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元朝除了紙幣印的多,供養錢也造了不少——拜的佛多也不一定管用

元朝鑄錢有一個獨特現象,即多數年號鑄幣錢並非主要的行用錢,而是多為供養錢。所謂供養錢,即寺觀裡專用於信徒供奉的香火錢,也稱"供佛錢""廟宇錢"。

此類錢一般製作粗疏,形體偏小(比平錢還小),銅色以深紅及淺紅者居多,供養錢也有偏黃色,不作為主要貨幣參與社會流通,所以鑄幣量有限,傳世也不多見。目前泉界公認最早的供養錢為北宋"淳化通寶"金質背雙佛錢,該錢為宋太宗專供五臺山禮佛之用。據說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靈率軍收復山西時,有佔ト者進言,"有菩薩保佑,五月初五,不戰可勝"。果不其然,在端午節這天,宋軍兵馬未動,北漢政權宣佈降宋,從此結東了五代十國分裂的局面。

太宗皇帝驚歎是"五臺山佛祖顯靈"了,遂從左藏庫提起千萬錢,用作修建五臺山太平興國寺等十座寺廟。後有民間傳說,"千枚金幣埋塔下,於情於理香火中",此話在1988年春得到了驗證。據當時的報道稱:河北保定平山縣民工在山西五臺山3600米高的中臺翠若峰重修珠光寶塔時,在塔基下出土了1340枚"淳化通寶"金質供養錢(史料記載為2035枚,因出土時遭哄搶,後大部被追回,仍流失695枚)而震驚世界,如有幸者,或許還可以在民間能得到此錢一枚。

元朝除了紙幣印的多,供養錢也造了不少——拜的佛多也不一定管用

元代錢幣

在歷史上,以元代供養錢居多。這是因為蒙古族大多有信教傳統,早期信奉薩滿教,後來由於西疲喇嘛教寧瑪派首先在蒙古族統治階級內傳播發展,並在元世祖的倡導下得到空前光大,到清末時期,內蒙古的喇嘛教寺廟約有上千座,故內蒙古素有"殿宇雄偉,比擬佛國"之稱。由於宗教有教化寓民之功,尤受元朝廷尊尚,也為供養錢在元朝盛極提供了條件。元代供養錢與紀念錢相比,明顯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它可依錢的大小與市場上流通的銅錢折算兼行,按市值交易也行用無阻。

元朝供養錢最初為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開鑄"中統元寶"供養錢,以後歷代,綿延不息。僅年號錢而言,成宗元貞年鑄"元貞通寶"供養錢;大德年鑄"大徳通寶""大德元寶"和"大德元年"供養錢;武宗至大三年至四年鑄"至大元寶"供養錢、至大三年鑄"大元元寶""大元之寶"供養錢;仁宗皇慶年間鑄"皇慶元寶"供養錢、延祐年間鑄"延祐元寶"。

"延祐通寶""延祐貞寶"和"延祐三年"供養錢;英宗至治年間(公元1321年一1323年)鑄"至治元寶""至治通寶"供養錢: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年-1327年)鑄"泰定元寶""泰定通寶"以及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鑄"致和元寶"供養錢:文宗天曆年(公元1328年一1329年)鑄"天曆元寶"和至順年間(公元1330-1332年)鑄"至順元寶""至順通寶"供養錢;寧宗(公元1332年)至順三年鑄"至順壬申"背太乙、背護聖供養錢;順帝元統年間(公元1333-1334年)鑄"元統元寶"及至元年間鑄"至元通寶""至元元寶""至元戊寅",至正年鑄"穆清銅寶"背"至正"供養錢等。非年號錢有"道經師寶""承華普慶"等供養錢,真可謂琳琅滿目,異彩紛呈。

元朝除了紙幣印的多,供養錢也造了不少——拜的佛多也不一定管用

元代錢幣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人認為短命皇帝寧宗在位還不到一年,未鑄錢,上面又怎麼出現了寧宗至順三年,而且有鑄錢,這是否與歷史史實不符呢?據我個人分析,文宗"至順"年號僅用了三年,便於至順三年八月去逝,文宗臨終前為了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下詔讓明宗之子懿璘質班繼承皇位。當年十月,懿璘質班即位,年號延用"至順"未改,是為寧宗,可惜寧宗在位僅43天就患絕症死去了,享年7歲。似乎沒有鑄錢的可能,或者可以忽略不鑄錢,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個人卻不這樣認為,因為文宗在位時改至順年號時已按慣例鑄了"至順元寶""至順通寶"供養錢,在沒有新年號出現之前,是不可能再鑄與之有別的新錢。

特別是錢幣具有代表皇帝權力的象徵意義,沒有特殊情況,是不可以隨便亂改亂加其他文字標註的,除非有重大事件發生,需要在錢文上標註以示紀念,才有可能出現錢文上的紀年或紀事現象,反觀文宗至順三年除了死訊以外再無大事,況且死訊一般不在錢幣上體現文宗帝的死也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特例。再看寧宗,即位時的新年號般都在次年初開始啟用,之前仍是先皇帝的年號,可寧宗即位後僅43天即暴亡,只能延用"至順"這個年號,加上有新皇帝即位必鑄新錢的傳統,為有別於前期文宗的"至順"錢,這才特別加註背紀年,而公元1332年的干支就是王申年,故鑄"至順王申"(背太乙、背護聖)供養錢,都有祈福上天保祐幼主之意,因此,可以肯定此錢必為寧宗時期所鑄。

歷史可以不留記載,但事實應得到尊重。可以這麼說,從錢幣小小的變化上,也為我們解開了一段歷史懸案。元朝供養錢現已多不見,特別是元末時期,中原農民起義軍在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所到之處,皆以自鑄新錢來代替舊幣,而早先流散於民間的供養錢,多不敢私藏,大多銷燬或上繳義軍化鑄,所以在現今的中原地區,此類錢已很難一見,實為收藏之一珍。

元朝除了紙幣印的多,供養錢也造了不少——拜的佛多也不一定管用

元代吉語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