嚴重破壞戰機的氣動外形,影響戰機各方面性能。

其實,副油箱供油並不是很複雜的問題,因為軍機也好民航也罷都是將大大小小的油箱串聯起來,發動機直接相連的只有靠近發動機的主油箱而已,戰機起飛加力時最先消耗的也是主油箱的燃料,到達正常飛行狀態後戰機全身的油箱開始加壓,從最末端開始燃油會向著主油箱擠壓,始終確保主油箱的油量處於滿格狀態。在加裝副油箱之後就等於在油箱網絡末端串聯幾個油箱,因此戰鬥機飛行穩定後就開始將副油箱的油料擠壓到主油箱中。

關於拋棄的油箱要不要收回在二戰期間存在很大爭議,德意日等軸心國資源匱乏他們偏向於回收鋁質金屬材料製作的副油箱,這種郵箱的再利用確實可以起到很大的資源戰略目的,即便是相對富裕的英國也要求儘可能回收拋棄在本土的副油箱,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戰爭要進行到何年何月節省一點總是沒錯的。

但是為轟炸機護航的P-51、P-47等戰鬥機是不可能回收所拋棄的油箱的,這些資源也不可避免的資敵了。資源極度匱乏的小日本連訓練的戰鬥機拋棄的彈殼都要收集起來再利用,更不要說金屬鋁材料製成的副油箱了,用於本土防禦作戰的日本戰鬥機部隊(與轟炸機糾纏)甚至要求帶著副油箱參戰,這也是視人命不如一杆槍的日本所獨有的。


利刃號


戰機副油箱的外形酷似一枚大號的航空炸彈,說實話,多年前的確不懂戰機翼根或機腹下掛著的這傢伙是什麼炸彈,只認為它肯定威力巨大。

後來在媒體上明白了它竟然是這架飛機的副油箱。也明白了年少時看到的那些描述我空軍戰機與敵空戰前,往往有甩掉副油箱的描述,是為什麼能夠甩掉了。

戰機副油箱的外形基本就相當於一枚大形航彈去掉尾翼,做成這種外形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戰機掛載時減少氣動阻力。這種油箱內部會有若干加強筋,因要減輕重量,所以其材料不會太厚,同時因為可能隨時拋棄,所以也不會為了強度而過於昂貴,以呂合金材料為主。內設油管,吸油口設置於掛載位置的對面(底部)。

每個副油箱的容積大約可納航油1.3噸左右,但機腹掛載的單個副油箱要略大,載油可達2噸以上,戰機在加掛了副油箱後,可以增加航程1/4一1/3,使其作戰半徑得到有效拓展。

對於副油箱的使用,分兩種情來選擇是否加掛副油箱。一種情況是任何目標點在該戰機的作戰半徑之內,出現可能發生空戰情況的緊急態勢,在這種情況下,該戰機不可加掛副油箱,以便更多攜載彈藥和使戰機快速靈活趕赴目標空域參加空戰。

在戰機執行巡航任務或者任務目標距離已超出該戰機的作戰半徑,而且途中不宜空中加油時,加掛副油箱是該戰機的唯一選擇,而且還要首先使用副油箱內的燃油,以備一但有意外空戰發生,便可隨時拋棄已經耗空的副油箱,輕裝與敵靈活纏鬥。如果帶著滿油的副油箱參加空戰,則會嚴重影響戰機速度和機動性,更可怕的是帶著仍剩有燃油的副油箱參戰,就如讓一個士兵抱著炸藥包去跟敵人持槍對射,無異於逼著這名士兵去自殺。

而首先使用副油箱中的燃油,在發生空戰拋掉副油箱後,機內載油仍夠其戰後返回基地,反之則機內載油因長時間帶著重載副油箱飛行耗油過大,在滿罐的副油箱拋掉之後,使機內載油更加無法供其返回基地了,在陸地上還可迫降,在海上就只能求佛祖保佑了。

如果末發生空戰或意外情況,該戰機攜帶副油箱返回基地,畢竟節省成本誰都不會例外。


鐵嶺鋒


副油箱一般只有戰鬥機才攜帶。因為戰鬥機空戰時要求重量輕,機動性好。但是重量輕,攜帶的燃油就少,飛機航程就短。副油箱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生的。美國的P-51野馬戰鬥機是最早攜帶副油箱的戰鬥機。目的就是為轟炸德國腹地的轟炸機護航。最早的副油箱是戰鬥機外加的,設計時不考慮副油箱的問題。後來副油箱成為戰鬥機的標配。特別是噴氣式戰鬥機出現以後,發動機耗油量很大,重量輕與航程遠的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噴氣式戰鬥機都掛副油箱。

副油箱就是一個鋁合金圓筒,裡面有必要的管路,確保燃油被吸進發動機裡去。為了減少阻力設計成流線型。在副油箱掛架上有對應的油管接頭。飛行時先用副油箱的油,用完後再用機身油箱的油。如果發現敵情需要戰鬥,就要拋掉副油箱,準備戰鬥,不論裡面是否還有燃油。

戰場拋棄的副油箱無法回收。沒有發生戰鬥的,飛回去後卸下副油箱可以再次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