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比《蘭亭序》還早的《平復帖》,究竟如何耐人尋味?

鞠文波


謝謝你的精彩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你提出的問題確實一一些耐人尋味。

比如說為什麼《平復帖》那樣“草”,而《蘭亭序》是一個“行書”是吧?

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先有行書,然後有草書,對吧?

實際上,這都是我們後代人因為從唐代以來的書法學習次序給弄錯了。

唐代以後,我們比較統一的書法只有楷書、行書和草書了。唐代以前的魏碑、隸書、統統都不再寫了。

而且,學習書法的次序是:先學習楷書,然後行書,再然後是草書。

這樣,我們基本習慣以為,書法的發展也是先楷書,然後行書,再然後草書。

其實不是這樣。隸書是篆書的潦草寫法。隸書產生以前,沒有別的書法字體。只有篆書一種。

雖然篆書的寫法也有大篆和小篆的區別,但是都屬於一種字體。就像楷書有歐顏柳趙一樣。

但是,篆書的潦草寫法,逐漸形成了隸書。

隸書在東漢達到鼎盛時期。但是,隸書也需要快速寫法,這就產生了西晉陸機《平復帖》的這種隸書體系裡的草書。

在陸機那個時代,普遍都是隸書,所以,隸書的草書也很多。《平復帖》是流傳有序的一個紙本墨跡,也是陸機的真跡,非常寶貴。

但是,在陸機的時代,也有一部分人是學習鍾繇書法的,他的書法如《宣示表》被稱為楷書的鼻祖。

王羲之就是這個書法體系的繼承者。而楷書的流暢寫法,就是王羲之《蘭亭序》這樣的書法。

耐人尋味的是,草書居然在行書之前就出現了。但是,草書也有多種寫法。例如東漢末年的張芝,就是另一種草書。王羲之把張芝的草書和草書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草書,後人叫做“今草”,就是新草書的意思。





千千千里馬


《平復帖》是陸機所書,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平復帖》如何耐人尋味,由我簡要道來:

《平復帖》是陸機用禿筆書寫在麻紙上的,其筆意婉轉,如錐劃沙,風格平淡質樸,書體為章草(草隸書),為傳世最早的草書真跡。

細觀《平復帖》中的每一個字,用筆老辣,蒼勁有力,點畫法度森嚴,用筆精道,神采飛揚,高雅大氣,觀之有味,品之慾醉,可謂神品也!

陸機書《平復帖》,是用隸書的筆法加入草書符號書寫而成,最顯著的用筆特點就是“如錐劃沙”。

據史料記載,隋人佚名也臨過此帖,但神韻與之相差甚遠,不可學也!

若書者臨《平復帖》,應臨原帖,且做到 “先讀後臨”,不可草率下筆。


中州耕牛堂主



一封穿越千年的手寫體書信

《平復帖》作於晉武帝司馬炎咸寧初年,距今已1700多年,王羲之《蘭亭集序》作於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平復帖》比《蘭亭序》還早了78年,與留傳下來的唐摹本《蘭亭序》相比,則更早了360年以上。《蘭亭集序》真跡據說被唐太宗帶進了乾陵,後世所見皆為摹本。而《平復帖》不但是真跡,還是唯一的傳世孤本,是中國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因此,在書法界尊享“法帖之祖”“萬帖帖祖”的美譽,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那麼在《平復帖》之前歷史上就沒有名家發帖了嗎?估計曾經是有的,但經歷千年歷史變遷,均已散佚無考。

那麼,我們該如何閱讀這樣一封穿越千年的手寫體書信呢?於其間我們能獲益些什麼?


恐難平復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平復帖》寫了些什麼?全篇只有85個字,經啟功先生的鑽研,大致釋文為:

“彥先羸察,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 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舉動成觀, 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恆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這是一封寫給朋友的書信,寫信是一件非常自在的美事,寫信人只需擺好紙筆,隨意聊聊家常,談談友人的健康問題、朋友間的交往、以及對友人的點評,總之,字裡行間十分的自然、放鬆,似與老友娓娓而談。這樣一份隨意揮灑的心境實令人心嚮往之。

信中談到三個朋友,他們的名字是彥先、吳子楊、夏伯榮。


一封書信緣何成為稀世珍寶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構成。


書法史上重要見證


中國書法的演變長河中,歷經了篆書、隸書、章草、楷書、今草、行書等幾個重要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書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陸機《平復帖》介於章草與今草之間,是兩者過渡時期的典範之作。章草到今草的轉變,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唯有這篇墨跡流傳至今,成為這一轉變的重要見證。其珍稀性無與倫比,明人董其昌曾雲:“右軍以前,元常以後,惟存此數行,為希代寶。”



“太康之英” 陸機

《平復帖》出於西晉華亭人陸機(261-303)之手筆。其祖父陸遜、父親陸抗皆是東吳名將。陸機與其弟陸雲的文才與書法均名動一時,並稱"二陸"。他被譽為“太康之英”,是西晉太康、元康年間最有聲譽的文學家,為文講求音律美,講求對偶,是駢文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文賦》是中國第一篇系統的創作論,對後世文學理論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平復帖》可謂“佳作天成”。陸機使用禿筆書寫於麻紙之上,墨色微綠。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筆法質樸老健,筆畫盤絲屈鐵,結體茂密自然,富有天趣,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後人贊其“禿筆蘸墨,抒發痛楚之情,其用墨確實是神乎其技,冠絕古今”。


傳承千年,堪稱奇蹟

張伯駒


《平復帖》的流傳至今,令人不可思議,實為奇蹟。

《平復帖》曾為宋徽宗收藏,有宋徽宗六字瘦金體題簽及宣和諸璽。此後多次轉手。雍正時期,它成為雍正孝聖憲皇后的嫁妝。孝聖憲皇后臨死前,將其賞賜給其孫成親王,後成親王曾孫載治去世時,其諸子皆幼,恭親王被指派為監護人。後傳給了他的孫子溥儒。溥儒又因為為母親操辦喪事缺錢,以4萬現大洋賣給了大收藏家張伯駒。張伯駒得此帖後視若命根,後歷經非法綁架、戰亂之禍,後將此帖縫入衣被攜全家入秦。1956年,張伯駒無償將其捐獻給了國家。至今,由故宮博物館收藏,成為其鎮館之寶。


自然大美、神逸之品

已今人的視角來看,如何欣賞歷經了一千七百年的《平復帖》?

畢竟《平復帖》對陸機來說,只是信手任心、隨意揮灑而完成的一件普通信函,但其中真味、平淡自然之美趣,久之覺其山高水深,細品妙造無窮。是中國書法史上真正的神逸之品、經典範本、不朽力作。


(爾東說話)


爾東說話


《平復帖》如何耐人尋味?

我是梁家明書法藝術,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下,相互學習交流。

我來談談我對陸機《平復帖》的看法。《平復帖》是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所書;至今已經有1700年的歷史。

陸機《平復帖》

《平復帖》是草書在發展的過程中的一幅巔峰之作,在其書寫的過程中仍然保留隸書筆意。可是又有沒有章草那樣波磔分明,他所在的時期正是章草與今草之間的過度時期。可以這麼說《平復帖》是一座章草和今草之間的橋樑。

《平復帖》在通篇佈局上字與字之間雖然沒有遊絲引帶相連,但是細品此帖;卻有種質樸無華,剛勁有力的氣質。


皇象《急就章》

《平復帖》與《急就章》相比更顯得流暢自然,格調高雅,清新脫俗。宋代陳繹評價《平復帖》雲:“士衡《平復帖》,章草奇古”。更有甚者:“《平復帖》草書、若篆若隸,筆法奇崛”。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贊《平復帖》雲:“右軍以前,元常之後,唯存數行,為希代寶”。

本人水平有限,希望能給有需要的朋友幫助,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梁家明書法藝術


《平復帖》,一千多年前陸機與友人相互問候的一封信,無意之間,成為了今天的無價之寶。


章草自漢末以來,表現為兩種發展態勢:

一是逐漸法度法、規範化、程序化,強化波磔等隸書特徵,這類字體多用於教學、習字,比如《急就章》《月儀帖》等。

二是日趨草率,線條簡捷,縱向取勢,逐漸向今草過渡,這類字體多出現在日常應用場合。比如王羲之的《豹奴帖》《寒切帖》《遠宦帖》等。

《平復帖》顯然與第二類特徵較為相近,可以將其看作由章草向今草過渡的作品。



下面從技法上對《平復帖》進行分析。

1、用筆。從其點畫來看,大多數書家認為此帖應是禿筆所書。因其禿,故線條具有圓筆藏鋒的篆籀意味,有時又似無意之間出現破鋒。線條處理上,簡約古拙,不做作,不花哨。

2、節奏。此帖十分輕快、便捷,筆勢灑脫,圓勁暢達,使轉自如,一氣呵成,雖字字獨立,但氣脈因筆勢的牽連而一貫到底。


3、結構。在字帖處理上,變橫勢為縱勢斜結,左高右低,形成錯落、活潑之姿。字的重心偏左,通過右部的收筆來平衡字體。

4、用墨。《平復帖》多用枯墨,線條凝練老辣,蒼茫古樸。


無論是筆法還是風格,《平復帖》都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董其昌稱讚其為:右軍以前,元常之後,惟存數行,為希代寶。

有意思的是,《平復帖》84個字,千百年一直無人完全通識,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其藝術性。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如果說《蘭亭》充滿新意,《平復帖》則更為古樸。《蘭亭》遊絲嫵媚,行雲流水,《平復帖》遒勁快意,老辣縱橫。

《平復帖》,西晉陸機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共9行84字,無名款,宋人定為陸機作品,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有“法帖之祖”的美譽。

《蘭亭》為蠶繭紙,鼠須筆,落墨處放浪形骸,卻又細緻精微(當然後世看到的為馮承素摹本),其風格已由隸蛻變而完全出新意;

《平復帖》禿筆,麻紙,墨色變化自然。筆意婉轉,平淡中彰顯質樸勁道,其字體為草隸書,古意十足。

《蘭亭》像精緻的甜品,細膩流媚甜而美;《平復帖》更像家常菜,平淡,味足,總回味。


薪火之路


平復帖是公認文人名家最早的墨跡真本,禿筆草書,質樸自然,看似平淡實則耐人尋味。不要用讀白話文的心態去讀平復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