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國學”,其實可以涵蓋的範圍很廣,涉及到了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各種學術,包含著先秦經典、諸子學說以及中國古代的各種學問,是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大師”,又極富內涵,在某種領域內或是學問或是藝術達到了至高境界的人,就可以被冠之以這個稱號了。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國學大師”,分外耀眼,也分量極為沉重,即使是學問有所成就者也是難以扛起。有些人可能是某些領域內的專家,精通史學或是文才出眾,卻只能是被稱作為某領域內的“學問大師”,而不能作為“國學大師”來解讀。“國學大師”的評判極為苛刻,自從“國學”一詞在近現代被提起以來,中國近現代能被真正稱作為“國學大師”而能令多數人所信服的真心不多。即使是那些冠以“國學大師”稱號的人,也多是“名不符實”。

梁啟超(1873-1929)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梁啟超出身於士紳家庭,從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傳統教育,他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早年中過舉人,1890年拜康有為為師,從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百日維新時期,梁啟超是主要領袖之一,積極宣傳變法。變法失敗後流亡到日本,他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

辛亥革命後,梁啟超回到國內,被袁世凱政府任命為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他是積極反對的,張勳復辟他也不以為然。梁啟超晚年時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主張光大傳統文化。1929年,梁啟超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

梁啟超不僅是改良維新思想的領路人,也是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奠基人,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在目錄學、圖書館學、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書法藝術等方面頗有成就,被稱作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

章太炎(1869-1936)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章太炎,字枚叔,後易名為炳麟,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

章太炎出身於富裕家庭,早年從師著名樸學大師俞樾,學習八年後走出書齋,於1896年到上海擔任《時務報》編務。因支持維新變法為清政府通緝,1899年流亡到日本。1903年,回到國內的章太炎曾一度被捕入獄。1906年,章太炎出獄後,再次來到日本,加入了孫中山創辦的中國同盟會,並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

1911年,章太炎回到上海,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1913年,他又因討袁而被監禁,直到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才被釋放。1917年以後,章太炎主要還是以講學為業,於1936年病逝。

章太炎被譽為近代中國國學大師,是學者型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胡適稱其為“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梁啟超稱之為清學正統派的“殿軍”,他的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非常豐富。

馬一浮(1883-1967)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馬一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浙江會稽人,中國現代思想家、詩人和書法家,“現代三聖”之一。

馬一浮出身於名門望族,從小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外,還曾經前往美國、德國、西班牙、日本留學,曾應蔡元培邀請,短暫出任過民國教育部秘書長,後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邀請,在浙江大學任教過,為浙大作校歌。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又出任了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馬一浮被稱作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國第一人,他在古代哲學、文學、理學、佛學上造詣很深,書法自成一家,梁漱溟稱他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梁漱溟(1893-1988)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梁漱溟,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原籍廣西桂林,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代三聖”之一。

梁漱溟為元世祖五子忽哥赤的後代,幼年時期就讀於中西小學堂,早年曾加入同盟會京津支部,1916年,被蔡元培聘請到北京大學任教,他對佛學很有研究,多次想要出家。在北京大學期間,梁漱溟支持學生們的五四運動,並開設過“孔家思想史”課程。梁漱溟後來曾到各地講學,參加發起了“中國民主同盟”,1949年以後靜心修習,於1988年去世。

梁漱溟被稱作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學術成就斐然,他還是一位愛國民主人士,曾領導過鄉村建設運動,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熊十力(1885-1968)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熊十力,原名繼智,號子逸翁,湖北省黃岡人,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現代三聖”之一,“新儒學八大家”之一。

熊十力幼年時期家境較為貧寒,在鄉下私塾就讀,他積極嚮往革命,參加了武昌起義、二次護國討袁運動,後應蔡元培邀請,出任北大特約講師。熊十力曾經在全國各地的幾所知名大學任教過,1949年,還以特別人士身份邀請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於1968年去世。

熊十力被稱作為新儒家開山祖師,是中國當代哲學的傑出人物,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在哲學界很有影響。蔡元培稱之為“二千年來以哲學家之立場闡揚佛學最精深之第一人。”

馮友蘭(1895-1990)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馮友蘭幼年時期就接受了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古典經籍有著深入瞭解。1919年,他前往美國留學,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廣東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之後他又獲得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新中國成立以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馮友蘭被譽為“現代新儒家”,一生致力於哲學史研究,他所著的《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是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

陳寅恪(1890-1969)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陳寅恪,字鶴壽,江西修水人,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現代知名的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清華大學四大哲人之一以及“前輩史學四大家”之一。

陳寅恪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陳寅恪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巢鴨弘文學院。之後,他又前往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留學,因而他不僅精通國學,對西方文化也是頗為專研,熟識多國語言,可以說是學貫中西。

陳寅恪回國後,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知名學校任教。抗日戰爭時期,他辭職閒居於香港,日本人曾邀請他出來任職,他堅決拒絕。新中國成立以後,陳寅恪任職了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等職,於1969年去世。

陳寅恪被稱作為清華三巨頭之一,又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梁啟超都認為自己在學問上比不上他,陳寅恪在史學、考據學、宗教學、語言學、詩文藝術、教育上的成就頗大,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認為“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清華的師生們更是愛把他叫做“教授中的教授。”

錢穆(1895-1990)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錢穆,字賓四,筆名公沙,晚號素書老人,齋號素書堂、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四大家”之一。

錢穆幼年時期在私塾讀書,青年時期在無錫、廈門等地任教,1930年,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之後,他任教於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多所知名學校。

1949年,錢穆遷居於香港,出任香港亞洲文商學院院長,他還出任了香港中文大學前身——新亞書院的院長。1967年,錢穆遷居到臺灣,任職中國文化學院史學教授,於1990年去世。

錢穆被中國學術界尊稱為“一代宗師”,更被稱作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他的這一生著述頗多,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對當代社會具有重大影響。

王國維(1877-1927)

上世紀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九位學者,一位堪稱中國歷史的百科全書

王國維,初名國楨,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中國近現代知名學者,思想家。

王國維出身於海寧的書香世家,幼年接受過塾師的啟蒙教育,早年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回國後,主要從事編譯工作。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曾一度僑居於日本,研究經史、小學。

1923年,王國維曾一度為下臺的溥儀效力,充任了所謂的南書房行走。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王國維曾一度想要投河自盡,為家人所阻。之後,王國維出任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人才。1927年,王國維自投昆明湖而死,給人留下許多疑問。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傑出學者和國際著名學者,他是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他在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學、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都有成就,為當時學者們所敬仰。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