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伊朗為什麼再次威脅歐洲要退出核協議?歐洲會做出哪些保護核協議的舉措?


在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和以色列的持續軍事打擊下,伊朗有點忍不住了,擔心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外交和軍事代價後在經濟上還是一無所獲,在德法首腦相繼訪俄時繼續施壓。


歐洲國家的態度對於維護伊朗核協議非常重要,但伊朗希望看到具體措施

歐洲幾個大國在對待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問題上立場罕見地一致,堅決地反對美國單方面地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為此英法德三國和美國進行了多輪談判,德法首腦和英國外交大臣先後訪美為挽救該協議作出最後的努力。在特朗普退出該協議後,歐盟明確表示了反對,而5月15日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訪問歐洲後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法國、德國與英國的外長舉行了會談,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目前歐盟與伊朗專家正就九大關鍵議題密集磋商,包括維持和深化與伊朗的經濟聯繫、確保伊朗能繼續銷售石油和天然氣產品、加大對伊朗投資、促進伊朗對外金融合作、與伊朗保持海陸空交通聯繫等,希望在未來幾周內提出具體計劃。現在已有企業開始撤資伊朗,如全球最大的集裝箱公司馬士基航運公司就宣佈由於美國的經濟制裁措施,將停止與伊朗有關的業務,伊朗擔心歐洲的支持只在口頭上,要見到具體措施和效果。


歐盟一開始就有妥協傾向,但和美國有特殊關係,伊朗擔心被出賣

今年1月,英法德三國就和美國就修改伊朗核協議開展了多輪談判,並且在技術層面達成了共識,當時美國的國務卿是堅持留在伊朗核協議的蒂勒森,所以伊朗保持了沉默。即使堅持留在伊核協議的英法德三國,也是試圖在該協議的“日落條款”和限制伊朗彈道導彈開發問題上出臺一個“替代方案”來換取美國的妥協,只是後來特朗普開價太高沒有談攏而已。現在伊朗為了維持該協議已經付出了外交和軍事代價:對於以色列在敘利亞的軍事挑釁一忍再忍,伊朗國內爆發的抗議活動又被涉及到對生活水平下降的不滿,伊朗政府面臨的國外軍事打擊威脅和國內民粹主義壓力很大。如果歐洲國家在關鍵時刻與美國達成了妥協,那麼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伊朗現政權將面臨著更大的國內輿論壓力,為美國挑動伊朗內亂埋下誘因。伊朗一旦重啟鈾濃縮活動並開始其遠程彈道導彈開發,歐洲將是最大的安全利益受損者,再加上歐洲企業在伊朗的經濟損失,乃至傳聞中“行賄”醜聞,這些是伊朗可以拿出來向歐洲施壓的籌碼。


歐盟重啟1996防衛法有很大難度,需要加強與俄羅斯的政策協調才行

日前歐盟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就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應對政策進行討論時,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身為歐盟委員會,我們有義務保護歐盟的企業。我們需要立刻採取行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重啟1996防衛法”,相關流程將從當地時間18日早上10點30分開始進行。所謂1996防衛法是歐盟為為了應對美國對古巴禁運、對伊朗和利比亞進行貿易制裁而出臺的政策,不承認任何按照美國法律做出的懲處判決,目的在於應對美國“長臂管轄”的威脅,但由於之後多數爭議都用政治協商解決,所以這項法令從未派上用場。歐盟的想法是,保護與伊朗做生意的歐盟公司,讓它們免於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但是首先要把美國與核武相關的制裁納入該法的實施範圍中,需要獲得歐盟28個成員國的一致同意,難度很大,尤其是歐盟還有波蘭這樣替代英國做“攪屎棍”的親美國家。不過1996年防衛法可以作為歐盟與美國討價還價的一個籌碼。所以歐盟和俄羅斯的立場協調就很重要,在美俄對抗的大格局下,美國可能才會對歐盟作出讓步。


雲霄飛翼


顯而易見伊朗受傷了,已經有歐洲企業面對美國的制裁害怕了,開始違反協議退出或減少了在伊朗的投資和合作。讓伊朗的利益受到損害,伊朗不幹了。

據路透社5月19日報道,伊朗官方稱,若歐洲未能堅持伊核協議,伊朗可能將重啟鈾濃縮。歐盟隨即發聲向伊朗做出了保證。

面對美國的制裁伊朗有損失了,開始鬧情緒了,畢竟已經有企業開始表態將遵守美國的制裁決定,並著手減少和撤出伊朗了。比如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石油公司就說,除非能得到美國政府的“豁免”,否則將減少直至退出全部的伊朗投資。 面對美國製裁有一些扛不住的企業在所難免,現在主要是看歐盟的態度。

近日歐盟確實為保護伊核協議做出了一系列的動作,看來歐盟為了自身利益這次也要動真格的了。

歐盟決定重啟1996防衛法,防止美國對伊制裁影響歐盟企業。這是個早年應對美國對古巴禁運、對伊朗和利比亞進行貿易制裁,而保護歐盟企業的一條針對美國製裁廢除境外法律的單方面法律。20年前歐盟就是靠著這條法令同美國抗衡,從而最後雙方達成了妥協。

歐盟在貿易上開始變得強硬,針對美國鋼鐵關稅公佈了對等的報復清單。歐盟委員會18日公佈了未來可能對美國加徵關稅的產品清單,如果美國對歐盟加徵鋼鋁關稅的措施生效,歐盟將採取報復措施。之前歐盟可是一直軟弱的請求美國豁免,而不是如此強硬的反擊。

歐盟在外交上形成強硬姿態,在輿論上佔據道義高地給美國施加壓力。歐盟多個場合多次發表了堅定執行伊核協議,捍衛自身利益的講話。近日法國、德國、歐盟大使等都多次講話表態,在美國退出後歐盟也堅決執行伊核協議。

歐盟近日大談防務自主,政治自立大有脫離美國單幹之意。近日歐洲多國首腦表態要歐盟防務自主,大講安全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成不成先把口號喊的響亮,大有同美國分道揚鑣的意思。

在政治上開始找美國的麻煩,譴責以色列,出訪俄羅斯頗有反目成仇的架勢。美國大使館搬遷,歐盟主要國家一個沒去,在以色列遷都問題上對美國大加指責,默克爾出訪俄羅斯鮮花私聊讓美國十分尷尬。明顯有威脅美國你不讓我好,我也讓你難受的意思。

看得出歐盟確實盡力了,使勁了,拼命了,為了維護核協議保護自己的利益各路招數也都用上了。但看前途的話個人認為一片渺茫,很難真正的同美國抗衡,最好的結果還是要伊朗讓步美歐才能真正達成相互妥協。關注留言,查看更多!



美國退群《伊核協議》後,受打擊最大和最受傷的應該是伊朗和北約的德法英三國。


伊朗受打擊最大的原因:

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和伊核協議的簽署,極大的改善了伊朗惡劣的地緣生存環境和被動的戰略困境。由於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美國忙於冶療內傷,暫且沒有太多的精力干涉國際事務,讓伊朗有機會在"壓力山大″的困境中,得以能舒展一下"筋骨"。特別是伊核協議簽署後,伊朗不僅如釋重負,也為伊朗為中東地區“擴大地緣影響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特朗普的退群行為,對於伊朗來說無異於是當頭一棒。使伊朗在備受打擊的同時,更有一種被愚弄和欺騙的感覺。

德法英三國最受傷的原因:



一:伊核協議的簽署,可以看成是歐盟做為獨立的一極,開始在重大的國際事物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和作用。因此說,"伊核協議的簽署,提大的提高了歐盟的國際地位和在世界事務中的話語權。

所以說,"特朗普的退群行為,對於德法英來說,不僅僅是打臉的問題,更是把兩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歐盟的″領頭羊"陷於十分尷尬和顏面盡失與丟人現眼的困境與境地。"

二:美國在這場"盟友"利益取捨的角逐中,明顯是加入了以色列和沙特的“倒伊"陣營。美國這一套路,對於三國來說,出手實在是有些太狠了。

美國這一做法,會讓德法英和世人有種感覺,在美國的心目中,德法英的戰略地位沒有以色列和沙特高。要知道,英法剛剛參加完美國為首的對敘軍事打擊,沒功勞也應該有苦勞。,而美國在伊核協議這件事上的做法,完全就是不給英法二國面子和打臉的做法,不僅使三國在以色列和沙特面前抬不起頭,更是羞於面對世界各國和媒體輿論的質疑眼光與猜疑聲,讓英法二國更是有種"情何以堪"的感覺。而英國的外交大臣訪美時,特朗普連禮節性的接見表示都沒有,所以說,美國這種剛過河就拆橋的做法,無異於是傷透了英法二國的″心"。

因此歐洲理事會的主席圖斯克在16日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說,″看看特朗普最近的一系列決策,有人甚至會想到,有這樣的朋友,還要敵人幹嘛?他還說,"歐洲必須的要感謝特朗普總統,多虧他,我們才丟掉了幻想!"

三:三國有些罪不起伊朗。

現在的中東難民問題,已經在歐盟接受國家引發了的種族衝突與對立,社會治安,刑事犯罪,恐怖事件等諸多的社會問題。所有這些,己經讓歐盟接受國感覺到極大的壓力和難以承受的負擔。

如果伊朗退出伊核協議,重啟濃縮鈾後,必將引發緊張的地區對立局勢,甚至不排除爆發局部的衝突與戰爭。如果再引發大規模,蜂擁而上的難民狂潮,對於德法二國來說,不僅再是打臉,丟臉,傷心,利益受損等問題。甚至會引發難民接收國政局動盪,嚴重的種族衝突,恐怖事件頻發等諸多的問題!

正是因為伊朗從戰略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的角度看到了德法英三國的″戰略軟肋"與"難以啟齒"的"騎虎難下,和下不來臺"的現實苦衷,所以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開始加緊了在協議五國間展開外交斡旋,使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以及戰略利益,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維護與保障!

因此說,伊朗要最大限度的保證自己的"既得利益″,以及把美國製裁的損失降到最低的程度,不得不對德法英三國展開強大的心裡攻勢,為自己的現實與長遠利益多加一層保險。

由於歐盟在防務上過度依賴美國,以及在經濟上對美國的依存程度非常高等諸多原因。,因此說三國不能對美國實施有效的軍事威懾與經濟制裁,所以德法英在應對美國即將展開的制裁中採取的手段十分有限。因此決定了三國不可能對美國採取強硬的態度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只能以外交的手段來爭取此事件能得到完美的解決!。

所以說,通過歐盟內部會議,以及德法英三國的立場,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俄羅斯和東方大國的層面上來看,三國在伊核協的問題上是不會輕易對美國服軟與認輸,並且做好了長期與美國抗爭的準備工作。

因為在這方面歐盟也是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鑑:

如,"1996年的美國推出加強封鎖古巴的《赫爾姆斯一伯頓》法案時,歐盟就毫不猶豫的推出一項反制裁條例。根據條例規定,"歐洲公司不必遵守美國國內法的制裁規定,還習可以通過反訴訟來補償美國強制推行該法律所造成的損失。所引說,歐盟很可能重新使用相同或是相似的手段,通過和美國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方式,來達到捍衛伊核協議的目的!


相忘江湖71941665


伊朗非常明白隨著美國的制裁,歐洲大量的企業必然會從伊朗遷出,這是無法改變的實事。唯一的辦法就是將盡可能多的盟友及夥伴綁在自己的船上,減少自己的損失。伊朗的每一次表態,其實就是讓歐盟表明站在伊朗這邊的立場上,防止自己再次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其他的實際意義幾乎沒有。空客公司與道達爾石油公司都已經表達了公司的立場,希望美國的豁免,可以看出美國意志對歐洲企業的影響要遠遠超過歐盟本身。而且現在丹麥馬士基油輪公司、德國安聯保險公司等眾多的歐洲企業已經開始結束在伊朗的生意。未來歐洲抗衡美國的制裁並不理想。

一、美國在歐洲的地位仍然無可取代!

美國不管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軍事上,對歐洲都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上,美國是歐盟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在當下經濟不振的歐洲,美國龐大的市場就成為很多歐洲企業的救命稻草,一旦美國向歐洲關閉市場大門,將會有眾多的歐洲企業破產,這就是很多歐洲企業願意遵守美國意志而不願遵守歐盟政策的原因。在軍事方面,美國支持的北約,幾乎統治整個歐洲!歐洲除了美國沒有其他可選擇的國家,俄羅斯也不行。

二、美國已經對在伊朗的歐洲企業發出警告!

美國總統特朗普及美國官員已經對歐洲在伊朗的企業發出警告,如果不限期內結束在伊朗的業務,美國將會對此重罰。將來美國很有可能重啟對德意志銀行、巴黎銀行、大眾汽車等歐洲企業的重罰行動,種種血淚,歐洲企業不得不慎重考慮。

三、美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歐洲各大銀行難逃美國的影響。

英國Pergas國際財團於16日在英國的支持下與伊朗國家南部石油公司簽署投資卡蘭季油田的協議,英國估計會投入10億美元,以獲得卡蘭季油田十年開採權。雖然英國Pergas國際財團在美國很少有業務,但一旦美國製裁與該公司有合作關係的銀行,不知道這項協議可以支持多久?

歐洲對伊朗的支持不知會堅持多久?是僅僅為了歐洲的國際顏面,還是可以從與伊朗的合作中賺的盆滿缽滿?


昨思今明未武


就像以色列要綁架美國,希望撕毀《伊核協議》,把伊朗打回一窮二白;伊朗的抗爭就是要牢牢套住“老歐洲”,盤活《伊核協議》,從而打破美國的封鎖,重創美國的霸權地位。

在特朗普正式退出《伊核協議》之前,全世界都沒有敢想“老歐洲”會頂著美國幹。包括伊朗在內,都以為伊朗只有跟著美國一起退出《伊核協議》,重新啟動核武計劃,最後導致美國和伊朗開戰,中東陷入新一輪戰亂。

但是“老歐洲”英國、法國、德國以強硬地態度宣佈歐洲會抵制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繼續執行《伊核協議》,伊朗看穿了歐洲的軟肋:歐洲需要伊朗的石油,歐洲也承擔不起又一場自家門口的中東戰亂,以及由此引發的難民潮。因此,歐洲最怕的不是美國退出《伊核協議》,而是伊朗重啟核武計劃。

對於伊朗來說,除了擁有核武,最好的選項就是呆在《伊核協議》框架之內,放棄發展核武,換得發展經濟。而在美國退出之後,歐洲的堅持是盤活《伊核協議》的必要條件。但是,歐洲政府有執行《伊核協議》的意願,歐洲企業卻有執行協議的困難。所有大企業都已經表明無法做到既和伊朗保持貿易,又能避免美國的制裁。如果沒有實質的貿易,歐洲執行《伊核協議》就是一句空話。

因此,伊朗必須時不時地念一下“重啟核武”的緊箍咒,提醒歐洲,儘早落實抵制美國製裁,實施《伊核協議》的具體方案。


梅絲露


美國財政部的制裁不是對政府,而是對做生意的公司和個人,由於擔心美國的制裁,道達爾頂不住了,決定退出伊朗的石油勘探開發,走人。

再來看歐盟各國。政府首腦在布魯塞爾開會也只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因為自己國家的公司利益可能受到影響,不出頭與美國人“殺價”,道義上說不過去。

不過最後結果呢?美國人改變主意了嗎?

最後看看伊朗。 原指望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歐盟國家出面,川普會回心轉意。

因此,伊朗願意留在協議裡的; 可是不曾想川普的決心如此之大,馬克龍、默克爾和英國外交大臣遊說川普也都成了耳旁風。

怎麼辦?自己撐著吧! 伊朗被美國人制裁也不是頭一回。原來也是這樣幾經來回。

如果痛痛快快的接受,伊朗國內強硬派這一關過不去;不接受吧,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世事難料,人心叵測。伊朗的影響力不足,在中東地區相對孤立無援的狀態,俄羅斯會不會力挺,所有這些因素都決定伊朗在強大的壓力之下能不能堅持下去。

歐盟也是一盤散沙,除了德法,誰還有什麼辦法?孤掌難鳴的伊朗最後還是免不了被制裁的厄運。


閒看秋風999


這個威脅是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薩利希發出的。他對記者表示,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如果歐洲國家未能使協議繼續生效,伊朗將可能重啟20%丰度的鈾濃縮活動。如果各方都能遵守承諾,伊朗也將會遵守承諾。

薩利希還強調:“我們現在的政策是等等看!”說白了,伊朗需要對歐洲聽其言觀其行。

對此,歐盟能源與氣候專員卡涅特在訪問德黑蘭時則保證說,只要伊朗遵守伊核協議,歐洲也將信守承諾。他表示,歐洲將增加和伊朗的貿易。

歐盟委員會16日和17日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召開首腦會議,會議提出了四項提議來挽救伊核協議,並初步得到了全體首腦的贊同。

這四項舉措分別為:

  1. 啟用“阻斷法令”(Blocking Statute),保護歐盟企業不受美國製裁影響。“阻斷法令”系1996年引入歐盟,當年即為對沖美國“域外法權”,反制美國的《赫爾姆斯伯頓法案》。按才法令,如美國對別國制裁殃及歐盟企業,涉事企業無需遵守美國製裁規定。這個“阻斷法令”曾使得歐盟與古巴的經貿往來得以較為成功的延續。

  2. 取消歐洲投資銀行相關限制,允許該行繼續為歐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伊投資提供融資支持。這相當於是鼓勵歐盟中與美貿易關係不深的中小企業,或新創企業去投資伊朗。
  3. 加強對伊產業合作和援助,包括能源產業合作。作為“第一步”,歐盟負責能源事務的委員卡涅特將訪問伊朗,同時對伊朗金融援助將提上日程。
  4. 鼓勵歐盟成員國尋求向伊朗央行轉賬的可能性,從而協助伊朗當局收取石油相關收益,特別是如果美國製裁瞄準積極參與伊朗石油交易的歐盟企業。

這四項舉措中的前兩項,都需要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在兩個月內作出通過決定。這兩個月內,毫無疑問美國肯定會利用歐盟內部的“攪屎棍”予以干擾的,歐盟大國必須在此時切實負起領導責任予以排除干擾,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而且,僅憑這些“舉措”,伊朗是否就能夠放心呢?事實上,伊朗內部對此質疑的人很多,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對英法德也頗多不信。特別是近期從實際情況來看,壞消息與好消息都相繼傳來。

壞消息是,法國道達爾公司基本確定將退出南帕爾斯油氣田,這曾是伊核協議簽署之後各方與伊朗合作的最大項目。雖然最大股東道達爾公司退出後,依據合同中-石油可以接手,也應當會接手;但可想而知,這輿論對伊朗民間的衝擊。

道達爾公司是大公司,在美國的生意很多,外界早就知其必然會退出。歐盟內部當然也知如此,才轉而提出鼓勵中小企業在伊投資的措施。

有沒有效果呢?好消息是,在英國駐伊大使見證下,伊朗國家南部石油公司與英國Pergas國際財團的代表16日晚簽署初步協議,英方投入10億美元,獲得伊朗南部卡蘭季油田十年開採權,打算把油田產能從現有每天12萬桶提高至20萬桶。Pergas財團可能是一家新組合的財團,與美國似乎沒有多少貿易往來。這個案例也證明了歐洲只要努力,肯定還是有辦法繞過美國的長臂管轄的。

但不管怎樣,在這時候,伊朗肯定是不可能給予歐洲百分之一百的承諾的!


建章君


伊朗為什麼再次威脅歐洲要退出核協議?這是因為,在很多問題上,歐洲(應該是西歐)都是和美夷沆瀣一氣、同流合汙的。美夷既然已經反悔,退出了和伊朗簽訂的核協議。那麼,誰也不敢擔保,西歐會繼續遵守與伊朗簽訂的核協議。因此,伊朗向西歐發出了要退出核協議的試探性姿態。而西歐呢,雖然現在一再聲明它將信守諾言。但是,我認為,在美夷的威逼利誘下,西歐的態度會不會發生變化。這個,是誰也說不準的。畢竟,美夷已經唱了黑臉,西歐的白臉,也要繼續白下去嗎?(圖片源於網絡)




孤獨之人


對歐洲對抗美國的能力缺乏信心。伊朗改革派很在意伊核協議,但保守派非常反對這個協議。對於改革派來說,這可能決定它們在伊朗國內的政治生態。美國的強壓將導致伊朗改革派失敗,宗教保守勢力抬頭,伊朗更強硬。歐洲只有與中、俄充分合作才能對抗美國,但歐洲人願意和中、俄充分合作嗎?如果不願意,歐洲必然扛不住美國的壓力,導致伊核協議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