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甄嬛傳》中果郡王懷中小像明明是甄嬛,可皇上為何會相信是浣碧?

錦繡青花


《甄嬛傳》裡小像事件讓浣碧平步青雲,成為果郡王側福晉。能讓皇上相信小像的主人是浣碧而不是甄嬛,浣碧也做了不少功夫。






浣碧成親前,跟甄嬛說過,是她搶了甄嬛的位置。甄嬛笑這說:我的位置是皇上的熹妃。浣碧很對不起甄嬛,才會說出這樣的話,而甄嬛在宴請時也心知肚明。


連浣碧上花轎,葉瀾依都暗示甄嬛,浣碧能嫁給果郡王都是浣碧一手設計的。

從種種跡象上看,浣碧利用小像一事,做足了功夫。冒著害死甄嬛跟果郡王的危險,背水一戰。那我來說說她如何說服多疑的皇上,相信小像是她而不是甄嬛的。

1.浣碧長相很像甄嬛。

皇上曾經誇過浣碧,跟著甄嬛時間長了,氣韻越來越像甄嬛。更早的時候說過浣碧眉毛眼睛像極了甄嬛。而且在小允子剪完小像的時候大家都議論說甄嬛的小像也像浣碧。種種表現浣碧能確定小像跟自己很像,說是自己一定也有說服力。





當宴請中所有人遲疑小像主人是誰的時候,浣碧跑出來承認是自己的,從樣子上說沒有什麼可以反駁的。

2.浣碧瞭解果郡王荷包裡有杜若的花瓣。

甄嬛去甘露寺修行,浣碧一直陪在身邊。後來甄嬛跟果郡王在一起,浣碧也見證了一切。她自然而然的清楚甄嬛跟果郡王的定情信物荷包中放了小像還有杜若的花瓣。浣碧深愛果郡王對他的一點一滴無不關注。



這一點細節,成為浣碧說服多疑皇上的重要依據。皇上才說:不是你的小像,你怎麼會知道里面裝了什麼。

3.玉嬈跟慎貝勒兩情相悅,玉嬈不會成為浣碧的障礙。



宴請中葉瀾依提出小像更像玉嬈。慎貝勒怕心愛之人被指錯婚,立馬就說:二小姐跟十七哥才頭一次見到。推翻了發舊小像是玉嬈的依據。浣碧才成為宴席中唯一有可能的人選。從時間還有樣貌上非他莫屬。

4.所有知情人迫不得已幫助她。

宴席中有幾個人心知肚明,甄嬛,葉瀾依,果郡王。浣碧知道甄嬛為了保全自己一定會幫助自己,而且她們是親姐妹,甄嬛一定會顧及她,出手幫助她。葉瀾依因為深愛王爺,一定會顧及王爺的安慰不得不幫助浣碧。同時王爺即使百般不願意也不可能再拒絕,因為他不會不顧及甄嬛的性命。



最後浣碧在葉瀾依跟甄嬛的幫助下,王爺的被迫娶浣碧為側福晉。

5.果郡王生病,浣碧通過蘇培盛出宮照顧。

果郡王突然生病,浣碧想去照顧,甄嬛讓她去找蘇培盛,浣碧伺候了果郡王很長時間。這也是浣碧跟果郡王有關係的一個理由。要不然為什麼單單她去照顧果郡王呢。為後來人物關係做好了鋪墊,合情合理。




浣碧天時地利人和都占上了,這次冒險也算成功。可能是跟甄嬛時間長了,相對她以往的沒腦子,這次也算是設計完美。最重要的是讓皇上心服口服的相信小像就是浣碧。加上甄嬛念姐妹感情,為她成為側福晉推波助瀾,最後心願得償。

喜歡小馬觀點的朋友,關注我。努力寫出你們更喜歡的文章。


小馬


.

首先這句話,典型是從觀眾的角度思考問題。“明明是甄嬛”,一個小像罷了,哪有這麼肯定,我們只不過在之前知道了這個小像就是甄嬛,所以才會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

.

好的,撇開前面所說的點,我們來看看皇上為何會相信。

.

第一:浣碧本就為甄嬛同父異母的妹妹,兩人眉宇之間有些相像

在甄嬛進宮前,她的父親告知了浣碧的真實的身份,浣碧是甄遠道在外的私生女。

而在《甄嬛傳》中,許多次都特意的表述,浣碧和甄嬛眉宇之間的相像。

還有,回想一下,這張小像被小允子拿出來後,槿汐還特意的說了一句,看起來倒是和浣碧有幾分相像。

現在回想,這些都是為了小像掉出一事所做的鋪墊呀!

.

第二:皇上還沒對甄嬛產生懷疑,再加上寧嬪葉瀾依的助攻,將這件事掩飾了過去

甄嬛回宮後,和果郡王的見面也少了,對於甄嬛和果郡王在凌雲峰的事情皇上是不知道的。

所以當小像掉出來後,浣碧也出來承認了,那麼皇上自然是不會往甄嬛的方面想了。

而隨後,寧嬪的話,更是大大的影響了皇上的思維,增加了事情的真實性,讓得皇上更容易相信!

.

.


影視北閣


果郡王懷中的小像是當初小允子照著甄嬛的模樣剪出來的,自然是最像甄嬛本人。

但是劇中浣碧是長得最像甄嬛的人(皇上自己也這樣說過),雖說玉嬈是甄嬛同父同母的親生妹妹,但一般都說她酷似純元皇后,幾乎沒有人說她像甄嬛的,所以浣碧頂上去是最佳選擇,其他人的長相都沒有說服力。



既然甄嬛和浣碧都長得像小像中的女子,也就是都有嫌疑。那皇上為什麼選擇相信浣碧的話,而不徹查甄嬛與允禮的關係呢?

下面6點原因可以解釋清楚:


1.滴血認親的事在前,皇上已經“冤枉”過甄嬛一次,不會再輕易“誤會”她第二次。

皇上也有自己“英明神武”的形象要顧及,滴血認親他被祺貴人“矇蔽”了一次,之後不能再輕易“懷疑”甄嬛,不然也顯得他太“愚蠢”了。

2.皇上要顧慮和甄嬛的“夫妻情分”,也要顧慮六阿哥和朧月靈犀的“體面”。

從《甄嬛傳》最後幾集就看得出來,皇上對甄嬛是有感情的,對他們的孩子也有感情。



3.在皇親貴族和後宮嬪妃都在場的情況下,皇上怎麼可能承認自己被戴了“綠帽子”?

這一點不解釋,男人的尊嚴嘛,很容易理解。


4.皇上此時痴迷於玉嬈,私心裡也不願甄嬛犯錯倒臺,以免連累甄家滿門。

5.受寵的葉瀾依在一旁有意保護果郡王,多少會對皇上的決定有所影響。

6.浣碧說的話與從前之事都合得上,暫無可疑之處,這個“謊話”圓得很好,難以挑剔。

最後要說明,皇上並非完全相信了甄嬛、浣碧、葉瀾依、果郡王聯合上演的戲碼。從後來他利用和親之事試探果郡王,就看得出來,皇上一直是有疑心的,他在信與不信之間搖擺不定。



但是出於以上6點原因,他暫時選擇了相信。這其實就是悲劇的伏筆,註定了最終允禮與甄嬛只能活一個。


殊未屑


《甄嬛傳》中園明園的一次家宴上,甄嬛的小像從果郡王懷中掉落,兩個人的一段情事差點就被世人所知,可偏偏被浣碧撿了個便宜冒認了,順利的嫁給果郡王為側福晉。不管這件事是浣碧有意把酒水灑在果郡王身上,趁機撿了便宜?還是自己大義凜然的救自家姐姐?但是可以說當時浣碧應該是甄嬛和果郡王的救星!



然而多疑的皇上為什麼就那麼容易相信了小像是浣碧呢?其實原因有多方面:

1.浣碧和甄嬛本來就是同父異母的親姐妹,面相上的相像佔優勢


僅憑一張剪有大致輪廓的紅紙小像,除了當事人敢斷定是誰的,誰敢作死去指認皇上妃子跟小叔子偷情,皇上被戴綠帽子了?小像雖像甄嬛,但也像浣碧和玉嬈,玉嬈和浣碧嚴格來說都跟甄嬛是親姐妹,相像也不足為奇,何況在除夕之夜小允子在剪小像之時,大家也都說像浣碧,尤其是那一雙眼睛。

2.皇上處於尷尬的局面,浣碧主動出來承認小像正好無形中給皇上一個臺階下



家宴上皇上之所以相信小像上是浣碧,是因為這件事情已經鬧到這個尷尬局面,皇上不想在眾皇親面前被世人告知自己被戴綠帽子了,急需找個臺階來下,否則這件事徹查下去,結果不管是好是壞,皇上的面子都沒多大光彩,而此時浣碧的出現讓皇上有了臺階下,乾脆皇上順著解圍人的意思去想了,小像是浣碧的,那借機將浣碧許配給了果郡王,以此來來打消各種關於熹貴妃出宮在外帶來的各種傳言,也好看似籠絡自己皇弟的心。這樣做既能讓自己跟甄嬛避嫌,也能堵住悠悠之口,何樂不為呢?皇上可是老謀深算的很啊,要不然怎麼可能從九子奪帝中戰贏了呢?


3.皇上對回宮後甄嬛的一種特殊的感情!失而復得的珍惜和不捨

皇上在甄嬛出宮後,甚是懷念,還幾次觸景傷情落淚,可以說皇上不知道自己已經不知不覺愛上了甄嬛,對難得甄嬛懷孕回宮後肯定是要倍加珍惜的。就算皇上就此時心裡已經認定小像上是甄嬛,但是皇上沒有十足的證據,還是不想再次誤會甄嬛,心裡還是堅信甄嬛跟他是恩愛的,這也是自大的人物麻痺自己心理的一種方式,皇上也不例外。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從這時開始,甄嬛和果郡王在宮外的一段感情埋下了被懷疑的種子。特別是對果郡王,作為臣子的竟然敢覬覦皇上的女人,皇上可是憤怒的很,這錯先歸咎於果郡王而不是甄嬛,皇上已經開始防著果郡王了,最後果郡王死甄嬛活!


馬雲542


《甄嬛傳》裡的浣碧是個心機婊,開始的時候為了能使她親母的排位能進入甄家祠堂,故意有意無意引起皇上注意,想當妃子,還聯合華妃想陷害甄嬛,被甄嬛識破後死心塌地的跟著甄嬛。後來又愛上果郡王,奈何果郡王心裡只有甄嬛,為了能嫁給他,浣碧才想出讓皇上發現小像,逼迫果郡王娶她的損招。

可以觀察小像的樣子。旗頭右邊有流蘇,很像甄嬛剛入宮那個旗頭的樣子,所以小允子就是按著甄嬛剪的,那麼為什麼皇上會相信小像是浣碧呢?



被發現的時候,眾人都說不是甄嬛,其中包括性格孤僻的葉瀾依。唯一的妹妹甄玉嬈進宮次數少,更加不可能,只有和甄嬛長得像的浣碧了。再加上浣碧自己的說辭,皇上半信半疑。萬一是真的,那麼他還可以成全果郡王。


皇上本就是生性多疑的人。又好要面子,就算小像不是浣碧,也要趁機把浣碧賜給果郡王,這樣一來,也好有理由把孟靜嫻賜給他,收攏人心,有何不可。就算是甄嬛,他也會覺得果郡王是一廂情願,要不然甄嬛也不會在他身邊了,此舉正好斷了果郡王的念想。


內在氣質


我們都知道果郡王和甄嬛才是真心相愛,也知道小像就是甄嬛的。但為什麼皇上就信了小像是浣碧呢?其實早在這個小像誕生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我們慢慢來說。

小像伏筆

甄嬛這個小像是她的首領太監小允子在除夕夜裡剪出來的,因為手法不太成熟,加上甄嬛和浣碧是同父異母的姐妹本來長相就像,所以剪出來的小像既像甄嬛也可以說像浣碧。

早有預謀

這個小像是果郡王的貼身之物,浣碧為了和果郡王在一起,不惜鋌而走險,把小像抖出來,她知道小像和她也很像,再加上在甄嬛身邊那麼久,荷包裡裝的是杜若花瓣她早就知道,因此想矇混過關,而且知道甄嬛一定會幫她,因此才敢在這麼重要的場合設計果郡王,讓果郡王“不小心”掉落小像。

三人成虎

實際上浣碧確實賭對了,她要矇混過關必有果郡王和甄嬛的幫助,因為果郡王不可能拖甄嬛下水,要保護甄嬛就不得不承認她。而甄嬛已經註定不能回頭,她又是甄嬛的妹妹,以甄嬛的脾氣秉性也一定會成全自己。但她沒想到會有蘇培盛,寧嬪,慎貝勒的幫助。

蘇培盛替浣碧證明小像,無非是認為果郡王一有事浣碧就心急如焚,尤其那次浣碧去照顧病中的果郡王也是通過蘇培盛,他就在心裡認定浣碧一定對果郡王有心,他只是順水推舟做個人情。

而寧嬪就真的是為了保果郡王,因為她知道果郡王和甄嬛的事,所以在這說小像像玉嬈,為了混淆視聽。

而慎貝勒無非就是為了玉嬈,在那次滴血認親時慎貝勒就替甄嬛說過話,這次幫她脫身也在情理之中。

最終裁決

最終的裁決必須要取決於皇帝自己。他本身就是個多疑且很會掩飾內心想法的人,就像他對年羹堯,明明已經要解決他,還給他那麼大的權利,讓他引起眾怒更好收拾他就知道皇帝是個心思縝密而且不行於色,城府極深的人。

這麼多人都在替甄嬛脫身,當事人又承認彼是兩情相悅,皇帝心裡就算真有疑慮也沒有證據,不能像當初滴血認親那樣大意,再傷了甄嬛的心,畢竟她是自己三個孩子的母親,又是失而復得的愛人,所以他才讓這事成為美談,“成全”了浣碧,把她賜婚給果郡王。

其實這對他來說也是兩全其美,一是如果真是果郡王和甄嬛有什麼,這一賜婚就徹底斷了兩個人的念想。

二是,如果真如眾人所說,浣碧和果郡王是真心相愛,那也算成全了一對璧人,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是浣碧自己設計的一齣戲,目的就是嫁給果郡王。雖然我們替甄嬛不值,但就像甄嬛說的那樣,“世間的陰差陽錯從未停歇,都是尋常。”“自己選的路不要後悔。”雖然浣碧成功嫁給果郡王,但誰又能說浣碧不曾後悔過自己當初的選擇呢?


何小爆憶影視


果郡王為什麼要娶他根本不喜歡的浣碧,這就要追溯到七夕夜宴那場戲了。果郡王難得看到甄嬛,想起往事,心裡不免傷懷,戒酒消愁多飲了幾杯,喝的有點微醺,浣碧藉機上去扶著果郡王,不扶則已,這一扶竟扶出一個大麻煩。


果郡王的酒灑到了身上,浣碧趕忙擦拭,不小心把果郡王懷裡常年放置的那一枚荷包掉了出來。果郡王並不是不謹慎的人,為什麼會掉出來就不詳細說了,原著中有記載這都是浣碧的陰謀。

不錯,這個荷包就是果郡王極為珍重的荷包,裡面放的就是當初在倚梅園撿到的甄嬛的小像。這些年,愛的人得不到,一直是這枚小像陪著他。荷包一掉出來就被眾人發現了,知道內情的人都是將心懸在一線,這時皇上走過去撿了起來。


這一看就是女兒家的東西,想這老十七一直不娶,敢情是心有所屬,金屋藏嬌啊!皇上好奇就打開荷包看看到底是啥,這就發現了那枚小像,一驚怎麼那麼像甄嬛,旁邊的親王不閒事多還把皇上心中的疑惑大肆說了出來,說這小像像極了熹貴妃的。

此時的氛圍一度進入尷尬緊張,不過後來皇上竟相信了這是浣碧的小像,浣碧居然還嫁給自己傾慕已久的果郡王。這裡很多人不明白,這麼大的一個烏龍,皇上怎麼就被騙了過去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甄嬛的極力否認

有人質疑是熹貴妃時,甄嬛就裝作若無其事的說,這就是莫須有。從前皇上已經在滴血驗親時認為自己不信任甄嬛有點懊悔,既然當事人都說莫須有,這回他也不敢輕易妄加罪名。

第二點,甄嬛和浣碧相像是客觀事實

甄嬛和浣碧是同父異母的姐妹,血緣關係相似是事實,而且當初小允子剪好這個小像時就有提到過小像也有點像浣碧,這樣的客觀事實擺在那,皇上也不可能視若無睹。



第三點,浣碧故意自己承認,還出具證明

這個局本來就是她的陰謀,她為了嫁給果郡王,跳出來說是自己的小像,又說與果郡王兩情相悅多年。最關鍵的是浣碧說出荷包裡除了小像還有杜若,皇上一看果真,這麼強有力的證據,讓皇上更加信以為真了。


第四點,兩位神助攻,葉瀾依和蘇培盛

葉瀾依是知道果郡王的心上人是甄嬛,她保護果郡王心切,自然要幫著化解危機,於是跳出來這小像也像二小姐玉嬈,一下轉移皇上注意力,混淆視聽。是啊,甄嬛和玉嬈也很像,也可能是玉嬈。

蘇培盛出手幫忙自然是為了槿汐,為了報恩。他跳出來證明浣碧是喜歡果郡王的,來說上次果郡王病了,浣碧很擔心求了他去果郡王府侍疾。

第五點,皇上自己的分析判斷了

從前皇上想讓浣碧當嬉常在,結果浣碧當場拒絕說自己有喜歡的人了,現在說出來愛慕果郡王多年,結合蘇培盛的證詞,行為和言語都對地上。


第六點,果郡王的一番違心之辭

這件事處理不好,不僅甄嬛還害得一大堆相關的人。為了息事寧人,騎虎難下的果郡王只得承認浣碧的說辭,說了一大堆違心話。皇上一聽,浣碧說的一致,也就信了。



綜合眾多人的說法,皇上就信以為真了,還當月老將浣碧嫁於果郡王,成全有情人。

歡迎關注我,帶你跟著甄嬛走進雍正王朝,看盡後宮的紛繁複雜、爾虞我詐!


姒莞萱


《甄嬛傳》中,從果郡王懷裡掉出的小像,的確是甄嬛,但是最後皇上聽了浣碧的解釋,將她賜予果郡王做側福晉。皇上之所以如此處置,小編認為,這並不代表皇上完全相信了浣碧,只是在大庭觀眾之下,身為一國之君的他急於先找個臺階下罷了。皇上是半信半疑,並非全信。否則後來,他也不會對甄嬛和果郡王有諸多的懷疑,這些猜忌,是早就埋下的了。

浣碧與甄嬛很相似 皇上信了一半

浣碧名義上雖為甄嬛的婢女,但她其實是甄嬛同父異母的妹妹,長相自然是極為相似的。況且浣碧在解釋事情原委的時候,眼裡所流露出來的那種深情也的確是真的,她本來就心儀果郡王。這一點,皇上也看得真切。

若浣碧只是撒謊,臉上絕不會有那麼深切的愛慕,眼神裡絕不會有那種幸福的光芒。浣碧除了說小像是她的這句話是騙人的之外,所有的表情和眼神都是真情流露。要知道,她對果郡王的感情絕不比甄嬛的少。否則,她也不會在允禮被皇上害死後,自盡追隨他而去。所以,浣碧的解釋,皇上信了一半。

身為一國之君的他 臉面更為重要

沒錯,皇上只是信了一半,並未全信。但是當時那樣的情形,大庭觀眾之下,大臣妃嬪一屋子的人。身為一國之君,臉面自然更為重要,身為皇上,總不希望所有的人都來看他的笑話吧?無論這件事的真相如何,這總歸是一個笑話。

於是乎,浣碧看似合理的及時解釋,就很自然的給了皇上一個臺階下。這個時候,倘若沒有浣碧及時站出來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攬,皇上只有兩個辦法處理:要不徹查,最後丟盡臉面;要不搪塞過去,最後丟盡臉面。也就是說,無論查與不查,無論真相如何,這件事只要一擺到明面上來,對於皇上而言,都是丟盡臉面,得不償失。那既然如此,有如此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為什麼不呢?

皇上只是將信將疑 猜忌早已埋下

皇上雖然按下了這件事,也成全了浣碧,將她賜予果郡王為側福晉,但是,他的疑慮並未完全消除。因為他是個多疑的人,也許當時沒有考慮那麼多,但是事後細想,肯定也會發現一些疑點。這顆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很難不破土發芽。

所以,也就有了後來打著粘杆處名義的血滴子,也就有了之後的滴血認親。果郡王無端被處死,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如果皇上不是早有猜忌,怎麼會隨便一個妃嬪一挑破,就要滴血認親?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所以說,《甄嬛傳》中果郡王的小像,皇上從始至終都沒有完全相信浣碧的解釋。只不過因為許多不得已的原因,才在當時按下了這件事。其實,當時的皇上,用的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完全相信甄嬛,他對果郡王和甄嬛的猜忌,一直都存在。


娛記小蛇


因為有助攻!助攻是葉瀾依!葉瀾依是為了幫果郡王!因為在場的人,除了甄嬛、浣碧,只有葉瀾依知道那個小像是甄嬛!但是一旦露餡,甄嬛和果郡王必然死無葬身之地!葉瀾依只是為了保全果郡王!

皇帝拿出來小像時,因為喝了酒加上歲數大了,一下子沒認出來是誰,結果旁邊那位大肚子郡王說,乍一看有點像熹貴妃,這個時候甄嬛趕緊順手遮掩了一下。浣碧和果郡王還有甄嬛,這個時候三個人的心都懸在腦袋上了。



葉瀾依心知肚明是甄嬛,但是為了保全果郡王,正好玉嬈也在,她趕緊說也像二小姐,這個時候她又加了一句,馬上就七夕了,皇帝應該成全一段姻緣。這時候慎郡王急了,畢竟他是喜歡玉嬈的,就說十七哥和二小姐才是第一次見面,怎麼可能是玉嬈,不過看起來,但有點像浣碧。


這時候皇帝其實剛要對甄嬛起疑心,浣碧挺身而出說是自己,並說小像是自己剪的,而且荷包裡有杜若,讓皇帝自己看。皇帝一看,全然如此。這個時候葉瀾依趕緊接話說,怪不得前幾日果郡王生病不見浣碧在宮裡,肯定是去照顧果郡王了。



這個時候甄嬛順勢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浣碧和果郡王有了這樣的心思,而且浣碧又說果郡王府有碧色的梅花,皇帝聽後,覺得如果不是果郡王親口說的,浣碧是肯定不會知道的,她又叫浣碧,皇帝這個時候差不多就信了。


由此可以看出,這全部都是在對皇帝向浣碧方向誤導,從頭至尾都是讓皇帝相信這是浣碧,甄嬛並沒有急著撇清,唯一不承認的就是她說了一句,莫須有的事自己已經經歷太多了。從頭到尾不提甄嬛,所以皇帝十之八九就信了。


入行娛樂


我也是甄嬛傳的粉,看了好幾遍了,是挺精彩的一部劇。

從甄嬛被入選賜香囊,離開家入宮前夜,甄嬛父親已經跟甄嬛說了,浣碧是她的妹妹,多留意著點以後找個好婆家。這也就為以後的劇情做了鋪墊。

小像的確是甄嬛的,不過甄嬛與浣碧眉眼很相似,畢竟是姐妹。小像是出自小允子之手,倚梅園祈福時落入果郡王之手。一揣就被揣了好幾年,可見用情之深吶。


直至圓明園牡丹臺賞舞那個晚上,浣碧去給果郡王慎貝勒斟酒,果郡王那小像從懷中掉落。可以說是浣碧自編自導的一齣戲,目的是讓皇上將自己指婚果郡王,畢竟甄嬛已經從甘露寺回到皇宮,跟果郡王已經錯失姻緣,自己又跟甄嬛頗有幾分相似,又十分中意果郡王。浣碧有至少八九成的把握能達到目的。



再加上葉瀾依的幫助,她是愛屋及烏,因為喜歡果郡王,所以對他的事,事事維護。這也稱了浣碧嫁給果郡王的心。



這麼縝密的計劃和心思,皇帝肯定會信,不信也的信,因為這個時候皇帝是真的愛上甄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