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你不是真正的愛“讀”書,來學學怎麼“讀”書!

一、首先我要告訴各位,不要盲目地和別人攀比閱讀的數量。

你不是真正的愛“讀”書,來學學怎麼“讀”書!

我還要告訴大家一個概念,在不同的階段人讀的書是不同的。按照《越讀者》作者郝明義老師的建議:

書應該分四種:第一種叫工具書,第二種叫乾貨書,第三種叫視野書,第四種叫消遣書。

1.工具書

怎麼理解呢?比如我們要學英語,總要買兩本字典吧,碰到不認識的單詞就查一下,但是這個英語詞典,我們並不需要天天看天天翻,用的時候有一本就可以了。

在職場裡面,有沒有類似的書?比如很多人學excel,他一定會買一本叫“excel寶典”這樣的圖書,到了要用某個函數又不知道怎麼用,就把書拿出來翻一下,能解決問題就好了。這種圖書就叫做工具書,在不同行業、不同專業都會有類似的圖書。

2.乾貨書

什麼叫乾貨?比如我們在剛剛找工作的階段,進入職場,我們很快發現自己的技能跟不上職場的要求,就要自主學習一些能夠快速提升能力的書籍,不管是通用的軟能力,還是專業方面的硬知識,你必須在較短的時間裡通過閱讀進行充電。

舉個例子

像我們大家都買過的一些“怎麼做PPT”、“怎麼做演講”,都是乾貨類的書。當然,如果在你的專業領域,有一些非常非常抽象的書籍,比如你是學金融的,關於經濟學的金融學的圖書都叫乾貨書。

不同的專業,書的分類品種非常多。一個人大學的階段、剛剛找工作的階段、職場的頭三年,這種乾貨書的閱讀比重會相對其他階段要高得多。

因為這個階段你缺乏經驗,要快速地獲得經驗,你就只能通過前人的書籍裡快速積累。我剛上班時做的是項目經理,所以我把關於項目管理能夠買到的書都買了,我記得當時買了20多本。

3.打開視野的書

但是一個人不能只看跟專業有關的書,這個社會每天都在變化,你看我們國家現在提倡的口號叫“互聯網+”。不管是在什麼行業,你都得考慮一下什麼叫互聯網,什麼叫互聯網+,什麼叫智能硬件,什麼叫創客,你得把這些能打開視野的、不是你原來所在專業的內容看一下。

現在流行自媒體,講究品牌要慢慢地迴歸到個人。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是不是關於新媒體、關於傳播、關於營銷、關於心理學(特別是大眾心理學)的書,也應該看一看呢?如果你關心人類,關於人類的未來、關於整個地球以及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這些打開視野的書,也應該看一看。

像到了我這個年齡,我已經40歲了,我反而比較願意看一些在我專業之外的、幫我打開視野的書。因為這樣的書,往往能夠在我有了一定積累的情況下觸類旁通。

比如:

我今天在看一本管理的書,然後我們學校正好安排給我一個工作,要我給高中生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我當時就想講一個話題:為什麼要讀大學?現在不都說讀大學回報率很低嗎?那怎麼能跟高中生講清楚這個話題呢?

我就在一本關於企業領導力的書裡看到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我就不展開了,但這個概念我一看,我突然發現把它稍微改一改,很適合介紹給高中生:

你在高中裡面就是學一些知識,就是我們講的那些乾貨的書,但是管理上要求一個人要有專業背景、要有人際交往能力、要有概念分析能力,而人際交往能力及概念分析能力恰恰就是高中沒有教的。那麼要培養這些方面的能力和軟硬知識,就需要閱讀擴大視野的書,所以人的閱讀面要廣泛一點,道理就在這裡。(注:那麼,讀大學不也是同樣道理嗎?)

4.消遣書

可能也有人講,你一天到晚都讀這些實用的、幫你打開視野、讓你走上人生巔峰的書,你就不能活得瀟灑一點嗎?因此,人也要讀一點消遣的書。

我這個人,其實可能各位不知道,雖然我是個理工男,但我還是蠻喜歡讀詩歌的,像北島、顧城、海子,包括今年詩人餘秀華的詩集,我都會閱讀,有時候還讀得津津有味的。比如,餘秀華的詩集,我能一個人讀到流眼淚,這個對我來講就是消遣類的書。

如果大家看我曬的很多書的名目,你會發現,我每年的閱讀量裡很大一部分是看一些比較輕鬆的雜誌、一些比較好玩的小說、一些文學作品,甚至是一些科普書。

為什麼看這些書?因為人活著,不能每天都是高度緊張的,得有個放鬆,所以要讀一些不動腦筋、看起來很輕鬆的書,這是消遣類閱讀。

二、不同的階段,看書搭配應有不同

你不是真正的愛“讀”書,來學學怎麼“讀”書!

小時候的階段,那就甩不開工具書,離開工具書,作文沒法寫啊;

在學知識的階段、大學的階段、剛剛上班的階段,你看乾貨書的份額就比較重,而且要多看;

到了中年,你就應該多看一些能夠開拓視野的書,以你的閱歷、經驗,通過和歷史上這些優秀的人的觀察印證,可以讓你變得更加成熟;

到老了,腦筋轉不動了,多看一些消遣的書沒關係。

在不同階段,要有這些書的搭配。有的階段,乾貨書多一點,有的階段,視野的書多一點。

我們把有些書叫“硬書”,硬書往往就是乾貨,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是需要慢慢閱讀的,這個時候你閱讀的質量就會比較高,但是讀這種書的話就快不了。

我家裡買了一套《資本論》,我一直想看,實不相瞞,已經放了兩年了,我也就只看了個開頭。馬克思的書不好看,這對你既有時間上的要求又有智力上的考驗,所以這種書我就讀不來。

為什麼讀不來?

這就是第三點我要告訴大家的。

三、不同的書,需要不同的閱讀方式

你不是真正的愛“讀”書,來學學怎麼“讀”書!

有的書可以精讀,有的書可以略讀,只要大概知道每本書的要點和價值,我就認為這本書的營養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了。

(1)什麼時候可以略讀?

舉個栗子

我經常看一本雜誌叫《特別關注》,上面的文章基本上關於家庭、友情、愛情的話題,講的都是正能量,屬於成年人的雞湯。我經常給別人講一些勵志的話,我自己就通過讀書修復一下心靈。

讀這種書的時候,我的心態是很寬鬆的,把它的故事翻一翻,看到一兩句很經典的話,能夠把它隨手發到微博寫個段子,我覺得花5塊錢買這本雜誌的投入已經超值了。

再比如說

一些書包括經管類的,經管類有些領域的圖書也是我經常關注的,比如“時間管理”這個領域,基本上每出一本書,我就買一本,我家裡已經堆了30多本跟時間管理有關的圖書。

拿來一本時間管理的新書後,我發現這個內容別的書裡講過了,就跳過去,這一頁哪本書裡也講過了,跳過去,或者我快速地翻一遍相當於我對原來書的一種複習。

複習完了我就只看這個作者在這一本書裡面到底有什麼新的觀點、新的知識點,我只看這一點點新的知識點就夠了,其他的原來已經看過了就跳過去。

因此,我要告訴各位,有的人問我為什麼你一年能讀那麼多本,真相就是:很多書我原來已經有積累了,我讀的時候,並不是從頭到尾把每個字都認認真真讀一遍。如果是那樣的話,我讀書的效率會很低,所以對於這種我有經驗、有積累的書,我的閱讀速度是比較快的。

(2)什麼時候需要精讀?

但是如果我拿到一本我原來知識領域裡沒有讀過的,我對它又有興趣的話,我讀起來就會比較慢,就像我原來在大學看高等數學一樣,我得一頁一頁地讀。

對於這種比較難的書,讀起來也有一個技巧,就是先不管看不看得懂,從頭到尾先讀一遍。

閱讀的時候,先把它整體的框架脈絡把握住,儘量讀快一點,比方說一本兩三百頁的書,我先用半個小時把整個框架翻一下,這叫略讀,也叫速讀。讀完以後再一章一章往下看,這個時候可以讀慢一點,讀的時候還可以做一些筆記,寫一些心得。把這些書全部讀完,可能就要一個章節、一個章節地往下看,有可能還要看一些相關的書,來印證、啟發自己。

很多人讀一本比較難的書,他不是先把整體框架讀一遍,而是一上來就一章章地往下讀。

其實很多書,看第一節、看第二節、看第三節都看不明白,但是你看到後面,對整個框架有了一個完整的概念,再回頭看第一二節,你會豁然開朗,就進一步理解了作者的邏輯。

因此不管是先把目錄看一遍,或者是搜一些這本書在網上寫得比較好的書評,把這些書評看一遍、翻一遍再去閱讀這本書,也可以加快速度,而且相對來講,可以讀得比較明白。

(3)如何把一本書讀得有質量?

我一年讀一兩百本書,但是說實話,很多書它本來寫得就不怎麼樣,我因為種種原因把它讀了,但是不好的書,我也能讀出我的東西來。比如,我會研究一下它為什麼寫得不好,回頭在我寫作的時候可不可以避免寫出這種質量的書,或者我把作者的毛病繞過去。

四、笨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大家每個人時間都緊張,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讀無限的圖書,那怎麼辦呢?我提三點建議:

(1)選擇這個領域內相對經典的好書

我建議各位自己到豆瓣、一些好的網店上面,耐心地看目錄、摘要、書評,學會自己選擇一本好書。經過比較選出一本合適自己的,在這個領域比較經典的書就行了。

舉個例子

很多人問我學PPT,讀什麼書好,我說你的水平如何?他說他的基礎很差,那我說你就讀我的《和秋葉一起學PPT》就好。

那萬一他說水平很高,一般的技巧都不在話下,那我就會建議他讀一讀《PPT演說之禪》,這種書能夠提高他的境界、格局,甚至我會建議他,不要讀PPT了,應該讀一些像《金字塔原理》、《麥肯錫方法》等幫助提升邏輯的書。

這是第一個建議,要選擇在這個領域內相對比較經典的書閱讀,這些由自己選擇。

(2)先做一回小學生——做書摘

在讀一本書的過程中,我給大家一個建議:讀到好的章節、好的內容,先做一回小學生,好好地做一下書摘。你要把別人書裡邊的觀點摘錄下來,你可以找個小本子或者直接在書的空白頁面,看到什麼心得一條條摘錄下來,就好像給這本書重新寫大綱。通過摘錄的過程,你就可以慢慢地把這本書的框架一點點清晰化。

我買的很多書,我經常在沒有字的扉頁上寫我看到的點,看到一個點寫一個點,順便把頁碼也標在上面,這樣方便我回頭查閱。

(3)下點笨功夫——寫書評

有了這些書摘,有了這些信息的要點,我建議大家,對好書或者你看完以後有觸動的書,要寫書評。

說到寫書評,很多人可能很頭疼,頭疼什麼呢?寫個書評千八百字的,累。現在有微博,有微信朋友圈,你完全可以寫個三五十字短書評,拍拍書的照片,談談你對這本書的感受,說說你想跟這本書的作者交流些什麼。

特別是國內的一些圖書作者,比如我有微博的,你買了書寫一段評論@我,說不定我還很樂意回覆一下你,告訴你這本書你讀對了,讀出我當時寫的一些感受了,這也是一個樂趣。因此,我建議各位,好書就不要輕易放過,一定要寫書評。

我最近剛好給一本《自品牌》寫了一條微博短書評,我自己還沒有@ 作者,可能因為轉發量還可以,和作者有了一次互動的過程,他說我是“高質量讀者”,得到這樣的評價當然是一種樂趣。

很多人讀完了,要點在書上面標標點點而不是手工做書摘,更沒有用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寫一篇有質量的評論,那我覺得這本書讀下來,收穫會很少。只是以為自己看懂了一些道理,古人也告誡過我們“不動筆墨不看書”,我到今天都堅持寫書評,我的微信每週發一篇書評。

寫書評的方法也很多,有時候我是寫這本書裡邊的觀點;有時候是這本書裡引申到我自己的一些理解;有時候我就寫我跟這本書的作者之間的感受;還有的時候我就寫一些關於這本書裡面的一些花邊八卦之類的,說不定群眾還特別喜歡看。

我基本上每週五在我的微信裡寫一篇,目前已經堅持到了100多篇,堅持了兩年時間。

因此,我覺得很奇怪,很多人說我書讀得好、讀得又多,諮詢我怎麼讀書的。我每週至少一篇書評,發在豆瓣、微博上的短書評就更多了,我每天都在做示範,我很少看到有人像我這樣讀書的。我們像戰隼,蕭秋水老師這些會讀書的人下的都是笨功夫,不知道大家請教我們要跟我們學什麼,我也覺得很奇怪。

五、愛“看”書,不是“讀”書

你不是真正的愛“讀”書,來學學怎麼“讀”書!

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這樣的讀書呢?我的答案是:不是。絕大部分人都學不會,因為他們只愛“看”書,而不是“讀”書。

他們覺得看書就好像在學習,好像在進步,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非常墮落的人,用這種假象來安慰自己。這樣讀書讀到最後,收穫不大,但是至少你也讀了幾本書,也不壞,總比搞一些吃喝玩樂的事情更雅緻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