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四川彩照:100年前的“天府之国”生活,人们普遍穿草鞋


1917年,四川资阳烧炭炉子的女子。这是一组1917年拍摄于四川的老照片,展示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面貌。后来,摄影师西德尼·甘博对这些照片进行了手工上色,使其呈现出别样的风情。那些社会场景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仍值得我们记忆,毕竟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

1917年,达州磨面的男子。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土地肥沃,原本应该是衣食丰足的地方。但从这些照片来看,由于军阀混战等因素,百姓生活水平并不高,可能不少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1917年,成都新都县的孝节牌坊。封建时代,失去丈夫的妇女不改嫁,继续留在夫家伺候公婆,数十年如一日,官府就会树立孝节牌坊,旌表这样的妇女。清朝灭亡后,民国仍有立牌坊的行为。其实,这背后都是当事妇女不可言说的辛苦和心酸。

1917年,都江堰一户人家厨房的一角。厨房是人间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也是清末民初那个乱世最让人发愁的地方,很多底层百姓常常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蒸屉、石臼、菜板、面盆……你见过哪些、用过哪些呢?我觉得跟现在农村的厨房差不了太多。

1917年,成都挑油筐的卖油翁。他瘦骨嶙峋,扁担压弯了他的腰,一个典型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就是这样,为了生存挣扎着。

1917年,遂州的索桥。木板稀疏地排列在绳索上,走在上面摇摇晃晃,低头就能看到滚滚激流,难免让人胆战心惊。从此经过的感觉,大概和现在走玻璃栈道一样刺激。

1917年,四川理县,卖草鞋的商贩。从本文所选的照片看出,男人们普遍穿这种简单的草鞋,仅仅是防止磨脚、扎脚而已。在贫穷落后的时代,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我听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经常赤脚,没钱买鞋。

1917年,遂宁,上香烧纸钱的场景。那两位穿孝衣的少年,在祭奠逝去的亲人。

1917年,汶川桃关的老人。他们抽着旱烟,聊着天,很惬意的时刻。右边这位还留着清朝的发型,似乎眷恋着过去的岁月。

1917年,资阳的稻草市场。稻草有着广泛的用途,甚至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比如穷人家用于铺床、用于铺屋顶防漏雨,还能用于喂牲口、造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