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安溪三大歷史名巖泰山岩

安溪三大歷史名巖泰山岩

泰山岩乃湖頭十景之一,全稱為“顯應普濟大祖師巖泰山寺”。

泰山岩位於湖頭鎮西南隅,前山村南部的大尖山。明嘉靖《安溪縣誌》載:“在感化裡,即翠屏山岩也,道人黃惠勝居此,鄉人為堂以祀。隆興間,主簿葉延壽題雲:‘自昔吾泉出異僧,清溪今又兩巖興。’兩巖,謂太山、清水二巖也。”(參見第五章第三節《名勝古蹟與紀念地地名》)。

安溪三大歷史名巖泰山岩

“泰山岩”系安溪三大歷史名巖之一,始建於宋紹興年間。際因開山始祖黃惠勝在此山圓寂後,被高宗皇帝賜封為“顯應祖師”,百姓為旌表他的功德而建。

巖中風光旖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曾記有“七佛春雲”之景觀,列為“小泉州”之美譽的湖頭“十大景觀”之一。據載該巖與遼寧義縣的“奉國寺”、山西文城縣的“玄中寺”齊名。國內、臺灣皆有眾多泰山岩祖師香火分爐的寺廟。

泰山岩有山門三個,即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象徵佛教“三解脫”。無相門建成殿堂式,稱三門殿,門邊有兩個手執金剛杵、姿態各異的金剛大力士。進了三個山門,便到中殿。該殿是為紀念顯應祖師而建的,故又稱祖師殿。南北兩側塑有十八羅漢雕像。另有一尊面貌慈祥的守護神被稱為“拍蚊爺”,身上安有機關,頗具現代色彩。後殿建在2米高的臺基上,單簷歇山式,寬37米,進深12米,內祀觀音,故又稱觀音殿。此外,還建有藏經堂、齋堂、放生池、靈塔等。整個建築結構既符合《營造方式》的宮式手法,又融入民間手法。

安溪三大歷史名巖泰山岩

泰山岩,因大小寶峰翌拱,連綿環抱,山巒疊嶂,幽谷流泉,綠樹成蔭,古膝縱盤,鳥語花香,蜂蝶迭忙。仲春之時,白色椋子花遍佈山野,似雪花片片,猶如冬末雪意濃;深秋之時,楓葉把滿山染紅,在奇木異草的綠色襯托下,景態萬千,充滿無限詩情畫意。泰山岩景點眾多,如:放生池、一字排四座靈塔、十八階垵、祈雨臺……。同時還流傳有許多神奇又美麗的傳說。如:祖師未卜先知、料事如神;惠勝構泰山自出瓦;曝身求雨被美譽為“黃水車”……屹立殿前:“湖頭十景”盡收眼底。山光水色、令人耳目一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