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孩子社交比大人世界還複雜……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孩子社交比大人世界還複雜……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由一群心理健康的兒童所構成的圈子,每個人都會有適度的妥協和讓步,會懂得自我協調,大人不用管;而由一群心理有問題的兒童所構成的圈子,問題將是層出不窮的。

鍾煜的女兒在上幼兒園大班時,孩子們之間流行一部關於“小魔仙”的動畫片,在家看了電視,在幼兒園玩角色扮演的遊戲。一天,女兒放學回家,哭喪著臉抱怨:“媽媽,為什麼我不能當魔仙女王?”原來,班上有個強勢的女孩,每次都由她決定其他女孩扮演的魔仙角色,女王嘛,自然由她自己當,而女兒總是被分配當那個衣服顏色最不好看的小仙子。

鍾煜一開始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不玩不就完了,但後來發現,問題沒那麼簡單——女兒不開心,但不能不玩,因為不玩就不能融入這個集體,其實其他小女孩也不滿意,但她們不敢聯合起來對抗……

鍾煜是《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一書的譯者,該書作者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在書中寫道,兒童的小團體關係經常被種種力量所影響,當孩子們互相傷害、彼此戲弄時,幾乎沒有幾個成年人能理解箇中緣由。

瞧,孩子的社交一點兒也不比大人簡單。

被群體接納和認同,是人類的社交天性

鍾煜講了另一個故事:在一個親子夏令營中,5歲的男孩小林獨自站在餐廳的圍欄邊,這時8歲的男孩大山經過他身邊,小林抬起手,朝大山的屁股就是一掌。大山捱了一下,沒有氣惱,而是回過頭把小林摟在懷裡,親暱地揉搓小林的臉,兩個孩子都開心地笑著。

“兩個孩子為什麼能這樣和諧相處呢?是他們原本就認識且關係密切?還是他們都是我們所說的那種‘擅長與人相處’的孩子?”鍾煜沒有給出答案,但她說:“同理心、自控力、信任與愛……這些微妙又至關重要的社交能力,其實最初都由我們在不經意間教給我們的孩子。而對我的女兒來說,比當不當魔仙女王更重要的,是成為群體的一員。對被群體接納和認同的重要,是人類的社交天性,我們無法改變。”

邁克爾·湯普森在書中寫道,在集體生活中有一些準則,比如“要和你的同伴一樣”“你必須屬於某個團體”“要麼在圈內,要麼在圈外”“在社交等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必須扮演某個角色”……集體生活對孩子太重要了,以至於作為集體的一分子時,孩子們很難自由思考。

孩子社交比大人世界還複雜……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表示,一個孩子為了合群,可能去做一些其實不願意做的事情,或者甘願忍受一些不公對待,這種討好行為並非孩子獨有,而是在任何年齡段都存在。

“一方面,就人的天性而言,本能地希望和他人相處融洽,希望自己能在群體中受歡迎;但另一方面,如果這種本能發展到極端,就變成了‘討好型人格’,他會不尊重自己,一味去討好別人。”不過,在尹建莉看來,正常的同伴關係、集體生活對孩子整體而言是有正面影響的。

尹建莉的女兒是90後,有一次假期,女兒原本計劃和同學一起去公園野餐,結果都準備好了,偏偏那一天下起了雨。野餐是不成了,尹建莉就讓她通知所有孩子來家裡,還搬開了客廳的茶几,在地上鋪了一個大大的野餐墊,讓他們在家裡“野餐”。為了給孩子們留下獨立的空間和時間,尹建莉還特地拉著丈夫躲出去了半天。

這次聚會很成功,孩子之間相處融洽,原因很簡單——邀請來的孩子都是女兒自己挑的,能聚到一起就說明平時相處不錯。“我容許孩子對同學有好惡感,喜歡誰,不喜歡誰,非常正常,不必勉強”。

“小霸王”和“受氣包”都因為有嚴厲的家長

邁克爾·湯普森在書中寫道,一個與父母關係親密穩固的孩子會擁有這些特質:能享受他人的陪伴、能遵守先來後到的規矩、能與別人分享與合作、有同理心和自控力、能讀懂他人的情緒、信任他人、相信自己會被掛念……

而有社交障礙的孩子往往是因為與父母的關係出了問題——孩子與孩子的關係,是由孩子與家長的關係決定的。比如,“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討好與被討好,是嚴厲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兩種表現。

孩子社交比大人世界還複雜……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尹建莉曾經遇到過一個有“討好型人格”的幼兒園小男孩:他不小心撞到了桌角,老師過來安慰他,他馬上就說“老師我不疼,我要做勇敢的孩子”,其實他很疼;他在與父母相處時也是小心翼翼,唯恐自己犯錯。家長百思不得其解,問尹建莉“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小就這麼懂事”——家長覺得這是“懂事”。

家長認為自己的教育一點兒也不嚴厲,還向尹建莉描述了他們在家中的相處狀況。比如,小男孩不小心弄翻了茶几上的一杯水,他馬上道歉:“媽媽對不起。”媽媽說:“沒關係,誰都會犯錯,媽媽原諒你了。”

“這位媽媽完全沒有意識到,說原諒,就是把孩子的行為定義成一個錯誤,原諒他,還顯得自己特別高姿態,但弄翻水根本不是錯誤。”尹建莉說,“如果家長在生活中不斷暗示孩子,這個是錯,那個也是錯,讓他覺得自己總是在不斷犯錯、不斷被原諒,那他就會非常自卑,在與同伴的相處中也非常小心翼翼。所有人際關係的問題,最深的根源都是自卑。”

自卑的一種表現是討好別人,另一種表現恰恰相反——欺負別的孩子。就像尹建莉經常說的,“小霸王”和“受氣包”往往都有一個強勢的家長。

尹建莉住的小區裡有個“小霸王”,經常衝撞別的孩子,媽媽打他罵他都沒用。有一天,小男孩騎著新買的小自行車,故意往別的孩子身上撞,他媽媽氣得又過來打他。尹建莉阻止了媽媽,對小男孩說:“呀,新買的自行車真漂亮!我見過一個小朋友,人家用了不到半小時就學會騎了,就不會撞到小朋友身上了。阿姨相信你,肯定也用不了半個小時。”就這樣,尹建莉故意把他撞小朋友的“壞”說成無心之過,果然,小男孩接下來就不撞人了。

“道理很簡單,媽媽整天打孩子,孩子內心是自卑的。他撞小朋友也是出於報復心理,是他對自卑的一種反抗。但如果你經常表揚他,刺激了他的正面情緒,讓他不再為此感到自卑,不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他在人際交往當中就會有正面表現。”尹建莉說。

孩子被欺負,家長要不要出頭?

有的家長髮現自家孩子跟“壞孩子”交朋友就急得不行,尹建莉建議:第一,順其自然,孩子願意跟誰玩就跟誰玩,你要信任他;第二,人以群分,你培養了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就意味著他願意和什麼樣的人交往,“如果你覺得孩子交了‘狐朋狗友’,你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

除了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家長最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孩子會不會被欺負,接下來的困惑就是孩子被欺負了,該不該為孩子出頭?或者說,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家長要不要出面解決?

對此,尹建莉建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一般不贊成家長去出頭,或者說去介入。你要觀察孩子,不要先下判斷誰對誰錯,而是幫孩子分析問題,讓雙方都明白事情原來是這樣的,可以有比衝突更好的解決辦法。當然,如果事態嚴重,明顯是一個孩子在霸凌,家長也是需要出面的,但也不是動拳頭。”

而最簡單的解決方案是:如果害怕孩子出去受氣,那麼在家庭生活中也千萬別給他氣受;如果害怕孩子出去欺負別的小朋友,那你也別欺負他。

在尹建莉看來,對於一些兒童社交中產生的問題,你只能將其作為一個現象去觀察,無法插手去解決。兒童社會,或者說兒童圈子,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圈子,怎麼玩,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

“總之,由一群心理健康的兒童所構成的圈子,每個人都會有適度的妥協和讓步,會懂得自我協調,大人不用管;而由一群心理有問題的兒童所構成的圈子,問題將是層出不窮的。”尹建莉說,“所以,最簡單的方法還是首先從家庭教育做起,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剩下的就不用擔心了。”

在書的最後,邁克爾·湯普森也為廣大心神不寧的家長總結了幫助孩子處理社交問題的10條建議:

1. 不要過度擔心。記住,你已經為孩子提供了社交生活的起點。

2. 認識到友誼和受歡迎之間的重要差異。友誼更加重要。

3. 支持孩子的友誼

4. 讓你孩子的朋友來到你家時,有賓至如歸之感。

5. 不僅做友誼的榜樣,也要做友誼的老師。

6. 為孩子提供廣泛的交友機會和參加團體活動的機會。

7. 與你孩子的朋友(或敵人)的父母交朋友。

8. 同情孩子的社交痛苦,但也要保持理智的判斷。

9. 瞭解你的孩子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如果孩子在社交方面有困難,要伸出援手。如果孩子屬於受歡迎或者被接納的類型,幫助他成為一個積極的道德領袖。

10. 要從長遠看問題。

他也請家長們相信,絕大多數孩子會以幽默、適應力和智慧來應對他們社交生活的難題。


尚領教育“我應閃耀”英語綜合素質夏令營提倡內修德行,外展才能。不僅提升孩子英語,同時也讓孩子的4項品質(積極、奉獻、正直、勇敢)及4項能力 (創造力、想象力、執行力、觀察力)得到全面發展。可私信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