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菲森(德國)

了卻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去德國旅行,不去菲森

那一定是種遺憾

這座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小鎮

在德國“浪漫之路”最南端

是久負盛名的度假聖地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自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向西南,行駛一百多公里,便可到達靠近阿爾卑斯山北麓的小鎮——菲森。小鎮雖小,卻因附近的新天鵝堡而聞名天下。新天鵝堡高高聳立於小鎮東邊的一塊突出山岩上,山岩下方的,是與新天鵝堡相對的舊天鵝堡。新天鵝堡外形新奇浪漫,設計之褒貶歷來為人們所樂道。舊天鵝堡卻外形經典,四角矗立著哥特塔樓,屋頂帶有雉堞,加上亮麗的土黃色和寬敞的門窗,使人望而便知,其為十八世紀之後浪漫風潮下的仿中世紀古堡之作。

舊天鵝堡前方為一大停車場,每日裡滿載著觀光客的巴士在此往來。由於人多,在參觀新天鵝堡前,需要先花些時間,在附近的售票處排隊買票。城堡內每隔十五分鐘,會放一定數量的遊客進入,如同電影院的播放場次。買票時可以選擇合適的場次,只要還有餘票。從山腳下出發,到新天鵝堡,要經過一段坡路。步行並不費力,但依據市場運作有需求便有供應的規律,到達城堡,還有大巴車和馬車等更為舒服的方式可以選擇。感謝迪斯尼公司在各個主題公園和商標圖形中,對新天鵝堡造型的充分利用,遊客在來城堡前,對其外觀大多已經熟知。按場次進入城堡後,由城堡內的工作人員引領,遊客手持入口處領取的講解器,魚貫穿過各個房間。每過一個房間,講解器中會飄出對應的解說詞。所用語言要事先在領取處選定,英語是必有的,得益於國人境外旅遊影響力的增強,漢語也被加入了進來。在從城堡出來前,定要經過那個越來越擠的紀念品商店,所謂的“越來越擠”是依據於我相隔兩年的遊覽經歷所得。不過,無論來新天鵝堡的遊客如何之多,我都不應心存抱怨,既然我可到此一遊,他人亦可來此,誰又比誰更重要呢?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0-1舊天鵝堡

在菲森,若只是坐著大巴趕來,匆匆下車,夾雜在人群中,在城堡前拍幾張照片,隨人流在城堡各個房間走上一圈,然後再登上大巴,繼續趕往下一個目的地的話,未免太過可惜。這就猶如進入了一家有眾多精彩菜品的餐館,而你只點了人氣最旺的那道菜,匆忙吃完,填飽肚子後,便離開了。菲森雖以新天鵝堡而聞名,但有魅力的建築卻不止於此——主教皇宮端莊秀麗,矗立於小鎮城內的山樑上,曾為奧格斯堡的主教所有;距小鎮不遠的維斯教堂,內部絢爛華麗,作為巴洛克建築的經典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菲森的美也不全在於美麗的建築,更在於建築所沉浸的湖光山色——南面的阿爾卑斯山,剛毅挺拔,峰頂尖利,常年為積雪覆蓋;北面的平原,坦蕩如毯,湖泊眾多,房屋村落散落其間;萊西河從小鎮東側蜿蜒流過,清澈如雪山融水,轉彎處水流湍急,常有人坐皮筏漂流娛樂於此。

當然,不可否認,在此處最精彩的還是要數新天鵝堡,它甚至如勃蘭登堡門一樣已經成為了德國的另一個標誌。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0-2新天鵝堡前平原

一、城堡與國王

每當走在小鎮東邊那綠油油的草原上時,我們總是可以或遠或近地看見新天鵝堡,因為它就站立在山巒與平原交界處的一塊突出山岩上,位置太過顯眼。第一眼看見新天鵝堡時,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好新啊”,它的確沒能給人以歷史滄桑感的滿足。僅有不到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建造時已經在使用現代的材料和工程技術。岩石上曾有過兩個殘破的古堡,在1869年早些的時候,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為了給自己的“夢幻城堡”騰地方,下令將原有的兩處古堡炸掉了。

路德維希二世的名字繼承於祖父路德維希一世,祖孫倆兒都喜愛營造建築,但所建風格相差甚遠。祖父喜愛希臘風格,在國都慕尼黑建有一系列希臘風的公共建築。不過,最有氣勢者,還數他做王儲時,在雷根斯堡近郊所造的瓦哈拉神廟。這座神廟於多瑙河畔居高而立,用來放置德國曆代偉人胸像。下有層層平臺拱衛,氣勢恢宏。神廟外部完全效仿古希臘帕臺農神廟,以多利安柱廊環繞,三角山牆內刻圓浮雕,完好體現了古希臘建築“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特點。事實上,帕臺農神廟外部的白色大理石,在古時是被蠟燙上豔麗色彩的,當時的神廟看上去未必單純靜穆。所謂“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應該只是後人對於在千年的風雨炮火剝蝕下,殘留的帕臺農神廟的印象。在此瓦哈拉神廟籌建時,恰逢希臘反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獨立戰爭爆發。路德維希一世對希臘獨立表示了同情,而希臘獨立後的第一位國王正是他的次子。對於路德維希一世而言,瓦哈拉神廟自有其現實的政治用途。有趣的是,新天鵝堡對於路德維希二世的意義卻恰恰相反。此外,這樣的神廟多少會使人想起雅典黃金時代的民主政體,而路德維希二世嚮往的是具有浪漫騎士精神的古代中世紀,是賢明君主統治下的理想王國,希臘復興風格的建築自然是非其所好。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1瓦哈拉神廟外部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2瓦哈拉神廟內部

1864年,年僅十八歲的路德維希二世成為了巴伐利亞國王,五年之後新天鵝堡工程奠基。在此之前,為建造城堡準備的道路和輸水管道已經鋪好。因為同時還在建造其他工程,資金捉襟見肘,到1886年國王離奇死亡時,城堡還未完工。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到西湖之美時說“杭州的西湖和揚州的瘦西湖,都體現出中國佈置風景的巧思,並且顯示人為的技巧和藝術只增加了自然之美,並未破壞自然之美。藝術家首先把握那個地方大自然的設計,並將其自然的結構和章法作一個全盤的估量。他只是略加點染,以求收緊或鋪開,或在此處,或在彼處,加強某一些輪廓而已。”新天鵝堡的設計恰好體現了這種佈置的巧思。建築師在設計之前,對於此處的自然之美顯然是瞭然於心的。城堡灰白的色調與周圍山岩相一致,高低錯落的塔樓尖頂如起落的音符在空中跳動,將原本平淡的巖臺向上提升出參差的輪廓。城堡面對瑪麗恩橋的側面緊鄰山崖,與下面的巖體合為一體,彷彿自岩石中生長而出,俯視著前方的廣闊平原,側聽著深谷的瀑布溪流,遠被皚皚雪山圍抱,近被明淨湖水映襯,萬古如斯。從平原舉目而望,那個靚麗的紅色大門,正是建築師在自然造化之中略加點染的一筆。詩人讚美城堡說:“

高高的岩石上,天空的映襯下,

烏黑的森林,茂密地生長,

黑暗中只有瀑布轟鳴,

白色的城堡,像天鵝,

翱翔在森林上方。”

要領略新天鵝堡的美,最好是早起一些,趕在遊人未至之前去看。在初春晴朗的清晨,空氣中微微透著寒意,初生的太陽正在將露水從嫩綠的平原上慢慢蒸起,空中的水汽將晨光折射,城堡籠罩在玫瑰色的薄紗之中。等到陰雨綿綿的秋季,山中層林盡染,五彩斑斕,濃霧在瑪麗恩橋旁的山谷中鼓盪,瀑布彷彿在耳畔呼嘯,卻難覓蹤跡,城堡在白霧中時隱時現,宛如仙境。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3春季的新天鵝堡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3春季的新天鵝堡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5 新天鵝堡的正面

十六歲時,還是王儲的路德維希二世,在慕尼黑的皇家歌劇院欣賞到瓦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他對這個騎士傳說十分熟知,老國王舊天鵝堡騎士大廳的壁畫中就描繪著其中的場景。當他親見到瓦格納歌劇的鮮活演繹時,喚起了心中極大的共鳴,恍惚間自己已經成為了那個天鵝騎士。從此,路德維希二世一生都對瓦格納的歌劇著迷。成為國王后,他將瓦格納請到了慕尼黑,創立專門用於演出瓦格納歌劇的拜羅伊特劇院(瓦格納長期居住在特羅伊特,最後長眠於此,如今特羅伊特已經成為瓦格納迷的朝聖之地,每年七月和八月會舉辦瓦格納音樂節),將自己的鄉間別墅給瓦格納使用,為瓦格納支付各種開銷。在國王的資助下,瓦格納將自己的音樂才華展示得淋漓盡致,創作出一部部經典的歌劇。

在剛登基的幾年裡,年少的國王滿懷抱負,想像傳說中的騎士一樣有所作為,成為臣民心目中的英雄。但現實中,國家權力主要掌握在兩院手中,國王更多時候僅是國家的代表;城市中居住的也不再是供給國王、需要國王保護的臣民,而是具有獨立、自主權利的公民。在慕尼黑,國王迫於政府和市民們的壓力,下達了叫瓦格納離開的命令(人們認為這個音樂家對於日常政治問題參與不當);面對普奧之戰,國王不想將國家捲入其中,卻在議會的要求下籤署了動員令;在內閣中,國王與那些年老成員之間總是發生爭執......漸漸地,國王開始對政治失去了興趣,更進而開始厭惡慕尼黑的生活,他想到了逃離——想要遠離政治,退隱鄉間。為此,他有了建造新天鵝堡的想法。

介紹城堡的小冊子上說“皇家建築長官愛德華.裡德爾受命負責建造工程。慕尼黑的畫家克里斯蒂安.楊克將裡德爾完成的規劃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建築師不自己用圖畫表現設計是比較奇怪的事情。事實是,路德維希二世為了更好地瞭解城堡的設計,特意讓楊克用彩色圖畫的形式呈現裡德爾的設計方案。國王對設計方案中各個細節進行認真修改,力求使城堡能夠完美體現心中的設想。

國王希望城堡外觀能夠具有中世紀古堡風格,但它的設計卻比那個時期任何的仿中世紀古堡的宮殿都新奇大膽,包括他父親的舊天鵝堡,以至於在當時被許多人批評為醜陋和怪誕。城堡內部裝飾風格多樣,包括有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甚至還有一個人造的鐘乳石洞。但所繪壁畫的內容,大多以瓦格納歌劇中的古老騎士傳說為題材。每幅壁畫中的人物都具有一種超乎現實的美,健碩挺拔的身形,英俊秀美的容顏,個個都是璧人兒一般。置身其中,人們彷彿回到了充滿傳奇的中世紀——這也正是路德維希二世想要的效果。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6 城堡內壁畫(城堡內禁止拍照,圖片來自城堡介紹圖冊)

自紅色正門進入前面庭院,登上平臺後,可由北面一角的拱門進入城堡,沿螺旋樓梯向上便可到達城堡各層。城堡除頂樓外,共四層。三層和四層主要為國王的日常活動區,二層中原本要仿效阿爾罕布拉宮建造出一個摩爾大廳的,但因為國王的突然離世而未建成。在三層的陽光房中,靜靜立著為大廳準備的噴水池。透過這個噴水池,可以想見到,未完成的大廳正中應該會有一個波光漣漪的水池,或許還會像獅子院一樣向四方引出水渠,用來代表水河、乳河、酒河和蜜河,那是《古蘭經》中“天園”中的四條河流。計劃中還要建設高達90米的城堡主樓,以及仿瓦爾特堡的騎士浴室,主樓的底部要有一個哥特式教堂。由於國王的突然離世,城堡的建造被永久地擱置了起來,目前所能見到的僅是原來龐大規劃中的主堡部分。不過,單憑這部分完成的主堡卻也足以使人振奮了。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7 噴水池(城堡內禁止拍照,圖片來自城堡介紹圖冊)

城堡各層中自前廳處,分為東西兩翼。前廳都為梯形,用以彌補城堡所在山岩具有彎曲的天然缺陷。三層中的東側翼為加冕廳,是城堡中的最高者,高達十五米,佔據了三層和四層兩層的空間。長方形大廳的一端為半圓拱室,類似於教堂的祭壇,由大理石臺階通向王座平臺。在王座平臺上方繪的是主基督,被天使環繞,兩側為聖母瑪麗亞和聖約翰;下方所繪為耶穌的十二使徒,他們是上帝旨意在人間的傳播者;兩者之間的是中世紀的六位賢王(波蘭的卡西米亞、匈牙利的斯特凡、德國的海因裡希二世、法國的路易九世、西班牙的斐迪南、英國的愛德華)。大理石臺階之下的地面由馬賽克精細描繪出動物和植物圖案,代表人間;藍色的穹頂中布有太陽和星星,代表上天;在兩者之間懸掛著形如王冠的枝形吊燈,它代表了王權。與城堡中其他吊燈一樣,此吊燈中蠟燭的數量為十二的倍數,共九十六支,因為“約翰啟示”中說聖城耶路撒冷有十二座大門,每根蠟燭都代表其中的一扇門。除去具有半圓拱室的一端,大廳三面圍繞有雙層券廊,用來分割出畫廊。具有拜占庭風格的加冕廳,據說是仿效了慕尼黑皇宮中的宮廷禮拜堂。但追根溯源,劵廊與王冠形吊燈的組合應該得自於查理曼大帝所建的亞琛大教堂的啟發(亞琛大教堂中的王冠形吊燈由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所獻),那裡正是歷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加冕之地。只是,城堡的加冕廳中缺少了最為重要的王座——大理石臺階上的王座平臺是空的。由於國王的突然死亡,沒有開始的供貨合同都被取消了。而這缺席的王座卻恰好象徵了路德維希二世政治理想的不合時宜。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8 加冕廳(城堡內禁止拍照,圖片來自城堡介紹圖冊)

在城堡中,如果留心觀察,你會發現牆和拱之間的玻璃是被直接嵌入岩石的,沒有邊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接近中世紀城堡的樣子,因為中世紀的城堡中沒有玻璃窗。那時每到冬季,人們會用油紙或木板封住窗戶,其內部陰暗、寒冷,很不適合居住。但新天鵝堡的內部卻十分舒適:高於城堡二百米的儲水室,向各個房間供給著自來水;地下室的五個大鍋爐,在冬季為城堡各處提供著充足的暖氣。由此可見,國王自己對於新天鵝堡,也只是追求中世紀城堡之形,而終不肯放棄現代文明所帶來的便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經歷了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的歐洲社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巴伐利亞地區更是在拿破崙統治時期進行了效法法國的社會革新,其資本主義的變革程度在整個德意志蘭地區最為深刻。新興的中產階級已經掌握了權力,曾經依附於貴族領主的農民也已獲得自由。在此背景之下,國王所念的中世紀王國早已成為過去,而無法實現了。

從加冕廳的陽臺向外望去,映入眼簾的是巴伐利亞美麗的田園風光——紅頂木構架的村莊清新亮麗,群山環抱的阿爾卑斯湖湛藍清澈,右側與之呼應的是一泓小小的天鵝湖,兩湖之間的便是老國王馬克西米連二世所建的舊天鵝堡,路德維希二世在那裡度過了少年的許多時光。背景中,遠處的阿爾卑斯山,峰巒起伏,層疊交錯,深邃悠遠;近處的小山,則低而圓,鬱鬱蔥蔥,秀美可人。當年,國王在此憑窗遠望,一定也見到過相同的景色,他或許想起了從前在山間散步、騎馬的快樂時光,或許因此而得到了些許的慰藉。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9 從新天鵝堡眺望舊天鵝堡

與加冕廳相對的三層東側翼,主要為國王的生活區,例如餐廳、臥室、更衣室、書房等,內部多用橡木雕刻裝飾。與莊嚴華麗的大理石相比,木質柔和的色彩使環境更加溫馨、愜意。在這些區域中,晚哥特風格的臥室最具特色。臥室牆壁的下半部,嵌著雕有哥特式尖拱的橡木板,室中木質傢俱亦都帶有尖拱裝飾。由十七個工匠雕刻五年完成的床頂篷蓋,更是密佈尖塔,座座直立,宛如尖塔叢林一般。在臥床的頭部懸掛有聖像,與臥室相連有一個小的祈禱室。耶穌受難十字架前的蒲團上,印著跪拜的磨痕,國王在城堡的日子裡,一定經常在此禱告。

國王的床很大,用來容納他1.9米多高的身軀。國王年輕時,英俊優雅,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場中總是被女人們圍繞,卻終生未娶。在22歲時,他曾訂過一次婚,女方是巴伐利亞的索菲公主,她是奧地利皇后伊麗莎白(人們更多的時候稱她為茜茜公主)的妹妹,可後來婚約取消了。索菲公主雖又另嫁他人,但似乎心中一直對國王懷有感情。關於國王的情感生活,總是流言不斷,有人說他愛慕奧地利皇后茜茜公主(實際上,茜茜公主比路德維希二世年長八歲,茜茜公主大婚成為奧地利皇后時,路德維希二世還只是個十歲的孩子),也有人說國王是個同性戀者。但無論流言如何,在國內外總是有許多國王的仰慕者,小祈禱室內常會有那些仰慕者寄來的鮮花。

臥室牆壁的上半部以壁畫裝飾,描繪了《特里斯坦和伊佐爾德》中的場景。瓦格納創作過以此故事為題材的三幕歌劇,是他歌劇中的巔峰之作。在《特里斯坦和伊佐爾德》中,特里斯坦和伊佐爾德本是相愛的戀人,在機緣巧合下伊佐爾德卻成為特里斯坦叔叔的新娘。依照道德的標準,兩個人是不應該再在一起的,可是慾望驅使下的兩人不能自拔。他們在花園中秘密地幽會,不料,幽會被特里斯坦的叔叔馬克王所發現,經過一番激戰,特里斯坦受傷逃到了荒島。在島上特里斯坦回顧了自己一生的經歷,雖然叔叔最後原諒了他,可他還是接受了命運帶來的死亡,而伊佐爾德也以情死作為結束。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10 臥室(城堡內禁止拍照,圖片來自城堡介紹圖冊)

瓦格納在創作此歌劇時,深受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的影響。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華認為:世界被無理性的慾望所支配,當一個慾望被滿足後,人們便會將滿足拋擲一邊,而又有了新的慾望,因此人生是一種痛苦;人可以通過藝術創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志,進入佛教的空、無境界。瓦格納似乎很同意叔本華的“人生是一種痛苦”的說法,尋求著擺脫痛苦的方式,而在歌劇《特里斯坦和伊佐爾德》中,兩個人採用了比佛教境界更為極端的方式,用死亡獲得最後的解脫的。縱觀路德維希二世的一生,似乎也是在為叔本華的這個觀念做著詮釋。

現實政治環境與心中抱負之間的矛盾,讓路德維希二世大失所望,他轉而痴迷於新天鵝堡的建造。但此建造所帶來的滿足只是短暫的。於是,他開始了持續的營造活動。在新天鵝堡奠基後一年,國王開始計劃建造林德霍夫宮;三年後,國王買下了基姆湖島;五年後,基姆湖新王宮奠基;七年後,開始了修建鷹石山城堡的前期工程。在國王去世時,為建造鷹石山城堡而鋪設的道路和通水管道已經完成,如果建成,從加冕廳的陽臺上便可望見這個城堡。

如此瘋狂的營造導致了最後的災難。國王為建造城堡、宮殿導致債務攀升,內閣成員在勸告國王削減開支無果的情況下,聯合王室的其他成員,以由醫生宣告國王精神失常的方式剝奪了國王的執政權。在1886年6月12日,就是在這間臥室中,來自慕尼黑的特派員向國王宣佈,根據醫生的鑑定,他已精神失常。國王問負責鑑定的範古登醫生說“你認為我精神失常,有何根據呢?你根本沒有為我檢查過呀?”醫生說“陛下,無需檢查,檔案材料很詳細,理由確實!”國王想知道建議的療養時間是多久,得到的答案是至少一年,這是憲法所規定的由他人來接替國王攝政的最短時間。至此,這次宣告的政治目的已經昭然若揭。國王說“事情發展也許會更快,就像對付蘇丹那樣!讓一個人從世界上消失是多麼容易啊!”。伊斯蘭世界中蘇丹們的政治爭鬥可謂血腥殘忍,國王是在以此來暗示政治陰謀的存在,亦或是他已經想到了用死來實現永久的解脫?無論怎樣,在被送往貝格湖旁的貝克王宮後的第二天,人們在湖中發現了國王和範古登醫生。

在離開城堡時,國王對他的僕人斯笛西說:“斯笛西啊,你要像保護聖蹟那樣保護好城堡,不要讓好奇的人們褻瀆它,因為我在這裡不得不忍受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刻。”然而,事與願違,在國王去世後的幾個星期,城堡便開始對外開放。在最初的前半年時間裡,參觀城堡的遊客約為一萬八千人次,如今,這個數字已經以百萬計了。與此同時,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不得不清償國王生前欠下的一千四百萬馬克的債務,當時一個教授的總收入不足五千馬克。

在後人的評述中,經常可以看到對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批評,認為他性格乖張、揮霍無度。可在建造城堡時,國王並非一味的不惜工本,耗費財力,他也做出過一些妥協。城堡餐廳中的油畫是畫在粗製畫布上的,以此來效仿編織效果(在慕尼黑的王宮中就有巨大的編織掛毯);加冕廳中券廊的圓柱由石膏製成,用以模仿大理石石柱;照明燈和石柱上的“寶石”則是由波西米亞的玻璃染色而成的;橡木屋頂中的房梁由木板拼制而成,只用於裝飾,不起支撐作用。雖然,與浩大的工程相比,這些點點滴滴的妥協,對於節省開銷而言,終是杯水車薪。但是,作為今人的我們,卻沒有資格來加以指責。正是受益於國王的這種建造,我們才得以觀賞到如此的建築奇蹟;而且,國王建造所用費用來自於自己的財產和借債,並非傳說中的國家財產和稅金。

除了耗費錢財痴迷建造城堡、宮殿外,國王對瓦格納的仰慕與資助也是常被詬病的另一理由。就新天鵝堡而論,路德維希二世將作為整個建築高潮的歌手廳建成了獻給瓦格納的神殿。可惜的是,瓦格納沒能對此親眼一睹,他在歌手廳建成前一年辭世了。瓦格納對國王的許多次拜見,是在山腳下的舊天鵝堡中進行的,他們在那裡也許一同遙看過正在建設中的新天鵝堡。國王對瓦格納的崇拜,應該是那種因懂得而產生的欣賞。瓦格納在歐洲粉絲眾多,時至今日,一年一度的拜羅特伊音樂節上,瓦格納歌劇的演出都是一票難求,據說要數年前開始預定。你也許未聽過瓦格納的歌劇,但他的音樂你一定聽過,那首常在婚禮上演奏的《婚禮進行曲》,就出自瓦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其音樂才華可見一斑。而路德維希二世,出身王室,在童年和少年時,接受過良好的藝術方面的教育,天性中又敏感而愛幻想。具有如此特質的一位國王,當遇到滿腹才華且又同樣著迷於中世紀騎士傳說的瓦格納和他的歌劇時,自然是一見傾慕,引為知己了。今天,在舊天鵝堡的霍恩斯陶芬室內,兩人當年往來的書信被靜靜地陳列著,兩個人一同演奏過的鋼琴依舊立在牆邊,一切都好像沒有改變過似的。

歌手大廳佔據了城堡四層東側翼的全部空間(西側翼為加冕廳的二層部分),借鑑了瓦爾特堡中禮堂和歌手廳的設計(路德維希二世在1867年親自到過瓦爾特堡,並對其美麗大加讚賞),瓦特堡是瓦格納歌劇《唐懷瑟》中歌手比賽的地方。整個大廳富麗堂皇,在巨大的梯形雲杉木鑲嵌板屋頂下,懸掛著數個王冠形吊燈,對窗的一側由拜占庭風格的券廊分隔出畫廊,券廊採用阿拉伯圖樣裝飾,以金線描繪,色彩鮮豔華貴。在大廳的西端,是演唱拱廊隔出的舞臺,設計者正是用彩色圖畫將新天鵝堡的設計方案呈現給國王的楊克。大廳壁畫中描述了瓦格納歌劇《帕西法爾》的場景,舞臺拱廊後的背景畫是故事中克靈索的魔法花園。在《帕西法爾》的故事中,巫師克靈索變化出魔法花園,用來誘惑聖盃騎士,使其墮落;年輕的國王攜帶聖矛,想要將其剷除,卻丟了聖矛,自己負傷而歸;傻子帕西法爾在克靈索的花園中,抵擋住誘惑,奪回聖矛,治癒了國王的傷痛,最終成為聖盃騎士。不知路德維希二世在此處描繪《帕西法爾》的故事寓意何在?他是在此等待現實中出現純潔的愚者,來治癒心靈的傷痛;亦或是告訴人們如此美輪美奐的城堡也只是施了魔力的花園,空幻而使人沉淪。真正的答案就如同大廳窗前木刻雕像(黑熊、天使、獨角獸、魔鬼、騎士等)的含義一樣,都已隨國王一同消逝,而不可知了。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1-11歌手廳(城堡內禁止拍照,圖片來自城堡介紹圖冊)

國王在世時,這個華美輝煌的歌手廳沒有舉辦過一次歌手比賽。每當夜幕降臨時,僕人們會將所有蠟燭點亮。在這個空曠的大廳中,成百上千根蠟燭只為國王一人燃燒。國王則會來到橫跨山澗的瑪麗恩橋上,默默注視著自己的城堡。在漸濃的夜幕下,欣賞那白色巖壁的一個個窗洞中透出的閃爍光芒。他一定希望黑夜越長越好,國王在後期幾乎不在公共場合出現,而總是在夜色中穿行於巴伐利亞的山林之間。

隨著歲月的流逝,國王的故事正在遠去,變得漸漸模糊。後來者現實可及的,也唯有這個石頭的堡壘了。它定是有什麼魔力,才會使得人們趨之如騖,前來爭相一睹。或許在十七世紀英國大畫家普桑的風景畫中,我們能夠找到此答案的些許啟示。在普桑的畫中,人類所建的橋樑、房屋與四周景物相互交融,形成了和諧之美,營造出了一種平和寧靜、田園牧歌般的詩的氛圍。如前所述,這恰與東方園林風景設計的觀念相合。然而,在西方世界中,這樣崇尚自然的觀念是新鮮的,人們長久以來都是以人或神為本的。可能是對於司空見慣的對稱形式感到了厭倦,十八世紀的英國產生了“畫境”風格的理念。就如普桑的畫一樣,在此風格中要求建築要與周圍的景觀相協調,對稱均衡已不再是追求的目標,取而代之的是用於營造出自然情趣的非對稱和不規則。在建築設計上,建築家們提出了“動態效應”的說法,即“建築的各個部分表現升降起伏,凸凹進退,以及其他的形式變化,以此大幅提升構圖的繪畫效果”,“這樣的建築所產生的效果,與高山及峽谷,前景和遠景、隆起和沉陷在風景構圖上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它們能產生一種令人愉悅和豐富多變的外廓,能像繪畫那樣進行組合和對比,創造出光影的變化,從而為構圖提供了更多的靈氣、效果及魅力”。細細體味這段話,新天鵝堡正是按此方式而造出的示範之作。它以參差的塔樓、雉堞營造出了豐富多變的外廓,產生了躍動的靈氣;與周圍的高山、峽谷一同構成了一副無比悅目的圖畫。正是這幅圖畫,在每年中吸引著遊客蜂擁而至,且順便帶動了本地的經濟。

(二)山巒、湖泊、教堂

新天鵝堡的背後就是赫赫有名的阿爾卑斯山,此段的阿爾卑斯山為德奧兩國的邊界,越過這一帶山脈,再向南便是氣候風情迥異的亞平寧半島了。在此段的山間行駛,如不留意,你很難發現自己已經行到了另一國家。歐盟境內大多如此,從一個國家過境入另一個國家,也就如在中國國內跨省一般。除遇特殊情況,通常沒有邊境哨卡,更無海關檢查。除去路邊不起眼的國界標誌外,便無其他了。不過行駛在高速路上,還是需要注意,德國的高速是免費的,而奧地利開始收費了。說起德奧兩國,其沒能歸為一體,也確是一件憾事。當年普魯士崛起,普奧之間在德意志蘭地區爭霸。鐵血宰相苦心籌劃,一場普奧之戰確定了普魯士的霸主地位,形成了北德意志聯邦。再之後,在普法之戰中,普魯士又聯合德意志南部邦國擊敗法國,最終建立德意志帝國,實現了統一。當時的奧地利帝國雖已不復從前神聖羅馬帝國的威勢,但就其體量和實力而論,也非後起的普魯士所能收並,因而便有了同說德語的兩個國家。而二戰中合併出的大德意志國家也只是曇花一現。

地圖上的國境線是清晰明確的,可當實際行走於巴伐利亞地區時,卻會常常忽略國別上的差異。在菲森、薩爾茨堡和因斯布魯克的鄉間,都可以看見硬朗的高山、清澈的湖泊、潺潺的溪流。山坡上有時聳立著石砌城堡,或已殘破,或被修善。山下谷地中,散落著帶有寬大斜木屋頂的房舍,房舍的窗臺前總是盛開著鮮豔的天竺葵花。在節日的宴會上,穿著皮質短褲的男孩和束腰長裙的女孩們載歌載舞,女孩子的長裙前會圍有一方形似圍裙的布帕。在此處,德奧兩國擁有著相似的風景和風情,而孕育這一切的正是阿爾卑斯山。

德國境內的最高峰為阿爾卑斯山的楚格峰,海拔2962米,距小鎮菲森不過數十公里,驅車前往,多半天即可來回。於是,我們在二月的一個晴朗冬日,去了楚格峰。沿途見到了背靠巖壁的山中村落,頗羨慕他們恬靜如畫的生活。誤入了一個規模不大的滑雪場,感受到了當地民眾對於滑雪運動的喜愛。不過,當我們到達楚格峰下,面對浩蕩的滑雪大軍時,還是少見多怪地驚歎了一番。在這個艾比湖(Eibsee)旁的大停車場內,滿是大大小小的私家車,到處都有人在穿雪鞋、帶頭盔、整理雪具。纜車大廳內,等候纜車的男女老少,無論高矮胖瘦,也都是一身滑雪的行頭——只有我們一家是另類的裝束。

此處的纜車為一不大的車廂,內部沒有座位。由於人多,大家都自覺地挨近站立,好像碼放整齊的沙丁魚。乘客進入已畢,司機關好廂門,這個滿載沙丁魚的車廂便由纜繩直拉上了山頂,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輕鬆流暢。山頂的纜車停靠站為依地勢而建的一個綜合性服務小樓,有咖啡館、紀念品商店、以及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咖啡館的環境溫馨舒適,透過大面的玻璃窗,可以盡覽群山,食物價格也算公道,但沒有幾個顧客。同車廂的人早已散開,大部分是去滑雪了,還有少數幾個和我們一樣,走出小樓來看風景。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 巖壁下村莊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2 楚格峰下停車場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3楚格峰下纜車大廳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4楚格峰上咖啡館

一踏出小樓門口,之前的溫馨舒適就已全在身後,面前只有一片蒼茫。浩浩雪山連綿不絕,座座山峰參差挺立,如犬牙交錯,如萬馬奔騰,更如層層雪浪,奔湧向前。在天際之處,天與山,雲與雪,都已相互交連,難以辨別。面對此景,人會覺得渺小而無助,彷彿被拋到了世界的邊緣。只有山頂的人造設施和近處煙囪中的嫋嫋煙氣,能夠稍稍緩和內心的自卑與恐懼。可是,同樣是面對這樣的阿爾卑斯山,迦太基的漢尼拔卻在兩千多年前對士兵說道“你們現在所已經跨越的不僅只是意大利的天然屏障,而且是羅馬城本身……你們餘下的行程將一路下坡,平坦順利。經過一、兩次戰鬥,那個意大利的堡壘與首都就將歸你們所有,任你們支配了!”。這支迦太基軍隊憑著自己的勇氣與毅力,以損失一半人數的代價,翻越了阿爾卑斯山在今日法國境內的一段,出其不意地出現在了羅馬。正是這個出其不意,打了羅馬人一個措手不及。再之後,漢尼拔在意大利境內征戰十餘年,攻城略地,取得不少勝利。危機關頭,羅馬人之前的開放包容,救了他們一命,羅馬同盟中的盟友對羅馬城忠誠不渝,使得漢尼拔因無法及時獲得補給,而最終失敗。雖然漢尼拔以失敗為結局,但他仍被列為歐洲最偉大的統帥之一。看來,人們有時也是不以勝負論英雄的。

小樓觀景平臺前的不遠處,有一塊突出的裸露山岩,上面立著一個金色的十字架,那是德國的最高點。高山之上空氣有些稀薄,又恰逢冬日裡風急雲淡,沒有遮擋,陽光便清爽利落的灑了下來,照得那個十字架熠熠生輝,刺人的雙目。這個粗糲山岩上的十字架,容易使人想到信仰的崇高,以及人力的偉大。人與神有時確是難以區分明白的。

楚格峰乃為一個山頭,可以走上一圈,全方位360度地俯看風景。只是,在凜冽的寒風中,我們剛走了一小段,便覺面如刀割,手腳僵硬,瑟瑟發抖,只好忙不迭地又縮回進小樓。小樓內的博物館中介紹說,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楚格峰都被人們避之不及,因為它被想成是女巫居住的地方。直到1820年,在老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派皇家部隊的約瑟芬.瑙斯中尉勘察此處區域時,才由中尉首次登頂。這之後,人們對楚格峰的興趣開始增多。1851年,一個十字架被立在了山頂上;1897年,在山頂建了一個小茅屋,三年後還有了氣象站;1928年,人們開始建造通往山峰下楚格平地的齒軌鐵路,兩年後,鐵路完工,大受歡迎。

我們沒能有機會坐著列車在這段鐵路上瀏覽,據說沿途風景不錯。回去時,我們還是坐的纜車,車廂內很空,因為其他人都是滑雪下山的。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5楚格峰一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6楚格峰二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7楚格峰三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7楚格峰四

回到山下時,已是中午時分,太陽正足。在暖洋洋的陽光下,我們去了附近的艾比湖。冬日的艾比湖靜悄悄的。湖畔的咖啡館、冰淇淋店都已關門。湖面結了冰,被厚厚的白雪覆蓋著。除了偶爾有跑步鍛鍊的人經過外,就只有我們了。每走一步,都可以清晰的聽到腳下的咯吱聲。空氣中沒有一絲風,天上也沒有云,所有的一切都是靜止的。遠處白雪皚皚的山,紅頂木構架的旅店房子,近處筆直而立的樹木,堆滿積雪的碼頭,都格外的清晰。整個天地如水晶般純淨。深深呼吸,沁入心脾的是清冽的空氣,乾冷。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9 艾比湖畔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0 艾比湖

在這一帶山野平原間,有許多與艾比湖相似的湖泊,隨處散落。從新天鵝堡附近的泰格爾山向北俯看,便可望見散落在菲森東邊平原上的大小湖泊,好似鑲嵌在嫩綠草原上的一塊塊青玉。泰格爾山為菲森附近的最高點,其南面諸峰雖不及楚格峰處壯麗,但也頗值得一遊。一來可以在山頂俯瞰大片的牧場原野,二來在上、下山的纜車上,可以望見新天鵝堡最美的身姿,也就是明信片上常見的那副畫面。小鎮附近,湖泊最大者為弗根湖,是由萊西河截流而成的人工湖。每年的晚秋時節,湖水會被放幹。到來年六月,湖水會被再次蓄滿。我們曾於四月初春時去過弗根湖,當時湖水未滿,但面積也是甚大,只是裸露出大塊的湖底,佈滿碎石,看上去不美。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1 泰格爾峰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2 弗根湖裸露的湖底

在我所偶遇到的湖泊中,印象最深的是從林德霍夫宮到菲森路上經過的普蘭湖(plansee)。普蘭湖位於奧地利境內,延公路綿延不斷。冬季行駛於此段路上,雖萬物蕭索,但路旁樹上紛紛掉落的雪花亦時常給人驚喜。我們沿湖一路開下去,轉進一個山窪後,停在了一處橋前。山窪裡落日比別處要早些。之前路上還可見明亮的陽光,而這裡的太陽卻已下山,只剩下了餘暉。可能是有地熱的緣故,湖水在此處沒有結冰,只有湖邊堤岸上覆著雪。在湖東邊轉彎處,有一圓而緩的小山,覆著一層薄雪,映襯著樹木原本的青灰色。小山好似一隻臥在湖邊的象的身軀,在平靜的湖面上倒映出滾圓的身形。在山下的湖畔邊還立著一個黃色小樓,為冷色的風景中增加了一抹暖意。從橋上向西望去,藍天中疏淡的浮雲在西邊漸漸聚集,映出那餘暉的紅暈,而藍天、白雲的自己的影又清晰地映在了湖水中。周圍的一切都是靜悄悄的,彷彿可以聽到風吹落樹枝上細雪的聲音。忽然,一陣咯吱吱的聲音打破了周圍的寂靜,從湖邊的樹林裡跑出來一男一女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他們揮動的手臂不小心刮動了樹枝,空枝上的粉雪簌簌地掉了下來,落了他們一身。兩人歡笑著跑到橋上,也被美景吸引,掏出手機來拍照,接著,便離開了。隨著步聲漸漸遠去,湖畔重又回覆了寧靜。

面對此情景,我便湊出了一首小令《虞美人》來,只是所用的語句實在是笨拙,也只能自娛吧。

虞美人.冬日普蘭湖

山披細雪湖如鏡

倒照蕭山影

影遮垂日泛紅暈

西畔岸舒斂靜默薄雲

忽傳人跡林中躍

驚落空枝雪

輕出漫跑二韶華

橋柱側傾觀洌水微劃

客觀而論,普蘭湖的景緻並沒有太多出奇之處。之所以難忘,可能是因為生活在擁擠嘈雜的城市裡,罕有這種安謐的體驗吧。只是鮮有人跡的景色,並不每次都能這樣的舒淡平靜,正如那前往維斯教堂的經歷一樣。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3 普蘭湖一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4 普蘭湖二

那是一個天空佈滿烏雲的陰沉午後,由於導航的偏差,車子誤入到了一條僻靜小路。隨著車子前行,雨越下越大,不一會兒就成了滂沱之勢。沿路的房舍越來越少,在經過一個臨湖的帶有高大谷倉的農舍後,便進入了無邊的曠野。狂風夾雜著大顆的雨滴,粗暴地拍打在車窗上。從車窗向外望去,遮天濃雲下的是被爆風雨肆虐的起伏丘陵。車子如同甲蟲般,在廣袤的大地上艱難爬行。此時的車內開著暖氣,溫度應該是不低的,但我還是感覺脊背發冷。我開始懷念每日早晚高峰時的地鐵車廂了,懷念那種同類動物間相互散發著體熱的暖烘烘的感覺了。無論在平常的日子裡,我對這擁擠的車廂,有多麼抱怨,在此時,它都變成了一個溫暖的記憶。此刻的自然,已不再是之前普蘭湖所見的平靜氣象,它在生氣、在發怒、更是在肆無忌憚的發洩。在這時,我才認識到,原來自然也如人類一樣多變,只是之前的我從來都不曾察覺罷了。也許我會被人嘲笑了,與海嘯、地震、火山噴發這樣的災難相比,此時的暴風雨天氣又算得了什麼呢?但對於少有見識,罕離人煙的我而言,也確是被鎮住了。我又不禁想到,在十八世紀的時候,那些遠來的朝聖者們應該也經歷過這樣的壞天氣。想象著,在這樣的風雨交加的曠野中,他們手拄木杖,身披毛氈,蹣跚地向維斯教堂走去,去看那傳說中的流過眼淚的被鞭笞的基督的聖像。

在經過一片密匝的樹林後,我們終於到了維斯教堂。教堂的外部十分簡潔,平坦的牆面上簡單地開著窗,沒有雕像裝飾,沒有如波浪般的曲面構件,甚至都沒有拉丁十字結構中的袖廳。乍看之下,除了體積過大外,樸素得好像一座新教教堂。但當走進之後,才發現內部卻是別有洞天。在這個樸素外表之內的空間中,各種藝術樣式如鮮花般綻放,建築、雕塑和繪畫相互交融,共同營造出一個絢爛的舞臺。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5 維斯教堂外部

在1730年的時候,修道院的神父使用其他木雕像的部分構件建造了基督受鞭笞的木像。不曾料,這個滿是傷痕和血跡的木像使得人們十分悲憫哀傷,以致於後來被放置一旁,棄而不用了。再之後,木像輾轉流落到了一個農婦那裡。這個家在維斯的農婦和他的丈夫每日對著木像虔誠祈禱,竟然在某一天的早晨見到了木像流淚。因為這個神蹟的出現,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朝聖者前來瞻仰。面對源源湧入的朝聖者,施泰因加登修道院的院長在1743年時,決定委託齊默爾曼兄弟在維斯建造一座更大的教堂,以供朝聖之需。弟弟多米尼庫斯.齊默爾曼設計了教堂的建築構造,哥哥約翰恩.巴普蒂斯特.齊默爾曼則創作了教堂的天花板壁畫和大部分的灰泥雕塑。

弟弟多米尼庫斯.齊默爾曼在此之前已經設計建造過許多教堂,特別是在十年前就已完成了施泰因豪森市的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而這個維斯教堂可以說是之前聖彼得和聖保羅教堂的升級。在平面上,維斯教堂同樣採用了橢圓形狀,只是又額外加了一個拉長的歌壇,用以突顯“聖區”。在橢圓形的主體中,依舊是使用墩柱加拱券的單元結構來圍繞出一個橢圓形中廳,將儀式中受眾所在地與側面的小祈禱室隔開。但是,此處的墩柱和拱券卻更為妥帖、豐富。墩柱已由略顯粗苯的單柱轉變為了帶有四個簷角的雙柱,還利用筒拱來與外牆立面連接,增強了空間構件間的聯繫。墩柱之上所支撐的拱券也由略顯扁平的簡單扁圓拱豐富為了變體的馬蹄拱,為拱券到天花板壁畫的過渡提供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許多巴洛克的教堂都是將內部空間裝飾得密不透風,如過於嚴肅的正劇般使人壓抑。維斯教堂的內部,卻繁簡得當,好似歌舞劇般,在使人讚歎它熱烈的歌舞場面的同時,又能感到輕鬆舒暢。整個中廳以外牆內部白底為襯,相間佈置著造型繁複色彩豔麗的講臺和小祈禱室。講臺掛於歌壇前的兩個雙柱上,小祈禱室則位於橢圓形中廳的橫軸兩端,於外牆壁內側倚立。小祈禱室前端兩側的雙柱上立著主教雕像,通身素白,僅在頭冠、法器、衣邊處以金色勾勒,顯出了幾分雅緻。站在入口處,越過中廳中成排的座椅,那個華麗得生輝的歌壇在遙遙地召喚,使人不由不走到它的近前。被鞭笞的基督的聖像自然要放在這裡,再之上是奉獻給聖家族的畫像,最上端是替罪的羔羊雕像,代表了耶穌的犧牲。歌壇處的紅色石柱代表了犧牲的血,而其他的藍色石柱則代表了上帝的愛和寬容。那圍繞紅色石柱而立的是四個福音書的作者。

教堂內除了歌壇給人以神的召喚外,還用天花板為人們開啟了天國的景象。這個天花板不是真正的屋頂,而是承重頂之下的木構板條上的吊頂。此教堂的最妙之處正在於拱券與此吊頂中壁畫間的銜接。簡明輕快的白色雙柱在簷壁之上便已幻化為了富麗堂皇的壁畫邊框,而灰泥雕刻的貝殼和碎石正在模糊著拱券與壁畫間的界線。在這個裝飾繁雜的壁畫邊框中,甚至還辟出了可以通達的壁室的開口,真正是將繪畫、雕塑和建築相互交融了。此外,建築師還像表演雜技似的,在一些建築的受力點處用上了精巧裝飾。在拱頂、在支柱承受天花板重量的地方、在支柱轉移拱頂橫向推力的位置上,或多或少、或繁或簡地配飾著漩渦或金絲裝飾,在營造出輕盈升騰之勢的同時,讓人看著有些擔心,而這也正好達到了巴洛克藝術中給人以震驚的效果要求。就這樣,在自下而上,由簡到繁的層層烘托之下,整個大廳空間猶如蘑菇雲般,在空中升騰綻放,展現出了天國的圖景。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6 維斯教堂內部一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7 維斯教堂內部二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2-18 維斯教堂內部三

我們到的時候,天氣雖然不好,但教堂內並不寥落。一趟趟的大巴車帶來了一車車的旅行團,多是上了年紀的白人,少有亞洲面孔。一波波的旅行團進來、拍照、又出去。唯一不動的是歌壇前那個對著麥克風的演說者,在滔滔不拒地講,坐在下面的聽眾,在一絲不苟地聽。他說的應該是德語吧,我猜,應該和宗教有關吧,不然,難道會在這兒說政治或脫口秀嗎?我靜靜地坐在後排,看著演說者,看著舉著相機匆匆拍照的遊客。我在等著天氣轉好,順便感受了一下這裡的氣氛,並天馬行空地猜想著演講的內容,因為我一句德語也不懂。我猜到了,他在說現在人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到了這兒,也只是拍照。因為,他舉手指向了一個狂拍不止的女士,他的聽眾們都扭頭注視這個女士,集體鬨笑了一下後,便又繼續聽他演講了。我想這個被大家矚目的女士也是不懂德語的,因為她絲毫沒有發現這些,始終沉浸在自己的攝影之中。

對於教堂變為旅遊觀光地的問題,我覺得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宗教藝術如此輝煌,宗教教義使人修心,不信教的凡夫俗子前來,接受一下美的教育,感受一下宗教的氛圍,真是有益而無害。只是凡夫俗子對宗教聖地的侵入,總是讓真正的信徒們覺得有些冒犯。對於這個問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一般是禁止非穆斯林進入的,或者要求進入者一定要按他們的規矩,例如女人要帶頭巾;而中國的佛教歷來以普渡眾生為己任,所來者多多益善,但是有門票,給捐助的話更好;天主教介於兩者之間,平日裡打開大門,多是免費參觀,自願捐助,但做禮拜的時候,非教眾不可進入,至少是不能從正門進入。我去班貝格附近的那個與維斯教堂齊名的十四聖徒教堂時,就因為做禮拜,而只能從後門進入,蔚為壯觀的洛可可裝飾也只能窺見一隅了;而科隆教堂則因為裡面做禮拜,被攔在敞開的門外,只好伸長了脖子向裡張望,那麼宏大幽深的教堂,我就是化身長頸鹿也難窺許多啊。我最為讚賞的是聖彼得堡的東正教教堂,專為遊客參觀準備的伊薩教堂和滴血教堂,是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連出售紀念幣的機器都擺進去了,門票自然要收,登頂塔樓額外加錢;而與滴血教堂隔街相對的喀山教堂,則沒有收費,氣氛莊嚴,遊客寥寥,信徒們排著長隊,女人們都用頭巾裹住頭髮,一個接一個地在喀山聖母像前跪拜,場面確實感人。

我坐在後排,一邊看著,一邊想著,不覺間外面的狂風暴雨已經轉為淅淅瀝瀝的小雨了。我們起身離開教堂,重新導航,要回旅店了。回去時,車子終於走了正路,穿村鎮而過的公路。路邊不時有出售啤酒的酒吧閃過,向遠處可望見細雨籠罩的山巒、牧場,車內的廣播中飄出清晰流暢的古典音樂的旋律。伴隨著音樂聲,我的心情也開始疏朗起來,漸漸消散了陰雨天的鬱悶壓抑。德奧是一片盛產音樂大師的土地,海頓、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些閃亮的名字,如閃耀夜空的星斗般璀璨。我常常覺得我們北方的凜冽的風,突兀的石,光禿的山,過於粗野荒蠻;而江南的和煦的雨,碧綠的水,迤邐流轉的江,又嬌柔得有些起膩。正是此處的山水擁有了介於兩者之間的好。山高峻而不荒蕪,水青碧而不失明淨,加之處處可見的宏偉教堂,教堂中還會飄出悠揚的琴聲以及天籟般童音的歌聲,便也難怪會有音樂天才代代輩出,創作之源取之不竭了。正所謂“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應當如是了。

天空雖然還在陰沉,但在流暢音樂的陪伴下,車子也似乎行駛得順暢了許多,不一會兒,便到了小鎮城區。

(三)小鎮風情

每次來菲森,我們都是住在小鎮的同一家旅館,一個不大的家庭旅館,而這個家庭旅館的最大特點就是位置特別。在小鎮大停車場的南面有一道小山樑,為了通公路,山樑被切開了一個豁口,一條略顯侷促的雙向單車道從豁口中穿過,車子在此中通過時,很有些一線天的味道。由於豁口有一定的弧度,車子沿公路從停車場一側開來,向前望去,完全見不到山樑背後的樣子。第一次開車至此時,我們還以為要開出小鎮了,可當開過豁口後,才發現原來山樑之後又是一片街區,正對豁口還有一個小教堂呢,而我們要住的旅館就在豁口的邊上。

說起這家旅館,第一次入住的經歷也頗值得稱奇了。我們那天是上午時候到達這個網上預定的旅館的,可到了後,卻發現房子正門是鎖著的。門上貼了一封信,告訴我們,房門鑰匙在門口的報紙箱裡,請自取。依照指示,我們順利拿到鑰匙,開了正門,進入房屋。房子一樓是餐廳,佈置整潔,餐具、器皿、各種酒類擺放整齊、井然有序;二樓之上是住房,樓梯拐角處有角櫃,放著各種裝飾小擺件,很有生活情趣。到二樓預定的房間,放下行李後出來,我們重新確認了一下:這個房子真真是除了我們再無他人了。呵,主人對我們這些網上預定的住戶可真是放心啊,就這麼樣叫我們獨自進來了。還有,這個小鎮上的治安真有這麼好嗎?那封信是帖在外面房門上的啊,除了我們,任何一個過路人都是可以拿到鑰匙,打開房門的呀。真不知主人對治安的這種信心從何而來,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還是什麼防盜的高科技系統呢?我猜想應該是後者吧。那天,我們在外面玩了一整天,當晚上回去時,店主人一家已經回來了。

經營這個家庭旅館的是一對五十幾歲的中年夫婦,外加幾個幫工。夫婦兩人分工明確,男主人負責餐館,女主人負責住宿。如果你問男主人有關住宿的事兒,他一定會去找他的“老婆子”來給你解答。這種分工方式,似乎很普遍,我們在德國住過的幾家家庭旅館中都是這樣。男主人話語不多,女主人確是那種做事麻利型的。記得我們有一次晚上在一樓的餐館吃飯時,不小心潑翻了水杯,當時水流滿桌,場面狼藉,只好找主人幫忙。女主人立刻拿來吸紙,吸乾水分,移走杯盤,換上桌布,整個過程異常利落。期間我們想幫忙,她立刻雙手向兩側一擺,做出停止的姿勢,我們便也順從地照辦了。順便說一下,一樓餐館的食物味道真不賴,晚上來這吃飯的也多是本地人,和店主人熟識地打著招呼,很有鄉里鄉親的意思。

菲森是一個地道的小鎮,僅有不到兩萬的常住人口,人們相互熟識倒也不足為奇。不過,小鎮雖小卻歷史悠久,在中世紀時就已經是商貿要鎮,舊天鵝堡與阿爾卑斯湖之間就有古時從奧格斯堡通向羅馬的古老商路“克勞迪婭大道”。古時交通不便,商路便是財富之路,沿途的市鎮也因商貿而繁榮富足,菲森便是如此。這種繁榮富足的跡象從萊欣大街的建築,以及那包含了賽巴斯蒂安大門和五個炮樓的部分城牆中可見一斑。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3-1 菲森小鎮

在鎮上眾多建築中最醒目者為主教皇宮,就位於停車場後的那道山樑上,臨近萊西河畔,乃為一白色城堡,是附近少有的晚哥特式世俗建築。這座城堡建造歷史複雜,早期的建造特徵已經難以尋覓。據考古挖掘顯示,羅馬人曾在此山上造過兵營;在魯道夫皇帝授予菲森城市地位的十三世紀時,這裡建起了城牆。再之後,城牆被改建成城堡,建造過程時斷時續,又不斷增補擴建。1489至1504年間,在主教弗雷德里希二世.馮.佐倫的手下,城堡成為了宏偉而又防禦性甚佳的城堡宮殿。三十年戰爭時,城堡遭到毀壞,在此期間,曾一度作為監獄使用。在這之後,城堡內部被改造成過巴洛克風格,在1712年還遭受過火災,可謂多災多難,歷經坎坷。1862年,城堡被歸屬於巴伐利亞州,成為了帶有監獄的地方法院,直到此時,城堡才被重新修葺。如今,它是一家州立繪畫館。

從河畔向上望去,主教城堡高高聳立山頭,城牆塔樓形制規整,紅色的斜坡屋頂帶著開窗,牆壁平整潔白,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從帶有圓形塔樓的城門進入,來到城堡內部的庭院,此庭院被高樓、高牆所圍攏,形成了一封閉的空間。由於新天鵝堡佔盡風頭,分流至此的遊客甚少,致使南北兩翼主樓相夾的城堡庭院中寂靜空曠,配上午後的溫暖陽光,雖然於高牆環繞之中,卻也是陽光燦爛,綠草茵茵,全無陰暗壓抑之感,倒有些午後慵懶之意。南北兩翼主樓面向庭院的立面亦是平整潔白,僅在窗框、拱門處畫出模擬真實的“錯覺畫”來,甚是有趣。北側主樓與城門塔樓之間的城牆上,建出了一溜對著庭院的有頂回廊,在此探頭,眺望庭院,也是樂事。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3-2主教皇宮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3-3主教皇宮庭院(從迴廊處眺望)

在南北兩個側翼主樓中,只有北側原為生活區的主樓開放。主樓二層售票的是一位熱情的中年婦人,親切和藹地告訴我們三層大廳有精美的木刻天花板,還不嫌麻煩地找英文簡介給我們(可見來此的外國遊客真是不多啊),與天鵝堡那個金髮碧眼,容顏嬌豔卻缺乏耐心的售票小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過,我也頗同情那位售票小姐,面對如織的遊客,再好的性子也會被磨煩的。主樓二層中,在朝外的一側帶著一條走廊,長長的走廊向外側開著防禦用的瞭望口。走廊朝向庭院的內側則是一個一個的房間,這樣的結構與我見過的許多宮殿城堡不同。那些宮殿城堡都是一個房間連著一個房間,沒有走廊,參觀的過程也是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房間,而這裡則可以從走廊處任意選擇房間進入,大可不必打擾他人。二層的這些房間中展出著一些繪畫作品,畫作雖不頂尖,但可以從中瞭解小鎮過去的風貌,也是有趣。例如,一個畫中展示出以前小鎮上都是木質房屋,只有高高聳立的主教皇宮是石制的,真正的鶴立雞群。二層走廊盡頭的塔樓處是個監獄,但我沒有弄清楚,這個是三十年戰爭中所用的監獄,還是後來作為法院時的附帶監獄,亦或是主教居住於此時,便將其用作監獄了呢?

在三層中,有城堡的精華部分,騎士大廳,那裡有精美的木製天花板和各種木製雕塑,做工精湛,人物刻得惟妙惟肖。不過,叫我驚喜倒不是這些精美的木雕,而是在此發現了印有郎朗做封面的雜誌。不禁回想起在慕尼黑和柏林的音樂廳前都見過他音樂會的海報,慕尼黑的那張就與李雲迪的海報相對,兩人像是打擂臺似的。聽我那位定居美國愛好音樂的同學說過,老外特別喜歡郎朗,他的音樂會在美國很受歡迎。想一想,在德國這個音樂氛圍濃厚、歷史傳承悠久、音樂人才輩出的國度,識貨的聽眾應該會比美國多吧,所以經常見到關於他的諮詢消息也是正常了。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3-4騎士大廳木屋頂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3-5印有郎朗封面的雜誌

城堡中沒什麼遊客,有時一個房間中就只有我們,這樣的話兒,我就開始東摸摸西碰碰,希望發現些有趣的事兒。各種試探之後,我最大的發現是城堡中各處的窗子都是可以打開的,只是有些已經結了蜘蛛網。從開著的窗子可以俯瞰小鎮,湛藍的天空,輕薄的白雲,映襯著遠處的青山,從青山之間流出碧青的小河,小河流經一片片紅色的屋頂,帶紅色屋頂的高大房舍又夾出一條條狹長的小街,金色的陽光灑在小街旁咖啡店的長椅上,有遊人三三兩兩坐在長椅上慢慢呷手中的咖啡,我似乎都聞到咖啡的香氣了。看罷此如畫風景,我們繼續在城堡裡轉悠,因為真的沒什麼人,我甚至有時想入非非,覺得這個城堡就是我的了。快要離開時,在二樓的走廊處又發現了個留言簿,毫不猶豫,立刻寫下“風景如畫”四個字作為留言。隨手翻了翻這個厚厚的簿子,看到了幾個中文的、日文的評語,看來來此的亞洲遊客也還是有一些的。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3-6從城堡俯瞰的萊欣街和弗根湖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3-7從城堡俯瞰的萊西河

從主樓出來,繼續在庭院裡閒逛,發現有個小鐵門可以打開,走進去,原來是城堡南坡面向萊西河的一個小小花園,此處還真有幾分隱秘性。我們闖入時,花園很空,只有一對情侶坐在花園一角,可能在說情話。兩人對我們的闖入毫不介意,也許人家根本就沒注意到我們吧。最後,我們在這裡實在是逛膩了,才出了城堡,又到別處找有趣的事兒去了。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3-8城堡小花園

前面說過,小鎮上最有名的街道是萊欣大街,每天裡萊欣大街上的遊客,總是在上午時湧來,在傍晚時退去,來來去去好似潮水的漲落。萊欣大街雖然有名,但多是出售紀念品的小店,我時常懷疑裡面出售的機器加工的工藝品,是從義烏這些江浙村鎮運來的。不過,在這些紀念品店中卻夾雜著一家特別的二手店,賣著收來的各種舊東西。

在從維斯教堂回來的那天傍晚,我們趁著雨天人少,在萊欣大街上溜達。偶然看到有個房子門口放著張桌子,上面擺著幾件舊瓷器,瓷器不知已經被雨水淋透了幾遍,主人也不管,一個本地的女士正在那兒翻看。我們便來到房前,推門進去,發現屋子裡空間很大,有並排兩個房間,都鋪展開大平板桌子,擺滿了各種二手的小玩意兒,多是些瓷制的、玻璃制的工藝品,有德國本地產的,還有捷克等歐洲其他國家產的。店主是一對老夫婦,老婦人還抱著只大狗,這裡的人好像特別喜好養大狗,我們住的旅館裡養了一隻,去當地的餐館吃飯,餐桌下也會經常趴著一隻,多是食客帶來的。屋裡除了那擺貨品的大平板桌外,還在角落處放著些生活用具,明顯不是賣的,是兩位老人家自個兒用的,看來他們就住在這兒,這個店便是他們的家了。此條大街絕對是菲森這個旅遊小鎮的黃金地段,可兩位老人家卻用來賣舊貨,看二人那悠哉遊哉的樣子,真的很有北京二環內衚衕裡,擁有千萬房產,卻閒坐自家門口扇撲扇的大爺的氣運。我東看西看,兩個屋子來回串,大爺可能是看我轉得有趣,就好心告訴我,樓上還有東西。不過我也沒去二樓,因為我在靠牆的玻璃櫃中找到了想要的了,巴伐利亞特有的啤酒杯。看得出,大爺對這些啤酒杯也是滿用心的,屋子裡其他東西都是隨意擺放,沒有分類,唯有這幾個玻璃櫃中,沒放別的,全都是各樣的啤酒杯。我左挑右看,選定了兩個要買,便開始和大爺砍價,大爺不住的用英語說:“好東西,是老物件了”。天啊,我是回到了潘家園,還是琉璃廠了呢?之後,大爺還補了一句“這兩個杯子都快三十年了”。好吧,這兩個物件還真是老啊!我最終以三十歐元成交,拿走了兩個杯子,心裡再次覺得用來賣二手貨真是白瞎這黃金地段的房子了。

菲森,了卻了所有人心中的童話夢

圖3-9兩個啤酒杯

再之後,對於小鎮菲森的零星記憶就只剩下:在城牆邊教堂的墓地中看到各種墓碑,上面照片中的人物都很漂亮;在路邊遇見兩個老爺爺,挺著大大的啤酒肚,笑呵呵地談論身旁的一輛奔馳老式車,那車可真是漂亮,依我看就是放在斯圖加特的奔馳博物館中也不遜色;還在路旁的香腸店買了外表裹了一層紅辣椒的香腸,賣香腸的帥小夥還好心提醒我“特別辣”呢,我吃了,感覺一點也不辣,心中鄙視了一下老外吃辣子的能力。

小鎮中風景、人物、點點滴滴,都是有趣。我呢,也真是花了大力氣,寫了上面那麼多,也算是傾盡所有了。只是,菲森雖好卻不是的我最愛,我最喜歡的小城是俄羅斯的諾夫哥雷德。如果有前世,我一定是住在那兒的,因為那兒的許多,我都在小時候夢見過,希望有機會再好好寫寫它的故事。只是,俄國人對於景點歷史介紹的工作做得比德國人差太多了,我能寫出上面那一大堆東西,真要好好感謝在德國各個景點處拿到的介紹圖冊,也要感謝下面參考文獻中的作者們,幫我深入瞭解了那些有趣的建築和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