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記我市健康扶貧醫療專家團專家馬英麗

  

記我市健康扶貧醫療專家團專家馬英麗

溫婉端莊、態度親和、內心細膩,是許多人對市第二醫院副院長、內分泌科主任馬英麗的印象。多年的從醫道路上,她把這些女性特有的人格魅力釋放在服務病患的點滴中,帶領團隊將渭南糖尿病防治工作推向全省前列,讓相關科普知識走進千家萬戶,把健康的種子播撒到群眾心田。

  內分泌科暫時設在市第二醫院西南京路院區,儘管這裡樓宇老舊,硬件設施也很一般,但是卻非常有“人氣”。因為糖尿病屬慢性病,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是“回頭客”,他們不為別的,是衝著這兒的醫生和護士的名氣而來,因為她們醫術精湛,服務貼心。

  醫術精湛源自不懈的努力。近年來,隨著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糖尿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但診斷率和達標率非常低,情況不容樂觀。早在2006年,馬英麗就意識到糖尿病防治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彼時,她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大醫院的眾多病例讓她增長了才幹,也陷入深深的思考。因為,當時的渭南醫療界對糖尿病的認識和診治還處在初級階段。

  心懷善念的馬英麗,在學成歸來後,便一心撲在糖尿病防治的實踐、培訓和普及工作上。她認真研讀,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把所學技能全部施展在對患者的治療上。她不甘落後,多次向上級醫院及相關專家溝通請教,抓住一切機會,開創工作新局面,先後加入世界健康基金會、中國醫師協會等發起的關於基層糖尿病項目,“引資”“引智”帶動渭南糖尿病防治步入良性軌道。她想讓更多渭南群眾知曉糖尿病,讓患者得到有效治療,便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到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培訓,藉助“科技之春”“志願者服務”等活動,向群眾宣傳相關防治知識,提高基層治療水平和群眾防範意識。

  多年來,她持之以恆地把一件事情做細做好,換來的是累累碩果。如今,該院內分泌科成為西北五省首批“中國基層糖尿病教育拓展計劃”培訓基地,組織培訓來自省內外學員近千人,定期開展糖尿病患者教育和基層糖尿病篩查,得到業內同行一致認可;在糖尿病併發症、甲亢、甲狀腺功能減退等慢性病治療上成效顯著,一些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在廣大患者和家屬間有口皆碑。由於工作突出,她被推選為渭南市醫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委,並先後榮膺渭南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改善醫療服務”先進個人、渭南市第八批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等。

  貼心服務是馬英麗和她的團隊對醫者仁心的生動詮釋。馬英麗常常對年輕同事說:“對待病患,一定要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四個字看似簡單,始終如一地堅持去做卻並非易事。工作中,馬英麗一方面從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上下工夫,要求科室每個人必須把高質量服務貫穿到各個環節,甚至就連接聽電話這樣的小事也有相應的規範事項;另一方面從自身做起,無論在治療還是生活中,患者有困難、有疑惑,馬英麗都耐心對待,積極想辦法,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像對待親人一樣用心用情服務患者。即使離開醫院後,許多患者還會給她打電話、發微信問病情、拉家常,無論深夜還是凌晨,馬英麗總會第一時間進行回覆。在患者眼中,她不僅是值得信賴的醫生,還是可以說“悄悄話”的知心朋友,是經常不見就會想念的“親戚”。她的言行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貼心服務患者的理念,在內分泌科團隊中已內化為自覺追求和行動。

  糖尿病病程長、流行廣、費用高昂、致殘致死率高。作為我市健康扶貧專家團隊成員,馬英麗更是秉承一貫的認真嚴謹態度,立足本職走基層、訪民情,把健康送給貧困群眾。醫院工作繁忙而任重,她常常犧牲休息時間,帶領團隊走村入戶,為貧困戶檢查身體,指導用藥,制定康復計劃;為基層群眾進行糖尿病篩查,宣傳各類慢性病防治知識;趕赴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等開展培訓,幫助他們提高糖尿病治療水平。

  其實,從醫多年來,扶貧濟困對馬英麗而言早已成為常態。這些年來,跟隨渭南青年志願者協會的腳步,她把溫暖送給了許多貧困家庭。華州區高塘鎮拆頭村,元麗、元鵬的媽媽因腦溢血後遺症半身不遂,馬英麗通過志願者瞭解到情況後,多次前往家中診療,她為孩子母親檢查身體,自己掏錢為其買藥和營養品,又手把手地教她康復訓練,跟蹤治療幾個月後,孩子母親康復了,原本已準備“後事”的家庭又一次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溫暖如春顯真情。多年來,馬英麗和她的團隊收到許多患者送來的錦旗,最讓她們難忘的是一個患者離世之後,她的三個子女送來錦旗,因為在母親生命最後的日子裡,這些白衣天使所作所為堪比親生兒女。馬英麗說:“能讓病患康復,讓她們真正感受到醫者仁心,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激情不減,熱情不退,一路向前。

記我市健康扶貧醫療專家團專家馬英麗

記我市健康扶貧醫療專家團專家馬英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