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時的虎式坦克到底有多強大?

馳騁君


虎式坦克是二戰中的著名坦克,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國投降為止,整個二戰德軍一共共生產了1347輛虎式。由於虎式坦克在戰場上的表現,搞得盟軍方面認為凡是在戰鬥中能夠擊毀或擊傷虎式坦克的盟軍坦克,人們都會尊稱其為馴虎者。

希特勒相信裝備先進武器系統的虎式坦克營的戰鬥力將遠遠超過一個師,後來的作戰效果似乎也證明了這並不怎麼誇張。1942年3月德軍裝甲部隊開始裝備少量極初期型虎式,由於裝備了88毫米炮,虎式坦克能夠在1600米內有效摧毀絕大多數對手,比如T-34、M4謝爾曼式坦克或是丘吉爾坦克。

而且德國人還為虎式配置了極為精確的卡爾·蔡司TFZ 9b 瞄準器,讓其炮擊精準度驚人。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200碼的距離外開火,炮彈連續5發落在了一個16英寸×18英寸(1英寸=2.54釐米)的目標上。

首先一個坦克戰鬥了與軍隊對其的稱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著名的謝爾曼坦克,在其早期型號時候被人稱為謝饅頭,還有這打火機的“美譽”,一炮就完蛋,美軍稱其為“活棺材”。而虎式坦克,到了第三帝國末期依然很兇猛,沒人敢稱老虎為病貓。

1943年2月,曼施坦因指揮了哈爾科夫反擊戰,裝備一營虎式坦克的黨衛軍第二裝甲軍擔當主力,這個營的三個坦克連分別配屬給希特勒衛隊師、帝國師、和骷髏師。在一次戰鬥中,兩輛虎式坦克向兩公里以外的蘇軍一個坦克集群猛烈開火,當場擊毀16輛T-34/76坦克,追擊過程中又擊毀18輛蘇軍坦克,直接把蘇聯人打懵了。

在此戰中,有些中彈的蘇軍T-34坦克被虎式坦克命中後,整個炮塔都被掀掉,落到十幾米以外,可見虎式坦克的火力兇猛。看到這樣場景的德軍士兵還曾戲諛地說,這是T-34在向虎式坦克脫帽致敬。

坦克最重要的三項指標火力、防護、速度,和它的火力一樣,虎式坦克的防護也是十分的剛。據虎式坦克營的一個軍官發回戰報中稱,在一次持續6個小時的坦克大戰中,他的坦克總共承受了227發反坦克步槍彈、14發45毫米穿甲彈、11發76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履帶、輪軸、懸掛系統嚴重受損,但乘員毫髮無損,戰鬥結束以後,還開了60公里回後方修理。

德=軍502虎式重戰車營第二連排長奧托·卡里烏斯,是公認的二戰期間德軍坦克王牌,虎式坦克和他結合在一起爆發出了驚天的力量。在1944年7月22日那裡維亞村,2輛虎式戰車在卡里烏斯指揮下,20分鐘內就擊毀蘇軍20輛重型坦克。在二戰期間,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小心前方老虎出沒”。

但是由於虎式自身重量較大,達到了56噸,因而越野性能較差,在複雜地形上作戰時易陷入被動。電影《狂怒》中出現的一幕,虎式一挑四,後來還是謝饅頭利用虎式機動性差特點,一下子繞到了虎式的後面,爆了虎式的咳咳。

此外虎式過大的重量和過於複雜的精密度,使虎式的故障率較高,維護複雜。讓本來資源就捉襟見肘的元首,恨不得當褲子買資源,最後只好眼睜睜的看著虎式被蘇聯人的T-34海,直接給淹沒。

PS:《英雄連》中的德軍裝甲軍還是蠻厲害的,就是太耗費資源了,養不起。有興趣的可以去玩玩,還闊以。


歷史就這樣


德國虎式坦克是二戰中的明星武器,它以超厚的裝甲、超遠的射程、超精的準度以及超大的質量而著稱於世。而虎式坦克因工序繁雜、技術要求高、消耗資源大,一共才生產了1839輛,但這並不影響它在二戰中的威力。德國虎式坦克在二戰期間的戰績在1.1萬輛到1.2萬輛之間。下面探討一下虎式坦克的性能及戰績。

虎式坦克的研發背景

德軍裝甲部隊在一開始的蘇德戰場上並不順利,蘇軍的T34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夢魘,於是德軍在吸收西線英法重坦的教訓後,提出要研發一款重型坦克專門用來對付蘇軍的T34坦克。德軍最終採用了軍工巨頭亨舍爾的車身框架結構和保時捷的88炮塔相結合的設計方案。

虎式坦克的性能指標

為了匹配88炮塔,該型坦克的車體和底盤質量大幅度增加,整車的質量達到了驚人的56噸重。這樣的重量註定了該型坦克的機動性能降低、橋樑通過率降低,以及炮塔轉動緩慢等缺點。一輛20萬德國馬克的單價,配得上它的塊頭。

該型坦克乘員5人,外形尺寸:長8.45米×寬3.7米×高3米,是個超級巨無霸。發動機是採用邁巴赫水冷4衝V12汽油引擎,輸出功率為700馬力,最大時速不超過45公里/小時,每百公里耗油800升,最大行程100公里。巨大的油耗影響了德軍的持續作戰。

該型坦克的正面裝甲達100毫米,兩側裝甲為80毫米,頂部裝甲為25毫米,裝備有88毫米口徑加農炮一門,可攜帶92發備彈。這樣的裝甲及火力,讓盟軍坦克,尤其是蘇軍的T34坦克望而生畏。

克虜伯和蔡司為虎式坦克提供的光學瞄準器材,使得虎式坦克的88主炮能夠擊穿1500米外厚達100毫米的裝甲。蘇德戰場上的虎式坦克創下了在3900米的距離上擊毀了T34坦克的記錄。蘇軍的T34坦克只能在800米以內,才有可能擊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蘇軍在面對德軍的巨無霸,只有捱打的份。

虎式坦克的傲人戰績

希特勒對虎式坦克寄予厚望,這個鋼鐵巨獸也沒有辜負元首的希望。自1942年登上戰爭舞臺以來,創造了一系列坦克界的驚人戰績。德軍總共有十三個重裝坦克營,其中戰績最高的是503營,總共擊毀坦克1700多輛;其次是502營,總共擊毀坦克1400多輛;最後是505營,總共擊毀坦克900多輛。

1944年6月,德軍501重裝營掩護中央集團軍群撤退,此時的重裝501營全部是東拼西湊的,有虎式29輛、黑豹70輛、4號55輛、坦克突擊炮約30輛。這些拼湊的“索肯戰鬥集群”殺了蘇軍一個回馬槍,29輛虎式擊毀了100多輛(有說是近300輛)蘇軍坦克,虎式完全被擊毀6輛,退出戰鬥近20輛。

隸屬於德軍502虎式重裝營第二連排長奧托·卡里烏斯,他在1944年7月那裡維亞村,用2輛虎式坦克在20分鐘內擊毀蘇軍20輛重型坦克。卡里烏斯被稱為二戰德軍擊破王,總共擊毀坦克170輛、戰防炮130門。這是典型的優秀坦克手與明星坦克的完美結合後,所發揮出的巨大威力。

隸屬於德軍第101重裝營第二連的邁克·魏特曼,他在諾曼底波卡基村遭遇英軍,當時魏特曼擊毀盟軍超過24輛軍用車輛,其中包括很多的英軍主力坦克。希特勒曾稱一個德軍虎式重裝營作戰實力超過盟軍一個裝甲師,以實際一比十幾的戰損比來看,希特勒所言非虛。

雖然虎式坦克在二戰中表現出強大火力和良好防護,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工藝複雜、造價昂貴、維護困難等,使得其產量很低。虎式坦克所創造的戰績和在坦克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容質疑的。虎式坦克二戰時期坦克設計和製造最高水平的代表。

虎式坦克的戰績除了奧托·卡里烏斯和邁克·魏特曼外,還有約翰尼斯·鮑爾特,擊毀139輛坦克;波爾特·倫道夫,擊毀106輛坦克。這四人被稱為德軍重裝坦克營四大天王。

總而言之,二戰時期的德國虎式坦克在一對一中是無敵狀態,虎式都是以一對十幾的戰鬥模式出現在戰場上的。要問二戰德國虎式坦克有多強大?答案就是二戰時期最強。


野史也是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虎式坦克簡直就是坦克之王。虎式坦克是德國裝甲兵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設計的。它裝甲厚重、炮術精準,是德軍的精銳鐵拳。無論是攻擊還是防守,都所向披靡。

虎式坦克借用了不少成熟戰車的部件:主炮來自著名的克虜伯公司,炮塔部分由保時捷設計,主炮瞄準鏡由蔡司公司提供,博世公司供電和提供照明大燈,德律風根公司和洛侖茲公司(阿爾卡特公司的前身)負責無線電臺。邁巴赫研製了發動機和變速箱;戰車的總體承包商,是鐵路機車巨頭亨舍爾公司。

虎式坦克造價昂貴,相當於現在的128萬美金,但它精密高校,極具震懾。虎式坦克有8個前進檔和5個倒擋,兩側有40個負重輪,是普通坦克的兩倍,即使全速開動也很平穩自如。虎式坦克的威力主要在於它的大炮。採用八八炮炮管,炮彈速度高,飛行平直。虎式坦克一次可裝載92發炮彈,腳踏板控制轉動炮塔,彈藥手也不用爬上爬下地補充彈藥。虎式坦克的裝甲厚實堅硬,即使車尾也有8cm厚的鋼板保護。

1942年4月希特勒生日那天,虎式坦克被送往波蘭的“狼穴”指揮部,希特勒大為讚賞,並說“一個虎式坦克營頂得上一個裝甲師”。事實確實如此,虎式坦克出沒於各個戰場,所到之處,無不讓對手驚歎。在諾曼底,德軍的一輛虎式坦克幹掉了英軍15輛坦克中的14輛,作戰六個星期,總共毀了盟軍227輛坦克,相當於一個坦克師。整個北非、東線以及西歐戰場,總共毀了對手坦克9800多輛,其中1600多輛是毀於虎式坦克之下。


國家人文歷史


虎式坦克的強大可以用一連串數字展示:

虎式坦克的主炮是由鼎鼎大名的88mm高射炮改進而來的,這種88mm36 L/56炮炮管細長給予炮彈極高的穩定性,這也是防空火炮的統一優勢,再配合蔡司光學公司研發的瞄準具,虎式坦克擁有極高的命中率。使用碳化鎢彈心穿甲彈時,主炮可以在1000米上擊穿厚達140mm的均質裝甲、在1500米和2000米距離上分別擊穿125毫米、110毫米裝甲,在實驗時甚至創造了在1200米開外,連續命中16英吋x18英吋的靶子,換句美國人的話說:“可以準確地將炮彈打進泡菜罐子裡”。

而它的主要對手蘇聯T-34坦克配備的76mm43倍徑火炮,在500米距離內才能穿透69mm均質鋼板、在1000米距離內僅能穿透61mm鋼板,如果是在虎式坦克的1500米極限射程處開火僅僅能夠穿透45mm的均質裝甲板,這時候連虎式坦克的側面裝甲也無法擊穿,反而在進入虎式坦克射程之前就會被幹掉。1944年7月第506重裝甲營的一輛虎式在3900米的距離上正面擊毀了T-34,後者根本來不及還手。而虎式坦克的裝甲厚度也是傲視群雄的性能指標。

虎式坦克正面裝甲達到103mm相當於巡洋艦的裝甲水平,其側面和後面的裝甲達到80mm、頂部裝甲也有25~40mm,幾乎沒有出現過虎式坦克被正面擊穿的記錄;而蘇聯的T-34坦克正面、側面裝甲僅有45mm,炮塔的正面裝甲相對厚一些達到60mm。但是正面裝甲有32度傾斜、側面裝甲有49度傾斜,分別將裝甲提高到相當於130mm和100mm的防禦力。但是即便如此也只能抵擋一般的反坦克炮攻擊,在虎式坦克88mm56倍徑的主炮面前等於裸奔。

虎式坦克唯一被人詬病的就是故障率高、機動性能差,換句德國坦克設計大師保時捷的話說:“故障率和機動性問題是虎式坦克的通病,而戰爭後期轉入到西東、中歐的防禦作戰,上述兩種性能變得不怎麼重要了”。承然,虎式坦克的戴姆勒奔馳發動機最高也就700匹馬力動力輸出(邁巴赫230-P30汽油機),分配到虎式坦克52噸的身軀上單位馬力15匹不到的動力。

而T-34坦克的12缸V-2柴油發動機,輸出功率達到500匹馬力,戰鬥全重僅有32噸的T-34單位功率高達18匹馬力,因此機動性遠超虎式坦克。不僅更快更靈活T-34一次加油之後可以行使450公里,而德國的虎式坦克行駛120公里(在公路上)就要加油了。

當然這種比較存在不得不說的誤差,保時捷博士說虎式坦克是針對中歐、西歐的較好路況設計的,因此對機動性要求不高。同理虎式坦克也是根據德國的補給傳統設計的,更早的4號坦克每隔140公里就要加油,相比之下虎式坦克也沒有太糟糕,也就是說虎式坦克是更適合德國使用的裝甲兵器。


兵器世界


我是軍事妹子,這麼說吧,二戰時盟國坦克駕駛員看到虎式就跟看到死神差不多。

巴巴羅薩行動中,德國軍隊雖然勢如破竹的攻佔了基輔,明斯克等城市並俘獲了上百萬的蘇聯軍隊。然而,五對輪神教T-34和152神教KV-2坦克仍然給德國裝甲部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當時,德國裝備的3號、4號坦克在正常距離上是幾乎不可能擊穿蘇聯的重型坦克的,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才發展了虎式重型坦克。

圖為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全重56噸,裝備有一門56倍徑的88MM坦克炮,前裝甲厚度為102MM,問世時是世界上性能最為優異的坦克。在實戰中,虎式坦克可以非常輕易的在2000公里外打飛T-34坦克的炮塔,而T-34/76坦克在200米的距離上幾乎都很難穿透虎式坦克的側裝甲,這也使得虎式坦克在東線戰場上亮相時幾乎如入無人之境。

圖為T-34坦克

到了二戰後期,雖然美國的M4A3小飛象和蘇聯的IS-2重型坦克在綜合性能上已經超過了虎式。然而,經驗豐富的虎式坦克車組總是可以先敵開火,先敵摧毀,所以即使到了二戰後期,虎式坦克也仍然是盟軍最忌憚的武器之一。並且,有經驗的虎式坦克駕駛員還可以利用車身裝甲的夾角增加等效裝甲厚度,這也極大的提升了虎式坦克的生存幾率。

圖為英國保留的虎式坦克

此外,二戰結束後,也仍有相當數量的虎式坦克作為裝甲力量的補充在法國軍隊中服役,一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初,法國的虎式和黑豹坦克才最終徹底退役。而且,直到今天,英國還有可以開動的虎式坦克,足見各國對其實力以及形象的認可。


雙馬尾班長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二戰中的虎式坦克在東西兩線都大放異彩,德軍當時裝甲部隊不少王牌都是通過虎式取得的戰績。其中二戰時期德軍“虎式王牌”魏特曼,就曾經駕駛著他的虎式坦克活躍在東西兩線。據悉他在整個二戰期間一共摧毀了138輛各型坦克和132門火炮,期中用虎式坦克取得的戰績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他其中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在1944年6月的波卡基村,用指揮僅剩的四輛虎式坦克阻擋了英軍一個裝甲旅的進攻,而魏特曼本人使用的虎式也機會了27輛英軍坦克。

虎式坦克能夠在1600米內有效摧毀絕大多數對手,比如T-34、M4謝爾曼式坦克或是丘吉爾坦克。而且由於虎式配置了極為精確的卡爾·蔡司TFZ 9b 瞄準器,讓其炮擊精準度驚人。美國人曾經評價虎式:“可以準確地將炮彈打進泡菜罐子裡”。

但是虎式在整個戰爭期間生產的數量實在是太少,總共只有一千多輛。這個數目對整個戰爭的根本態勢,起不了逆轉作用。而且由於虎式坦克太過於精密,所以故障率很高。加上虎式坦克自身重量太高且發動機馬力不足,所以虎式坦克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迷彩派軍事


二戰時德國最著名的虎式坦克,在戰場上的強悍表現引起了盟軍的虎式恐懼症,確實令人歎服,甚至出現有了虎式就能贏得戰爭的說法。不過對於這種坦克,一直有人質疑,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到底是明智還是愚蠢?

圖1:開發虎式到底是明智還是愚蠢?

二戰時德國最著名的坦克,毫無爭議,自然就是虎式,在戰場上虎式的強悍表現引起了盟軍的虎式恐懼症,確實令人歎服,甚至出現有了虎式就能贏得戰爭的說法。不過對於這種坦克,一直有人質疑,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到底是明智還是愚蠢?

首先,來看看虎式坦克的性能,評價坦克的性能就是火力、防護和機動三大要素。

火力上,這是從原來克虜伯公司生產的KwK36型88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KwK36型56倍徑88毫米炮,88毫米高射炮是德軍最著名的反坦克利器。虎式坦克上的88毫米炮與88毫米高射炮最大的不同在於採取了電擊發,而不是最常見的採用雷管帽擊針的擊發方式,這樣一來,因此雖然兩種火炮所用的炮彈口徑和尺寸一樣,卻不能互換使用。因此德軍為了避免彈藥補給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能相互協同作戰,之後生產的88毫米高射炮和拖曳式反坦克炮都採用和坦克炮一樣的電擊發,彈藥也就可以通用了。虎式坦克的主炮裝有一個改進的雙隔板炮口制退器,可以改變部分推進劑氣體的排出方向。這樣既能減少火炮百分之七十的後坐力,又可以減少在乾燥的環境下產生的灰塵和碎片,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炮擊產生的灰塵和碎片很容易影響炮手的視野,如果沒有炮口制退器,那麼射擊一發炮彈後要等灰塵全部消散才能射擊下一發,在戰時那可真是要命了。

圖2:虎式的火力極為強悍

88毫米坦克炮配用四種炮彈:PzGr39型被帽穿甲彈、PzGr型40次口徑鎢芯穿甲彈、Gr39HL型破甲彈和Sprgr39型曳光高爆彈。其中Gr39HL型破甲彈炮口初速為600米/秒,PzGr39型被帽穿甲彈炮口初速為773米/秒,PzGr型40次口徑鎢芯穿甲彈地炮口初速更是達到了930米/秒。這樣的初速自然就意味著極其強悍的穿甲威力,使用PzGr39型被帽穿甲彈可以在1000米距離擊穿30度傾角厚度100毫米的裝甲,使用PzGr型40次口徑鎢芯穿甲彈可以在1000米距離擊穿30度傾角厚度138毫米的裝甲。所以被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出色的坦克炮之一。在1000米到1500米的距離,也就是戰爭期間坦克作戰的最常見距離上,虎式可以輕鬆擊穿蘇軍IS-2“斯大林-2”坦克140毫米的正面裝甲,其他包括蘇軍T-34、美軍M4“謝爾曼”和英軍“丘吉爾”坦克在內的絕大多數盟軍坦克那就更不在話下了,甚至1944年7月德軍第506獨立重坦克營的1輛虎式就曾有過3900米距離擊毀T-34的極端戰例。

虎式坦克攜帶的炮彈數量也很大,正常情況下可以裝載92發,而在有些時候,還能再額外多攜帶4個7發炮彈箱,這樣炮彈的總攜帶量就達到了120發。

圖3:虎式的炮彈數量多種類也全

為了保證射擊精準,就必須配備性能優異的觀測瞄準系統,而德國在這方面一貫具有技術優勢,虎式裝有蔡司公司TZF鉸接式雙筒鏡炮塔射擊瞄準具,虎式坦克炮的射擊精度到底有多高,在一次測試中,“虎”式曾有過在1200米距離連續開炮五次,5發炮彈都落在一個16英寸×18英寸(約合40.64釐米X45.72釐米)的範圍之內,精度高,散佈小,在實戰中威力又大精度又高,絕對是令人畏懼的大殺器。

在防護上,虎式的裝甲使用的是鎳合金鋼裝甲,這是德國在二戰中質量最好的裝甲材質,而且虎式的裝甲是採用冷軋鍛造工藝而非鑄造。相對於鑄造鋼,冷軋鍛造鋼的強度要性高出不少,緻密程度大約提高6%。

虎式的車體正面裝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中間不重疊部分的裝甲有135毫米厚,炮塔正前方兩邊重疊部分的裝甲更是高達200毫米,相對薄弱的側面和後部裝甲也有82毫米厚,相比之下,德軍的IV號坦克車體正面裝甲才不過80毫米。就連最薄弱的頂部裝甲也有25毫米到40毫米,幾乎相當於IV號坦克和美軍M4“謝爾曼”坦克的側面裝甲。而且虎式大部分的裝甲是垂直與其它結構相連接的,並採用了榫合連接形式,擁有良好的結構性能。同時榫合連接的裝甲塊之間都採用了焊接,而不是鉚接,焊縫質量很高,也大大強化了防護性能。所以要想在1500米距離擊穿虎式的正面裝甲是非常困難的,而要想擊穿炮塔和火炮防盾重疊的防護最厚的地方,在當時來說幾乎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圖4:虎式的防護相當強

蘇軍早期T-34的76毫米主炮在任何距離上都無法擊穿虎式的正面裝甲,最多隻能在200米距離之內擊穿虎式的側面裝甲。後期T-34裝備了85毫米主炮後也只能在800米擊穿虎式的側面裝甲,在600米擊穿虎式炮塔的側面,對虎式堅固的正面裝甲依然束手無策。

美軍早期的M4“謝爾曼”坦克的75毫米主炮也差不多,只能在100米內擊穿虎式的側面裝甲,在任何距離都無法擊穿虎式的正面。後期的M4“謝爾曼”坦克換裝76毫米主炮理論上如果使用HVAP鎢芯穿甲彈的話,可以在1200米距離擊穿虎式的正面裝甲,但在實戰中通常只能在300米距離內才能達到擊穿虎式正面裝甲的效果。

蘇軍IS-2“斯大林-2”坦克的122毫米主炮是二戰中口徑最大的坦克炮,理論上可以在2000米擊穿虎式的正面裝甲,但是在實戰中卻出現過IS-2“斯大林-2”坦克122毫米主炮發射的穿甲彈在100米距離上命中虎式正面裝甲,居然被彈開的情況!

圖5:虎式的防護堪稱無敵

德軍第503獨立重坦克營的一名虎式車長曾經報告,在一次持續六小時的坦克大戰中,他的坦克總共承受了227發反坦克步槍彈、14發45毫米穿甲彈、11發76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履帶、輪軸、懸掛系統都受到嚴重破壞,但正面裝甲卻始終沒被擊穿,保證了5名乘員全都毫髮無損,戰鬥結束這輛渾身是彈痕累累的虎式還能開了60公里返回後方修理。

由此可見,虎式坦克的裝甲防護力非常強悍,簡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強,無論是在東線的蘇軍,還是在西線的英美盟軍中都引起了虎式恐懼症,真正是談虎色變。

虎式的火力和防護可以用無敵來形容,但是在機動性方面卻是飽受批評。這也難怪,虎式的車重達到了57噸左右,如此重的重量要想實現如何機動靈活,確實也不太可能。而且虎式坦克的設計卻本來就是著重提升火力和防護,為此不惜犧牲機動性。不過事實上,虎式憑藉更為先進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機動性和之前的III號、Ⅳ號坦克基本相同。

圖6:虎式的機動性在重型坦克中還是算不錯的

虎式的發動機最初是一臺輸出功率650馬力的邁巴赫HL210 P30汽油發動機,很快就換用輸出功率700馬力的邁巴赫HL230 P45發動機,使得虎式的最大公路時速依然可以達到38公里,最大越野時速也有21公里。但是相對腿短了些,最大公路行程只有140公里,越野行程不過80公里。

而比較坦克的機動性,最直觀的就是比較單位功率,虎式坦克全重57噸,發動機功率700馬力,單位功率為12.28馬力/噸。蘇軍IS-2“斯大林-2”重型坦克坦克全重46噸,發動機功率520馬力,單位功率只有11.30馬力/噸;美軍還能和虎式正面對抗的M26“潘興”重型坦克全重42噸,發動機功率500馬力,單位功率也不過只有11.9馬力/噸,還是不如虎式。雖然不如T-34的單位公里19馬力/噸和M4“謝爾曼”的16馬力/噸,但虎式是重型坦克,和T-34、M4這樣的中型坦克相比,顯然是不太公平的。

虎式的履帶寬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725毫米,這對於分散坦克對地面的壓強是非常有利的,但在鐵路運輸時就會遇到很大困難,所以這種寬履帶被稱為作戰履帶,主要在作戰時使用。平時虎式還配有寬度只有520毫米的行軍履帶,在鐵路運輸時換上行軍履帶,但是更換履帶就必須拆下最外側的負重輪,到了目的地還得換下行軍履帶,再裝上外側負重輪,換上作戰履帶,絕對是費時費力。

圖7:虎式有作戰履帶、行軍履帶兩種履帶

客觀地說,虎式的發動機、傳動系統和懸掛系統都是一流的,對於虎式機動性差的指責,主要問題就出在油耗和重量上。虎式是名副其實的油老虎,每百公里耗油量公路為450升,越野為650升,虎式的油箱容量為540升,裝滿油也就只能跑上100公里上下,也就是說虎式開上兩三個小時油箱就空了,這要是在戰鬥激烈的時候,就根本無法離開戰場加油,所以嚴重影響了戰鬥力,而在實際中,確實有不少“虎”式就是因為燃料耗盡而不得不遺棄或被擊毀。

其次“虎”式坦克57噸的重量也是一大問題,車重過大也直接導致戰地搶修非常困難,德軍裝備數量最大的最重型牽引車SdKfz 9型半履帶牽引車,也需要3輛才能牽引1輛虎式,而用虎式相互牽引固然是個辦法,但這樣很容易造成牽引的虎式本來就已經不堪重負的發動機持續滿負荷工作而溫度過高,搞得不好負責牽引的虎式也會因發動機過熱而趴窩,所以如果要用虎式坦克相互牽引的話,至少都需要2輛虎式聯手去牽引1輛故障的虎式。

圖8:不過虎式的重量確實太重了

再看戰績,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戰爭中,虎式總共摧毀對手坦克9850輛,而虎式投入戰場的數量只有在1944年6月6日也就是諾曼底登陸那天,達到最高的613輛,而其他時間單日參戰的總數都沒超過600輛,而且還要同時分佈在北非、意大利、東線和西線等各個戰場。在裝備虎式的16個獨立重坦克營裡,第503統帥堂重坦克營(標準編制45輛虎式)戰績最高,超過了2000輛。而損失的虎式中,大約70%是因為機械故障和燃料耗盡而遺棄的,在戰鬥損失中也有相當部分是被飛機這種不對稱的對手所摧毀,真正被對手的坦克擊毀的還不到10%,可見虎式無敵的說法還是有一定依據的。因此在最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

為什麼性能出色,戰績輝煌的虎式,而且對德軍士氣具有極大提振作用的虎式卻會引來一片質疑?雲隱很簡單,本來在戰爭坦克就是拼數量拼消耗的裝備,關鍵並不在於性能,如果一輛虎式能完爆三輛T-34,但是對手有六輛甚至八輛十輛,性能再強又能如何?所謂一虎難敵群狼,就是這道理。德國走精品路線,是由於資源匱乏的現實條件所決定的,而虎式更是將這種精品路線發揮到了極致,結果走上了歧路,即便性能再出眾,也淹沒在數量如潮水一般的對手坦克集群中,最終也挽救不了納粹德國的覆滅。


小熊講武匯


德國坦克直接跳過了30-40噸級的中型坦克,直接向50噸級的重型坦克發展。虎式坦克重達56噸,正面防禦裝甲達到了105毫米,主炮口徑更是升級到了56倍徑的88毫米。從此虎式坦克便結束了巡洋坦克和步兵支援坦克的劃分,直接走向重炮重甲的突擊型坦克。

德國本身就是坦克裝甲集群戰術領域的先驅者,加上戰爭初期的實戰經驗,德國擁有的大量實戰經驗豐富的坦克車組成員。以及德國優良的卡爾·蔡司瞄準鏡。有優秀的坦克以及優秀的坦克成員,以及優秀的設備以及作戰理念早就了德國虎式坦克的輝煌。特別是在初期蘇聯還是在使用T-34的時候。雖然到了後期SU-100、IS-2、ISU-122/152在主炮口徑以及防禦方面單個性能超越虎式,但是依然沒有虎式坦克那樣著名。


其實從IS系列蘇系坦克就開始向圓腦袋方向發展

至於虎式有多厲害我想盟軍方面最清楚,以東線戰場裝備虎式坦克的502和503裝甲營為例。在兩年七個月的時間裡502裝甲已經擊毀了1400輛坦克以及2000門以上的反坦克火炮,自損107輛虎式,戰損比為13:1,503裝甲營擊毀超過1700輛坦克,2000門以上的火炮,自損一二百五十二輛虎式坦克,戰損比為7:1。更是成就了卡爾烏斯、魏特曼、尼斯佩爾等虎式著名王牌。
哪怕是升級後的虎王坦克名氣都沒有虎式坦克大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首先推薦一本書:卡里烏斯的自傳:泥濘中的老虎。

自元首的動物園誕生了這隻猛獸開始,一直到二戰結束。虎式以及虎王戰鬥力無疑是在很多方面佔有優勢的。無論是斯大林,丘吉爾,還是謝爾曼(果然美帝是僅有的一個不搞個人崇拜的國家。。。不然m4根據前面的尿性應該叫羅斯福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三巨頭在雅爾塔開會。。。),都不是一合之敵。

而美國所研發與之抗衡的m26潘興。。。沒趕上。。真正發揮作用要到朝鮮戰場了。

而二戰時期擊敗過虎式坦克的車組,

但是。什麼事情都有但是對吧。

總結一下來說,虎式坦克是一個適合戰役和戰鬥,不適合戰爭的坦克。

原因有如下三個:

不好修

不好造

造不起

不好修:

主要吐槽虎式的那個以複雜著稱的行走機構。

為了抗住比四號增加了兩倍的重量(45噸,因為元首發現自己手裡居然沒有可以抗衡T34的王牌而提出的增量需求,這也導致了虎式坦克的頭重腳輕,因為底盤是照著35噸設計的),行走機構和傳動機構被設計的複雜無比。複雜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單純的漢語描述每個字你都認識也能讓你看出一頭霧水的效果出來。比如下面一段:

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統是雙斜齒輪類型,意味著有兩個不同且固定的軸藉由不同斜齒輪相互扭動,坦克配有有八段速度齒輪箱,因而有十六種斜齒輪運作。在必要情況下,最小半徑旋轉要透過單邊煞車來進行旋轉。虎式的操控系統在它的時代來說是容易使用的。

大體上來說。虎的行走機構充分體現了德國人的尿性:優點明顯的同時缺點更明顯。。。

不好造:這個和上面其實有很大的聯繫。通常不好修就意味著不好造。。。

可以橫向對比一下同時期的坦克產量:

m4霞飛(打火機):49000輛

十字軍(英國佬):5300輛

kv-1 13500輛

斯大林 3700輛

t34 80000輛???

三號 16000輛

四號 8000輛

虎加虎王 1355+489輛。。。

真零頭都不夠。。。

而蘇聯也是靠海一樣的,拖拉機廠生產的,用錘子掛檔的,t34一路平A過去了。。。這定語真長。。。

至於最後一個造不起呢,很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明白:

丫炮塔是保時捷造的!

最後總結:

作為一個車長,建議你選擇虎式坦克。

作為一個元首,還是選擇t-34吧。只要記得多生產點錘子用來掛檔就好。。。




滿船清夢壓熙和


虎I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Sd Kfz 181) Ti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裝黨衛隊所使用的坦克,正式名稱為六號坦克(VI號坦克)。一般稱為虎式坦克,簡稱“虎式”或“Tiger”。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為止,一直是活躍於第一線的重型坦克。

虎I在面對主要的敵方坦克,包括T-34、M4中型坦克、丘吉爾步兵坦克時均能在1,600米以上的遠距離外將其擊毀。反過來說,裝備76.2毫米炮的T-34使用APBC卻無法在零距離貫穿虎I的前方裝甲,同樣也不能擊穿虎I的側面裝甲。只有使用BR-350P HVAP彈才能在500米以內貫穿虎I的側面裝甲,在300米擊穿炮盾裝甲。而T-34/85中型坦克的85釐米炮使用BR-365P HVAP彈也要在500米以內才能射穿虎I的側面,在300米擊穿炮盾。而IS-2的122毫米炮能在1000米內以任何方位擊毀虎式。但實戰中也有IS-2坦克在100米內開火被虎I的前方裝甲彈開的記載(有一定傾斜角度)。

M4雪曼的M3 75毫米炮只有在100米內才有機會貫穿車體的垂直裝甲,以及在1250米以內才可以貫穿側面裝甲(以M61 AP versus FHA)。雪曼的後期型號裝備了反坦克能力更強的M1 76mm毫米炮,使用M62 APC時可在600米至800米擊穿虎式的首上裝甲,炮盾則需迫近到200米;使用M93 HVAP時可在1000米以上擊破虎式,不過此彈種大多發配給自行反坦克炮單位,一般裝備76毫米炮的雪曼單位每車只有2~5發以內。英軍改造的雪曼螢火蟲裝備了英制17磅炮,使用普通的APCBC時便能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有效擊毀虎式,使用APDS彈理論上可以在1500米的距離擊穿虎式,但此彈種在超過500米後命中率大幅降低。

但是,熟練的乘員亦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來增加虎I的裝甲。在面對敵方坦克時,可以故意打側車體的前方,從而取得與傾斜裝甲同樣的效果。如在面對敵方時將正面裝甲打斜45度,可以將裝甲增加至141毫米,使得敵彈無法貫穿其裝甲。使用這個方法亦會增加敵彈的減衰效果,令貫穿其裝甲難上加難。

通常,穿甲彈是以存速來得到穿透能力。因而能在短的戰鬥距離貫穿厚重的裝甲(於第二次大戰中單兵反坦克武器常見的的HEAT彈是以化學能穿透裝甲,穿透力基本無視距離)。由於虎I的主炮擁有強大的穿透力,這意味著可以在敵方坦克無法還擊的遠距離外將其擊毀。在俄羅斯等平地多且十分開闊的地形上就成為戰術優勢。而敵方坦克為了擊毀虎I只能被迫集中攻擊其側面。

1942年8月29日虎I在列寧格勒近郊姆格內初次上場。基於阿道夫·希特勒的壓力,虎I較原定計劃提早了數個月將投入使用,因此發現了在初期型上各式各樣在機械上的問題。而在1942年9月23日的戰鬥中,4輛投入作戰的虎I全部被困於溼地之中,最後就被安放在碉堡內反坦克炮全數擊毀。當中有3輛成功回收,1輛無法回收。剩下的那1輛就在爆破處分後被蘇聯虜獲,這樣就給予蘇聯研究虎I及準備應對方法的機會。

在突出部戰役和波卡基村戰役中,虎式坦克憑藉優異的戰果樹立了日後的威名。

而在北非戰場上的第一次戰鬥中,虎I在開闊地形上成功壓倒所有盟軍坦克。但是在機械上的缺陷,導致同時能參與戰鬥的虎I在數量上相當少。這再度重演了在列寧格勒時的經驗,最少有一輛虎I被英軍的6磅反坦克炮擊毀。

在諾曼底登陸戰中,據記載德軍虎式坦克殲敵率達到25以上。

有記載稱,德軍一輛虎式坦克一次就擊毀了25輛以上英軍第七裝甲師的裝甲車輛。

由於虎I過大的重量對使用橋樑出現不少限制,而越過設有地下室的建築物殘骸亦相當危險。另外一個弱點,就是炮塔使用油壓旋轉時的速度非常慢。雖然炮塔也能使用手動來旋轉,但通常僅作為瞄準時用作略微調整的輔助。

虎I在路上的最高速度是38公里/小時,與最大的對手IS-2的37公里/小時差不多,不過對比起中型坦克算是低速。但是在操縱上來說因虎I為十分容易而佔優,在兩軍的報告書中亦有提及。虎I初期型的最高速度是更達45公里/小時,不過於1943年秋天在接受引擎改造期間被減低至38公里/小時。虎I恆常的可靠度不足令人相當苦惱。虎I的部隊亦往往因故障而經常在指定車輛數目不足的情況下參與戰鬥,而部隊在路上行軍期間也常常出現因故障掉隊的車輛。另外其耗油量亦十分驚人、續航距離也相當短。不過,託使用闊身的履帶的福,雖然作為重型坦克,但是對比起蘇聯T-34以外的大部分坦克,在相同的接地面積中擁有較低的壓力。

在防禦戰鬥中低機動力不會構成任何問題,因此虎I的裝甲與火力為所有敵人所畏懼。雖然經常遇到的豹式威脅實為更大,但是虎I的存在卻嚴重影響盟軍兵士的心理,更引起了“虎式恐懼症(Tiger phobia)”。盟軍兵士在看到虎I時不作抵抗並潰散不足為奇,但遇到外觀與虎式有點相似,加掛了護板的四號坦克時仍然出現相同的情況。在諾曼底作戰期間,盟軍必須動用4至5輛雪曼,才能以由誘餌車吸引其注意後集中射擊側面與背面裝甲的方式擊毀一輛虎式。而蘇聯的T-34亦相當恐懼虎I。就像當年三號坦克面對蘇聯的重型坦克的情況一樣。盟軍方面在面對虎式的戰術,是以群體合作的方式。首先是以一輛去吸引虎式的注意,然後其他的坦克則集中攻擊其側面與背面。由於虎I上所搭載的彈藥與燃料存放在兩邊的炮座之內,所以能夠擊穿側面的話就可以擊毀虎I。不過這為風險相當高的戰術,隨時要損失多輛坦克才能得手。固此要殲滅虎式部隊確實需要極巧妙的的戰術。

虎I多數為配備在直屬軍的獨立重型坦克營。這個營主要投入於突破作戰,甚至反擊戰等激戰地域之中。而陸軍中最為精銳的大德意志師、與武裝SS師內幾個使用細編號的精銳師,亦會裝備一定數量的虎I。

在庫爾斯克之戰中,於1943年7月7日,隸屬SS第1坦克團第13連第2排的弗林茨·斯道德格小隊領袖(中士)所指揮的1輛虎I在別爾哥羅德附近與約50輛T-34發生遭遇戰,當中有22輛T-34被擊毀。直至斯道德格將所有的彈藥用光後,敵方殘存的車輛才能撤退。由於這個戰果,斯道德格於7月10日被頒發騎士鐵十字勳章。

1944年8月8日,隸屬SS第102重型坦克營第1連的威爾·菲(Will Fey)上級小隊領袖(上士)所指揮的虎I,遇上英軍第11裝甲師。威爾在彈藥用盡之前,一共擊毀了14輛雪曼坦克、12輛裝甲車及一門反坦克炮。威爾在補給了彈藥後,再於同日擊毀了另一輛雪曼,合計當日總共擊毀了15輛雪曼。雖然第102重型坦克營在諾曼底戰役中損失了全部車輛,但是卻在這6周之內擊毀了227輛盟軍坦克。另外,該坦克營作最後的移動時為威爾所指揮,於8月28日在魯昂因渡河失敗而沉於塞納河。

米歇爾·魏特曼可以說是虎I王牌中最著名的坦克長。魏特曼曾乘坐過各式各樣的車輛參與戰鬥,最後則為乘搭虎I。在維萊博卡日戰鬥中,魏特曼在1日之內破壞20輛以上的的敵方車輛,當中更包括了坦克,為此被頒發了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不過後來在1944年8月8日戰死。

總共有10名以上的坦克長擁有破壞100輛以上敵方坦克記錄。約翰內斯·漢斯·鮑爾特為139輛以上、奧托·卡利烏斯為150輛以上、坎特·柯尼斯佩爾為168輛以上、米歇爾·魏特曼為138輛以上、瓦爾特·施羅伊夫為161輛以上,而阿爾博特·科舍爾則為擊毀100輛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