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歷史上為何會發生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歷史上關於皇室內鬥的一個經點案例,也是唐朝頻繁的宮廷政變的開始,從玄武門之變開始,大唐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爆發了無數次宮廷政變,玄武門之變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他讓大家知道了——如果桌面上的牌局不利於你,可以掀桌子。



李世民是李唐王朝建立的第一功臣,是毫無爭議的第一功臣。李世民是老天賜給李淵的禮物,他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年輕幾乎可以被稱為隋唐交際時期的最強武將。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消滅了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等對手,尤其是夏王竇建德,那是唐朝最有威脅的對手,是被李世民消滅的。

對於這樣一個功勞高到賞無可賞的親王,於情於理,李淵應該讓他當太子,可李淵偏偏沒有。

李淵之所以沒有讓李世民當太子,願意有二:其一,隋朝就是亡於廢長立幼,隋煬帝楊廣本來無權繼承皇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其二,從李淵自己的地位考慮,李世民當太子,幾乎就宣告了自己皇帝生涯的終結。

李唐王朝建國之速歷史罕見。從李淵晉陽起兵到攻克長安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到稱帝也不過一年。之所以李淵能夠如此快速的稱帝建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鮮卑人,是關隴集團的成員。 從南北朝後期到武則天掌權,鮮卑人一直是政權的核心,其中的代表就是西魏的八大柱國,他們是鮮卑人的軍事貴族,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關隴集團。八大柱國的後代傳承了他們的是權力和勢力,壟斷了西魏——北周——隋——唐的政治權利。李淵一支就是當年八大柱國的後代,而隋煬帝之所以不顧後果的三徵高句麗,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削弱關隴集團。

而李唐政權之所以在西北打的順風順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關隴集團的支持。李唐政權一路濫封官爵,籠絡住了這幫地頭蛇。 在軍國草創之際,唐朝有很多臨時措施,其中就包括給李世民開府之權,李世民可以以李唐朝廷的名義封官封爵。而李世民一直是攻城略地的急先鋒,他籠絡的軍事貴族,也是李唐所有勢力中最多的。玄武門政變之中的秦王府一干勢力,就是李世民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收攏到身邊的,他們基本都是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

而李世民身兼唐朝的尚書令,天策上將,文官武將的最高職位兼於一人,還有關隴集團的鼎力支持。可以相見,如果李世民當上了太子,逼李淵退位是早早晚晚的事。

所以李淵可以給李世民各種封賞,卻就是不讓他當太子,相反,他讓李建成也組織了自己的勢力以制衡李世民。在太子與秦王的鬥爭中,李淵處處偏袒李建成,以制衡李世民。

李建成集團步步緊逼,在李淵的偏袒下逐步削弱李世民的權力:調走他的心腹,削弱他的兵權,發展到後來,甚至直接用毒酒謀殺李世民(未遂)。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兩個原因:第一,李世民不可能放棄對皇位的追逐,第二,就算李世民願意當一個普通親王,也不可得,太子一黨必欲除之而後快。所以軍事政變是必由之路。

李世民的政變,對手絕不僅僅是太子和齊王,李世民還派了尉遲恭進宮,全副武裝的逼宮,面對著真刀真槍的威脅,李淵終於沒辦法拒絕李世民的請求,答應了這個殺掉自己二子十孫的逆子的要求——立他為太子,並很快傳位給他,玄武門之變就這樣以殺兄逼父的結局結束了。


小約翰


俗話說,為什麼會發生玄武門之變呢?聽我慢慢給你道來這,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7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生的,發動了一次流血政變,


在你家鋪子起兵反隋過程中,李建成你姓李,兄弟二人配合默契知道唐朝建立。唐高祖繼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工地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武將集團有(尉遲恭,程咬金,秦叔寶等人)組成的組成了當時強大的軍事武裝力量,而且他們個個都忠心於秦王李世民,基本上哦,秦國的那時候的所有的戰功都是由秦王李世民帶著手下的武將一起打拼下來的,所以說太子李建成,所以說非常的害怕,所以說的話就有害怕。


,所以當時太子李建成自之戰功與威信皆不足李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經過了長期的鬥爭,李世民集團逐步佔上風。最終李世民設計再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被立為新任皇太子,關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天下能人得知啊!!



用戶95537691205


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原因有很多,這次小編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來剖析此事:因為李世民失去了和平奪權的可能性,導致玄武門之變的最終發生。

↑玄武門之變,是大唐王朝抹不去的傷痕↑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切奪儲策略中,最危險,也是最後一著,要不是到了絕境,李世民也不想走這一步。實際上,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李世民曾經和智囊團精心策劃了一次政治陷阱,幾乎用和平方式讓李建成垮臺,可最後功虧一簣,這就是楊文幹事件。

楊文幹事件的結局,讓李世民徹底放棄了利用政治手段謀取太子乃至皇位的打算,轉向採用武力奪權。

那麼,楊文幹事件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對李世民和唐朝初年政治格局影響如此之大?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淵帶著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去了長安北邊的仁智宮避暑,安排太子李建成居守長安,主持日常政務。

太子李建成並非第一次主持朝政,已經有豐富經驗,趁李淵不在長安,他全面掌控大局的時候,他常常夾帶私貨,瞞著李淵,想方設法加強東宮力量。這一次,他派手下郎將爾朱煥和校尉橋公山給長安西北方向的慶州運送鎧甲,當時的慶州都督正是楊文幹。

↑楊文幹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可惜被人利用,結局悲慘↑

楊文幹曾經是東宮的宿衛,太子的心腹,他到任慶州都督後,已經多次秘密給東宮運送過壯士(政治可靠,武力高強是必備條件),然而李建成這個舉動,早就被李世民的眼線調查的一清二楚,這一次,李世民和他的智囊團精心設計了一個計劃。

爾朱煥和橋公山送完鎧甲,回長安途中突然稱有大事稟報,沒有回到長安,直接去了仁智宮,他們向李淵告發說:太子指示楊文幹裡應外合,準備謀反。由於爾朱煥和橋公山都是東宮方面的人物,所以李淵對此事非常重視,這時湊巧又從寧州來了一個叫做杜鳳舉的人,來到仁智宮告發太子,內容是一樣的:勾結楊文幹起兵造反。

李淵到底老辣,他採取了“擒賊先擒王”的策略,派人去請太子來仁智宮。太子畢竟在李淵身邊有眼線,他得到消息之後很恐慌,和他的東宮團隊分析之後,認為可能是給楊文幹送盔甲方面出了問題,找好了解釋的藉口後,太子李建成趕往仁智宮,面對李淵,“奮身自擲,幾至於絕”,然而李建成撞破腦袋幾乎自盡的表現,沒有讓李淵完全相信,李淵把李建成暫時軟禁了起來。

李淵控制住了太子,就派司農卿宇文穎趕往慶州,招楊文幹上山對質,李淵認為既然太子已經被控制,楊文幹就沒有不服從召喚的可能,可是沒想到的是,宇文穎到慶州後“以情告之,文幹遂舉兵反”。

↑宇文穎的角色很關鍵,可惜他對楊文幹說了什麼,永遠失傳了↑

宇文穎到底說了什麼,已經是千古之謎了,然而楊文幹卻被忽悠的起兵造反,形勢頓時對太子非常不利。

李淵首先安排靈州都督楊師道去鎮壓,接著又讓李世民前往鎮壓。李世民說道;“一個小小的楊文幹竟然敢這麼猖狂,一個普通將軍就能把他收拾了,何必派我去”。李淵卻很嚴肅的告訴李世民:“事情沒這麼簡單,楊文乾的事情牽連到太子,恐怕太子集團的力量群起響應。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

這簡直相當於政治許諾了。李淵又繼續說了下去:“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可以看出,李淵此時認為李建成沉不住氣,迫切想奪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只有廢掉李建成,立李世民為太子,二子相爭總算是有個結果了。

然而,就在李世民出兵鎮壓楊文乾的時候,仁智宮內的李淵卻忽然放棄了之前的承諾,他不但釋放了太子,還讓太子重新回到長安擔任留守。

為什麼李淵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因為通過他的調查,發現太子是被冤枉的,而且秦王府的人參與了整個事件,並且找到了這個人——秦王府參軍杜淹。

↑杜淹不是好人,但卻是有用之人↑

杜淹此人,心術不正,然而卻是李世民手裡一個奇兵,他擅長陰謀詭計。至於李淵如何發現此事,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當時東宮集團,包括被太子收買的妃嬪,齊王李元吉,以及封德彝等人都對李淵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這也是李淵態度轉變的一個原因。

更可能的原因則是,橋公山和爾朱煥方面可能被逼供出了緣由,否則杜淹怎麼會被牽扯進來。而宇文穎在被抓住之後,曾被押到李淵面前,李淵問他:“朕因為楊文幹反叛,所以遣卿家去,你怎麼就與他一起謀反了呢?”,宇文穎無言以對,被誅殺。

楊文幹事件發生後,最終結果是,東宮的王珪和韋挺,秦王府的杜淹同時被流放邊州。而太子依然當他的太子,李世民依然是秦王,李淵對李世民的許諾就像過眼雲煙。

有意思的是,李淵處罰杜淹,李世民並沒有去為杜淹辯白,而是在杜淹臨行之前,給杜淹送去了三百兩黃金,這個行為細節,充分說明了李世民不但知道杜淹的策劃,而且自己才是楊文幹事件的主謀。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最後一招↑

然而,李淵和李建成並沒有真正取得勝利,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楊文幹事件是李世民和平奪權的最後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機會,錯過了這次機會,李世民就只能依靠武力了。

經過李世民及秦王府親信們兩年多的策劃和佈局,終於,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那一天,玄武門之變爆發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事件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我就不囉嗦了,以下分析原因,有不足之處還望補充,並發表自己的高見,大家一起討論。



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後,唐朝還未獲得真正的統一,各地還有多股勢力,需要不斷征討統一。

而對外征戰基本上都是秦王李世民在進行,在戰爭的磨練中李世民軍功卓著,贏得了大部分戰將的支持,在朝中實力大增。

而李建成作為太子,大部分時間在京城協理國政,支持勢力基本上都是文官集團,沒有強大的軍隊支持。

兩者相比,李建成逐漸忌憚李世民,擔心李世民最後成為皇位繼承人,不斷陷害李世民,最終兩者的矛盾和衝突不斷加劇,最終發生玄武門政變,李世民先發制人,殺死太子李建成,使李淵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讓位於李世民。


津城沐雨


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可以說毫無懸念;李世民在唐朝建國進程中立功太多,並形成了龐大的秦府集團,在軍隊和政權中都有龐大勢力,而且李也開始躍躍欲試奪嫡,“張亮事件”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即便李世民登基後篡改歷史,也無法為當年讓張亮在關東秘密招兵買馬的事洗地。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不安於位試圖實力自保是順理成章的,幾十年後李世民自己的廢太子李承乾在政變失敗後曾經自供,“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指出自己是由於唐太宗寵愛弟弟魏王泰,後者又有奪嫡之心,才產生了謀害李世民提前即位以免夜長夢多的想法——玄武門之變前的李建成,其思維模式應該是如出一轍的。

剔除李世民的曲筆,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的李建成有能力和氣度,但能力、尤其功勞上不如李世民(否則李淵也不會在接班問題上總是搖擺不定,如果兩人能力、功勞差不多甚至李世民略勝,都不可能動搖同父同母、有功無過且排行居長,又已確立太子身份的李建成繼承地位,對此李建成也心知肚明否則就不會用陰謀對付陰謀以圖自保),他所能依靠的主要是四個方面的勢力,第一個是李淵的朝臣,但這一部分並不太可靠,因為朝臣中對李世民有好感的人似乎更多(這和李世民在建國過程中功勞大有關,朝臣中很多人是李世民的“老戰友");第二個是東宮舊臣,這些人基本上都很忠誠,也有一定能力,如魏徵還出過讓他主動討伐第二次起兵的劉黑闥以搶奪功勞鞏固地位的好主意,但人數太少,和秦府濟濟一堂的十二統軍、十八學士一比便相形見絀;第三個是后妃的枕頭風,這方面李建成似乎佔了上風,但即便如此也未能令李淵徹底倒向自己,且此舉還導致更多朝臣離心(劉文靜的事兔死狐悲的恐怕不少);第四個是李元吉,他和李世民的矛盾不僅有地位爭奪,而且有性格和其他方面的齟齬,會為李建成盡力,但一來元吉人緣、名望都不太好,接近元吉會令許多宗室和外臣疏遠(李道宗、陳叔達之類明裡暗裡倒向李世民一邊,李元吉和李建成的接近可能是一個因素),二來李元吉本人野心勃勃,不但想打倒李世民,也想在打倒世民後暗算李建成,自己當繼承人,對這一點秦府和太子東宮都有很多人心知肚明,不會沒人提醒李建成,這當然也會影響兩人的合力。

但從元吉投毒、建成出面制止甚至引發元吉宣洩不滿可以看出,建成是隻要權、不一定非要李世民命的,如果李世民甘心做一個秦王,不考慮元吉的變數的話,兩人應有相安無事的可能,因為建成再怎麼,作為太子即位也是名正言順的。

而世民則不然,要奪嫡就必須弄死建成,或至少把他弄臭,使他“政治死亡”,否則就毫無機會。事實上他也正是這樣做的(抓住建成和李淵後宮搞公關的小辮子大做文章,即便建成、元吉沒有武裝行動之心,任由“李淵聽證會”召開,後果也對建成不利),只是元吉得知世民計劃後慫恿建成作出武裝行動(不一定如李世民篡改版那樣要造反甚至弒逆,而很可能不過是自衛),而世民方同樣得到情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玄武門外先下手為強。

建成、世民的骨肉相殘有沒有解藥?

李淵曾經給出一個解藥,就是讓李世民在東都建天子旌旗,成為一個半獨立的國中國,這個解藥可謂餿到不能再餿:唐代不是戰國時的趙國(經常分立趙、代兩個“半國”),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容二君,讓洛陽和長安分庭抗禮,不論建成還是世民都不會甘心當“半個家”,骨肉相殘很可能以大規模內戰的形式更慘烈地爆發。

司馬光則提出,“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泰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則亂何自而生矣”,認為如果李淵能公平對待兩個兒子,李建成能主動讓位,李世民能安分守己,禍亂就不會發生,這種想法恐怕過於理想化:玄武門之變的癥結是李世民一心奪嫡不可動搖,而李建成又沒有真正過失,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李建成不讓位,李世民就會泱泱 不已,陰魂不散,而即便李建成讓位,因為他“無過而廢黜”,即便本人不爭也會有野心家或官迷想抬他出來為自己飛黃騰達搭橋,而李世民也斷不容這個定時炸彈一直在自己身邊滴答作響。

唯一的解藥在李淵身上:如果李淵在自己尚能控制局面時早早擺明態度,不論是公開強調“立子以長不可動搖”,還是以家長兼皇帝的身份強令建成讓位,並給予周到的安排(相反,若建成繼位則無需特別安排世民,因為那是事態發展的常態化結果,君位已定的建成無需忌憚一個已無爭位幾率的弟弟),都有很大概率避免兄弟鬩牆的慘烈一幕發生,但李淵卻在兩人中猶豫不決,白白錯過了稍縱即逝的時間之窗。


陶短房


玄武門之變就是中國古代上演了幾千年的兄弟相殘的宮廷大戲,這場大戲的雙方主角是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明,狗咬狗一嘴毛,我們今天就不管他們到底是誰先設計要搞死對方,只說玄武門之變的原因。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兄弟相殘,為了權力,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明開始上演了一場權力爭奪的大戲。李建成作為大唐的太子,如果沒有意外很有可能就會成為未來新的大唐天子,但他二弟李世民在大唐的建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他認為自己更適合做未來新的皇帝,但自己的老爹卻讓自己的大哥做太子,他很是不甘心,而李建城也非常忌憚李世民的力量,他們兄弟二人可謂相互猜忌和防範,當他們之間的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量變引起起質變,就決定殺死對方以絕後患,就此發生了玄武門之變,雙方在玄武門來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兄弟相殘的大戲。

玄武門之變,顯然是李世民勝利了,他不僅幹掉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順便逼著自己的老爸李淵退位成了太上皇,他自己成了大唐的新皇帝。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沒有對錯,一切為了權力!


密探零零發


時間: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地點:大唐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

人物:

勝派人物 李世民、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負派人物 李建成、李元吉



事件經過: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地圖


時說新語


我還是用首詩簡潔明瞭的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爭權奪勢主原因,

太子無能令智昏。

藉助齊王施詭計,

待機斬草好除根。

民心所向天排定,

成就功臣變武門。

歷代皇家難索事,

可從逃過一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