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人說清代宮女離開皇宮後,連流浪漢都不願娶她們,是真的嗎?為什麼?

奇異貓191


真實的清朝的宮女沒有電視劇裡那樣美麗反而都是容貌粗野,幹體力活的。

她們一般都是滿人出生,而且宮女都是宮妃挑選,正常來說都會挑比自己丑的宮女留在身邊,也可以說是陪襯自己的美麗。


下面讓尼采君給你們講下清朝的宮女制度,宮女一般在八旗下面的包衣出身的奴才裡面挑選。

前期皇帝還參與遴選,清朝後期皇帝也懶得弄了,多半交給皇后處理,畢竟宮女那麼多人,且地位不高不值得讓皇帝親自挑選。

所以皇后挑選的話,大家懂得,都不會挑選好看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善女工,幹得了體力活。不比男人挑女人只看臉蛋。

當然題目說的誇張了,怎麼流浪漢都不要娶?流浪漢沒錢娶老婆,如果有女人他還不要啊?所以我不認同這個觀點,但是歷史上清朝的宮女並非像電影裡放的那樣美麗動人。


我們在歷史書上也看過清朝宮女的照片,在此我們一定要尊重歷史真相,不要被宮廷劇矇蔽了。

而且宮女的命運也是很悲慘的,沒有古裝劇裡面一言不合就被皇帝給寵信了,也不會被妃子賜給哪個高官。

在順治18年前秀女和宮女是沒有劃分開來的,那時候出生低端的也會有機會被皇帝寵信。

在順治18年後,將秀女和宮女區分開來,意味著宮女就是奴才,作為奴才要想被皇帝寵信是機會渺茫的。

她們的下場好的是提早出宮再婚嫁,不好的就是妃嬪還需要她們(比如貼身宮女)就得變成老姑娘了才能放出宮。

我覺得最可悲的還是那種被皇帝寵信了一次後就沒戲的那種,也沒有懷孕,那得老死在宮裡了。

清朝制度裡面25歲宮女如不得寵便可以出宮,但是能熬到25歲出宮的有幾人?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好好地女子13歲進宮,而這個年紀我們還在玩耍的年齡,他們就得起早摸黑的伺候主子。

搞得不好還要挨板子,這麼小的年紀,打完還沒有藥很多得破傷風死掉了,古代那會一個傷風都要人命,皇帝的兒子都不例外何況是無人關心的宮女呢?


出宮後吧,只能說很難婚配,也沒到流浪漢都不要那麼誇張,大部分是宮女自身因素。她們在宮裡伺候人的日子讓她們無心婚假,因為結婚了又要伺候別人,寧願孤獨終老。

還有一部分宮女由於在宮裡受到了非人的對待已經無法生育,就算結婚也會被夫家休掉。也有一些人選擇了去青樓工作自給自足。


尼采廣寒宮中坐


這個事情,成因複雜,大小問題都有。從幾點羅列說下,主要涉及《宮女談往錄》。


《宮女談往錄》一書曾多次提到宮女嫁人的問題,其中有幾點值得羅列對比:

  • 宮裡的制度規定,到十七八歲時就要出去嫁人。

  • 在明朝,太監和宮女有假為夫妻的行為,被稱為對食、菜戶等等。而清宮中的繡工,則因技藝較好只能長期服役,所以也有與太監相伴的。

  • 原書中記載的何榮兒,是一名侍奉慈禧長達八年的宮女。在18歲時,曾由慈禧指婚,賜給名叫劉祥的太監,是李蓮英的乾兒子,專給光緒剃頭。因不堪婚後生活,何榮兒選擇了回宮。

  • 宮裡相識多年的姐妹,也有嫁人者,但下場並不好。如小娟子,嫁了護軍,常年受苦,最後難產而死。

涉及出宮嫁人的制度,《清稗類鈔》中也有提到(作者徐珂,生卒年1869-1928),即出宮嫁給旗人,或是被轉賣他處,或者與家中斷了聯繫無人理會等等,原文:

出宮而嫁旗下男子或恃之餬口;而轉賣他處,孤苦飄零,絕無加憐者亦有之。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紅娘自配”這一菜餚的典故傳說。所以說在清朝滅亡之前,普通閒漢與宮女的接觸都是個問題,談不上只有“不願娶”的心理。但是在此後,從《宮女談往錄》說到的這幾條來看,清末時的宮女們,首先涉及人們對明代菜戶、對食的認知。所以不願娶,可能含有怕人非議為太監的名聲問題。


再則就是出宮成因。在清代宮女的出宮,並非向上述那樣只有年齡滿了,也有生病、愚笨等原因造成的提前出宮。1907年由清廷主辦的《政治官報》曾多次提到宮女出宮時,內務府查驗“因病出宮”一事(1908年356期,1910年876期、988期)。由此可證宮女出宮涉及傷病殘愚,且應為較高發問題。而清代對宮中事宜又較為保密,於外人來說,自然難以知曉這些宮女是因為什麼緣故出宮。


其三書中提到“小娟子”難產時,也曾說到“戳腳子”,即長達數小時的站立,且身形筆直,這就可能導致“靜脈曲張”,是可能導致難產的,而這也涉及傳統醫學中提到的“血鬱、血瘀”。況且除了這點,腿上如蚯蚓般出現的青藍色血管,也著實有些嚇人。(如圖,今日的相關手術)


又或如纏足問題。當時民間多以纏足為美,至民國時還有纏足比賽。而宮女是旗人,自然不會涉及此類纏足,書中說到:

旗下人雖然是天足,也並不放開了讓腳隨意擴張,用一句簡練的話說——要底平趾斂。就是腳板兒要平,五個腳趾頭要收斂在一起。所以雖不像漢人的纏足,也是從小就要受到約束,用包腳布緊緊地把腳勒住。

這種方法被稱為“刀條兒”,與當時的纏足審美觀自然有著顯著異同。對閒漢們來說,這種即非纏足,又非天足的存在,除了涉及對宮女們地審美觀念、勞動能力的質疑外,更可能會觸及對滿漢通婚的思考,繼而出現牴觸。(注:“滿漢不通婚”清代施行的民族隔離政策,除個別原因,大多會被嚴懲。而1901年12月,慈禧才剛剛解禁這一政策,至民國初期,有時間太短,傳播不廣等原因)。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就是辛亥革命期間出現的“排滿”思潮、革命和主義。1907年楊度在給梁啟超的信中,曾將“排滿革命”稱之為“操術”。而這一時期內出現的各種排滿原由諸說不清,於報刊雜誌中十分多見。在這種環境下,宮女因涉及封建王朝和滿族旗人的雙重身份,自然也會備受冷遇。


那麼這些林林總總的原因,就造成了民間對宮女們的“不願娶”態度。


毅而三思吳六奇


沒有公主的命,得了公主的病——說的就是滿清的宮女們。滿清的宮女,雖然在宮裡面地位不咋地,出了宮,可都是斜著眼睛瞧人的主。為啥呢?滿清宮女,必須是滿人上三旗裡面的良家子。漢家姑娘想要進紫禁城乾點劈材燒火的粗活,那是沒門的。漢家非要入宮怎麼辦?男人可以,找小刀劉切了子孫根,可以試一試——進了宮,至少保你餓不死。

上三旗那個都是京城裡面有身份有地位的主,一般漢家平頭老百姓,人家還真瞧不上。就是宮裡面地位最低的宮女,那生活水平,也是高過一般平頭百姓一大截的,吃慣了宮裡面的香和辣,能跟著流浪漢吃糠咽菜,想都甭想。

為什麼有連流浪漢都不願娶出宮宮女的說法呢?先看看滿清宮女的幾個出路。

正常情況,宮女們到了25-30就該退休了,到了年齡正常出宮。在古代15歲左右的結婚年齡,25-30那就是老姑娘剩女了,找正常的人家很難,只好給人家小老婆或者找個老光棍嫁掉。不過即使老光棍,也不是平常人家。有一段時期,滿漢不通婚,人家嫁個流浪漢,也得是旗人的流浪漢。

還有的一種情況,就是宮裡直接把宮女賜婚給王公大臣,這算是出路比較好的。最差的就是,得了重病或者是被打殘的,這類宮女,正常人家看不上,落魄的旗人流浪漢也不待見,怎麼辦?只能悄悄摸摸找個窮鄉僻壤,有些實在找不著媳婦的老光棍,也顧不上旗人漢家了,就那樣湊活過日子了。

在大清剛剛亡了的時候,遣散一大批宮女,那時候真的是,連流浪漢都不願娶。也不是不願,而是不敢。京城的流浪漢哈喇子都流出來了,怎麼會不願意呢?主要是,那一段時期,滿人人人自危,連滿人都偷偷的改漢姓呢。誰敢收留上三旗的女子,萬一改朝換代秋後算賬,那就是禍害家族的事。

至於,宮女勾搭皇上,鳳凰飛枝頭,那是百年一遇的事,就不用想了。


爾朱少帥


假的。

清朝的宮女都是通過內務府選秀的途徑入宮,“凡內府佐領下,內管領下女子,年至十三歲,該佐領、管領造冊送會計司呈堂會奏,交總管太監請旨閱看”。內府三旗的包衣女子們入宮時大概13歲左右。

宮女們被分配到各宮服侍主子們。例如,皇太后宮中設宮女12名,皇后宮額定10名,皇貴妃位下有8名,貴妃位下8名,妃位下6名,嬪位下6名,貴人位下4名,常在位下3名,答應位下2名等等。

這些宮女加起來共有幾百人左右。根據檔案統計,乾隆二十六年(1726),各處官女子177-193人,家下女子32-54人,使女24-32人,嬤嬤31-32人,媽媽裡27-29人,姥姥4人,看燈火媽媽裡6人,兆祥所媽媽裡20人。

宮女最終的命運有很多種。有一些容貌美麗的女子,就被皇帝看中,進而提拔成為內廷主位。例如,咸豐九年(1859)四月十一日,敬事房傳旨:長春宮官女子海棠春封為禧貴人,次序在吉貴人之次。

當然,更多的宮女其實是服役年滿後出宮。雍正元年(1723)規定,“宮女年至二十五歲,令其出宮”。凡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位下的宮女,都會受到主子們的賞賜;貴人以下位的宮女,進宮時間達15年以上者,賞銀30兩,10-15年者賞賜20兩,10年以內者賞賜10兩。

最後,這些年滿即將出宮的宮女在婚姻市場上也是搶手的對象,甚至有一些八旗官員請求皇帝賜婚。如上面這張表格所示:雍正十一年九月十八日,一位名叫七十的蒙古鑲白旗佐領,請求賜婚某位23歲的宮女,這名宮女是原任員外郎佟保的女兒。


HuiNanHistory


清代的宮女離開了皇宮就沒有人願意娶了,其實是有歷史依據的。史書上記載過,宮女離開了皇宮之後,就嫁給了旗人,或者有些沒有能嫁出去的,就會被賣掉,或者想要重新聯繫家人的,也聯繫不上,宮女進宮多年,家中早就斷了聯繫,所以一般如果沒有指婚的宮女出宮的境況其實非常慘淡。

在清朝時期宮女是通過選秀的,順治帝時期改為每年選一次,選中了就會被記下姓名,如果選中之時女孩出嫁了,就屬於抗旨,罪名的很重,一般不會出現這樣的事。

尤其是在朝代更替時,宮女的命運可以說是極為悲慘的。歷史上金滅宋,宮女的血淚可以說達到鼎盛。可大清朝滅亡的時候,宮女的結局還不算糟糕,至少命還在手裡。

這皇宮裡的宮女雖然沒有妃子好看,但好歹也是經過挑選的,至少家世清白、長相端正,為何出宮之後行情這麼差呢?

在宮裡不比在外面不僅勞作辛苦還有時會因為做錯事情而受到責罰,宮裡有許許多多虐待人的刑罰,所以有許多宮女到了年紀身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更有甚者不能生孩子。

很多宮女在進入了後宮之中的時候,很長時間都會和家裡斷了聯繫,而這種時候家裡人在那裡大部分也都不知道了。所以其實如果沒有被指婚就出宮的宮女,實際上自己的一生還是十分悲慘的,有可能就找不到可嫁之人,或者說是被別人賣掉。

宮女們在宮裡本身就是服侍皇帝,本身這就是她們的專業,很是熟練,很多宮女就去大官人家裡當僕人,端茶倒水,日子肯定也不好過,也有的宮女在當僕人時被哪家官人看中了當別人的小妾,這算很好的結局了。


蘭草地


文|歷史農夫子

現代社會講究男女平等,熟不知在清朝,女性的地位尤其是宮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

清代宮女大多是十四五歲進宮,姿色出眾的如果能夠被皇帝看中並臨幸,那便能飛上枝頭做鳳凰,擺脫皇宮僕役的低下身份。

被皇上臨幸的宮女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但這也只是相對而言,其實這些宮女的上升突進也是比較艱難,需要從家人子、答應、常在一步步升上去,其中艱難可想而知。

這些幸運的宮女自然是極少數人,大多數沒有被皇帝看中的宮女到了25歲左右都會離開皇宮。

清代離開皇宮的宮女們的生活大都是兩種,一種是窮困潦倒,一種是積攢了一些積蓄而能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但不論出宮後的宮女們生活條件如何,她們的婚姻生活都很不幸,難以向普通女性那樣婚姻嫁娶,甚至連市井流浪漢都不願迎娶。

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宮女們不願卑躬屈膝地下嫁,因為能進宮的宮女大都是接受過良好禮節教育。她們舉止得體優雅、見過大世面,普通市井百姓既不願意娶比自己更加有眼界、有能耐的宮女,而她們自然也不甘願嫁給市井流浪漢,而有錢有勢的權貴也不想娶這些曾經的“皇帝的女人”。

二是出宮後的宮女們大多無法生育,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宮女入宮之後便失去自由,衣食住所都比較簡陋,長期的宮廷生活加之年老,生育能力大大降低。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中國,這是萬分嚴重的事情。

所以說這些離開皇宮的宮女們的確命苦。


歷史農夫子


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

其實我們設身處境的想想,清代宮女出宮應該是富貴人家夢寐以求的媳婦對象。

清朝人都結婚早,少女進宮也就是十三、四歲的年齡。(相當於現在的初中生)。進宮前必須要體檢,身材要好(皇帝、皇后、王公大臣們不可能允許一個醜八怪每天在自己身邊晃悠)、要懂禮儀(在進宮工作前會培訓禮儀知識)、舉止端莊、要懂知識(至少能順利溝通交流和懂一些文化、應該是會培訓一些文化知識、而在清朝底層人們不要說女子、就是男子百分之九十都是文盲);懂針線(那時懂針線、能縫補、是女人必會的一個手藝);見識廣(在宮內工作中需要接觸很多人);身體完整是處子之身(在宮裡只有皇帝和太監、想破處卻找不到對象來實施任務);能勤勞會幹活(如不會幹活在宮裡也工作不下去)、能體貼懂溫柔。



在宮中工作個三、五年就能放出一批宮女出來,這些宮女能在宮裡呆了幾年,出來後正是風華正茂、有學知、懂禮儀、感情清白,不要說放在清朝、就是放在今天,哪一豪門大戶、官家貴族人家不喜歡尋找去當媳婦對象呢?

選宮女就是選秀女,極好的秀女給皇帝培養預留著當貴人、稍好的是給皇室皇子、王爺、貝勒的留著當福晉、其她的留在宮中當差,三、五年放出宮、又重新選一批進宮。


由此可見那時候的宮女相比今天的重點大學畢業女生、無論在身體健康、修養、學識、禮儀上都強多了。

可以理解為清朝宮女進宮工作就相當於今天的女子進入了女子大學,放出宮就相當於今天的女子從高等大學畢業。是個全能人才了。


從宮中出來的宮女、少了嬌氣、多了貴氣、長了見識、增長了能力,這樣的女子將來知道相夫教子、主持管理家庭、教育後人。

而且她們都是感情和政治面貌清白。並且是標準的根紅苗正、個個都是貌美如花,難道這樣的宮女你家裡人不喜歡麼?


武夷山獨行俠


清代宮女離開皇宮後,流浪漢不娶她們,這種現象是真的,但不應該說是“不願娶”,應該說是“娶不了”。

▲清代宮女圖


為什麼這麼說呢?

1.先來了解下清代的宮女

清代的宮女可不是誰想做就做的。清代宮女只在內務府各佐領所屬的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包衣任職佐領、管領以下家庭的女兒中選取。漢人家庭的女兒是沒辦法進宮做宮女的。

▲清代宮女圖


宮女進宮的年齡在13-15歲左右,大多數在宮中會做10年左右。清代的宮女如果運氣好,皇帝那一天看上並且寵幸後,做了妃子這些,那就相當於工作轉正了,從奴才搖身一變成了主子。能得到這樣殊榮的宮女就不用再在宮中受苦了,說不定還能惠及孃家人,這也是大多數家庭將女兒送去做宮女一個原因。

但大多數的宮女沒有這麼好運,10年還沒轉正(被皇帝看上),就會被准許出宮婚配。古代女子在13-15歲左右時就會婚配,宮女們出宮時已算是老處女了,要想找個人家其實是很難的。

2.出宮的宮女雖然不好出嫁,但流浪漢想娶也娶不了

▲清代宮女圖


我們先要明白,清朝時的流浪漢可不會是滿族人。滿族的八旗子弟(男子)都是吃皇糧的,待遇可是比漢人要好很多。就算是清朝後期一些八旗家族衰落了,但也不至於淪落到流浪的地步。就像老舍先生的《茶館》裡的常四爺和松二爺,沒有謀生能力,卻依然能每天泡在茶館中。

這樣說來,流浪漢不是旗人,是漢人。根據清朝的規定,漢人是不能娶旗人女子為妻的。漢人的流浪漢就算是想娶出宮的宮女,他也娶不了啊。說什麼不願娶,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罷了。都淪落到流浪的地步了,有個女人能嫁就不錯了,還談什麼不原娶。

▲陪在主子身後的清代宮女圖


總結一下:出宮的宮女都是旗人的女兒,因為清朝的旗人高漢人一等,朝廷禁止滿漢通婚,漢族人沒辦法娶得到旗人的女子,更別說流浪漢了。

不過,出宮的宮女還是比較苦的,在宮裡小心翼翼的侍候皇帝的女人們,時常被欺壓。高強度的工作也落下了一身的病根,大多數的旗人家庭其實也不太願意娶她們的。所以說,這些出宮的宮女還是很值得同情的,你說是不是?


摯守靜篤


有人說清代宮女離開皇宮後,連流浪漢都不願娶她們,這是假的。完全是我們現代人想象出來的。

我國長達2000年的封建時代,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富人權貴階層,三妻四妾丫鬟一大堆,窮人,討老婆都難,更別提流浪漢了,流浪漢不是不願意討老婆,而是說,這個想法太奢侈了。

而且,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事實上,窮人,已經逐漸消失了,如今的我們,那全是富人的後代啊,至少是小康之家的後代。因為,窮人,生活不起,娶不起老婆,更別談養得起後代了。

宮女十三四歲進宮,在二十歲以後,如果沒有晉升(比如,被皇帝和他的妃子們看上,或者被提升為宮內女官),就會被給一筆安家費(往往是幾十兩到幾百兩銀子,這些爭子,足夠宮女安生的過完下半生了),送出宮去,回到宮女娘家。

這些被送出宮的宮女,由於長期宮廷生活,自然養成的氣質,有較豐厚嫁妝(幾十到幾百兩銀子,在封建時代,是大錢,普通做工的,一個月,就是半錢(0.05兩銀子),一年才0.6兩銀子。再加上,本身姿色也很不錯;所以,是大家爭搶要娶回家的。

但為什麼,有問主這種奇怪的疑問呢,原因有兩個:第一,古時女子多在12-15歲出嫁,20歲,絕對是超大齡剩女了;第二,宮裡出來的女子,心氣兒高,多有嫁到普通人家後,不得善終的。

因此,才有這種疑慮。但從大數據上來分析,宮裡出來的宮女,還是非常搶手的。


董江波


不知題主這個問題是如何而來,基本上屬於無稽之談。

清代宮女來源於八旗選秀,八旗是清代滿族所謂一種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有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八旗,凡是滿族成員都隸屬各旗。這是滿洲八旗,後來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成員,統稱為旗人,也就是今天的滿族。

清宮選秀有兩種,一是旗人官員之女。這些人地位高,選入宮中後可備嬪妃之選,也可能被指婚宗室或者朝廷重臣子弟,由戶部負責選撥;二是八旗包衣之女。這些人家庭出身一般,父親職務很低或者就是普通的旗兵,所以選入宮中後一般就是當宮女,在宮中侍候主子或者做些雜活,選撥宮女由內務府負責。

這些普通旗人女子之所以願意進宮當宮女,原因很多,但大體上有二:

一是掙些銀兩養家。

旗人一出生就有一份錢糧,但數額不高,朝廷又不許旗人從事其他職業,所以他們的生活非常拮据。如果家裡女子進宮當了宮女,除了領一份俸祿外,節日還能有些賞錢,這樣就能緩解家庭的困難;

二是圖個好名聲,宮裡調教出來的,日後找個好婆家。

清宮裡的小宮女和姑姑(中)在一起

清宮對宮女要求很嚴格,有專門的姑姑(老宮女)負責教習她們禮儀、針線和各種規矩,宮女十三四歲進宮,在宮裡幹四五年後,一般會出宮成親。旗人對宮裡調教出來的女孩非常喜愛,她們一般都能找個好婆家。運氣好的,被主子指配給宮裡的御前侍衛,這些侍衛都是宗室貴族出身,如果有人提拔,放出去不幾年就會做到方面大員。這時,當年的小宮女就變成了誥命夫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