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用戶3708573353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衰落到滅亡可以說是非常的快速的,清朝的滅亡還有個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事,那就是清朝沒有過多的反抗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沒有像其他的改朝換代那樣,需要雙方經過無數博弈,經過一系列的戰爭才能做到的。



我們通過歷史的記載可以知道,雖然當時清朝已經衰落了,進入了病入膏肓的時期,但是溥儀所掌握的清廷在經濟上還是很寬裕的,同時他還掌握著上百萬的大軍,那麼為何溥儀沒有選擇進行抵抗,而是直接選擇了退位呢?

溥儀選擇退位,筆者認為主要是就算他有反抗的心也沒那個能力,同時他也根本沒有反抗的想法:


①:只怪當時太年輕,溥儀登基時只有3歲,退位時6歲,還是小屁孩能有什麼主見?當時的慈禧太后才是正真的掌權者,溥儀能對自己的大清朝有什麼認識?只能隨波逐流,慈禧太后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


②:內憂外患,當時軍閥割據,外敵入侵,整個國家被腐敗的清政府搞得烏煙瘴氣。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在慈禧太后的掌管下,對外敵入侵只能割地賠款求和,各地軍閥各自為王根本不聽調遣,加上民間起義等等,讓清廷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



③:軍隊毫無戰鬥力,所謂的百萬大軍,其實就是當時的八旗子弟組成的軍隊,這些人已經養尊處優貫了,再讓他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只能說會一敗塗地。


④:溥儀和慈禧太后根本就無心打仗,當時袁世凱為了逼迫溥儀退位,還是開出來了很有誘惑力的條件。條件就是溥儀退位後還可以繼續居住在皇宮裡面,而且還可以領取高額的生活費用,安全也有保障。

不得不說雖然溥儀手握重兵,但是他根本就無法調動那些軍閥去保護他,八旗子弟兵根本就不靠譜,同時他也沒有一點抵抗的態度,只能乖巧的選擇了退位。


瀚海說史


清朝滅亡前,朝廷確有近百萬大軍不假,這些軍隊撲滅孫中山是一點點問題也沒有的。不過,皇帝是否牢牢地掌握著這百萬大軍呢?其實並沒有!皇室不僅沒有手握百萬大軍,就連皇宮中的禁軍,也不一定掌控在皇族手中。

清朝立國的軍隊根本,在於八旗軍。而到了清朝後期,養尊處優的八旗軍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太平天國時期,八旗軍被太平軍幾乎摧毀殆盡,清朝從此不得不倚靠漢人武裝。而1865年僧格林沁戰死,也宣告了清朝最有一支八旗勁旅的滅亡。此外,清朝部署在關外的眾多旗軍,也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同時,被北方的十萬沙俄軍幾近全殲。從此以後,清朝朝廷試圖擁有一支真實可靠的軍隊,就差不多靠運氣了。

因此,到了清朝後期,清朝近百萬軍隊中,主要由兩種類型構成了,其一是崛起於太平天國時期的湘淮舊軍,由於湘系淮系將領眾多,漢人武裝佔據了清朝後期的絕對比例;其二是新編新軍,以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為代表,人數相比較之下雖少,但實力強大。而其中,清朝朝廷最為倚重的,就是北洋新軍。

但是,無論是當時的舊軍還是新軍,抑或地方團練部隊,對清朝的忠誠程度都是大打折扣的。舊軍和地方武裝就不用說了,清朝後期時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地方軍閥,孫中山及其追隨者能夠在南方活躍那麼多年,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些軍隊,能否真正聽從清朝號令都是一回事,談何全力剿滅孫中山?

至於新軍,新軍也完全不掌握在清朝皇族手中。比如湖北新軍就一直聽從張之洞號令,張之洞死後,湖北新軍成為了推翻清朝的主力之一;而北洋新軍,同樣也是聽調不聽宣,尤其在皇族內閣形成以後,北洋將士離心離德的傾向更加明顯。而對於北洋新軍的壯大,清朝朝廷只能遷就,因為沒有其他可以倚靠的力量。袁世凱甚至可以逼迫攝政王隱退,清朝朝廷對軍隊的控制力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在孫中山問題上,清朝雖然表面強大,但是內部早已暗流湧動。清朝朝廷根本已沒有可調之兵,縱然百萬大軍又奈孫氏如何?


蘇綻


清朝末年,中央大權旁落,慈禧太后在的時候還好,還能憑藉著自己的權威和手段維持統治。可是慈禧剛死沒二年。孫中山就造了大清的反。而此時的溥儀擁有百萬大軍明明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什麼要乖乖退位呢?

主少國疑,大權旁落

1908年光緒帝和慈溪太后相繼去世。年幼的溥儀被制定繼承帝位。當時的溥儀才三歲,可以說是被抱上皇位的,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也才六歲。面對來勢洶洶的革命軍,溥儀其實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知道,他根本做不了主。

當時國家大權掌握在隆裕太后和溥儀的生父載灃手中,隆裕太后雖然實行了垂簾聽政,但是她並沒有慈禧那樣的心術與手段,對國家大事也不是很瞭解。在這種情況下,她便非常依賴袁世凱,認為他忠心耿耿,對袁世凱也是信任無比,導致後面輕易的被袁世凱出賣。而監國載灃雖然識破了袁世凱的真面目,但是苦於自己手中沒有實實在在的兵權,無法改變局勢。

舊式軍隊戰鬥力低下

從清軍入關以後,八旗子弟因為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朝廷也是對他們十分優厚,這樣長期養尊處優導致八旗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到後來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被打的落花流水,完全沒有一戰之力,朝廷只能依靠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湘軍和淮軍平定叛亂。由此可見,八旗軍隊根本就沒有什麼戰鬥力,要想靠他們抵抗革命軍的進攻無非是痴人做夢。

軍隊誇大,數量浮誇

雖然滿清號稱是八十多萬大軍,可那並不是清廷可用的軍隊,當時是全國總兵數為八十多萬,這八十多萬士兵需要駐紮在各地,一方面是維持地方治安,而其次就是為了邊塞的防禦,這些軍隊往大清的國土上面一均攤,真正在清廷手中可用的兵就沒多少了。根本無法與孫中山對抗。

袁世凱的出賣

本來清廷掌握的軍隊數量就不多,而其中最有戰鬥力的新軍還掌握在袁世凱手中,這更使得清廷被動了。如果袁世凱一心效忠還好說,可是如果袁世凱暗存二心的話,清廷就完了。果然,在袁世凱在武漢與革命軍對峙的時候,他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一方面騙革命軍休戰,一方面勸清帝退位。

最後,在他的巧妙斡旋下,二方都成功的被他騙了。清帝被騙退位,從此失去了復辟的機會,而革命黨萬千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果實又被他竊取。


歷史評說


我們來看一下1912年溥儀退位前的歷史狀況,就明白溥儀為什麼會乖乖退位了。

溥儀,出生於1906年,在他3歲的時候,即1909年登基,成為了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1912年,他退位的時候才年僅6歲。很明顯,此時的溥儀就是一個孩童、傀儡而已,根本決定不了要不要抵抗,要不要跟孫決戰。

這時的清朝統治大權,完全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要打仗,就要依靠軍隊。

當時的清軍,雖然名義上有百萬之眾,但實際上只有60萬左右的戰鬥兵,其中的大部分還是早已腐朽不堪,毫無戰鬥力可言的八旗兵、綠營兵等舊軍。即使是在平定太平天國時,表現優異的湘軍、淮軍,和身著“勇”字的練軍(防軍),也都早已經沒落,不堪重用了。

而現代化的正規軍,在1911年時,擁有26鎮駐防區,共有軍官約1.15萬人,士兵約16.86萬人,總計兵力18萬餘人。原本人數不多的新軍,還存在三大派系。其中一派就是由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組建的北洋六鎮,約7萬餘人。北洋新軍是最團結,也是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新軍,他們只忠於袁世凱。另外一派就是傾向於革命的南方新軍。因為人心不齊,其中的部分人並不支持革命,造成其戰鬥力要遠遠弱於北洋新軍。還有一部分是中間派,既不投靠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也不支持革命。這些新軍是誰搶他們的地盤,就跟誰玩命。

瞭解了軍隊的形勢,就很容易明白隆裕太后有多無助了。

到了1911年10月,駐漢口的湖北新軍發動兵變,孫領導的革命活動迅速席捲了全國絕大部分省份。那些還擁護清朝的40多萬舊軍,戰鬥力太差,根本就無力鎮壓革命軍。

隆裕太后被嚇的驚慌失措,只能指望北洋新軍前去鎮壓。但是,整個朝廷沒人指揮的動北洋軍。無奈之下,她只能重新啟用袁世凱,希望袁世凱來維持大清的統治。

袁世凱也很乾脆,馬上覆出,一邊和革命軍和談,一邊派北洋軍前往南方鎮壓,打的革命軍節節敗退,很快收復了武漢三鎮。由此看來,要幹掉孫並不難,哪需要什麼百萬軍隊呀,只需要北洋軍的一部分足矣。

袁世凱一邊出兵迫使革命軍和談,一邊又去擺平了隆裕太后。

袁世凱收買了隆裕身邊的太監總管小德張,通過小德張聯絡隆裕太后。他先安排稅官的肥差給隆裕太后的父親,又送給隆裕太后兩萬兩白銀的貢品,用以收買隆裕。同時,他還讓小德張在隆裕面前遊說,說什麼如果被革命軍武力推翻,則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主動退位,還可以得到每年400萬兩白銀的費用和其他優待條件。

袁世凱同時還收買了慶親王奕劻。他給了奕劻一筆數目不菲的好處費,甚至還許諾,溥儀退位後,讓奕劻的兒子繼皇位。袁世凱以此鼓動奕劻去遊說隆裕太后,設法讓溥儀退位。

到這裡真相已經大白了。此時,主導歷史走向的人已經是袁世凱了,而隆裕太后和溥儀都已經無能為力了。如果隆裕不同意溥儀退位,那袁世凱和孫聯合起來,照樣可以推翻清朝的統治。然後,袁世凱再幹掉孫,還是他袁世凱說的算,而隆裕和溥儀卻什麼都得不到了。

正是在此背景下,到了1912年2月,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替溥儀發佈了退位詔書,正式結束了清朝的統治。


奕天讀歷史


孫中山雖然偉大的,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覺得偉人應該偉大,那麼歷史上的大事就都是偉人做的。事實上,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孫中山正在美國餐廳裡洗碗打工,據說是為革命籌集款項。

而同樣的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末代皇帝溥儀剛滿5週歲,這個一個幼兒園水平的孩子,還談什麼手握百萬大軍,即使神童也沒有這樣的本事,何況溥儀本身也資質並不高,否則也不會在未成年之時就被太監們給整成了不孕不育。

年幼的宣統皇帝溥儀

先說說清朝的所謂百萬大軍

  • 八旗與綠營以及後來的湘軍、淮軍

清朝建立以後,國家軍隊的主力曾經是滿清引以為傲的八旗軍以及當時投降滿清明軍也就是綠營軍,後來八旗軍被分散在全國,而且迅速腐化。此後,清朝一度依賴的是綠營軍。但是太平天國起義以後,無論是八旗和綠營都在與太平軍的對敵中,敗多勝少。以後到了19世紀5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開始在滿清朝廷的允許之下興辦團練,這就是著名的湘軍、淮軍、楚軍等來源。這也是滿清建立以來,漢族大臣開始掌握軍隊的開始。

李鴻章編練的淮軍

太平天國以後,湘軍被裁撤。但是淮軍、楚軍等卻被保留下來,並一度成為滿清國防力量的中堅,比如後來左宗棠帶領楚軍進入新疆平叛。而淮軍更是建立北洋水師,參與旅順和威海衛的基地建設,後來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出動的陸海軍主力就是淮軍。

  • 武衛軍

在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之時,淮軍的勢力發展到頂峰,但是6年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淮軍分崩離析。此後滿清朝廷以編練新軍為名,慈禧的近臣榮祿開始收攏漢族大臣手中的兵權,並於1899年建成所謂的武衛軍,這是的滿清是以北京附近的武衛軍為中心,各省團練為輔助,這就是當時滿清的核心國防力量。

然而很快武衛軍遭到毀滅性打擊,1900年由於惱怒與清政府鎮壓義和團不利,西方組成八國聯軍準備武裝干預。而慈禧也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向世界11國宣戰。結果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後,義和團和滿清的武衛軍不敵八國聯軍,聶士成戰死,董福祥等人大敗,義和團們更是一鬨而散,而武衛軍也遭到毀滅性損失。當時除了當時被編委武衛左軍的袁世凱在天津編練的軍隊,因為跟隨袁世凱調任到山東,而逃過一劫之外,其餘均遭到重創,滿清朝廷直接掌握的軍隊再次慘遭毀滅,而滿清的老家東北也被沙俄全部佔領,慈禧老寡婦不得不逃亡西安。

1900年的東南互保,實際已經宣告清朝滅亡

而實際上發生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也被稱為庚子國變),實際上已經宣告滿清的滅亡,在慈禧“豪邁”的向全世界宣戰的時候,以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張之洞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等為首的中國東南各省督撫大佬們,以李鴻章的“此乃亂命,粵不受詔”為藉口,簽訂東南互保協議,不聽從滿清中央與世界十一國宣戰德命令,宣佈中立。於是1900年的這場戰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北方的滿清武衛軍、義和團團民們與八國聯軍殺的熱火朝天,東南各省卻坐觀成敗,各省大佬依然與國外友人親切友好,實際上這也就說明了滿清朝廷對地方各省的約束力已經嚴重削弱。

  • 各省新軍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在西安就宣佈要實行新政,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倡各省編練新軍。而此時李鴻章已經去世,滿清朝廷中對新政最熱衷的是張之洞和袁世凱。而且後來的事實證明,當時各省響應的滿清中央號召編練的新軍,也只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和張之洞的湖北新軍戰鬥力最強,在1906年進行的彰德秋操中,能與北洋軍一較高下的只有湖北新軍。但是這時候各省新軍包括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在內,都只認自己的長官,卻不認什麼朝廷和皇帝。這也是慈禧死後,溥儀即位,滿清皇族立即將袁世凱趕回河南老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後宣佈獨立的各省

辛亥革命時期的孫中山更像是是帶頭大哥

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在1894年發動的第一次起義,慘遭失敗。而後革命黨發動數十次起義無一成功,而當時的革命黨看似是孫中山統一領導,但實際上門戶林立,派系眾多。興中會、華興會等等,後來雖然被統一到同盟會,但是內部組織依然鬆散,大家雖然都公認孫中山是大革命家,但是孫中山卻沒有對整個革命黨組織的廣泛領導力和影響力,這也是為何後來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在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時,要求黨員必須宣誓效忠孫中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革命黨人看來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滿人統治,只要推翻滿清就可以萬事大吉,所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很有市場,而對於孫中山確實知名度高,來頭大,但是更多是名聲大,卻缺乏有效組織力,全國各地的革命黨組織與同盟會更多是公司掛靠關係而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所以武漢革命黨搞辛亥革命,而孫中山先生事先一點也不知道,事後才從美國報紙上得知。

而革命爆發後,東南各省紛紛獨立,宣佈脫離滿清中央,這一幕就是1900年“東南互保”時的重演和翻版。

所以孫中山名氣大是確實,但是本身卻實力和實際影響力卻很有限,與其說孫中山是幸亥革命的領導者,倒不如說他是那場革命中帶頭大哥更適合。

摧毀清朝的實際是滿清親手創建的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而與溥儀、孫中山的實際關係不大

而辛亥革命後武漢一度成為革命中心,起義的武漢新軍成為了革命的主力軍。而清軍出動北洋軍鎮壓不力,只得允諾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請老袁出山,於是滿清末年的自己創辦的兩大新軍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在在1906年彰德秋操的軍事演習上進行對決之後,這次則是真刀真槍的在武漢三鎮打得昏天暗地,湖北方面請革命元老黃興出山封壇拜將,北洋軍則是由馮國璋親自出馬,結果很明顯北洋軍佔據明顯優勢。

清末時期最強的軍隊北洋軍

只不過袁世凱早已經對清廷失去信心的老袁,已經沒有將革命軍徹底平滅的想法,他要“養寇自重”,並最終依靠絕對實力,脅迫清帝遜位,結束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幾乎是中國歷史第一次不流血的政權更迭。


所以清末中,不存在孫中山與溥儀的對決。一個5歲的孩子和一個手無兵權的帶頭大哥,能對決什麼呢?


大東北的小豆包


溥儀退位的時候才6歲,尚未親政。就算他親政了,面對當時的格局,也是一籌莫展。真正決定退位的是隆裕太后,慈禧的那個侄女。但是慈禧死後,大清朝的實際掌舵人,是攝政王載灃,也就是溥儀的親老子。載灃一度還是蠻務實的,替大清背了不少黑鍋。但是政治手腕實在無法與袁世凱這種老奸巨猾之徒相提並論,更別提和慈禧相比了。

載灃執政時期,同意立憲,但是很清楚地把大清皇帝直接統帥海陸軍寫在了憲法重大信條裡。這說明載灃還是認識到軍權的重要性的,但是寫進憲法,不等於那些當兵的真的就聽溥儀的。實際上當時的大清的軍隊,除去那些根本打不了仗的2.6萬隻知道吃餉,不知道幹活的八旗;名義上60萬也就轉業成警察的綠營兵外。真正有戰鬥力的是從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的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新軍”。到了1911年,新軍已經發展成為了19鎮(每鎮定額12512人,實際上各鎮情況都不一樣)、18混成協(這個情況就更復雜了,但是標準是2協為1鎮)。但是“新軍”新在軍制和武器上,名義上雖然事後大清的國防軍隊,但本質仍是聽從個人的部曲性質的軍隊。

而清朝實際掌握的只有兩協禁衛軍。2協相當於1鎮,大概也就在1萬多人。但實際上這1萬多人並不能動,畢竟整個京防的最後的底線。真正能動的是駐守京畿附近的北洋6鎮新軍,也是新軍中實力最強的。所以當全國發生任何事情,掌握北洋6鎮才是真正執牛耳的事情,其他都是扯淡。而此刻,這6鎮軍隊的實際掌握人正是袁世凱。

很顯然載灃一上臺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他對袁世凱說,“你說你年輕的時候腿摔壞了,你回家養腿去吧。”袁世凱啥話都沒說,立馬捲鋪蓋回家去養腿去了。但是載灃還是太年輕,把袁世凱趕回去,他也掌握不了北洋6鎮(鐵良也已經被排擠出北洋第1鎮)。因為這支些軍隊是袁世凱從天津小站一手培養出來的,只知袁世凱,不知道朝廷。


果然,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方搞了多次武裝暴動,都未成功。所以這中間袁世凱的重要性根本沒有得到展示。但是1910年,由於為了向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借款,盛宣懷策動清廷將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引發了“保路運動”。於是清廷把湖北的新軍抽調到四川去鎮壓運動去了,結果造成了湖北的空虛。於是意外地發生了“武昌起義”,一時間全國很多省份都開始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而心力交瘁的載灃也引咎辭職,回家養老了。

於是清廷派了載濤(這位爺京劇唱得好,專門留洋學過騎兵馬術。後來日軍侵華的時候寧願擺地攤,也堅決不當漢奸,最終結局有點出乎意料的好)去平叛。載濤雖然是軍諮大臣禁衛軍長官,但是指揮打仗就算了吧。載濤去調動北洋6鎮的時候,麻煩來了,他調不動,北洋6鎮根本不理他。於是只得腆著臉去請袁世凱,袁世凱一句話就噎住他了,我的腿病還沒好。結果袁世凱的北洋6鎮真的開動去打革命黨的時候,革命黨就有點扛不住了。說白了名義上是革命黨,但實際上都是各省為了自保而獨立,都有著小算盤,誰也不會真的拼命。可是袁世凱是個愛算賬的人,革命黨好剿,但是剿完後,曾國藩和李鴻章的例子都在那擺著呢。於是袁世凱以要軍餉的名義不打了,坐等兩頭開價,誰的價錢誘惑人,袁世凱就打算倒向哪頭?

結果很顯然還是革命黨的價錢比較好,孫中山為了革命,願意“讓賢”,允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那條件就是讓清帝退位。袁世凱哪有撿來的大總統不當的道理?

溥儀長大後,也曾經一心想恢復祖宗社稷,但是現實非常打臉,在“宗社黨”的幫助下,曾經以為日本人是大清的救星,結果去了東北,才發現自己只是個傀儡,日本人借他的名義,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後來日本投降,溥儀也成為俘虜。

最終在接受新中國改造之後,覺得做一個老百姓是無比幸福且正確的事情。



炒米視角


總結:清朝衰落,皇帝年幼沒有實權(權在他爹攝政王,和袁世凱手中),孫中山帶領起義!

溥儀在位時就是一個幾歲的小孩,沒有實權!

溥儀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孫中山先生所率領的眾多革命人士,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這才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將落後腐朽的清政府擊敗,這才將年幼的溥儀,逼迫其退位來建立民國。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各省宣佈脫離清王朝。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從歐洲回國途經香港時在船上與胡漢民、廖仲愷、陳少白等



第一清朝衰落!

清朝的末期,列強入侵,國土淪喪,中國遭遇了巨大的屈辱。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已經漸漸失去了人心,排滿之聲日漸高漲,武昌一聲槍響,這個偌大的王朝就倒塌了。



第二清朝主要權利,溥儀他爹攝政王,和袁世凱

當時清朝內部的形勢。當時袁世凱和溥儀他爹,攝政王載灃是清朝中最大的兩股勢力,他們互相不信任,互相爭鬥。袁世凱最後敗了,被罷免了一切官職,回家披著蓑衣釣魚去了。後來武昌起義爆發,載灃無力處理,才將袁世凱再次召回來。載灃迫於無奈,將袁世凱任命為湖廣總督,但是袁氏坐地起價,就是不出山,最後載灃把袁世凱人民為了內閣總理大臣,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了袁氏,自己宣佈退出。



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說:清朝興於攝政王,亡於攝政王。正是此理。

溥儀孤兒寡母怎麼能和渾身都是心眼的袁世凱抗爭?清朝成了袁氏牟取個人利益的犧牲品

不得不說,孫中山先生的價碼開的真好!


神奇流星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清廷手中根本沒有百萬大軍,再者,當時溥儀年僅五歲,也沒有能力干預國政

1908年11月15日,執掌清帝國近半個世紀的女強人慈禧皇太后去世。為防止光緒帝日後對她進行反攻清算,在臨死之前,慈禧將光緒帝一併毒殺。光緒死於毒殺一事已於在2008年的到證實,當時經過對光緒皇帝縷頭髮的鑑定,證實其死於三氧化二砷中毒,也就是被砒霜毒死的。

由於光緒帝駕崩時非常年輕,沒有孩子,於是慈禧在臨終之前將光緒帝弟弟載灃之子溥儀(光緒的侄子)抱入宮中,立為繼位人。

光緒帝駕崩後,年僅兩歲(週歲)的溥儀繼位,年號宣統,尊光緒皇帝的皇后葉赫那拉氏為隆裕太后,由溥儀之父載灃監國。(攝政王載灃,右邊站著的孩子就是溥儀)

作為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非常痛恨曾經告過發光緒帝的袁世凱,一度想將其處死。之後權衡利弊,載灃按下心中怒火,沒有殺袁世凱,但以“足疾”為由將袁世凱趕回河南老家。

袁世凱走後,其手下的北洋六鎮新軍在名義上被朝廷接手,受攝政王載灃直接統領,但實際上除了北洋第一鎮以外,其他的五鎮都不聽朝廷指揮。

自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八旗和綠營面對著太平軍皆潰不成軍。無奈之下,咸豐皇帝下令允許地方官員組織團練武裝對抗太平軍,其中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規模最為龐大,也成為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而太平軍最後也正是被湘淮兩軍剿滅的。

太平天國覆滅之後,曾國藩為表忠心解散了手下的數十萬湘軍,但李鴻章的淮軍卻被保留下來,繼續為帝國征戰。

由於是團練出身,並不屬於國家建制,淮軍帶有極大的私家軍性質,淮軍的各部士兵基本只聽從於本部將領指揮,這導致清廷對軍隊的控制大為降低。不過好在李鴻章還是忠於朝廷的,有他在,淮軍依然是朝廷的軍隊。

1895年淮軍在甲午戰爭中遭遇慘敗,在袁世凱的建議下,清廷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之後後袁世凱接替胡燏棻,繼續編練新軍,組建“定武軍”。

1905年,在滿洲權貴鐵良的主持下,京旗常備軍組建完畢,這支軍隊成員主要有八旗子弟組成,屬於清廷的心腹。之後京旗常備軍被改編為北洋第一鎮,而袁世凱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五鎮,稱“北洋六鎮”。

在這六鎮之中,除了第一鎮由滿洲人鐵良指揮外,其他五鎮皆在袁世凱控制之下,基本等同於袁世凱的私家軍隊,朝廷根本調不動。而就連由旗人組成的第一鎮,除了由鐵良掛名訓練外,其下面的主要將領也多是出自天津武備學堂的漢人,本鎮官兵在大多數時間裡也是交給袁世凱代管,鐵良只是一個掛名軍門而已。

至此,北洋六鎮基本都是由袁世凱管轄,而這支軍隊正是清廷最能打仗的部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督撫聞訊紛紛宣佈獨立。清廷在南方駐守的幾個八旗據點也迅速被各省革命軍團滅,清廷瞬間失去了半壁江山。

載灃眼見形式危機,便令陸軍大臣蔭昌統帥北洋軍南下,但蔭昌無力駕馭北洋軍,大軍根本不予開拔。此時慶親王奕劻和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勢嚴重,一致主張復起袁世凱,而英法美等各國公使也紛紛建議請回袁世凱主持大局。載灃無奈,只得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令其南下剿滅民軍。

不過一個“湖廣總督”豈能滿足袁世凱,對於此時的袁世凱而言,不給夠權力,即便是玉皇上帝來請他都不會回去。於是袁世凱藉口“足疾未愈”,拒不回朝。(正在河南老家歸隱的袁世凱)

迫於形勢壓力,載灃被迫宣佈辭去監國一職,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清廷大權完全落入袁世凱手中。此時的溥儀僅僅只有5歲(週歲),而在載灃去職後,朝內只剩下了他跟隆裕太后母子倆人,以及一幫不堪大用的宗社黨人。(隆裕太后)

在得到清廷大權後,袁世凱便統率著北洋軍南下,迅速平定了山東、山西的獨立並直奔湖北武昌而去。在北洋軍的打擊下,武昌革命軍不敵,丟掉了江北陣地,形勢對革命軍開始不利。

但是袁世凱並不想當第二個曾國藩,當年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為清廷立下蓋世神功,到最後也僅僅只得到了一個一等侯爵而已,而且還備受朝廷猜疑。如今北洋軍的戰鬥力雖然高於革命軍,但北洋六鎮加起來不過7.5萬人,面對著南方十幾個獨立的省份,北洋軍的這點兵力顯然捉襟見肘,顧東不顧西。

為此袁世凱決定以戰逼和,試圖通過軍事上的優勢逼迫革命軍與其議和,從而獲得更大的權力。而當時南京方面也自知軍力欠缺,為了能夠推翻清廷,孫中山先生以民族大義為重,有意與袁世凱和談。

於是南北雙方開始了討價還價的談判,最後孫中山同意讓出大總統一職給袁世凱,換取袁世凱逼清帝退位。

隨後袁世凱返回北京,一面入宮說服隆裕太后,一面縱兵上書逼宮。1912年年1月29日,反對共和的宗社黨主要人物良弼被革命黨人炸死,滿洲貴族各個如驚弓之鳥,無人再敢為朝廷出頭。2月22日,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正式頒佈《清帝遜位詔書》,清朝滅亡。這一年,溥儀剛剛六歲(週歲),這個年紀的孩子對這些根本一無所知,等到溥儀明白這一切的時候,大清已經亡了很多年了。


千佛山車神


別動不動就百萬大軍,清末時一個最低等的士兵的月餉是5兩白銀,加上吃穿裝備總共得有8兩吧,一年一人就是96兩,百萬軍隊就是9600萬兩(還不算當官的餉銀要高得多),而當時滿清一年的總收入才幾千萬兩,還有幾億的外債要還,怎麼養這百萬軍隊?

溥儀哪來的百萬大軍,娘倆身家性命都掌握在袁世凱手裡,全國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脫離滿清統治,南方各省基本上被同盟會掌控,武昌起義驅趕湖廣總督瑞澄湖北成立都督府,黃興等人發動廣州起義猛攻兩廣總督衙門,蔡鍔等人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攻佔雲貴總督府成立雲南都督府,江西都軍李烈鈞發動起義驅趕江西巡撫,山西都軍閻錫山在太原兵變成立山西軍政府,吳永刪等在四川發動保路運動借武昌起義的槍聲四川清兵外調之際一舉攻佔四川總督府並處死總督趙爾豐,清廷已經是風雨飄搖毫無根基可言!袁世凱狼子野心擁兵自重掌控直隸中原一帶不聽朝廷調遣反而逼宮退位,你說溥儀娘倆有什麼辦法,歷史證明和平退位是最好的結局了,南北雙方都沒有為難皇室的遺老遺少,如果溥儀真有百萬大軍在手那何懼之有。

歷史教科書上寫的是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當時學的時候有點不明白,怎麼孫中山就退位讓賢給一個那麼有野心的人?原來是不退不行,打不過人家,為了結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和袁世凱妥協的結果,誰知道袁世凱本事確實大,但是野心更大,要自己當皇帝,所以袁又不得人心,不過就算不得人心,有他在中國的時政還是比較穩的,偏偏他短命,不到六十就掛了,這下好了,他手底各方部下個個都成軍閥頭子,稱霸一方,打著自己的算盤,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在京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元帥馬觀花換了一個又一個,最後還是孫中山旗下的新秀蔣介石讓各方軍閥易幟。

其實最後就是簡單一句話,袁世凱藉著孫中山得理念得人心想當皇帝,而孫中山藉著袁世凱得兵力推翻清朝皇帝。 最後孫中山還是因為沒有兵力返回日本了? 袁世凱也如願以償當上了當時的土皇帝?總是拿末代皇帝說事,皇帝也是人,誰能在那麼小那麼複雜的形勢下改變中國呢,而且身無親信,毛爺爺還有朱總周總劉副等等一幫有能力有奉獻精神的戰友陪伴著,溥儀呢身在沒落的皇家又主不了事,他就是神仙也無能為力。

溥儀後期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見識廣博了,而且對封建思想的抵抗,退位做普通人便是最恰當的結果,太平天國運動已經把清朝勢力削弱了一大半,接著就是有錢有兵的官僚起義,藉助這個大好時機改朝換代,不過就文化而言,歷代封建社會都會貢獻不小,看博物館裡面的東西吧!最可恥的人就是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殘害忠良和摧毀歷史文化。

清廷滅不滅,袁大頭說了算,袁大頭倒向清廷,孫中山靠邊站,袁大頭讓清廷退位,清廷不敢不退,袁大頭早有心計:清廷退位,我當大總統。孫中山不服也得服。孫中山甘願袁大頭當總統自己修全國鐵路。只是袁大頭心事太重,袁大頭若是不做皇帝夢天下就是袁大總統的!


歷史深度揭秘


溥儀手握百萬大軍,明明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要乖乖聽話退位呢?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短短兩個月內,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共十三省宣佈獨立,但此時名義上屬於清王朝的軍隊還接近百萬之眾,溥儀卻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投降了,這不免讓人奇怪,為何呢?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我用三條來概括。

第一條,溥儀太小了!

很多時候,我們看歷史事件時,總是會因為時代感,而忽視掉年齡這個問題。

溥儀出生於1906年2月7日,他退位時是1912年2月12日,滿打滿算也不過6歲而已,我們在這個年紀大概剛剛接觸一年級吧,讓這樣一個孩子去考慮戰爭的話題,未免考試題目超綱了。

【溥儀劇照】

第二條、溥儀手中的大軍只是名義上屬於他

清朝曾建立八旗制度,讓蒙漢滿三族的人加入其中,湊成了近百萬軍隊。但這個數字,其實是非常虛地。

一方面是他們對於清朝的忠誠度到了清末的時候越來越低,畢竟誰好多年工資下降或者沒有工資都會不高興。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過後,清王朝除了蒙滿臺地區外,他們的18個省只剩下直隸、河南、甘肅、山西、山東五省名義上還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但這五省的兵力同時歸屬於一個將領——袁世凱。

【袁世凱】

就連當初表示支持清王朝,誓死反對共和國的清朝將領薑桂題、馮國璋、張勳、張懷芝、曹錕、王佔元、陳光遠、李純、王懷慶、張作霖等十五人,也不能說一定會支持溥儀,甚至於這裡面不少人本身就是野心不弱於袁世凱的軍閥。

他們的支持,可信度太低了……

第三條、革命是大勢所趨,清王朝早已不得人心

共和制代替封建制是人民的選擇,清王朝幾百年的統治,越來越腐朽,長時期不得人心的政令施行下去,只會越來越離心離德。

光從辛亥革命起義後,兩個月內18個省,就有13個獨立,剩下5個還是袁世凱控制著,便可以瞧出,民眾的內心是渴望民主政治的。

六歲的溥儀不能違逆人民的意志,就算他成年,也只能順應人民。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