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

王薌齋先生強調: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大成拳之所以把樁功放在首位,就是因為站樁能獲取技擊所需要的力量體系,尤其是站技擊樁,則可達到培養鍛鍊“內勁”之目的。


技擊樁的重要樁法是矛盾樁。其樁式為下肢丁八步;身體重心前三後七,前臂屈肘約120~135度。後臂屈肘約95度,下肢的髖屈與膝屈角度大約為150~170度。此狀態基本符合等張收縮的原則,符合大成拳肩撐肘橫,或外撐內抱的要領。這樣,易於放鬆身體,易於產生沉重整體之感,易於體認“肌松力棚”的內勁效應。其它樁式雖不同矛盾樁,但其屈臂、屈髖、屈膝的角度都是以鈍角支撐的。對下肢而言,當屈髖、屈膝在80度左右時肌力較小,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常通過高級矛盾樁與裹跨步得以強化。

技擊樁的種類比較多,不同的樁式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不同的訓練階段,就要選擇相應的技擊樁。當有了一定的矛盾樁基礎後,就可進行其它技擊樁法的練習。下面各樁均以右式為例,左式練法與此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1、抓球樁 姿勢:在矛盾樁基礎上,兩手內旋,變掌心向下,手指彎曲,胯部松沉,微向後拉,兩手如抓起兩個大鐵球。此樁既能產生大成拳的整體力,又能獲得大成拳中的抓、拉、拿、捋、擰、帶等手上功夫(圖1)。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

意感調整:設想兩手各抓一個大鐵球,每個指縫間又夾一個小鐵球,大小鐵球一會兒合成一體,一會兒又分開,我稍有意念,則可把鐵球向左或向右甩得很遠;也可設想我雙手扶按在遠處的一座高山上,稍有意念,可把此山按入地下,或將其推倒。 2、虎抱頭樁 姿勢:下肢與矛盾樁相同,腹部微收,兩臂抬起,手握空拳,左拳在前,與眼同高,距頭部約一尺二寸,右拳在後,位於鼻子稍下方,兩眼目視前方。此樁易鍛鍊炮拳的進擊能力和防守能力,對培養臨戰意識及周身撲打能力也有積極作用(圖2)。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


意念活動:設想遠處有一棵大樹,意欲把大樹一拳擊倒;或可設想有一壯漢向我擊來,我則以虎抱頭樁式進行擋、撥、攔的假想,同時伺機向其進攻,意欲一拳將其擊斃。 3、大步樁 姿勢:站成左式大丁八步,兩腳距離約三步,臀部後坐,兩腿下蹲,兩手抬起,略高於胸。手心斜向前,左手在前,與左腳相齊,右手在後,前後相距約一手,橫向距離約一頭,肩松肘橫,兩手如推一物。此樁功對於鍛鍊大成拳的發放力、斜面力、橫力與彈力均有較好的作用(圖3)。意感活動:設想自己如捕鼠之貓,將竄而未動,欲捕而待機,也可設想我面對強敵,撲之即倒;或可做各種自衛反擊的準備,以不變應萬變,與敵作殊死周旋。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


4、伏虎樁 姿勢:站成左式大丁八步,兩腳距離約四足,兩腿下蹲,腰往後拉,頭正項豎,上身挺直略向前傾,兩手前伸,左手在前,右手在後,相距約有一手,兩肘外撐,兩掌內斜相對,兩手十指斜向下方,手指微曲,如掐虎頸,自身如坐虎背之上。此樁對增長下肢力量見效快,有助於培養大成拳的磁力、惰性力、定中力、驚力等(圖4)。意感活動:設想兩手如掛空中,兩腿兩足欲把地球撕裂的同時,又不要使之分裂,正是欲合不能,欲開還休;或設想兩腿如插入虎身,虎狂吼不已,亦無能為力。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


5、降龍樁

姿勢:兩腳前後儘量大步分開成左弓步,前腳掌向外轉,腳跟向裡,後腳伸直,腳跟不要離開地面。右手橫掌向前推,略高於頭,掌心向外;左手置於胯部左上側,掌心向後。雙肘略彎曲,上身前俯,腰及頸項向右後扭轉,兩眼怒視後方。此樁對增強大成拳的內氣、內勁、力度、四肢力量、磁力、鞭力等有特殊作用(圖5)。 意感活動:設想我兩臂有擎天托地之勢,而心靜如同止水,周身如同坐禪一般。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


6、高級矛盾樁 姿勢:在初級矛盾樁的基礎上,前腳稍向前移動三寸距離,兩腿儘量彎曲,身體重心為前三後七,兩手可調至為以下三種情況的任意一種:1、前手不變,後手掌心向下;2、後手不變,前手掌心向下;3、兩掌心均向下。兩腳跟離地,僅以兩腳掌著地進行練功。若有不適之感,可使腳掌蹋實著地(圖6)。 意感活動:在如此站樁過程中,兩眼凝視前方,含歹毒之光。要更加體會周身的松沉渾厚之存在,尤其是上肢的內勁存在與變化,可假想我周圍有巨蟒猛獸向我襲來,我欲與之對搏;也可假想我如上弦之箭,發之即出。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


對於站樁的中高級練法,必須在有相當功力的基礎後方可進行,否則將適得其反。尤其是對初練站樁與體質較弱的人來說,更不可試行。正是由於這兩種練法不易掌握,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一般都處於初級的階段。但只要習者能持之以恆,掌握這些高級練法是完全可能的。

第一部分 技擊樁    技擊樁有很多種,為方便研習,我們將其歸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基本樁,如渾元樁、矛盾樁、託嬰樁、降龍樁、伏虎樁、獨立樁,這是大成拳入門常練的六個樁法。第二類為應用樁,如撐按樁、託天樁、小天星樁等;這是供個性不同、喜好各異的習者選擇研習的各種樁法,有的適用於某種拳技,有的適用於推手,習者只需重點擇修一二,對其他樁法略有涉及即可,貪多反而有礙練功進境。以上兩類,構成了各具功用、多而不亂的技擊樁家族。  為了不與同類著述重複,以下基本樁方面略去矛盾樁、託嬰樁、降龍樁、伏虎樁,獨立樁的練法,僅對渾元樁做一個人視角的陳述,應用樁方面則就撐按樁、託天樁、小天星樁等加以分述,有待名家指正。    一、渾元樁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練好渾元樁,再操其他樁法便有水到渠成之易。由前而知,大成拳只有一個力源,即整體力又名渾元力,相應也只有一個基本樁,即求得渾元力的渾元樁。將此樁稍加變動,重點突出渾元力之開合、託按等,就派生出一系列技擊樁。故渾元樁為諸樁之首,大成拳之源。  1 述要  頭部:頭為中樞神經之所,頭部歪斜俯仰必導致身體失正,進而思維難以調控全身。應頭直目正,目觀雲舒,耳聽靜極,自然心平如鏡。齒為骨梢,口部微閉,上下齒間似輕輕咬合薄層金屬片,以利骨質堅固。頂上如有線系,一身之重量懸於一發,意在使頭部轉動靈活。額角含前探之意,不許露出形,意在為前躍出擊悄然蓄勢。舌貼上顎,利於津液分泌。  肩部:肩有沉、靠、撐三訣。肩上端斜方肌和三角肌連接處,宜松沉,放長連接軀幹和雙臂的筋絡,使肩部有一凹坑。這樣有利於身上氣血、意力順暢達至上肢梢端。肩胛骨有靠力,向後突出,若貓、虎伏地時肩拱起狀,設使有人擊之有震磕的感覺。這是為了增加肩部前後的活動量,使發力更見雄勁。兩肩橫向撐開,以此強化樁架的開合之力(圖1)。  肘部:肘有撐、墜之意,呈45度對地面,內角呈括號狀撐起,肘尖斜向下方。  腕部:手腕形曲力直,拇指根處上挑,帶動腕部兩側之筋繃緊,腕骨內角呈觸球體之弧狀,蓄有撐抱的暗勁。  掌指:掌心內吸、含空,十指儘量撐開,不失彈性,指縫如夾鉛筆,意力不宜過重。  胸部:此部位裡收、含虛,試發一聲能引起胸腔共鳴為佳。肺臟下端的橫隔肌隨吸氣下降,呼氣回升,以此增加肺活量。  背部:背肌呈橫向、豎向拉開,為十字相拔,成“空胸緊背”之態,張力佈滿背肌,但不可窩腰駝背,脊柱凹處被肌群橫開拉平;隨功力漸深而脊柱微微繃向拱起,脊柱骨節之間富有特性。諺雲:“練得身體背鍋似,打遍天下不費難。”  腹部:腹內充實,吸氣微鼓,呼氣復原,呈松圓之態,按之如球,功深則不懼拳腳擊打,並且伴有微熱感,但與“內氣”無關。  胯部:大腿骨上端緊接骨盆,收緊雙胯外側肌肉及臀肌,使胯兩側各現淺坑,術語謂之“吸胯”。這樣能使軀幹與下肢渾然連接為一體。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


  襠部:肛肌微存提、縮之意,術語謂之“似尿非尿”,腿根裡側,腹股溝若夾一根鉛筆,托住小腹。


  臀部:立體直線以臀部不逾腳後跟為準,有“臀垂身正”之諺。


  膝部:雙膝微屈,近似於直立,以不失彈性為要,臏骨上提,脛骨上端前頂,令膝部附近的肌肉結締組織產生張力,有提膝前縱之意。


  足:腳跟微起,腳掌如踩彈簧,十趾略分,有扣地生根之意,足心含空,湧泉穴內吸,雙腳寬與肩齊,含外扒之力,扒中有合。


  2 樁法要則


  整個樁法呈現出梢節緊、中節松、根節固的原則,梢節指的是指尖至手腕的部位,中節指的是兩手腕至兩腳腕的身體部分,根節是指兩腳。


  每次站渾元樁練功的時間應不少於一小時,若樁法不走形,體力上允許,練功時間達到兩個半到三小時為最好。


  單次練功的不同時間段以及練功總積累的各個階段,站樁者都會出現不同的功效反應,如輕鬆感、發熱感、熱脹感、懸浮感、牽拉感、沉實感等等,但種種感覺都是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切莫強求和心理暗示,以免陷入幻象。


  3 渾元樁的輔助動功


  為了進一步驗證樁功內部的連通性,在站樁完畢,要續習兩種輔助動功,左右連發以體認波浪動力在體內的運行狀態,求得力達拳面、指尖,同時也為了驅散肩部微許的淤滯,驅除三角肌的緊張。


  輔助動功1:保持渾元樁姿勢,雙掌攏拳,拳心宜虛。重心略沉,右腳蹬地,激起地面反作用力,催肩胯左旋,發右拳循平孤線而出。內蘊離心力,狀若秤砣被秤桿甩出。身體與正前方約成45度時止動,大部分體重移至左腳,發拳不得超過身體中線,與左拳遙成合力,目視右拳擊點。接著再按同樣的動作要領做左拳圈擊的練習,其名圈捶(圖2)。


  輔助動功2:調息已畢,仍復渾元樁姿勢。身形向右側轉,重心偏於右腳,力由脊發,雙掌左裡翻、右外卷,右手回拉,左手前探,互為爭力,目視擊點。要做到前探之臂根節(肩)催、中節(肘)抖、梢節(拳掌)刺,樁力陡發,指尖猶顫餘波(圖31。


  


  二、小天星樁


  述要:丁八步站立,側身約45度面對前方,胸、腹、背、胯、膝、足等各處要領,皆參照渾元樁。兩手置於腹前,間距約半尺,兩手握拳呈鳥難飛拳型(圖4),拳心反轉向外,手背相對,拳鋒前指。兩臂遠不過尺。近不貼身,內蘊提、扒、撐等力。雙肩、雙肘、雙腕及頭部仍爭出七點天星力。整個樁要求虛靈均整,重心前三後七,儘量下蹲。感到疲勞後可左、右式互換練習(圖5)。


  提示:兩拳不要握緊,小臂儘量向外擰,外分而生扒力,臂身之間有撐力,兩拳鋒有前頂的力量。


  作用1:練此樁,身上的擰裹力特別大,對於小臂的鬆緊鍛鍊特別明顯,持久習之,小臂肌肉能達到鬆柔若水,緊如鋼鐵。


  作用2:此樁乃推手功法的下接手預備式,拳鋒45度對地面,可令對手感到沉重異常。


  


  三、撐按樁


  述要:胸、腹及下肢等要領同上。兩手分別置於腿側,指尖斜指前方,兩肘外撐,掌跟下按,掌背上抬,頭與叫上下互爭,掌背上抬之力與腳踩之力互爭,掌跟下按之力與頭部上領之意互爭,指尖前指與肘部後拉互爭。周身協調統一,頭直目正,身莊氣靜,重心前三後七,儘量下蹲,含蓄而有聽力(圖6)。


  提示:所有爭力,開始皆應從意念上著手,不應引起身體局部的緊張,但手上應儘量撐上勁,但要適度,不能引起手部發麻,手上越緊,身上越松,頭與腳保持上下挺拔之意。


  作用:撐按樁,專為了增加指力而設,不練這個樁,手指的撐力就不夠,難以用手指放人。要知道,用掌心或掌跟放人,遇到高手,很容易把自己的手腕挫傷了。


  


  四、託天樁


  述要:胸、腹及下肢等要領同上,也可以適當蹲低點,類似於伏虎樁的站位。兩手置於頭部兩側上方,微分高低,掌心向上形成託天之狀,十指分撐,掌心含虛,目光遠望,兩臂含有外分、上託、回拉之意,蓄有裡合下砸的力量,注意兩肩部三角肌向上向外翻,但不許上聳(圖7)。


  提示:託天樁跟撐按樁一樣都屬於增力樁,比較吃力,需要渾元樁具有很深的功夫方能練習,特別要注意不要把肩部練僵了。手的上託和撐緊,與肩的放鬆要對應著練,此外,手腕不要形成死角,否則血流不暢、導致發麻。


  作用:該樁法適合個子比較低的人練習運用,運用時應結合外雲手試力、三角步,進退不定,迂迴遊走,尋求進擊機會。


  這裡補充一下養生樁、技擊樁、增力樁的區別。大成拳各項功法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因功用不同而造成的外形意念上略有不同。養生樁著重於身體放鬆、思想人靜、調理呼吸,沒有技擊意念,強調海闊天空,鳥語花香等引起精神愉悅的功效即可。技擊樁則著重於周身鬆緊結合,有明顯的技擊意識。比如我與假想敵之間的六面勁各項訓練,還有單項鬆緊、分段鬆緊、交叉分段鬆緊等。而增力樁則注重於身體某個部分如腿力、蹬力、指撐力及大小臂的力量。凡此種種,細數起來非常繁瑣,頗為枯燥,且每個階段只適合練一樣東西,講多了反而容易誤導習者,故只能備述大概,非口傳心授不能有得。


  


  第二部分 站樁心法


  


  問:矛盾樁是不是隻強調前臂如盾後手如矛?


  答:不是。矛盾樁主要求的是矛盾力,並非單指前臂與後手的矛盾關係。除此之外,兩手之間、前後臂之間皆有上下、左右、前後的對應矛盾用力關係,至於前臂與後腿、後手與前腿也存在用力相反的矛盾關係,不是“前手舉個盾牌,後手持長矛”這個意念活動。


  


  問:託嬰樁有什麼用?


  答:練六面勁。託嬰樁取其形似託小孩的意思,故得其名。實際上,這是為了體認大成拳特有的六面勁,上託下按,左右分合,前頂後拉,是練習推手重要的接手間架。


  


  問:降龍樁有什麼技擊意義?


  答:與其他樁法相比,降龍樁是唯一的重心前移、前後手反置的低位增力樁,別的樁法都是重心前三後七、同邊手腳分前後的。因此降龍樁是一種反式樁,也叫拗步樁,側重於前手護頭,擰身後手向後打擊,並且下肢吃力極大,身上擰裹力極強,屬於增力樁的一種。


  


  問:伏虎樁是意想騎在老虎背上,與之搏鬥嗎?


  答:不是。伏虎樁雙腳呈大丁八步,沉身坐臀,膝部彎曲近於90度,體重前四後六。足含踩力,欲入地三尺。雙手置於腹前,掌心相對,十指如掐虎頸。設想猛虎就在眼前,在掌下不停地爆發出前躥、後縱、左右掙扎的力量,但就是無法逃脫控制,透過雙手,樁力之按、撲、拉、提等被“怒虎”不斷激發,轉換無序,體內運力如盤內滾珠,鬆緊瞬間數變。千萬不能想著騎在老虎背上,那樣就會造成下盤僵硬。


  


  問:獨立樁有什麼用?


  答:練腿法。獨立樁是有培養人體平衡能力的作用,但其主要練功目的是為腿法而設。其懸空之足蓄起蹬、挑、跺等力量,立地之腿力求穩固。上肢姿勢謹守渾元樁有關要領,可左、右腳互換練習。


  


  問:養生樁、技擊樁、增力樁通常怎樣劃分?


  答:一般把兩腳平行站立的近似於兩腿直立的各項樁法養生樁,像平行步撐抱樁、平按樁等等,其他還有臥樁、坐樁、行樁也均歸於養生樁;而技擊樁是指練習者具有明確的技擊含義,直接為技擊目的服務,比如矛盾樁、託嬰樁之類;至於增力樁通常是為了增進身體各部位鬆緊力量而設立的,如撐按樁、降龍樁、伏虎樁等。


  


  問:同樣是體驗六面勁,應該從哪個樁法開始入手?


  答:平行步撐抱樁,平行步撐抱樁是大成拳愛好者最常見的入門練法。其手位高低適中,兩腿著力平均,比較適合初學者體認自己正前方的假想敵目標,與之產生前後左右上下的六面勁呼應。待練功時間達到一個半小時以上,再練習矛盾樁、託嬰樁等其他樁法的六面勁,我的恩師和振威先生一直這樣教導。


  


  問:假設渾元樁站至1小時方為入門,請問站至1小時後還用增加站樁時間嗎?如果繼續增加站樁時間,應該結合哪些練功項目?


  答:站至1小時功後還需要增加站樁時間,有必要結合某種練功項目,制定目標的高低決定你下多大工夫,如果你的志向是想系統掌握大成拳,那麼渾元樁(矛盾樁)站至1小時顯然是不夠的,要想獲取強大的打擊力量和抗打擊能力,養生樁必須要站到兩小時以上,矛盾樁、託嬰樁等必須要站到一個半小時以上。另外,什麼樁法配合什麼試力是不同的,比方渾元樁配合撥水試力,託嬰樁配合鉤銼試力等等,不一而足。


  


  問:技擊樁是否需要左前右後、右前左後的轉換練?


  答:兩邊都要練。一般來說,左腳在前的為左式,反之為右式。大成拳的各種技擊的樁法均為左式、右式的轉換練習,同時也包括各種試力、步法、拳法、推手等等均為如此,左式右式的交換練習其目地就是要適應在實戰對抗中,應對來自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各方面的威脅,練就我們能快速、靈活、準確給對手施以有效的打擊。


  


  問:練站樁怎麼解決肩酸的問題?


  答:手位低一點加上意念誘導。如果方法不正確,僅僅咬牙堅持,時間長了身體僵硬的部位就會產生病變,造成肌肉勞損;此外,把手位放低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還需要加一些意念誘導,比方意感水中浮力,借水上漂木之意力,上託自己的雙肘部位,只許意想,不許漏形,這樣自然就會減輕兩肩的痠痛感。如果這些方法仍不能解決肩部痠疼感,就要檢查自己雙肘是不是45度對地面,是不是松肩墜肘。當然方法正確還要加上必要的毅力。


  


  問:練站樁怎麼解決心理煩躁感?


  答:毅力加方法。首先要樹立堅定的練功信念,當天制定的練功計劃決不放棄;其次,每天以當天心裡難以忍受的時間為準,第二次練功時間一定要在上一次的忍耐基礎上多站幾秒或十幾秒,每天多幾秒,時間長總練功量就上去了;如果還不行,初學者不妨打開電視、聽聽音樂,轉移一下注意力,也是一個辦法。


  


  問:我站樁身體倒是挺舒服,怎麼打拳感覺沒長什麼勁?


  答:這種情況是站樁者一味放鬆造成的。周身各處偏於放鬆的站樁,思想上昏昏欲睡,或許能夠解決某些健康方面的小問題;但是,從技擊角度考慮是不可取的。對於站樁增力的正解是,身體不能單純的放鬆,更不能打沙袋或負重,除了在放鬆中求虛靈挺拔之外,還要做到梢節緊、根節固;站樁者兩手(梢節)要適度撐緊,兩腳(根節)要輕微抓地,暗含人地生根之意;此外,練習者還要有樹敵意識,隨時能夠給來犯之敵予以沉重打擊。這樣練習者就能養生、增力雙收穫。


  


  問:我睡眠不好,站樁能治嗎?


  答:能。失眠狀態通常是由於患者作息時間不規律,心裡經常急躁等多種原因引起的;要改善這種狀況,站樁不失為最好的方法。要知道,練功到一定程度後,由於大腦皮層抑制作用的增強,練習者的大腦皮層的興奮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加上思想上的高度人靜,習者的心理和生理現象都能進入良性循環,不知不覺就會遠離失眠多夢等亞健康病症,體味“春眠不覺曉”的滋味。方法正確、訓練有恆的話,半個月就能見效。


  


  問:是不是大成拳站樁注重意念,就不需要看重姿勢要求了?


  答:不是。“意為形之君,形為意之舍”,拳家講形、神、意、力、法,對於練功者來說,形體要求是第一位的。譜日:懸頂、豎項、沉肩、撐肘、彎指、空胸、實腹、拔背、提肛、斂胯、縱膝、足心暗縮等。這一切皆可歸於樁法,習者應在一定的練功時間裡逐一自察。形不正則意不順,練功就步人歧路去了。


  


  問:關於鬆緊,練站樁要注意什麼?


  答:應該避免松而致懈,緊而成僵。放鬆不單純指軀體而言,更主要的是指精神上的放鬆。因為只有精神放鬆,才能更好地放鬆身體,從而更好地發揮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當然,這種放鬆不是越放鬆越好,以致於頭項歪斜,前傾後仰,痿軟鬆懈。這是錯誤的。其實松與緊這兩個概念是相對的,身體過度緊張為僵,過度鬆垮則懈,都不可取。應像大樹一樣自然挺拔、生機勃勃才對。


  


  問:對於慢性病患者,跑步好還是站樁好?


  答:站樁好。以前我有一個學生,因為學校功課很辛苦,加上對氣候的不適應,身體常常處於疲憊狀態,容易感冒生病,晚上嚴重失眠。久而久之,心情也變得很低落抑鬱。雖然每天去跑步鍛鍊,但也不見身體轉好。後來他從師練大成拳,數月後他就感覺到身體強壯了很多,精神也好了,記憶力增強,睡覺也香了。後來他還介紹他的同學一起練,效果都很好。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不光是學生,很多社會上的勞動者、高級知識分子、商人等都有明顯受益的體會。


  


  問:站樁的運動特性主要體現在哪裡?


  答:血液、細胞、呼吸之內動。站樁外形看上去好似不動,像大樹一樣,而內部卻生生不已。練習者是在靜的狀態下,調整人體的呼吸,通暢血脈,改變骨質,溫養肌肉細胞,疏通經絡,使得全身的氣血趨於平衡,並培養人的“浩然正氣”,進而還能培養清逸大勇的氣魄。


  


  問:能不能用簡單幾句話來概括站樁?


  答:能。第一是簡便易學,老少皆宜。第二是習之有效,立竿見影。第三是不重意守,精神不受限制。第四是不練蠻力,重精神意念。第五是增長功力,具備實戰性。第六是有病祛病,無病強身,通過鍛鍊使得身體強健。


  


  問:練站樁是自然入靜還是強制性入靜?


  答:自然人靜。站樁過程中,學會用意念誘導全身自然入靜,使之達到放鬆和入靜的狀態。或想著身處青山綠水,欣賞著周圍的芳草香花。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靜聽著周圍的風聲,小鳥叫聲。或想著自己站立在草原之中,周圍草色青青,炊煙縷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或想著正沐浴在溫水之內,十分舒適自在,正所謂“綿綿覺如醉,悠悠水中浴”。這是藉助大自然的造化,真所謂自然入靜。


  



  答:有。科學發現,意念分良性和惡性的。無數次的實踐證明,什麼樣的良性意念就有著什麼樣的疾病療效,當然這裡指的是身體非器質性疾病。比如高血壓的病人,就可以意想自己站立在山間小溪中,清水從足面上輕輕淌過,清風徐來,涼爽宜人,心曠神怡,意念宜在身體的下部,不宜意想頭頂上部。而像有頸椎病的朋友則可以意想著頭頂被懸掛在樹梢上,自身有種凌空懸起之感,向下感受身如半空中吊掛的感覺,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可是也不能執著於某種意念,最好在似有若無中細細體會。


  


  問:站樁時精神意念放到自身還是身外?


  答:要放到自身與身外之間。意念放在自身屬於執著,拳家說“執著己身,一無是處”,故習者不應只想著自己體內感覺如何;意念放在身外也不行,那叫“離開己身,無物可求”;正確練法應該是一面靜心體認自身內部的放鬆情況,另一面體認自身與外部世界的呼應聯繫,確切地說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六面勁訓練。站樁試力發力推手及實戰無不如此。


  


  問:別的拳派認為站樁的目的無非是腳下有根,大成拳是否也是這樣?


  答:不是。許多拳派為了使腳下有根,竭力下蹲,令膝蓋屈成90度,實際上人只有兩個支撐點,再怎麼蹲也不能使腳下有根。比如弓步站立,有前後勁兒卻無橫勁兒,一撥就得動;馬步站立,有橫勁兒而無前後勁兒,一推即退(除非在受力前先把身體壓過來)。另外蹲的越低,步法變化越慢,越求穩就越不穩。站樁的首要目的,是靜中求松,松中求整,由力整而進一步求得動靜、虛實、鬆緊的變化。有的大成拳習者,頗對近似於直立的站樁練法感到不解。其實建立在該基礎上的技擊間架。兩腳接近直立,但越是看似不穩就越能在實戰中變化求穩。換言之,站在高速行駛的公交車裡,急剎車的時候,你是蹲下去以靜求穩呢,還是近似於直立動中求穩好呢?


  


  問:近似於直立的站樁,對於增長功力有什麼助益嗎?


  答:兩腿有意蹬直,小腿肚肌肉會緊張,過於彎曲則大腿伸肌會緊張,都不能使下肢得到有效放鬆,只有似直非直的練法,才能令下肢由腳腕到小腿骨到大腿骨再到骨盆,上下形成對接支撐,從而令大腿、小腿肌肉充分放鬆下來,漸漸產生下肢的熱感、脹感、沉實感。反過來,著意於兩腿彎曲,就不能產生這些練功感覺了。當然,大成拳自有各種增大下肢力量的大式樁,那要看習者的練功進境。適不適合練,是另外一個問題。


  


  問:練習站樁,有沒有特殊的時間、場地等要求?


  答:沒有。一般人認為,武術是個神秘的東西,一定要在特定的時間像早上或什麼時辰練最好,其實。從大成拳的角度上來說不是這樣的。練習站樁沒有固定的時間,也不需要特殊的場地,任何時間,只要精神飽滿都可以練,不論室內室外,只要地方平整通風就可以了,當然陽光溫和、鳥語花香、視野開闊的環境是最適合練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