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步步高昇 主父偃的升官坦途背後卻是一場死亡之旅

步步高昇 主父偃的升官坦途背後卻是一場死亡之旅

步步高昇 主父偃的升官坦途背後卻是一場死亡之旅

漢武大帝 主父偃

01

主父偃,今山東臨淄人,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來又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啥叫“長短縱橫之術”?文雅的說法叫以辯才陳述利害、遊涗君主的方法,說白了就是耍嘴皮子。

別看這玩意兒不能吃不能穿,更不能當鈔票用,學好了可不得了,所謂“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戰國策·東周》),戰國時期的蘇秦和張儀,就是靠這玩意兒吃飯的典型代表。

不知主父偃學得怎樣,只知道他一開始“混社會”,就把人際關係搞得非常不好,見誰懟誰,見誰得罪誰,而且都是往死裡得罪,當年在老家齊地遊學時,當地所有讀書人都討厭他,排擠他,其他人見了他也像見了臭狗屎,肚子餓了,想借點錢買個饃饃都沒人借,親戚朋友(哦不,這種人早就沒朋友了)也恨不得世上沒有這個人,他沒飯吃,兄弟不管,他沒衣穿,兄弟也不管。

在老家呆不下去了,就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燕國,比如趙國,比如中山國,走一路臭一路,臭一路再走一路,除了遭人厭惡,就是遭人排擠。

02

急中還真能生智,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走投無路的主父偃腦子一閃,忽然冒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此處不理爺,自有理爺處,老子去找衛青,衛青是陛下的小舅子,他若是為我在陛下面前說句話,還愁找不到工作嗎!

衛青倒是個好人,明知主父偃為人差勁,但也多次在漢武帝面前進言,不料漢武帝就像沒聽見一樣。

這下他是真的木有辦法了,京城米貴,帶的錢又很快花光,眼看明天就要斷頓,好在他還沒餓昏,又來了個急中生智,鋌而走險給漢武帝寫了一道奏章。

《史記》提到過這道奏章,但記載不詳,僅提到奏章一共有九章,關於法律方面的就有八章,另外一條是反對對匈奴作戰的。

雖然對匈奴作戰那條不合漢武帝的意,但是其餘八條,條條都說到漢武帝心坎上了,漢武帝便馬上召見了他,一見面就來了句肉麻的話:“咱們真是相見恨晚啊!”

嚐到上奏章的甜頭後,主父偃沒事就上一道。

也是奇了,主父偃上的每一道奏章,漢武帝看著都那麼順眼,所以他上一道漢武帝提拔他一次,上一道提拔他一次,一年之內居然提拔了四次,飛黃騰達速度之快,讓人眼紅得滴血!

03

要說主父偃為漢武帝做過什麼貢獻,除了促成《推恩令》的實施,好像啥都沒有了。

所謂“推恩令”,簡單點說,就是讓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就像分蛋糕,在蛋糕不變的情況下,分的人越多,分到手的就越少,直到分完為止。

對諸侯王來說,這個計策,可謂是一條“毒計”,但卻是漢武帝最需要的,因為這條“毒計”,可以極大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諸侯王勢力的日益膨脹,是從文、景兩帝開始的,那時候的諸侯王,真是牛得不得了,有的諸侯王,勢力大到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禮,甚至嚴重威脅到了皇權,“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

漢景帝時期爆發的“七國之亂”,就是因為諸侯王的勢力太大,而惹出的么蛾子。

這場差點導致“亡國”的,由諸侯王引起的動亂,後來的統治者,想起來就要做噩夢。

相信這種噩夢,漢武帝也做過,而且做夢都想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鞏固中央集權,主父偃的到來,讓漢武帝這個夢想,有了變成現實的可能。

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被漢武帝看上沒多久,就摸準了漢武帝的心思,給他建了一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這個計策的好處在於,既能鞏固中央集權,又能避免激起諸侯王的反抗,比削藩高明多了。

漢景帝時期爆發的“七國之亂”,就是晁錯建議削藩引起的,所以有人說,主父偃還是相當有才的。

04

為漢武帝立了一大功,被漢武帝連續破格提拔後,主父偃做官做到了中大夫。

但對他來說,這遠遠不夠,他還要攀龍附鳳。

故事,得從齊厲王劉次景講起。

齊厲王劉次景,諸侯國齊國的國君。

當時的齊國,是比較大的諸侯國,齊厲王的媽紀太后,也學當年呂后的做法,把兒子的表妹許配給了他,可這小子不喜歡這個表妹,紀太后就讓女兒,也就是兒子齊厲王的姐姐,去處理這個問題——你到你弟弟後宮去,把你弟弟和宮女們隔絕開來,讓你弟弟和宮女見不了面,這樣他身邊就只有你表妹一個女人,他不喜歡也得喜歡。

誰也沒想到,姐姐一去,齊厲王這個畜生,竟然喜歡上了自己的親姐姐,然後就開始亂倫。

巧的是,漢武帝老媽王太后,也希望自己的外孫女嫁一個諸侯王,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

一個名叫徐甲的,出生於齊國的宦官,一直伺候王太后,他對王太后說,我覺得齊厲王比較合適,也許您可以考慮考慮。

王太后恍然大悟,怎麼把這茬給忘了呢,齊國是很大的諸侯國,齊厲王配我外孫女,正合適,那你就去辦吧,辦妥了給你發紅包。

徐甲的目的,就是這個,所以王太后一發話,他就準備動身去齊國。沒想到密沒保好,被主父偃知道了,主父偃就對徐甲說,辦好這件事,麻煩你順便把我女兒,也弄到齊國後宮裡去吧,事成之後我也給你發紅包,徐甲心想這不是順手牽羊的事嗎,不難不難,就答應了。

誰知這個自以為聰明的閹貨,到了齊國不是直接去找齊厲王,而是先放了個口風,看齊國君臣是什麼反應,結果導致齊厲王他媽紀太后勃然大怒,我兒子已經有了王妃,也有其他嬪妃,還要那麼多女人幹什麼?再說那個姓徐的,他有什麼資格來提親?一個窮光蛋,活不下去了才割掉小雞雞做了宦官,這種貨色也配來提親,真是笑死人!還有那個主父偃,憑什麼要把他女兒塞到宮裡來?

徐甲把事情搞砸了,回去又不敢說實話,就向王太后撒謊說,齊厲王已經答應了,“但我擔心再出現燕王那樣的事”,王太后立馬吩咐:這事兒到此為止,今後再也不許提。

05

為什麼徐甲一提到燕王,王太后就是這反應呢?

原來燕王劉定國,也是個亂倫的畜生,而且比齊厲王劉次景更厲害,劉次景只和親姐姐通姦,燕王劉定國不但和庶母上床,還生了一個兒子,還和三個親生女兒通姦、霸佔了弟弟的妻子,被人告發後畏罪自殺了,燕國撤銷。

徐甲提到燕王,是在暗示齊厲王也有亂倫行為,王太后既不願意外孫女嫁給這樣的畜生,也不希望再發生燕王自殺那樣的事情。

當初告發燕王亂倫的是誰呢?

正是主父偃。

對王太后來說,外孫女嫁不了齊王當然沒關係,主父偃的小心臟卻受不了了,因為他攀龍附鳳的如意算盤泡了湯。

按理說,這事兒與齊厲王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是紀太后不准他兒子再找別的女人,主父偃卻恨死了齊厲王。

於是他開始報復。

他對漢武帝說,齊國那地方好啊,富有,人口多,僅每天收貿易稅就不得了,在這種地方做諸侯王的,應該是陛下您的親兒子或者親兄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如今肥水流到外人田裡了,可惜。

這是其一。

其二,齊國那地方,歷來讓人不省心,呂太后的時候就發生過叛亂,七國之亂時,齊孝王雖然沒有參與,但並不意味著他不想參與,如今又傳出齊厲王亂倫的事情,這事兒得查呀陛下。

步步高昇 主父偃的升官坦途背後卻是一場死亡之旅

送金子也沒用

漢武帝也希望齊王出點問題,以便像主父偃說的那樣,把這塊肥肉吃到自己嘴裡,就說好吧,任命你為齊國國相,去查這個案子。

主父偃一到齊國,剛開始查把齊厲王領到他姐姐那裡的宦官,齊厲王就怕了,年紀又小,經不起考驗,乾脆我也像燕王那樣,死了算了,就喝藥自殺了。

主父偃沒想到會這樣,這也不是他希望的,頓時就尷尬了。

他再笨,也明白齊王不能死,因為齊王一死,他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何況他並不笨。

果然,齊王一自殺,人們都認為是他逼死的。

06

一個大漢的堂堂諸侯王,居然被一箇中大夫逼死,簡直是嬸可忍叔不可忍,之前被他整過的人,就得到了報復他的機會。

特別是趙王,他最恨主父偃,因為他家裡也有亂倫現象,自己的親兒子和他姐姐妹妹亂搞,所以趙王整天提心吊膽,常常半夜從噩夢中醒來,害怕被主父偃告發。

其他諸侯王,對主父偃也是恨之入骨,因為他告死燕王逼死齊王后,他們都人人自危,害怕也遭他的“毒手”。

這年頭,哪個諸侯王的褲襠裡沒有一點屎呢?

而主父偃的鼻子,又特別靈。

之前他在朝中時,雖然很多人恨他,但都不敢拿他怎麼樣,因為他不但筆桿子厲害,嘴皮子也厲害,誰也不是對手,都不敢碰他,只好任他放肆。

所以他一離開朝廷到齊國,出了齊王自殺的事情後,趙王馬上就行動了,告他受賄,告他逼死齊王,而且居然有效,漢武帝派人把主父偃抓了起來。

步步高昇 主父偃的升官坦途背後卻是一場死亡之旅

可是主父偃只承認受賄,不承認逼死齊王,因為他確實受過賄——剛當上中大夫時,許多大臣見他升官升得這麼快,今後肯定不得了,要不了多久,除了皇上他就是老大,所以為了巴結他,都不惜重金行賄,主父偃呢,當然來者不拒,收了無數銀子。

他不承認逼死齊王,因為他確實沒想逼死他。

他還算是條漢子,做過的坦然承認,沒做過的,打死也不承認。

只要齊王不是他逼死的,那就沒必要處死,至於受賄嘛,哪個當官的是清白的呢?

漢武帝就想赦了他。

關鍵時刻,公孫弘說話了:“齊王沒有兒子,他自殺後,封國撤了,收歸中央政府,改設郡縣,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主父偃,如果不殺他,無法向天下解釋。”

公孫弘是什麼人?

步步高昇 主父偃的升官坦途背後卻是一場死亡之旅

是御史大夫,副丞相級別,關鍵是,他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員,所以在司法方面,他才是權威,他一說話,漢武帝都不好再說什麼,不然他就是干預司法,雖然他有這個權力,但是不能服人,於是“公事公辦”,不但殺了主父偃,還殺了他全族。

有人說公孫弘是個典型的陰險小人,平時一團和氣,不與任何人爭,節骨眼上才來個“惡毒一擊”。

也許的確是這樣,但如果你自己沒問題,他又怎麼能對你惡毒一擊呢?何況像主父偃這種逮誰咬誰的瘋狗,留著對所有人都是禍害,包括對他公孫弘,說不定哪一天,對他公孫弘也來一口,除掉他,等於除掉一大隱患,睡覺也踏實些。

07

主父偃死後,連給他收屍的人都沒有,而他死前,追隨他的達數千人。

都因為之前他得罪的人太多,樹敵太多,從諸侯王到大臣,見誰告誰,見誰寫誰的奏章。

他從來不給自己留後路,想都沒想過。

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他都和他們絕交了——

當初他以相國的身份到齊國去查案,親友們不遠千里去迎接他,結果他把哥哥弟弟,以及之前的故交等等,都召集攏來,對他們說,感謝你們不遠千里來迎接我,說明我們還是有點交情,我也不能沒有一點表示,說著拿出五百兩銀子撒在地上,你們撿吧,撿完之後咱們誰也不認識誰,斷交。

這叫“散金斷交”。

對於主父偃的“遭遇”,司馬遷在《史記》裡為他“叫屈”:“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大意是主父偃飛黃騰達的時候,好多人都來巴結他,等他一倒黴,都說他的壞話…

這也是人之常情。

主父偃生於齊國,潦倒於齊國,衣錦還鄉於齊國,死禍也來自齊國。

還有個細節,一句話殺掉主父偃的公孫弘也是齊國人。

所以簡單的劇本是這樣的:一個憤青在家鄉備受侮辱,闖蕩江湖發達後,衣錦還鄉卻不能放下小時候的芥蒂。一個老鄉終於把他消滅了。

司馬遷其實把 公孫弘、主父偃列傳寫在了一起,這就是一陰一陽。

還有個細節,公孫弘不建議設立朔方郡:秦朝派過30萬人去,失敗了,陛下不要去隨便試。

主父偃卻說此一時彼一時,匈奴被打跑,正式時侯。

漢武帝如此好大喜功,自然聽主父偃的,朔方郡就立起來了。

這就是主父偃另一個死因。

公孫弘曰:“秦時常發三十萬眾筑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計,立朔方郡。

他有兩個生還的機會:回到齊國低調,仇將恩報;給漢武帝說說趙國的處理方式,體現自己還有價值…

“大紅之日,便是大悲之時”多少人逃不過這個輪迴,下次你得意的時侯,要原諒懟過你的人,知道莫?

步步高昇 主父偃的升官坦途背後卻是一場死亡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