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不少書友問,目前沒有拜師,也沒有報培訓班,這樣可以自學書法嗎?答案是:自學書法不是不可以,而是需要更加慎重。因為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自學數十年,仍舊一手“老幹部體”、“我字體”,甚至“病入膏肓”、“惡習入髓”。今天,我們藉助本文,全面、統一地回覆給大家關於自學書法的問題。

一、勿亂寫,書法理論是核心指導

學書大致可以分為理論學習和實踐(臨習)學習兩個方面。我們知道,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或提煉出來的。正確的理論往往揭示著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正確的書法理論是成功書法學習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每個致力於學書的人都應該掌握這一“認識論”和“方法論”。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所謂書法理論,從另一個角度說,實是前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不學前人經驗,就有可能事倍功半;不吸取前人教訓,就有可能重蹈失敗舊轍。所以善於學書的人,決不盲目實踐,必然要以理論為指導,以前賢經驗和教訓為借鑑,努力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走的光明大道,從而提高效率,減少失敗,簡化和優化學習過程。


理論是自學者的“老師”,尋找正確的理論是尋找“優秀的老師”。有了“老師”並不等於一定有勝利的保證,只有有了“優秀的老師”才有成功的把握。所以,我們還要善於區別哪是可取的“正確理論”,哪是不可取的“錯誤理論”,決不能夠掉以輕心。


二、勿走偏門,臨帖是唯一捷徑

臨帖是學書之路的起點,是書法入門的捷徑。歷代書家都很重視臨帖。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王鐸說:“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也。”宋曹說:“必以古人為法,而後能悟生於古法之外也。古人法帖多為歷史篩選留下的書法範本,記錄著前人用筆、結體、佈局(章法)等法則和藝術思想以及藝術表達的成功經驗。通過對它的心追手摹,減少自己的摸索和彎路,最直接地最快地找到書法藝術的真諦和奧秘。臨帖實是入門的一條捷徑。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三、勿虛空,實用是大前提

書法,具有鮮明的藝術性和廣泛的使用性。只要漢字和漢語存在,它就無法成為獨立於之外的純觀賞的藝術。自古以來的書法作品,都是寫漢字和寫文辭的。這種以漢字為造型之象和以文辭為書寫內容的藝術,原本是以漢字實用為第一功用的,或說是以漢字實用為前提的。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這就說明,對待書法不能僅僅考慮藝術欣賞的一面,還要兼顧到漢字實用的一面。學習書法要老老實實地寫漢字,既要把漢字寫正確,又要將語言寫通順(當然還有更高的要求),起碼要讓人家認清和看懂,因為這是藝術語言與藝術表達的基礎。


況且,我們學習書法藝術,並非一定要去當個藝術家。更多的目的是要學好和用好中國的漢字,提高對漢字的藝術書寫能力和藝術鑑賞能力,從而優化和改善對漢字的日常使用效果。


四、楷書入門最靠譜

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隸、篆種類多樣,從何入手最為合適呢?歷來書家(書論家)各持言辭,認識不一。我以為,相對而言,楷書是基礎,從楷書入手更為妥帖:


1、初學書法,應先重規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確軌道。


楷書八法(橫、豎、撇、捺、點、鉤、挑、折)齊備,最為嚴格,以此繩之,可算嚴師嚴教,定能精進。楷書筆勢穩健,如慢動作,一招一式,皆完整到位,規範有致。其點畫和結構,非常精細,最能訓練基本功夫,最能培養不浮不躁的心境。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2、初學書法,應遵次序,先靜後動,方能提高效益。


楷如立,氣象穩靜。行如行,草如跑,氣象飛動。學過楷書,再學行書和草書,正是先靜後動,符合操作程序,更加方便轉換。所以宋朝蘇東坡很有哲理地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足道也。”唐人張敬玄甚至義正詞嚴地說:“初學書,先學真書,此不失節也。若不先學真書,便學縱體,為宗主後,卻學真體,難成矣!”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3、初學書法,應從方便之處入手,方能早見成果。


楷書是最後定型的字體,是今天我們使用最廣和最普及的字體。我們對它的面目更感到熟悉可近,從此入手,比起從篆、隸、草(行)入手,減少了識辨方面的困難。而且學了馬上益於日常實用,又多了一項成果,何樂而不為呢?


五、筆法是關鍵

“筆法是寫字點畫用筆的方法”(沈尹默《論書論》)。“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趙孟 《蘭亭十三跋》)。“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康有為《廣藝舟雙揖》)。對於筆法,古人都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極大的重視,因為它是書寫的關鍵。寫字因用筆不同,或稱刷字,或謂填字,或叫塗鴨……,其效果大徑相庭。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筆法,在運用過程中,表現為提、按、絞、翻或使、轉、緩、疾等等,而在寫出的筆跡(墨跡)上,則表現為輕、重、圓、方或連、斷、潤、躁等等。這正是藝術風格的展現處,正是藝術語言的深邃處,差之毫釐,則異之千里。筆法的精湛、豐富和複雜,最不容忽視,也很費功夫。掌握了各種筆勢的寫法,點畫才更富變化,書寫才更加生動。若能運用自如,出手入化,可以說就掌握了書法的關鍵。


六、學富是階梯

學書成就的高下,僅靠書法技法理論和臨帖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多方面的知識修養和藝術修養。如歷史的沿革、文字學知識、碑和帖的問題、刻石的問題、墨跡及其真偽的問題,歷代書家的問題,還有文學、美學、哲學、品德修養、揖讓進退、甚至姊妹藝術的問題等等,都要儘可能多地去學習、研究和掌握,才能豐富書家頭腦的寶庫。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七、勤苦是通途

書法實踐必須強調足夠的量。也就是要下足夠的功夫,“功夫不至無以極其致”(吳玉如)。


學習書法是件苦差事,沒有吃苦精神,沒有耐久的恆心,是不會有成績的。古人早就有經驗和體會,米芾說:“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蘇軾說:“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


書法勿自學,除非你已理清這8點


看來,勤奮與刻苦習書是掌握和運用書法技巧的通途。天天使用毛筆工具的古人尚不敢懈怠,何況我們呢?

八、悟化是自立

學書要求學象古帖,學好傳統,不是最終目的。僅僅是為了以古法為則,以古人為鑑,優化我們的學習過程。要真正做到熔鑄古人,自立門戶,就必須活學活用。通過對古帖的臨習,通過對點畫、結構的研究,學到筆法技巧,學到精神意度,學到審美思想,悟出其中道理,找到適合消化吸收的營養充實自己。我們須知,“悟化”是出帖和著我的重要環節,是自立的重要標誌。不能“悟化”,就不能熔鑄,就不能出新,視為死學。


需要提醒的是,“悟”和“化”,不能著急,不能刻意,應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理清了上面八條思路,或者你早已明白並執行了上述8點,方可自學書法。否則,就真的在自殺書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