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薩爾滸之戰,明軍本來可以穩操勝券,為何一敗塗地?

小姐自然醒


開篇先放個神論,大家權且當笑話看~



這個問題我以前就說過,在沒有雷達、無線電、偵察機的年代,一個部隊的主帥根本無法對一支規模龐大的部隊進行有效指揮,所以只能採取分兵並委任得力的將領去統帥部隊,各路兵馬只要配合得當,完全可以達到作戰目的。所以,明軍10多萬部隊,分兵四路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如果對比當時後金的總人口,我們也可以發現,楊鎬分兵四路也是有底氣的。現代人有個思維定式,一提到八旗就會聯想到一牛錄300丁,五牛錄一甲喇,五甲喇一固山(旗),所以當時八旗有6萬多壯丁,實際上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因為那時候的八旗不滿編(滿編300壯丁)的多,而滿編的牛錄少之又少(努爾哈齊有15牛錄的親兵,這15牛錄肯定是滿編的。)《入關前八旗滿洲牛錄數和人口初探》

根據張士尊先生的統計,在努爾哈齊起兵前,他手下女真、蒙古、漢、朝鮮等人口應該為17萬——18萬,總之不到20萬。根據壯丁和總人口一比五的比例,當時八旗壯丁總數不到4萬,典型的小國寡民。所以當時楊鎬有底氣分兵,而且明朝上下也認為這是一次必勝的戰役。
《明清戰爭爆發前滿洲人口數字小考》

所以,差距如此懸殊,而最終戰勝一方卻是小國寡民的後金,不得不說這是世界軍事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說到底,還是明軍太爛,戰鬥力不行。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一直有喝兵血這一優良傳統,剋扣甚至拖欠軍餉在明朝屢見不鮮,甚至有士兵冬天因為沒錢買棉衣被凍死的。就這種部隊還指望賣命?那是天方夜譚。

再一點,明軍裝備也是爛貨。各種兵器都有鏽蝕,火器質量低威力低,破甲完全憑信仰,甚至盔甲“一葉爛數個眼”,請問戰鬥怎麼打?

而且,明軍組成複雜,派系林立,根本做不到有效配合。按理說,十多萬大軍兵分四路,如果配合得當完全可以讓對手找不到主攻方向,想要達到作戰目的不是不可能。只可惜,除了李如柏跑路及時,剩下三路大軍沒有一路能在戰鬥中挺過一天,最終被各個擊破。

最後,還是明軍戰鬥力太低。薩爾滸一戰明軍總共被幹掉將近五萬人,甚至一小股八旗兵士虛張聲勢都能嚇得明軍奪路而逃甚至自相踐踏踩死了不少人。而且這一戰交換比也挺漂亮,雖然八旗戰損數字一直沒有確切統計,從幾百人到兩千人不等,但是和明軍損失數量相比那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根據稻葉君山的《清朝全史》,後金損失不到兩千人。即便如此,這也是個非常漂亮的交換比。

如果單個案例不夠說明問題,我們可以繼續看一看其他的戰例,可以說,明軍完全是給八旗送人頭的。



後金跟明朝比是典型的小國寡民,如果後金每次戰鬥都損失巨大的話,其根本不可能在遼東遼西連續作戰,並取得多次大勝。

讓明朝最丟臉的是松錦大戰,13萬部隊被6萬多八旗並斬首五萬多,跳海淹死的無數,不少將領僅以身免。
而且松錦大戰發生了東亞規模最大的炮戰,結果明朝炮兵完全被清軍壓制,大量的火器還被清軍繳獲。





最搞笑的是清軍第五次破關,一路連破明軍57陣,一直打到濟南。押送俘虜和戰利品的隊伍排了三十里,明軍無一人敢阻擊,只敢遠遠跟著,清軍留書“各官免送”來羞辱明軍。

所以,當時八旗強悍的戰鬥力是保證其收人頭的原因之一。當然,明軍序列當中也不乏戰鬥力較高的部隊,但是總體來說,不過是敗得不太丟臉罷了。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提問裡“明軍本來可以穩操勝券”一說非常的奇怪,明軍就壓根談不上什麼穩操勝券,不如說是明廷的大部分人以為這是必勝之仗,而最後結果是全軍覆沒。

事實上,早在薩爾滸戰役開始前,明廷就有有識之士對這場戰爭戰法和時機的選擇上憂心忡忡,這其中也包括參戰將領劉綎,但是這樣的聲音太微弱,直接被忽略了。

反對者之一,徐光啟在戰前就對楊鎬的四路進兵策提出了反對意見,而且他還斷言尤其是杜松一路凶多吉少,恐怕要全軍覆沒,後來果真被其言中。

時方東顧,四路進兵,光啟疏上,此法大謬,策楊經略鎬必敗。且曰:“杜將軍當之,不復返矣。”


反對者之二,熊廷弼早在楊鎬擔任遼撫的時候就反對輕率浪戰,面對遼東殘破的情況,提出對內應該“高城深池,息民養士”,在邊防上應該修邊築堡,以守為戰。他與楊鎬在遼東防務上意見相左,最後被“坐勘家居”。


反對者之三,薩爾滸之戰擔任東路軍主將劉綎,劉綎對此次倉促出兵深感焦慮,他在奏疏中指出了自己的擔憂,提出了此次作戰的軍隊訓練不精,而自己的川軍並未全部到齊,火器鎧甲準備不全等弊端,順便還說這場戰役的指揮者,根本就沒有成算,抓瞎指揮(這不是在罵楊鎬嘛!),希望能再準備一些時間。附圖。



除了以上三位外,反對者還有另外兩路的主帥杜松、馬林和兵部員外郎董承詔,尤其是董承詔指出遼事有六難“將多而難調、病弱而難用、餉久而難繼、賊狡而難制、地險而難攻、將多而難調”,希望能從長計議,最後結果是啥?就是“不報”。


所以在薩爾滸之戰前,戰局形勢就對明軍不利,何來“穩操勝券”之說。

薩爾滸之戰最讓人詬病就是兵分四路,四路軍隊相隔太遠,而主帥楊鎬卻坐鎮瀋陽城遙控指揮,諸軍難以聯繫和協調,給了女真軍各個擊破的機會;而杜松一路的兵力略多於其他三路,兵力平均分配,難以給敵軍以重大打擊。

關於這個兵力佈置的原因有三:

一、參照了平播州楊應龍之役,將西南戰場的成功經驗搬到了東北,在平楊應龍的戰役中,明軍就是24萬軍隊兵分8路,每路3萬人,進行向心攻擊,最後大獲全勝。所以,這回不管不顧依樣畫葫蘆再來一遍。

二、成化犁庭的成功經驗深深的影響了明廷的高層,當年趙秉率領2萬軍隊,兵分五路,擺平了建州女真。11萬大軍自然是綽綽有餘,有一種天兵一到,努爾哈赤服誅的既視感。

成化間,李秉徵建虜分五路,楊經略仿之為四路,叛建虜昔脆而今勁。


三、之所以四路分兵,那是因為這回出征的明軍體系不同,如果合為一路也是有可能導致大敗的,宣、大調過來的杜松、還有東路軍主帥劉綎以及遼東系的李如柏,不是赫赫有名的主帥,就是老資格,而主帥楊鎬坐鎮瀋陽,又威望不足,不為眾人所服氣(劉綎都在奏摺裡罵他,見上文),如果合為一路,肯定大事不妙,這件事江西御史張銓就看的很清楚,提出楊鎬這位主帥一定要嚴加約束,只可惜楊鎬沒那能耐。

李如柏、杜松、劉綎俱宿將,不相下,必天語嚴切,責成楊鎬約束。

所以,明廷這回兵分四路,選用分進合擊之策,既有客觀失誤,又有無奈之舉。


失誤在於:第一、對以往的成功經驗生搬硬套,不顧遼東戰場的實際情況,要知道八旗軍得戰鬥力比苗兵強不說,其行軍作戰靠馬匹機動,其突擊力和運動戰能力比楊應龍軍強的多。第二、雖然對努爾哈赤實力增長有所認識,但是認識程度有所不足。第三、此次出征的軍隊體系完全不一樣,合兵弊端甚大,難以指揮。

所以,薩爾滸戰役是戰前準備不足,戰役策劃如同盲人摸瞎馬,這樣根本就是勝算極低,“勝券在握”那是沒有的事。


論史


首先來說,明軍從來沒有穩操勝券,在客場作戰,雖然兵力佔一定的優勢,但對方有主場之力,談不上明軍可以穩操勝券。

其次,在通訊設施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貿然使用分進合擊的戰術手段,是非常危險的,幾路人馬都不知道其他友軍到達什麼位置,也不清楚對手如何對付自己,往往會被兵力不如自己的對手各個擊破,不要說明朝,就是通訊比較發達的國共內戰時代,迷信分進合擊的國軍也往往被兵力弱小的紅軍各個擊破。

最後,楊鎬是個出色的謀士,但不是一個合格的主帥,其實第二次朝鮮戰爭時,楊鎬在加藤清正面前,已經顯示了自己的短板,一帥無能,累死三軍,楊鎬有智謀,卻缺乏獨斷專行的果敢,所以,最後導致全軍失敗


老查10729


薩爾滸之戰明軍談不上穩超勝券,雖然人數上佔優,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鬼才知道,畢竟明軍後期吃空餉是非常嚴重的!

再對比雙方統帥,一方是久經沙場,一方是文官領軍,要是楊鎬換成孫傳庭,孫承宗也行啊!可惜偏偏是楊鎬!比之趙括還不如!

再對比雙方士兵,一方是明軍精銳…一方是女真舉族之兵,當時的明軍對後金軍在心理上還是有優勢的,一擊即潰,望風而逃那是薩爾滸之後。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雙方帶兵將領,分進合擊對於帶兵將領的要求非常之高…而明軍在這方面吃了大虧!楊鎬的分進合擊遇到努爾哈赤的集中兵力本來就是十成敗了九成,再加上臨陣應變不及,哪來的什麼優勢啊!


飛花o輕夢


明軍萬曆十二年的時候遼東精銳還有8萬,東征日本,西征陝西后到萬曆二十六年可用之兵不過八千,吏治腐敗,空餉問題嚴重。另外,建州女真的戰鬥力強悍也是原因之一。明軍指揮混亂,互不救援,另外加上叛徒出賣,兵員素質差,都是導致數量眾多的軍隊無法獲勝的根本原因。昔日項羽三萬破56萬漢軍,同樣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