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高校熱衷改名成科技、理工、財經大學,而麻省理工學院至今仍是學院,你怎麼看?

胡侃教育


中國高校熱衷改名是為了學校利益,麻省理工學院是因為翻譯問題。

先說一下中國的學院改大學。2019年又4所學校被批准改名為大學,分別是:

阜陽師範學院改名為阜陽師範大學;

淮海工學院改名為江蘇海洋大學;

湖南商學院改名為湖南工商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改名為甘肅政法大學。

中國的大學更名是普遍現象

中國大學的改名非常普遍。有人專門為此做過統計,中國大學因合併、升格等原因改名的比例超過80%,建校以來從來沒有改名的大學寥寥無幾。這裡說的改名,包括學院更名為大學,但並不限於此。

1981~2010年,全國79%的高校已經改了名或合併除了名;2012~2017年,有超過200所高校更換了校名:其中2012年有30所,2013年有51所,2014年有36所,2015年有72所,2016年有39所,2017年有46所申請,2018年5月批准了40所。

我國學院更名為大學,不是任性而為,而是要按照相關的規定併到一定的要求。教育部有一個《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對校名為大學的院校,在學科專業數量、學校規模、在校研究生比例與碩士點設置、科研經費投入科研工作水平、教師隊伍中學歷比例教授比例等多個方面都做出了規定,比如專業要覆蓋3個以個學科門類,本科專業20個以上,本科專業應能覆蓋該學科門類3個以上的一級學科,碩士點10個以上並且畢業5屆以上碩士生等等。達到全部要求向教育部申請,通過審核就會被批准更名為大學了。

學院要改名為大學,主要原因為名為利。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名牌“大學”,重點“大學”的概念早已根深蒂固,卻從來沒有名牌學院重點學院,包括最二十年的985大學、211大學、雙一流大學,哪一個是用學院這個名稱的?同時大多數時高等院校在初創時用的是“學院”這個校名,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改為“大學”,已經成了多數高校的成長規律。所以,在大多數國人的心中大學比學院更好,學院更名為大學之後,在招生招聘中,都將更加有利。

上世紀80年代,很多學院都改為大學,華中師範學院想當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認為叫校名為學院不影響辦學水平。在教育部門編制的高校名錄上,因為華師還是“學院”而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學”之後,這個不影響實力也不一定代表實力的排名卻實實在在影響到了招生,華師竟然被教育部在催促更名,於是1985年華中師範學院易名為華中師範大學。

更名是好是壞

學院更名為大學,有時會收到“立竿見影”效果。原武漢紡織工學院1999年省內招理科生352人,第一志願填報的僅148人,其中達到分數線的才37人。該校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後,生源質量逐年走高。2006年重慶郵電學院、重慶交通學院更名“大學”後,次年招生同樣“全線飄紅”。2010年,河南財經學院與成人高校河南省政法幹部學院合併更名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錄取分數線也開始逐年提高,優勢專業在河南高校中的錄取分數僅次於甚至趕超鄭大、河大。

學院更名為大學,有這樣的好處,學校當然樂意並且全力促成。

但是對於學生來說,改大學未必是好事。有的學校為了滿足成為大學的“學科專業數量”的相關條件,開設了一些就業質量不好的專業,這些專業與學校的其他專業在同一批次同一代碼招生,在當前平行志願規則下,一些考生無奈只能同意專業調劑,最後被調劑到就業不好或者個人不感興趣的專業,實際上是給考生挖了一些專業的大坑。

再來說一個簡單的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的翻譯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只是我們中國人給出的翻譯,人家學校的本名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其實 institute 並不能說是學院,應該是“(教育、專業等) 機構,機構建築”,與college“(英國) 學院,職業學校,技術學校; (美國) 大學; 高等專科學校; 高等職業學院”有很大區別,與university"(綜合性) 大學"的區別也很大。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被叫成“麻省理工學院”,主要是翻譯原因。如果照實翻譯,是“麻薩諸塞州理工教育機構”,是不是很彆扭?我國的北京理工大學(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爾濱工業大學(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翻譯成英文時也用 institute 。麻省理工學院不是university"(綜合性) 大學",也不是college“學院”,他其實是institute“(教育、專業等)” 機構。

我是吉林省高考志願諮詢師,歡迎評論區交流不同意見。關注交流更多高考志願問題。


高考第一志願


拿麻省理工的“學院”說事是一種無知,這是英文翻譯問題,而不是說麻省理工就願意甘於做“學院”。中國人哪怕把麻省理工翻譯成小學,也不影響麻省理工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

美國的大學發展,除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這些綜合性大學是以人文社會學科起步的,用university。還有一批是以工程學科起步的工科院校,用institute,表示研究院所。比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新澤西理工等等,現在也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學。

中國的學院,在英文裡用college更為合適,在美國college是文理學院,文理學院是隻有本科教學的,規模也都很小,幾百或是幾千學生的學校。也有些有研究生教學 ,但專業很少,學校規模也很小的大學也用college。

雖然麻省理工在中國翻譯過來叫學院,但是你要說麻省理工是文理學院,或者那種規模很小,專業很少的學院,麻省理工肯定跟你拼命。因為麻省理工規模也很大,專業也非常多。

中國的學院以前也都學科較少,規模教學,但隨著擴招與學科的不斷增加,很多都有幾萬學生,也有碩士點,博士點了,自然想更名大學。而且我國學校基本都是國有,國家經費劃撥是按級別來的,大學比學院級別高,學校經費撥款多,學校領導級別高,哪個學院不想升大學呢?

美國的大學也有等級劃分,有大學聯盟來評級,分成很多等級,能夠向上升一級,學校也都會有很盛大的慶祝活動。必然去年,新澤西理工級別就升到了和麻省理工一樣的級別,全校有很多慶祝活動。


上林院


最最主要的是因為你不瞭解,麻省理工學院這個名稱是清末翻譯的,當時中國人並不是很瞭解美國的高校的科研體制與格局。

如果現在重新準確地按照她本來的名稱直譯,那所謂的麻省理工學院,應該翻譯為——麻省(馬薩諸塞州)理工研究學院。

麻省理工研究學院,是進行理工科研的科研機構,為了便於研究,也需要一定數量的年輕助手,他們順便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了延長培養鏈,更有效地為自己提供能為自己所用的基礎人才,他們後來也招收部分本科生,逐漸才形成了一所普通大學。

因此,麻省理工研究學院跟中國的大學比起來,其規模其實是挺小的,佔地面積68公頃,學生數也不過萬餘人,但其研究生人數在60%以上,生師比更是達到了3:1,在中國簡直難以想象。

麻省理工研究學院不愧是理工研究起家的,其科研成就享譽世界,據統計,建校以來,已經先後有94人獲得過諾貝爾獎,真不愧為研究學院。


欣然好志願


麻省理工學院是學院是翻譯問題,放在這裡舉例子不合適。英文是大學分為college(學院),university(大學),institute(研究院,比大學高一級)。麻省是institute,類似中科院性質,叫學院是翻譯的歷史遺留問題。國內的學院屬於college,為了生源,發展資金爭取改名升格


路人甲的打醬油


我以為,這是高校心浮氣躁的現狀,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

先說第一條。

自從擴招以來,教育產業化就變成了圖騰,高校不再集中精力搞教學搞研究,而是想方設法擴大校園,從一個校區變成兩個、三個、四個甚至五六個校區,於是乎名字也越起越高大上,似乎學校越大、學術水平越高;學校越是“大學”,學術研究就越高。

其實,這是嚇唬人的把戲。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謂,在大師也。

所以,高校應該把精力放到教師教書育人的培養上,迴歸教育的本源才是硬道理。

再說第二條。

隨著高校編制的逐步取消,生源就是學校的生命線了。學校招生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即使北大清華這類頂尖學府,也不得不放下身段親臨一線搶奪生源。那些普通的高校為吸引學生,不得不挖空心思改校名,諸如“某某大學”、“某某理工學院”等等。

其實,內因決定外因。集中精力加強高校的內涵建設、增強師生的幸福感、獲得感,得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可和讚揚才是王道。





大海自媒體1314


很多年前就流行這樣一句話:大學之大在於大師而不在於大樓,現在大概要加上一句不在於大學之名了。

自從1998年大學開始擴招以來,學校合併之風改校名之風一直都在盛行,攤大餅的行動也一直都沒有停止。這樣的話看似學校是變大了,這樣的大實際上就是一個概念上的大。學校面積增大了,學生人數變多了,好像學校就變大變強了一樣,只有內行的人,才更注重的是學校的底蘊。

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學校,人家就是堅持自己的特色。不需要以大來著稱,人家有屬於自己強的地方就可以成為自豪的資本。很多大學他沒有這些,卻一定要稱大,彷彿我不叫大學而是稱學院就比人矮了一頭(事實上社會風氣就這樣了),但也不排除這其中跟利益有關係。

學校變大了,國家相應的投入也會增加。不明就裡的學生心目中,似乎這個學校也變得高大上起來。每年高考的時候,招生也變得更好招。你是在懂行的人心目中,學校還是那個學校,那個大學的名字其實是換湯不換藥。急先恐後排著隊去改校名,難道不是這些年這種浮誇風的一種表現嗎?

所以改名字對於大學來說說到底就是一個利益關係。校名改成大學了,好啦,我的規模擴大了,似乎我的學校水平也跟著提高了,可以申請國家更多的投入了。可能學校的領導的級別也跟著水漲船高了,大學的行徵化不也一直是大大家詬病的現象嗎?細說起來似乎是一件所有人都共贏的好事,應該拍手稱快。

可是這種現象我們如果去看本質,大學水平真的提高了嗎?變成大學以後是不是裡面的大師變多了呢?學術水平都提高了呢?這些都是要打一個問號的吧?分歧難道不應該給他們踩個剎車?我在學校再申請改大學,那些改申請通過的學校一直一個個都在沾沾自喜。

其實,不僅是大學如此,很多的行業似乎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我以前在汽車行業工作。大家都知道,中國這些年合資品牌的車生產得特別多。在國外,一款經典車型可以生產幾十年,比如說大家熟知的大眾甲殼蟲,總銷量超過了兩千多萬輛,你看到甲殼蟲的外觀有多少改變嗎?人家要的就是經典。

可是在國內,很多合資品牌的車型,每一年都要提檔升級,到了2019年,早早地就要推出2019款,你再生產2018款就賣不出去。說到底是消費者消費觀不成熟的表現。雖然這是題外話,但卻確確實實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

我們期待國人能夠變得越來越理性,以後買東西不要總想著去買最新款,因為最初的那個基本款性能才最穩定,讀大學也不要總想著那個名字高大上,去各大學校的網站上看看學校的沿革,哪些學校底蘊深厚一看便知。


蘇老師聊教育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

改名可以帶來“影響力”的增加,目前大部分普通人所認知的還是“大學”比“學院”更全,更大,更牛,能去更牛的地方學習似乎說明這個人也很牛,為迎合這個趨勢,高校也希望自己的名字含金量更高。

改名,還有教育“經濟”的導向因素影響。比如教育經費的劃撥,項目立項,教職工的職稱評定,可申請的各級別學科等等……

這些也算是中國特色之一吧。

但對於教學質量和學科建設來說,自身硬才是真道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安寧媽媽聊育兒


這位所謂的教育者,MIT的英文裡面是用institute,我們翻譯了學院,而國內的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也用的institute,我們叫了大學,明明是翻譯的問題你在這起什麼么蛾子呀?還有,大陸這邊改名字,學院還大學的確是把規模科研經費都提升了,為什麼不能改呢?每個地方的制度不一樣。在加拿大,還有一批大學沒有研究生學位叫基礎類大學,沒有博士沒有醫學院,不叫學院偏叫大學,這是不是也是加拿大人虛榮?


Tim4175


都是錢鬧的。


priest000


中國大學不是想著怎麼搞學術搞科研,心思盡用在搞歪門邪道上去了!比如用47萬納稅人的錢去買一個留學生,安排十幾個中國學生伺候一個留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