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特事特辦!抗疫新葯正式進入臨床,已用於270名患者

特事特辦!抗疫新藥正式進入臨床,已用於270名患者

2月3日,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的在研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正式在中國開展臨床三期研究。

瑞德西韋近來備受矚目,因其在美國一位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效果顯著。民間開始冠以“特效藥”、“神藥”的稱號。

其實,瑞德西韋並不是一款新研發的藥物,只算是製藥屆的“老瓶裝新酒”,其關鍵化合物GS-441524早在2012年就已公開報道,2016年,吉利德在《Nature》發表了其作用機理以及抗埃博拉病毒的效果。

儘管臨床研究剛剛開始,前途未卜,在新型冠狀病毒的阻擊戰前,瑞德西韋的出現,無疑是一道曙光。

1

關鍵逆轉,治埃博拉的“神藥”

瑞德西韋的一舉成名,來自近日一篇介紹美國首例確診病例臨床特徵的研究報告,報告發布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該名在美國的病例,來自一位35歲的男性,不吸菸,除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癥病史外,身體良好。1月19日當天,因為感到身體不適,前往急診室就診。

簡單梳理發病時間線:

2020年1月15日,患者從武漢探親返美;

16日,出現咳嗽,一天後出現持續發燒症狀,並且感到疲勞;

19日,急診當天開始,發燒咳嗽之外,出現噁心、嘔吐,此後數天分別出現腹瀉以及腹部不適;患者體溫37.2度,肺部有聽診音,胸片無異常,常見病原體毫無異常;

20日,患者樣本檢測,確診新型冠狀病毒,開始進入治療。

梳理治療手段的話,明確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輔助式治療——生理鹽水+恩丹西酮

該例患者住院初期,生理體徵穩定,從目前資料看,和一般抗病毒治療措施無異。

特事特辦!抗疫新藥正式進入臨床,已用於270名患者

根據疾病日和住院日(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1月30日)的症狀和最高體溫

第二階段:抗生素治療——萬古黴素+頭孢吡肟

住院第五天開始,患者持續高燒,肺部出現肺炎特徵,呼吸也出現問題。當地醫生採用抗生素治療,並開始為其輸氧。

特事特辦!抗疫新藥正式進入臨床,已用於270名患者

2020年1月22日(患病第7天,住院第3天)的後前胸和外側胸片。

第三階段:抗病毒藥物治療——瑞德西韋

1月25日,病程進展到第六天,患者肺部胸片出現明顯的非典型性肺炎特徵,醫生決定啟用瑞德西韋;

26日,患者接受瑞德西韋注射,次日,氧飽和度回覆正常,不需輸氧,其他症狀例如腹瀉、發燒等也逐漸減緩;

30日,除咳嗽外,患者無其他病情特徵,且已退燒。

患者尚未出院,從目前報告進展看,第三階段啟動瑞德西韋,成為歷時12天治療過程中,最關鍵的逆轉點。

同此前數版治療方案中涉及的已獲批藥物(針對艾滋病病毒HIV蛋白酶抑制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不同,這次使用的瑞德西韋,是一款尚未在任何國家獲批上市、仍處臨床階段的在研藥物。

瑞德西韋為製藥巨頭吉利德研發,其原本申報的研究方向針對的是埃博拉病毒,由於臨床效果與同期多翼實驗中的藥物相比,並不是最理想,因此暫停試驗。

特事特辦!抗疫新藥正式進入臨床,已用於270名患者

從作用機理看,作為廣譜抗病毒藥,瑞德西韋是一款核苷酸類似物前藥,作用於依賴RNA的RNA合成酶(RdRp),通過抑制RdRp合成,切斷病毒複製,起到抗病毒作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便是一款單鏈RNA病毒,有效性從機理上能說通。

據已公開的臨床信息,瑞德西韋在體外和動物實驗中,對多種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包括冠狀病毒(SARS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絲狀病毒(埃博拉)等。此次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在結構上與SARS有相似之處,在治療上,進行嘗試也是合理。

在吉利德的聲明中,上述美國患者治療期間,醫生也是在權衡風險和潛在收益後,向吉利德提出了用藥申請。

2

特事特辦,臨床加速度

疫情當前,針對新冠病毒的臨床試驗,正在中國火速上馬。

1月31日,美國病例公開報道後,吉利德即發佈聲明,宣佈首席醫學官Merdad Parsey博士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正採取藥物研發行動,已與全球衛生機構展開合作,提供試驗性治療,其中包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

在該份申明中,吉利德表示,已配合中國衛生部門,“即將開展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以確定使用瑞德西韋時安全有效。”

2月2日上午,《21CBR》記者查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時,關於瑞德西韋針對新冠病毒的臨床試驗申請已被受理,當天中午,中日友好醫院發佈快訊。

該項臨床試驗,已在2月3日正式啟動,由中日友好醫院在武漢開展研究,入組270名輕度/中度患者,預計4月27日實驗結束。其進程幾乎按天計,跳過臨床I、II期,直接進入三期臨床獲批,特事特辦,速度驚人。

特事特辦!抗疫新藥正式進入臨床,已用於270名患者

按常規,瑞德西韋在境外完成的是針對埃博拉病毒的臨床I、II期試驗,如果更換對症病毒,需重新開展I期試驗,來驗證安全性,這一次,國內直接用以新病毒三期研究,算是重大破格。

“I期一般進行毒性和安全性研究,II期則在小範圍進行驗證,理論上,不會直接上三期臨床,但或許考慮到在其他病毒上,已有臨床驗證,安全性有一定保障的,加上疫情在發展,等不起。要從頭開始做,可能到了三期,疫情結束了,根本做不了了。”一位藥物研究人員向《21CBR》解釋說。

特事特辦!抗疫新藥正式進入臨床,已用於270名患者

根據《中國藥品管理法》第二十六條,對治療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疾病以及公共衛生方面急需的藥品,藥物臨床試驗已有數據顯示療效並能預測其臨床價值的,可以附條件批准,並在藥品註冊證書中載明相關事項。

作為非常特殊情況處理,這意味著如果證明藥物有效,並非一定等4月27日後,才有可能獲批上市,進入大規模應用,一旦安全性數據和有效性數據達到條件,就有可能率先進行有條件地獲批上市。

風險效益比,應當是此次臨床特批中的關鍵,詳細的數據和驗證則會持續提供。

目前,吉利德與中方的具體合作方式,官方答覆僅是“簽訂合作協議”。吉利德拒絕向《21CBR》記透露具體專利授權以及後續合作方式。

需說明的是,此前有報道稱,美國公共安全衛生部門經特朗普特批,統一將該藥物專利豁免,向中國緊急公開藥物分子結構,允許中國仿製,此消息不實。

藥物結構早已公開,而公開分子結構,並不等同具備仿製合成藥物的能力。另外,藥品專利若為職務發明,權利人為公司,即便身為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沒有權力強制要求企業放棄藥品專利權。

3

治丙肝、抗艾滋,期待傳奇再現

在瑞德西韋之前,吉利德名字並不熟悉。

這家成立1987年的美國藥企,和其他百年藥企相比,規模相對有限,全球只有11000多名員工,在2018年,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公佈的全球製藥企業名單中,位列第14位,當年銷售收入為221億美元。

創立伊始,吉利德的研發管線聚焦在抗病毒領域,包括艾滋病、肝臟疾病等,現已開始向抗纖維化、細胞療法以及炎性疾病領域做拓展。

吉利德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此前告訴《21CBR》,過去30多年,吉利德研發或者商業化的新藥近30款,多款成為“爆品”,公眾最熟知的抗病毒藥物“達菲”,正是由吉利德於1999年研發。

2006年,吉利德又上市第一款單片治療艾滋病藥物Atripla,以前的“雞尾酒療法”,艾滋病患者每天要吃一大把藥,這款藥物病人一天吃一片就可以控制病情,使得艾滋病在藥物控制下近乎等同慢性病。

特事特辦!抗疫新藥正式進入臨床,已用於270名患者

2013年,吉利德上市重磅口服藥物“索華迪”,可以治癒丙型肝炎,上市第一年銷量就達到百億美金,公司一躍進入全球製藥行業前十。

如今,新型冠狀病毒大敵當前,傳奇能否在瑞德西韋得到複製,也成為中國普通民眾的關切。

畢竟,美國治癒的只是個例,尚不具有普遍性,且瑞德西韋的安全性數據缺乏,治療成效到底如何,有沒有相應副作用,尚需驗證。

按照此前的臨床認知看,類似感冒、病毒感染這樣的“自限性疾病”,藥物往往只是對症下藥,緩解症狀,沒有特效藥。

即便在美國的這宗病例,病情控制是否與瑞德西韋的使用構成直接強因果關係,也是存疑的,不少人對藥物“特效”與否是打問號的。

據羅永慶介紹,吉利德(Gilead)的名字,取自中東一種乳香樹,英文為Balm of Gilead,生長在耶路撒冷,其分泌的乳香有治療作用,公司以此命名代表治癒和成長。

全球化時代,期待Gilead的寓意,也能為戰鬥在抗疫一線的中國人民帶來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