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新疆哈薩克民族都有哪些特色美食?

五月_殤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大盤肉,每個哈薩克遊牧家庭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在遊牧家庭中,為了好吃,也為了保存時間較長,把肉風乾,在大草原上風乾的肉那是太好吃了,記得小時候每當放暑假、寒假回家第一個要吃的是媽媽的風乾肉。


奶茶:必不可少的。新疆各少數民族都愛喝奶茶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在牧區和高寒地區肉食較多,蔬菜很少,需要奶茶來幫助消化,這是其一;冬季寒冷,夏季乾熱,冬季大量飲奶茶可以迅速驅寒,夏季可以驅暑解渴,這是其二;其三,牧區人口稀少,各個居民點之間距離較遠,外出放牧或辦事,口渴時不容易找到飲料,離家前喝足奶茶,途中再吃些乾糧,可以較長時間耐渴耐餓。另外,奶茶裡既有茶又有奶,有時還放一些酥油、羊油、馬油,這種奶茶更是一種十分可口而富有營養的飲料。


酥油:酥油是牧人最喜歡和離不開的食品,要用四分之三的酸奶加四分之一的甜奶製作。甜奶煮開晾涼後灌進皮囊內,用專門的搗奶杵上下攪動一小時,使囊內的脂肪和奶分離,飄著上面的脂肪就是酥油。牛奶提取的是黃色的酥油,羊奶提取的是白色的酥油。酥油提取後,將酸奶中的水分瀝乾後晾曬成奶酪。


包爾薩克:包爾薩克是哈薩克族的一種小吃,包爾薩克和奶茶往往也是一對連體。 哈薩克族牧民熱情好客,一般招待客人的就是這種油炸的面制食品包爾薩克和奶茶。包爾薩克是哈薩克族的一種小吃,包爾薩克和奶茶往往也是一對連體。 哈薩克族牧民熱情好客,一般招待客人的就是這種油炸的面制食品包爾薩克和奶茶。


奶疙瘩:牧民做奶疙瘩時,先將牛或羊奶發酵,把發酵後的酸奶倒入鍋裡熬,然後裝入布袋裡吊起來,使其水分滴盡,用手捏成小塊,放到鋪有芨芨草編制的席子上晾乾即成。奶疙瘩是哈薩克民族喜歡吃的一種食品。被稱作“庫入特”(乾兒的意思),是奶(牛奶、羊奶)的結晶體。奶疙瘩有兩種,一種是甜奶疙瘩,一種是酸奶疙瘩,可帶油可不帶油。做法大都是靠手工。牧民做奶疙瘩時,先將牛或羊奶發酵,把發酵後的酸奶倒入鍋裡熬,然後裝入布袋裡吊起來,使其水分滴盡,用手捏成小塊,放到鋪有芨芨草編制的席子上晾乾即成奶皮。


奶皮子:

奶皮子的做法奶皮子,奶皮子是哈薩克民族喜歡的奶製品。奶皮子是指牛、羊奶上面漂浮的一層脂肪和奶蛋白的混合物,其味有奶香和脂肪香,略有甜味,十分可口。還有一種奶皮子是在牛、羊奶煮熟後,等奶涼卻後,取下奶子上面浮的一層奶皮。


莉安娜美食


新疆哈薩克美食有:清燉羊肉、博薩克(油果子)、饢、納仁(羊肉、皮帶面)、庫搭克(土豆、羊肉、羊雜)、風乾牛羊肉、馬腸子、燻馬肉、奶疙瘩、駱駝奶、馬奶子、羊肉包子、餃子等等







賀葉兒


新疆哈薩克民族備稱著馬背上的民族,有著濃厚的遊牧的生活特點,他們的飲食習慣是以奶類和肉類為主要食物,麵食是輔食,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綿羊肉、山羊肉、牛肉、馬肉、駱駝肉。做法主要有煮、燻、烤三種。最具代表性的是燻馬肉、燻馬腸、納仁、包爾薩克等等。

哈薩克族的奶製品主要以羊奶、牛奶、馬奶、駱駝奶製成。有諺語說:“奶是哈薩克的糧食”。可見奶製品在哈薩克族的重要地位。他們的奶製品的種類主要有鮮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奶糕、馬奶酒等等。這是由於遊牧生活需要不斷的搬遷,生活不穩定所形成的特點,而他們的麵食的製作方法也特別的簡單、方便,不受地域條件限制,隨時都可以做出來。傳統麵食主要有塔巴饢(一種哈薩克族烤餅),油餅、炒小麥、“納仁”“包爾沙克”小麥飯等。

其中闊爾達克也是哈薩克族的美食,就是用羊肉、或者牛肉、土豆、胡蘿蔔一起燉出來的肉類美食。因為富有營養而且實惠,闊爾達克一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還有一種類似於我們的稀飯的美食"米星茶",也是哈薩克牧的特色美食,這是為了適應經常變換牧場和遷移住所的草原生活,就特製出一些便於攜帶的方便美食。這是一種用小米炒熟製成、用水衝飲的"米星茶",說是茶,實際上是和稀湯差不多。

庫爾達克,也是哈薩克族的美食,也許好多人並不知道,這是一道炒肉的美食,就是把新鮮羊肉、皮牙子切丁,用新鮮羊尾油炒,加些鹽再用大火爆炒出來,最多幾分鐘出鍋,鮮嫩爽口。由於牧區蔬菜少,他們會在“庫爾達克”里加少許土豆,這樣葷素搭配味道會更好營養更均衡。


奧特喀瓦甫,是哈薩克族一種古老的烤肉方法。就是吧羊羔殺後剝皮,去頭、內臟、蹄、尾,然後取頸、胸、前腿等部位的肉切成小塊,洗淨放到羊肚子裡,加少許鹽、水不加其他佐料,把羊肚子紮緊埋在沙堆裡,烤4、5個小時即熟,全程不用任何烹飪工具,利用熱輻射將肉烤熟,充分反映了哈薩克族的烹飪的智慧。


小夥伴們,把你們知道的哈薩克的美食,也分享出來吧。我特期待你們的分享。。。。我在這裡等著你們了。。。。。


我是頭條號天山可可,原創美食達人,擅長新疆菜,每天更新不同的菜譜,記得關注我喲


天山可可


常見的,比如抓肉抓飯拉條子饢之類的。就不說了,咱說點不常見的。

第一,包爾薩克(音譯)。類似於漢族人菱形◇的炸油餅,不過這個炸油餅的面裡料很豐富哦,而且是用純動物油脂炸出來的。非常好吃還不膩。圖中是大部分哈薩克族人的標配,酥油奶茶加包爾薩克。



第二,納仁。用煮過馬肉的肉湯下出兩指寬的皮帶面,然後放到大盤子裡。面上平鋪一層切好的馬肉和馬腸子,放一些洋蔥再澆上肉湯。那個滋味非常爽!不過科普一下,身體不好或者有炎症的人最好不要吃馬肉,馬肉是發物。阿勒泰的哈薩克族不吃騎過的馬,因為他們認為騎過的馬算人類的朋友。而伊犁的哈薩克族則不講究這些!(圖是抓肉,和納仁差不多。)

第三,哈薩克糊糊,大概是每年的四月中旬,哈薩克族有一個節日,漢族叫的是糊糊節。

他們會用大米,舂爛的大麥,肥瘦相間的羊肉丁和羊肋骨熬製出一種糊糊,真的非常的美味。我每年幾乎都會去喝,而且自己也學會了做。真不好意思,這個沒有翻出來圖。

大半夜,能想到的就這麼多吧。再想想就該睡不著了!


西域王先森


生活在新疆的一大福利就是,可以吃到各族美食。逢年過節,餐桌上總少不了哈薩克族美食。除了給你介紹美味的哈薩克族的特色美食,我還想說,哈薩克族美食還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熱茶活血

茶是哈薩克族最主要的食品之一,所選用的茶葉是磚茶或者苻茶。現在哈薩克族人一般主要喝奶茶、酥油茶。大量的熱茶進胃,刺激全身的血液循環,頭痛頭暈自然消失。此外,奶茶還有美容,保護牙齒的功能。哈薩克語中有“汽車離不開汽油,老人離不開熱茶”的俗語。到了哈薩克原牧民家裡做客,常常可以看到老人們一起喝茶聊天。

馬肉活血補血

哈薩克族有這樣的說法:“吃不上馬肉的時候,做夢也在吃馬肉,吃上馬肉的時候,牙齒要經受一點考驗。”馬善於奔跑,馬油富含活性、熱性因子。它能為人體增加熱量,補充營養,是很好的通絡活血的食用藥。尤其是燻馬油,對肺病還有特殊的功效。

馬腸子比肉好

馬腸子是往清洗乾淨的馬腸子裡灌上馬肉,然後熏製而成,也叫燻馬腸,馬腸子是哈薩克族的上等美味,也是現在新疆各少數民族大小宴會上不可缺少的特色菜餚。它的味道優於馬肉,食療作用也優於馬肉。

酸奶生津解渴

哈薩克語表示凝聚力強的時候就說:“像酸奶一樣凝凍在一起。”酸奶有幫助消化、祛火解毒、生津止咳、舒肝理氣、養血美顏的保健功效。每當人們腸胃不適,消化不良時,喝一碗酸奶,不適就會逐漸消失。

馬奶活血化癖

馬奶發過酵才能飲用,所以被稱為馬奶酒。因為母馬較少,所以馬奶的數量相對較少。哈薩克族只有在舉辦大小宴席時,主人才會設法為賓客奉上馬奶酒,以示主人對賓客的熱情。馬奶具有消食養胃、疏通腸道、活血化瘀、滋陰壯陽、補氣養血、潤滑肌膚等功效。每當人們消化系統出現不適,適時飲用,必定會藥到病除,但是過量飲用、過期飲用也會醉人、傷人。

指發酵過的駱駝奶。駱駝奶的數量更少,通常稱之為駝奶酒,大小宴席來臨之際,主人為了給宴席增光添彩,設法為賓客奉送上價值可觀的駱駝酒,以示主人對賓客的誠意。駱駝酒是乳白色泛淡黃流質液體,稍微停放一會兒,便會出現細沙粒狀的沉澱物,攪勻飲用最佳。

喝駱駝奶是熱性,二百克的駱駝奶酒,就能讓人渾身發熱,血液快速循環,情緒興奮。駱駝奶還是極具消食養胃、消炎化瘀、祛寒增熱、滋陰補腎、舒筋理氣成分的營養佳品,尤其對體弱貧血、肺結核、胸膜炎和各種潰瘍有特殊的保健作用。

酥油潤肺潤腸

酥油是從燒熟的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也叫黃油。酥油不易凝固,味道清香純正。在奶茶中加放少許酥油便稱其為酥油茶。也可把酥油抹在饢(新疆各少數民族喜歡吃的大餅)和麵包上吃,極其香甜,尤具營養。

每當人們感到腸胃、肺部不適的時候,吃適量的酥油,它能起到潤腸、潤肺的作用。當哈薩克族說什麼東西很珍貴時,都說:“像酥油那麼珍貴”,“像酥油一樣珍藏起來”。

羊油止咳、活動關節

羊油很膩。哈薩克族把煮好的羊油放涼,切成塊兒和酸牛奶拌在一起吃,這樣吃就不膩了,而且有助於消化。提煉過的羊尾巴油做會起到很好的止咳作用,把燒熱得羊油塗抹在疼痛的關節處,反覆揉搓,可治關節炎和風溼病。

駝峰油止咳降暑

哈薩克族人把提煉好的駱駝峰油放進奶茶裡喝,能起到很好的止咳和解暑作用。駱駝是很耐渴、耐暑的動物,在它的身體乃至脂肪裡必然含有解渴、解暑的因子。

奶疙瘩助消化、止瀉

奶疙瘩與鮮奶的比例是1:30左右。在牧區,牧民收集吃不完的牛羊奶發酵、用粗布口袋濾去水分、切塊、放在草蓆架子上晾乾製成,可以存放很長時間,不易腐敗。還能防止消化不良、腸胃炎、腹瀉、食道發炎症等病症。平時人們吃一些奶疙瘩,既能養胃,又很快緩解腸胃不適。


亞心網


只有哈薩克土豆片!



手抓肉,納仁,馬肉腸


薩馬爾罕


我一個同學給我講過哈薩克族的特色美食——羊尾油。

我這個同學軍校畢業後分到了新疆,從基層崗哨的排長幹起,10多年後當了邊防團團長。

他駐地處於邊疆地廣人稀,團長屬於方圓幾百裡地最顯赫的人物。

他給我講了一些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情況,例如維族欺負哈薩克族等等。他說哈薩克族對漢人很友好,特別是對解放軍的感情很深厚,娶媳婦嫁女兒等慶典時會邀請他去家裡喝酒。

出於跟邊疆駐地老百姓聯絡感情的需要,我這個同學也時常會去哈薩克族同胞的家裡去做客。

能把團長請到家裡來喝酒,這是非常有面子的一件事兒,按照哈薩克族的風俗,羊尾油要敬獻給最尊貴的客人,因此我這個團長同學吃過不少。

把羊尾油蒸熟後,白花花的一大坨,請客的主人切一長條。團長很配給地伸展了胳膊,主人把一整條羊尾油擺在了團長的手臂上,團長從手臂到掌心把一整條羊油全部吸進嘴裡。

由於團長尊重當地哈薩克族人的民族習慣,跟哈薩克族同胞打成了一片,在當地聲望很高。

他回內地休假時給我講了這些,我問他吃羊尾油不膩嗎?他說很香但也很膩,但人家把你當做貴賓,你當然要吃,既然要吃,就要吃得爽快。

為了解膩,他的訣竅就是吃完羊尾油後猛灌一碗酒,他主動大碗喝酒的舉動令請客的哈薩克同胞覺得非常豪爽,更喜歡他了。

請問,羊尾油真能這樣吃?真的很香?


奧卡姆剃刀


舌尖上的哈薩克美食

當你來到布爾津,當你來到布爾津的一個哈薩克農家樂或牧家樂,你會發現房內的坐毯被褥上、姑娘小夥色彩絢麗的衣服和飾品上,都展示了極富民族特色的哈薩克圖案,與之呼應的便是舌尖上的哈薩克美食,味美、量大、原汁原味。

美味手抓肉

隨著喀納斯和布爾津旅遊逐年升溫,布爾津縣從事餐飲等旅遊周邊產業的人也越來越多,農家樂、牧家樂餐飲店在城鄉遍地開花。布爾津縣農家樂、牧家樂的數量有數百家。 “賞喀納斯神奇美景,品布爾津農家美食”成為眾多遊客共識。

布爾津的農家樂、牧家樂中有以川味、湘味為主的餐廳,但大部分是以哈薩克風味為主。哈薩克族餐飲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味美,口感獨特;二是量足,大盤大碗;三是口味地道,原汁原味。當大盤的燻肉端上來,當鮮美無比的納仁端上來,當略帶酸味、微有酒香的馬奶子端上來,給你帶來的是無盡的美食享受。

布爾津的冬季漫長而寒冷,肉食的熱量給了哈薩克族人一個溫暖的冬天。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初是布爾津哈薩克牧民宰殺肥畜、儲存“蘇古姆”(過冬食用的肉)的大好時機。傳統上,哈薩克人儲存肉類的方法有燻乾和風乾兩種。如把馬肋骨肉切成條狀,配上粗鹽和一些天然香料,灌入馬腸後風乾,稱為“喀孜”,是哈薩克待客上品。哈薩克人日常的烹調基本上以煮、烤為主。手抓肉是哈薩克族十分喜愛的一道美食,不僅有羊肉手抓肉,還有馬肉手抓肉,常被用做招待賓客。

2016年的最後幾天,我和朋友有幸來到布爾津匯河農家樂,農家樂的主人葉爾肯·胡爾曼汗熱情的接待了我們,落座之後,他就去給我們烹製“手抓肉”,在肉熟之前,葉爾肯先把餐布鋪好,放上包爾沙克、酥油、奶茶等食品,我們圍著餐桌而坐,邊談邊吃邊喝。

“手抓肉”的主要原料是羊肉、洋蔥和鹽。葉爾肯告訴我,先將風乾好的肉切成幾大塊,用大火煮肉。鍋開後把漂在上面的一層浮沫撇盡,再改用文火煮,並用勺子不斷地把湯往肉上澆,兩個小時肉就熟了。為了保持肉的鮮味,只在湯內放點鹽起調味的作用,不再添加其他的調料。肉煮好後,撈出來放在一個大盤裡,再將事先擀好的麵條放在煮肉的湯裡煮熟,煮熟的面不需要過涼水直接裝在大盤子裡,再撒上洋蔥,一道美味的手抓肉就做好了。在吃“手抓肉”時,我們先做“巴塔”祝福,之後葉爾肯向我們獻“捧肉”,即把肥肉和油用右手遞給我們,我們也有右手來接肉,以示尊重。

在長期的飲食實踐過程中,哈薩克人逐漸賦予不同的部位羊肉,以不同的象徵意義,使其從文化上具有了尊卑貴賤之分。在他們看來,哪一個部位的肉給什麼人吃都有一定講究:“巴斯”(羊頭肉)和“江巴斯”(盆骨肉)被視為是羊身上最尊貴的部位,敬獻給長者或貴客享用;“阿斯克肌勒克”和胸骨肉給女婿和媳婦吃;羊舌頭、羊耳朵、羊腰子、羊心通常給小孩吃。

手抓肉,既是哈薩克族人向客人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又是待客的美味佳餚。別小看這道看似簡簡單單的小吃,它裡面卻融合著很濃厚的哈薩克族文化。吃完肉後,葉爾肯讓我們喝肉湯。我們再次做“巴塔”祝福,這頓手抓肉大餐算是圓滿結束。

葉爾肯說,他家農家樂售賣的牛羊肉,都是在布爾津周邊草場自然放牧的牛羊,這樣的牛羊肉才好吃。自然放牧的牛羊喝純淨的河水,啃吃豐茂的綠草,漫步遊牧的四畜肯定也吸收許多具有藥用價值的牧草。患了感冒的時候,人們會用綿羊的鮮肉湯來治療。又會用駝乳釀製而成的柯莫孜來治療肺炎、哮喘等疾病。

白樺林中的有機食品

布爾津白樺林農家樂的主人毛巖·吾買爾,2003年在布爾津縣城邊上包了一塊地經營農家樂,他還在農家樂附近的農田裡種了蔬菜,在樹下養殖了雞、鴨。布爾津白樺林農家樂佔地50畝,有5個包廂,10間客房,在旅遊旺季,白樺林農家樂的包廂和客房供不應求,來這裡吃飯和住宿的遊客絡繹不絕。

我很好奇的問為什麼毛巖·吾買爾的農家樂,這麼受歡迎,在毛巖·吾買爾汗看來,一是因為他們農家樂吃的肉、蔬菜,都是自家的,都是有機食品。二是因為哈薩克美食本身的魅力。

毛巖·吾買爾汗說:2016年夏天,一家上海人,在我的農家樂住了6天,他們想吃菜的時候,就摘我們家種的有機蔬菜,想吃肉的時候就吃我們家的風乾肉。我們這裡的食物有機,我們這裡的客房乾淨整潔,還比縣城的賓館便宜,所以選擇的客人就多。另外,我這裡環境還好,我的農家樂就在一大片白樺林裡面,白天可以看到花呀鳥呀,晚上睡覺還特別涼爽。

2016年10月,有青海來的一家三口,到喀納斯旅遊,正好趕上十一黃金週,喀納斯人特別多。毛巖·吾買爾汗說:他們一家三口,就在我這裡住了5-6天,在河裡釣釣魚,在布爾津逛逛夜市,參觀一下布爾津縣中蘇航運紀念館,幾天快快樂樂的過去了。臨走的時候,他們表示,下一次還想來。

2017年,毛巖·吾買爾計劃再建一棟二層樓做客房,10間客房,每間房都在30平方左右。毛巖·吾買爾手裡一邊拿著農家樂的規劃圖,一邊給我們講述農家樂的願景,在他的臉上,你能看到一種幸福,一種對於美好的明天憧憬。

粗中帶細的美食

毛巖·吾買告訴我,除了手抓肉之外,布爾津的哈薩克人還有很多美食,他的農家樂給客人提供的有胡爾達克、燻馬腸、傑尼特、哈薩克洋芋等。他給我講述了幾種美食的製作方法。

毛巖·吾買爾說,燻馬腸是哈薩克人喜愛的食物之一。宰馬後,他會將馬肉中肉質最好的肋條肉分割成條,並用食鹽、胡椒粉、大蒜等塗抹之後裝進清洗好的馬腸裡,然後用能散發自然清香且沒有汙染的蘋果樹枝和杏樹枝熏製。還有一種不用肋條而用馬背上鬆軟的肉,將肉切塊灑上鹽稍醃一下,然後拌山蔥裝入馬腸,兩頭封扎,進行熏製風乾。毛巖·吾買爾稱其為“卡爾塔”。

燻馬腸不僅是美味食物,而且還具有藥用價值,食用燻馬腸對降低血脂、血粘度和血壓有將肉切成塊兒在鍋裡炒熟就叫“胡爾達克”,即“過油肉”。 毛巖·吾買爾在炒肉的時候,會加入食鹽和沙蔥。這種用畜油來炒畜肉,再加上沙蔥的胡爾達克味道可口鮮美。

布爾津有一道唯一以一個民族的名稱冠以前綴的土豆菜,它就是——“哈薩克洋芋”。這是哈薩克族的家常菜。哈薩克族的生活離不開土豆。因為遊牧生活經常要遷移,而土豆是非常容易攜帶和貯存的一種蔬菜,它的堅韌性決定了它註定被馬背上的民族青睞,而哈薩克土豆是走到哪吃到哪。

“很簡單,把土豆去皮以後切成片、塊或者是條,鍋裡下了油,熱了以後炒肉。炒熟了以後放進土豆再炒,炒的差不多了加入適量的水,然後蓋上蓋子溫火慢慢燉。”毛巖·吾買爾說。


在疆途


哈薩克族作為古老的遊牧民族,其食品大多數取自自己養的牲畜,奶製品是一大特色。如酸奶,奶疙瘩,酥油,馬奶,駱駝奶,奶酪。平時喜歡喝馬奶酒,這些日常食用的食品營養價值很高。肉質品有烤全羊,馬腸,羊肉串,一般情況下肉類都喜歡煮著吃,手抓肉是最普遍的待客之道。奶茶配塔爾米 很好喝。奶茶几乎每頓都有,配上饢,撒子,包兒撒克,吉尼特 剩下的大家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