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子說人性本善。孟子說人性不善不惡。苟子說人性即惡。你們認為哪個說的準確?為什麼?

踏劍尋雪


孔子是對的,荀子和孟子都有偏頗的地方,首先要指正題主一個錯誤,孔子認為的是人性不善不惡,孟子認為的人性本善,荀子認為的人性本惡。

在《論語》中孔子指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意思就是在最初的時候,人們的本性是相似的,只是後天的學習導致相差很遠。他既沒有說人性是惡,還是人性是善。


但是儒家後來出現了兩個驚才絕豔的人人物,一個是孟子,一個是荀子。雖然兩個人都出自儒家,但是在讀到孔子這句:“性相近,習相遠也”。他們分別從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出發,得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

人們常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個成語來形容孟子和荀子再恰當不過。雖然他們的觀點針鋒相對,但是他們都認同人性是變得,是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的。既然很多人對孟子的性善論不屑一顧,在現在也廣受批評,那我們就先說說荀子的性惡論。

一個“離經叛道”的儒者

以普通儒家眼光來看,荀子是離經叛道的,他從性惡論出發教出了兩個最傑出的弟子韓非和李斯,但是他們卻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在《性惡》開篇第一句就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認為天生就是趨利避害,天生就是好逸惡勞,人天生就是爭權奪利,只有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才能引導他變好。所以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然而他這個觀點影響了李斯和韓非,韓非把性惡的觀點推向了極致。荀子希望了是通過教化引導來改變人性,韓非對人性改不改變沒有興趣,只要用法令強制你改變就行了。韓非主張:“治民者,禁奸於未萌”,奸惡之事在沒有萌發的時候就禁止了它。

韓非集合了法家的勢派,術派,法派集三家之大承,以荀子的性惡論為出發點,把法家的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後世稱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貌似正統的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認為人性就像水性一樣,最初都是向善的,如果水突然向上了,那一定是有什麼影響了它。就像人性一樣,如果某人變得不善了,那一定是被什麼所影響了。所以孟子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舉例說道,即便再惡的人也有惻隱之心,有是非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這些都是向善之心。這些都是人們所固有的,並不是誰強加給你的。


孟子指出,你之所以迷失了本心,那是由於你沒有思考追求罷了。私慾和向善之心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的時候,就要做出選擇。孟子告誡我們選擇的時候,不要被私慾所迷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所以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性是可以隨著環境而改變的,是可以引導的。就像戰爭可以把一個老實木訥的農夫,變成一個屠夫。

但是無論是任何時候,沒有一個統治者敢公開說自己治下的人,本性是壞的,所以荀子的性惡論註定成不了主流。

在私下裡,又沒有人認為自己治下的人本性是善良的,所以統治就是要用嚴刑峻法。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在表面上尊孟私下裡學荀。

事實上,人性本來就有向善之心,也有私慾(未必全是惡,但是危害到別人的利益就是惡),之所以表現有所不同,是後天的教育和環境影響所造成的。


漁耕樵讀


所謂的人性善惡論,本是爭論人之初是利己主義的,還是利他主義的。但是世人卻糊里糊塗地把利己理解成利己主義,把利他理解成利他主義,這就使得人性善惡論的前提就錯了,才使得原本簡單的問題變成了千百年來被爭論不斷的哲學問題。

首先利己和利己主義不是一回事。利己其實是每個人的生物本能,人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是以讓自己更開心、更舒適、感覺更好為動機的,比如喝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中國的古人之所以無數次辯論人之初是善還是惡的問題卻無果,其實就是因為弄錯了這個前提,那就是用一個社會人道德的概念去定義一個人類純粹生物性的階段是毫無意義的。

事實上,正是利己的生物性才保證了各種生物能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生存下來,絕對正確,無關道德。

記得當時很多人提出了很多反例,比如為何有人要選擇最痛苦自殺?我的答案是因為生不如死,對他來說活著比死去更痛苦;再比如,為何人明知道吸毒是不好的,但還是要吸毒呢?我的答案是他認為吸毒不好不能吸的時候往往都是他吸完滿足的時候。當毒癮發作的時候,他的真實內心是先吸完這一口再說,所以他就去吸了,因為不吸還不如死了呢;再比如,為啥泰坦尼克號的男豬腳要無私地把生的機會給女豬腳呢?一樣道理,因為男豬腳會覺得這樣做才能對得起他偉大的愛,死了都比獨活開心;再比如那個終極問題,父母對子女總是無私的吧。抱歉,本質上也是出於讓自己感覺更好的動機。你看,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吃吧,看你吃是我最開心的事情。對不對?

那麼,為什麼我們又要以道德的名義來批判利己主義呢?大家都知道,從單個生物的角度來說,人是很脆弱的,即便將利己的本能發揮到極致也好不到哪裡去。之所以能奇蹟般的存活下來,還活的挺滋潤,就是因為人發現了集體協作的好處,於是社會的概念也就出現了。那麼社會中的人如何和諧相處,並且在和諧相處的前提下還能保證利己效果的最大化呢?在實踐中,人們發現你要幫助別人,別人才能來幫助你,每個人都為集體付出,集體中的每個人才能過的更好,於是道德出現了,而集體意識更是道德中最重要的根基。後來,以道德底線為根本的法律制度也出現了,於是,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

在文明時代,人們都知道利己主義往往存在於道德缺失者身上,表現出來就是隻為自己,不考慮他人和集體,最終集體的損害又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所以,利己沒有錯,但利己主義卻是錯誤的,是應該被批判的。而很多人正是分不清這兩者的界限,理所應當地做著利己主義的事情而不自知。

為啥要捋清利己與道德、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為了正三觀吶!用大學生來舉個栗子:讓你去開會,你說NO,因為你覺得不開會更舒服;讓你去開會,不去扣學分,你肯定會去,因為你覺得去的話會讓你享受到不被扣學分的快樂,扣學分會比去開會更痛苦;讓你去開會,去的人每人發一個大紅包,你跑的比兔子還快地開心的去了。為啥你的想法會完全不同,就是因為你對開會這件事的認識變了,因此動機也就變了。

沒明白?再舉個口感更好的栗子:就像是捉對打牌,在自己的牌不好的時候,你寧願把自己的牌給打爛都要送對門先走,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你倆是一個集體,他先把牌打完,你倆就都贏了,這個時候利他、利集體就是最大的利自己。而很多人正是意識不到他們對集體利益的破壞會對自己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所以最終變成了利己主義的簇擁。如果他們意識到道德滑坡的結果可能是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也不會得到大家的幫助,或者當他們認識到利他、利集體才是真正的利己的時候,我相信他們的三觀才會發生變化,利己的動機也會發生變化,行為也會發生變化!

那麼為啥現在很多人三觀不正呢?老張覺得這還是社會的責任,是教育的責任。我們對學生進行道德的教育總是太過於虛化、泛化和口號化,卻很少跟學生解釋為啥我們要有道德,為啥這樣做是道德的,為啥道德是重要的,為啥個人和集體是一體的。我們教了太多的概念,卻很少教他們知識;我們只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卻很少告訴他們為什麼是對的。所以最後就是知道卻不懂得,因為不懂所以懷疑,因為懷疑所以不相信,所以整個社會道德滑坡,私慾氾濫。這個時候僅僅去怪個體,其實對個體也是不公平的。

三觀正了,利己也不怕,因為利己的行為即便不是以利他利集體為動機的,至少也不會傷他傷集體。就寫這麼多吧。時代會變,社會會變,道德的評判標準也會變,但是我堅信有一條永遠都不會變,那就是做人做事都應該以不傷害他人為底線,否則就是錯的,不商量!



炎師心語


人性是善是惡,或者無善無惡,其實是不重要的。古代聖賢提出這些觀點,並不是基於對人的科學研究,而是為自己的理論(治國平天下方案)提供服務的。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性都差不多,後天的習性卻差距很大。為了統一,為了規範,為了社會長治久安,孔子提出了“仁”這一主張。不分三六九等,天下臣民,統一懷一顆“仁”心,統一向“仁”發展,那麼天下歸仁,自然就是太平盛世。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性都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若想人心歸附,一統天下,只須君主樹立榜樣,為萬民之模範,引導人民向善。這樣堅持下去,歸附的人民越來越多,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長此以往,必然天下一統。

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人性本身是惡的,不好的,那些善都是人為的。因為人性惡,所以人民需要教化,需要禮來規範,需要法來強制,如此人民自然向善,合乎規矩的為人做事,不敢做惡,天下人由此可以勁往一處使,由此可以無往而不勝,由此可以長治久安。

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性的本體是天理,天理無善無惡,有善有惡是人腦瓜子轉動的結果,這些善惡,人的良知都能分辨,都能知道,人只須照著自己的良知去做就行,堅持善的,去除惡的,這就是一切學問的根本。

所以,人性是善是惡,或者無善無惡,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能夠向善,做善事,這才是結果,是目標。

不管通過自我的意志力,還是教化和禮儀,或者法律強制規定,只要向善,那聖賢的話就沒白說,聖賢的目的也便實現了。





龍易國學


孔子,孟子,苟子,都是文學方面的大家,說出來的話都有一定的道理。

只是各自對人類觀察的角度不同,才有不同的結論,談不上誰對誰錯。

孔子說,人性本善,三字經裡也有,人之初,性本善。

不難看出,他是從人之初的角度來看的。什麼是人之初?個人認為就是從新生兒到在沒有善惡之分的這個年齡段。

如果僅以此定性人性,那麼人性本善,肯定是錯不了的。

孟子說人性不善不惡,他應該是站在善惡兩者的角度,來定性人類的善惡觀的。

簡單說,就是善有善的觀點,惡有惡的理由。人的善惡由生活環境,國家形式,教育環境等等,才有後來的有人向善,有人向惡。

苟子說人性本惡,個人認為他的境界最高。是站在生物鏈上,或者說食物鏈上來定性人性的。

作為食物鏈,人類肯定是站在最頂端。什麼都吃,什麼都殺,人性本惡否?

反過來說,為了善惡,啥都不吃,人會活否?



用戶4926524205


荀子說的人性即惡是準確客觀的,但凡食肉動物、包括人類的本性都是即惡的。人性的善良是後天形成的,是必須從小接受主流道德的教化才能棄惡從善的。因此,荀子的觀點應受到重視、它對國民道德觀的樹立、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指導意義。





金絲鳥


人生道路自己走

長於淮南是甜桔,長於淮北是苦桎,後天成長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影響很大,人剛生下來是赤子,如似一張白紙,後天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因素,在紙上繪畫著種種圖畫,美的,善的,智慧的,當然也有假的,醜的,惡的。這一些人生底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生底色,影響著人生的大概走向。

但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某種環境下,會發生變化,甚至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也是常有的事。幡然醒悟,立地成佛,重新做人等,就是這種情況。所以文革中“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是荒謬的。革命戰爭年代,多少出身於封建家庭,官僚世家的子女,成為堅定的革命者,甚至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領袖。而一些出身工農家庭的,也有成為反動統治階級的走狗,鷹犬,劊子手。

同樣的家庭和環境,也會出不同的人,即使是雙胞胎兄弟姐妹,也會走不同的路,有不同的人生,人的複雜性就在這裡。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性格脾性,行為習慣,遺傳因素影響大,當然也可改變,在某種因素下,似變了一個人,性格脾氣都有很大改變也有,原來暴燥的變成細緻了,原來軟弱的變得剛強了,等等,當然反向變的也有。

所以說,人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但主要是後天環境因素影響,是先天和後天因素的合金。孔子的性本善,孟子的性本惡,荀子的無善惡,都有片面性,不能很正確的解釋人性本質問題,只有唯物主義的先天和後天合金說,才是科學的人性說。

人生的道路自己走,在人生這張白紙上,描紅還是描黑,是畫最美的圖畫,還是噴灑汙泥濁色,全由自己決定。











海島水仙










淘金謀士


我認為人性本善這一說法比較準確。儘管“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不可能從辯證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來概括,存在著一定的歷史侷限性;亦不管當時提出這一思想觀點是出於何種動機和目的。但是它所倡導的人類向善、向美、崇尚真誠和博愛的境界,是值得肯定的。

“人之初,性本善”。眾所周知,一個剛出生的小孩本性是善良的,小孩高興了、舒服了就笑,不滿意、不舒服就哭鬧,非常的天真可愛、善良單純。小孩的成長需要大人物質的哺育和精神的教誨。開始學說話接觸的都是大人教的善良、親切、美好的語言。“性相近,習相遠”,每個孩子逐漸長大後,他們的本性也是差不多的,後來由於各自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不同和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彼此的習性、人品才形成差別。這一觀點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即存在決定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每個人的社會存在不同決定了他的思想意識的不同,也使每個人的生活習性和品質就有很大的差異。

《三字經》是一本古代啟蒙讀物,也是前輩留下的精神財富。雖然有的地方有宣傳封建倫理道德的傾向,但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觀點是具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到現在仍有參考、借鑑作用!


LaoGu159064678


按照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中的總結。我們心中同時有善、惡和無記,一共三樣種子。無記的意思就是非善也非惡的那種,比如搖頭、走路這些,說不上善惡。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的說法,比較周全啊?

我們在非善即惡這個坑裡掙扎好幾千年了,該站高點,換換眼界啦!





鼻菸客


人性:孔子、荀子、孟子是指人的與生俱來的天然屬性(人性)是否善惡。他們所認為非善即惡,或非善非惡是不正確的。人性本無善、惡之分,何來的非善非惡呢?人性的好惡均為環境使然。好的環境(關鍵是教育和法制的作用)使人向善,而惡的環境必然使人向惡。試想下,如果偷、砸、搶、詐、騙,貪汙受賄奸不能受到應有懲罰,肯定就會有第二個效仿。隨之有第三、第四至全部人員跟上,最終倒至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現象。只有在合理的制度和道德教化下,人性才會向善。所謂天然的非善即惡,或不善不惡是根本不存在。

就跟人的思維,是物質世界在大腦中反映,物質的發展變化,自然在大腦思維中就會產生相映變化。如果沒有物質,大腦就不會有反映,思維就更不會存在。所以,善與惡是由外部因素決定的,而非先天具有。孔子、孟子、荀子有關人性的論述缺乏依據是荒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