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金匱要略》名方半夏厚朴湯是治療痰氣互結梅核氣的常用方

半夏厚朴湯出自《金匱要略》,屬於一類方,是治療梅核氣的一個常用方。中醫對梅核氣的認識,當然有多類情況,這個方所主治的梅核氣的病機是痰氣互結。 腸胃失於和降,津液凝聚成痰→痰氣相搏逆於喉嚨→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嚥不下 胸膈滿悶,咳嗽喘急,噁心嘔吐 苔白滑,脈弦或弦滑 。


《金匱要略》名方半夏厚朴湯是治療痰氣互結梅核氣的常用方​從形成證候的原因,多和情志不遂有關。所以《金匱要略》上講,“婦人咽中如有炙癵,半夏厚朴湯主之”。情志不舒,導致肝氣鬱結,肝主一身的疏洩。說氣血津精神的疏通,都要賴肝的疏洩,才能保持正常。這樣由於肝疏洩失常,導致了肺胃可以失於宣降、和降。津液由於肝的疏洩失利,氣機鬱滯。導致津液的凝聚,津凝為痰,痰氣互結,隨著肺胃之氣的上逆,逆於咽喉。咽喉這個部位,相對屬於一種狹窄的地方,所以痰氣鬱結,隨氣機上逆,容易阻滯在這個地方。

產生症狀,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嚥不下。咽喉有一種,《金匱要略》講如有炙癵,一種有形的東西阻滯。臨床上包括兩種情況: 1. 慢性咽炎,本身有炎症,有滲出,有不同程度的水腫。這個感覺是有有形的。 2. 無形的,痰氣互結屬於一種。自身一種自覺症狀,感覺。 怎麼知道痰氣互結呢?它伴隨有胸膈滿悶。有氣機阻滯,津凝為痰的特點。當然如果肺胃之氣上逆,失去和降,可以咳嗽喘急,噁心嘔吐。這是一個伴隨的兼證。而且用來表明它是屬於氣機失降以後肺胃產生的症狀。從左證來講,舌苔的白滑,脈弦或弦滑,都是一種氣滯溼阻,氣機阻滯,痰溼阻滯的特點,這類證候的臨床表現,往往隨著精神狀況的改善,這症狀可以減輕,如果精神比較緊張,肝氣鬱結,情志不舒暢,它又會加重,有些病人他跟別人談話,自己心情舒暢,高興時候,你突然問他這個感覺,那一陣子他可以沒有。如果他一注意,有時候又有。有這個特點。所以從病積來看,它是一種表現在肺胃失和,痰氣互結,逆於咽喉,本質是氣滯津液凝聚,引起的肺胃失於和降。 痰氣鬱結引起肺胃不和,然後痰隨氣生,所以這個證候,需要行氣。但治法方面,還要結合降逆。行氣和降氣往往是結合的。在證候當中反映出來,往往也相互影響。所以這個方藥行氣散結,和降逆化痰雙方結合,既有行氣又有降逆。通過化痰來散結,解除這梅核氣。 這張方也反映了很多的基本的配伍結構。


《金匱要略》名方半夏厚朴湯是治療痰氣互結梅核氣的常用方​嚴格講,半夏、厚朴聯合作君藥較好。如過分開的說,半夏降逆袪痰,它能夠化痰,厚朴寬胸行氣,也有降逆作用。聯合起來就作為解除痰氣互結而上逆,配伍的基本結構。這個結構後世也經常用這種配伍基本結構。痰氣兼顧,行氣降逆兼顧。 茯苓、生薑主要是針對痰來,茯苓能健脾除溼,消除生痰之源。生薑既能制約半夏的烈性毒性。它也有散水作用,有助於袪痰。又有和胃降逆的作用。和半夏相配,也屬於胃氣上逆,常用的一種配伍組合。 蘇葉,它既能寬胸理氣,它既入氣分,也入血分。能理氣寬胸,疏通氣血。半夏厚朴湯反映了以針對痰氣互結,化痰行氣來散結,同時有較好和胃降逆作用。對痰氣互結,痰氣上逆,逆於咽喉的梅核氣,歷來是一個常用方劑,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基礎方劑。

運用辨證要點:咽中如有物阻,吞嚥不得,胸膈滿悶,苔白膩,脈弦滑有力。“如”字反映了它不一定有實質的病理產物。因為痰氣互結,如果側重於氣的特點,又受情志的影響,可以時輕時重,反覆發作。如有物阻,感覺道一種吞嚥不得,吞不下,吐不出,胸膈滿悶,苔白膩,脈弦滑有力。氣滯證在臨床上,容易反映出來,關鍵從苔和脈象反映出它的溼阻,痰溼阻滯。
《金匱要略》名方半夏厚朴湯是治療痰氣互結梅核氣的常用方​ 隨證加減

氣鬱甚:加香附、鬱金。(胸膈滿悶比較突出,有時還涉及到兩脅。) 脅肋痛:加川楝子、元胡。(增加疏肝行氣止痛) 咽痛:加玄參、桔梗。(一般梅核氣的咽痛,不會很厲害。若咽痛,增加散結,桔梗還能開宣,開宣肺氣利咽喉。玄參也散結,同時針對痰氣互結,有一定發熱,疼痛當然更適合。一般檢查有或者充血、發熱可用)

使用注意:氣鬱化火(熱像明顯),陰傷津虧者,不宜使用本方,這個方偏溫燥。

根據鄧中甲講方劑學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