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糧食保護價降了,種糧大戶們該怎樣應對?

登西麥瑞


這些年經常去調研糧食生產情況,和農民、種糧大戶都有很多交流。實事求是的說,這幾年種糧的農戶受到的損失太大了。糧食價格下跌,天氣不好使得糧食減產減質,更是影響了收益。辛辛苦苦拼搏一年,甚至還虧損了不少。有幾個情況說種糧大戶的:

1.投入大,機械要買,場地要建,租地費用也高,規模大的大戶還要長期僱人,農忙再多僱工。

2.補貼少了。有的地方大戶反映,以前給的種糧大戶補貼,這兩年也沒有了。本來種糧就不掙錢,又少了補貼,壓力更大。

3.靠天吃飯,但天氣總是不幫忙。大戶租地,靠的就是產量有保證,品質有保證才能賣個好價錢。但是,這幾年的天氣很反常,比如2017年秋收的時候,華北持續連陰雨,玉米、花生都黴變超標了,有的農戶虧的一塌糊塗。還有2016年的小麥收穫期,赤黴病,連陰雨,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幾個省的小麥不完善粒超標,有的地方小麥價格只有7毛8毛,還不好賣。

2018年,國家把小麥的最低收購價下調了3分,到1.15元;稻穀的最低收購價下調幅度更大,粳稻下調2毛到1.3元,早秈稻下調1毛到1.2元,中晚秈稻下調1毛到1.26元。

糧食價格下調了,農資價格比如化肥農藥種子還有石油等甚至還漲價了,對種糧大戶的收益影響更大,我瞭解的,已經有不少種糧大戶提前結束了包地合同,不再種地了。但堅持下來的應該怎麼辦呢?

我想,這也是他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結合調研瞭解的情況,提幾個案例供農民朋友參考:

1.種糧大戶的土地範圍大,集中度高,管理水平高,有不少和種子公司簽約訂單,以高於市場價格收購,高多少需要商談,小麥為例,有高於市場價每斤1-2毛。

2.種植優質糧食品種,和大型加工企業對接,簽訂訂單。

3.發展多種經營,通過合作社等方式,提供種子化肥等農資的集中供應服務,指導散戶種植等。


糧小咖


為什麼下調最低收購價?

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進行糧食種植的人群,60%是零散農戶,還有40%從屬於新型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合作社等)

下調最低收購價,主要是為了改革糧食價格機制,促進水稻、小麥種植結構的調整,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出發點是保護農民利益。

2018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別下調10元、10元和20元。

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為每公斤115元,相比2017年最低收購價下調3元。

2018年的定價是綜合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產業發展狀況等多方面因素而定的。

同時,糧食最低收購價出臺,並不一定表示農戶會減少每畝200元的淨利潤,而是價補分離,新的糧食補貼政策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陸續出臺。

種植大戶如何應對收購價下調?

種植大戶關心的不是最低收購價的下調,而是未來糧食價格的走向和補貼政策。隨著糧食最低收購價的下調,預示著糧食價格更市場化,糧食價格兩極分化,優質優價,低質低價,所以種植大戶著重關注市場上的優質品種及價格。

實行價補分離政策,加大對規模種植戶的直接補貼。對於種糧大戶未來更應該關注如何獲取規模種植補貼。

其實很多種糧大戶,他們早兩年就已經察覺到收購價要降低的趨勢,因此積極尋求綠色農產品認證,加強種植管理,也是以提升品質來不變應萬變。因為每年都會對市場需求有一個預判,然後及時調整生產方式。再加上有技術優勢,他們主要以優質小麥、優質水稻佔領市場,因此小麥、水稻價格下調對於他們幾乎沒有影響。

更多農業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雲眾地服務宗旨:一個有態度、專注農業種植技術的農業自媒體,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的難題。謝謝!


雲眾地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17年的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增長0.3%。

每年產量的上升必然符合一個道理,供大於求就會降價。也許正是這個道理,國家下調了2018年的收購價格。

具體價格如下:

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為每公斤115元,相比2017年最低收購價下調3元。

2018年經國務院批准,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別下調10元、10元和20元。這是自2006年我國施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首次下調價格。

有人說種植成本在不斷的上升,糧食價格卻在下降,這種情況是在逼迫農民放棄種地轉行。這種說法不完全對。

國家公佈糧食的收購價,其實是一種根據大數據進行的宏觀調控,每個數據都是有根有據的,收購價的下降是根據市場需求和產量庫存情況合理的給出指導意見。農民可以根據指導價合理優化調整糧食種植結構,對效益比較差的,要適當調減面積。我們應該正確的考慮國家糧價調整政策,做到盯著市場種、跟著需求走,這樣的話才能最小程度的減少損失。

對於重糧大戶來說更應該重視政策,重視市場。種糧大戶在糧食市場摸爬滾打這麼多年,都擁有自己的經驗,肯定能很好的把控市場,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種植成本的提高

關於種植成本的提高,這個是顯而易見的問題,但也不是不能解決。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是人,農民朋友們可以留意關於農業的高科技產品,提高種植、管理、收割、儲存、銷售等各方面的效率,效率的提高自然會提升利益空間。

綜上所述,上有天,下有地。糧食是生存大計,每一個政策都是良性指導,對於糧食收購價的下降,不必擔心,市場規律而已。

如果講的還行,記得點贊和關注哦。我是小張,一個專注講述三農文化的美男子。


三農文化


今年保護價下降但是會轉變為補貼的形式發放,對種糧大戶來說整體並不會有大影響。

但是此次最低收購價下調並不是最重要的關注點,最重要的是糧食將開放市場,這也意味著未來糧食價格將面臨兩極分化的局面。

如何分?

糧食像市場開放也就意味著糧食將逐步向商品轉變,其中品質優良、有產品特色或宣傳推廣到位的糧食將迎來漲價的局面,而同質化嚴重、無特色點的糧食可能面臨薄利多銷的景象。

為何要降價?

在過年時期有人分析過國家的糧食局面,其實我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高峰,俗話說“量變到質變”,在滿足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我國糧食應該像提高糧食質量進行轉變,一方面是鞏固農業大國的國際地位,另一方面也是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同時也可以提高農民朋友的收入。

種糧大戶該如何做?

優化種植模式

發掘產品特色

打造產品品牌

有條件的可以開始準備市場調研、市場推廣的工作,實現由生產者到產品塑造者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