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梁爽

理性天蠍

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

點燃你自律的心

詹青雲獲得《奇葩說》第六季總決賽的BB king,我覺得實至名歸。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我很早就想寫她,她第一次上《奇葩說》,先後把我媽和我迷倒,我們喜歡她的浪漫與凌冽,理性與深邃,知性和俠氣。

但聽她說,很多文章寫她,要麼偏離事實,要麼誇張煽情,所以我一直沒寫,生怕冒犯。

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每人心中都有一串名單,90後的詹青雲,發言行雲流水,觀點擲地有聲,一直佔據我的名單前排。

我很早就給自己佈置研究課題,為什麼詹青雲年紀輕輕卻思想深遠,為了儘量貼近事實,文中素材來自她親口所說。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表面上是閱讀體量驚人,實際上是讀書策略高效

有人說,每次聽詹青雲發言,腦子裡自動彈幕出4個大字:我要讀書!

從《西線無戰事》,到《霍亂時期的愛情》,再到《美麗新世界》,她在辯論中的引經據典,只是閱讀吞吐量中的冰山一角。

研究一番後我發現,詹青雲讀書有兩個技巧:1是講給別人聽;2是按類別閱讀。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我在聽人表達時,能明確地感知到書面語和口語之間的涇渭分明,而她,口語和書面語合二為一,感覺聽她說話彷彿在看紙質書。

前幾天我聽黃執中和邱晨連線詹青雲的直播,黃邱二人說詹青雲講那麼多長句和排比,但觀眾能聽進去,容易理解,問她秘訣。

詹青雲說,她很早就會給身邊不愛讀書的朋友講書裡的故事。

最難的是偵探小說,錯過一個重要細節,朋友知道殺人犯後就會生疑。為了給朋友講清楚《尼羅河上的慘案》,她把這本書看了好多遍。

因為自己必須看懂,清楚故事脈絡和起承轉合,講述時,為了不過早劇透,講得有意思,需要把鋪墊要素和人物關係講明白,朋友才能體會到聽故事的快感。

講書或複述,是高效的輸出、絕佳的反饋,訓練了對書的理解力、故事的駕馭力、口語的表達力。

同樣在這場直播裡,詹青雲還說,讀書應該一段時期讀一個類型的書,而不是隨便挑某一本讀。

比如偵探小說,可以讀中國古代的偵探小說,或者西方偵探小說,從某位作者開始看,剛開始可能未必好看,但越讀越能感知這一類型小說的進步和變化。

在碎片化信息橫行的時代,按類型的分類,按時間的先後,靜下心來,體系化地精讀書籍,比浮光掠影泛泛而讀的效果好太多。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表面上是考高分的考霸,實際上是愛求知的學霸

詹青雲以全優的成績,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以接近滿分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黃執中有次評價詹青雲:“學霸,是阿詹身上最無聊的人設。”

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語境下,學霸有點約等於考霸,因為你學得怎樣,別人不太知道,但你考了幾分,別人一目瞭然。

曾聽過詹青雲的一堂公開表達課,她說有次她去打印店裡打印資料,拿起訂書機剛要訂,打印店老闆問“你這論文有多少頁?那隻大訂書機,一次只能訂55頁,不能更多了,超過55頁要用其他方法。”

詹青雲偏不信,覺得自己的資料60頁,只多了5頁,只要用力一點,肯定能訂上。於是盡力一按,果然就差了這5頁沒訂穿。

這麼一個求真小細節,讓我覺得比起高分認證和名校通關,她隨處可見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更吸引我。

在直播中,邱晨說起詹青雲GRE客觀題滿分的輝煌戰績,她忿忿地說GRE是很傻的考試。

她沒有佔著自己獲得高分就得意忘形,她說像託福這樣的考試,還能在備考中學到東西,但是GRE完全就是背單詞,折磨人,不需要用到這個考試就千萬別去考。

我覺得她是那種考高分也能考,興趣也廣泛,但自己清楚地知道,更重要的是,哪些能真正學到東西,增強能力。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表面上是談吐表達迷人,實際上是思辨路徑高階

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杜威,也是胡適的老師,曾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可以改變人的思想,一種叫教育,一種叫辯論”。

黃執中分析其中的差別,“大家都同意的話,那就叫教育;有人不同意的話,那就叫辯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辯論是教育的前身。

對於沒有定論的選題,辯手們口齒清晰、觀點明確、邏輯嚴明、層層遞進,讓我們覺得談吐好厲害啊,要是自己上場,估計幾句話被對方繞暈,覺得對方說得對。

辯論,本身就是鍛鍊思辨能力的強勁方式。

另一個層面,詹青雲學過法律,我覺得一個人的專業或職業背景,會潛移默化地改變TA的思辨方式。

萬維鋼說,我們判斷事物時有兩種思維。一種是科學家思維:先有了證據再去下結論;一種是律師思維:先下結論再去尋找證據。

我對萬維鋼這話的理解是,科學家思維像是順勢思維,是很多人生來就習慣的思維;而律師思維更像是逆向思維,儘管很多人都知道,但碰到問題很少自動開啟。

前段時間,我的讀書會解讀了《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一直倡導逆向思維的重要性。他非常喜歡的一句名言就是:“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說,他頻繁被問,“在未來10年裡將會發生什麼變化”,但他幾乎從來沒有被問過相反的問題,“在未來10年中什麼不會發生變化”,他說後面一個問題其實更重要,可以據此來建立經營策略。

辯論習慣和逆向思維,都能增加一個人在思考問題時的縱深。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表面上是見世界見眾生,實際上認清自己見自己

在很多人眼中,詹青雲去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人,是個見過世面的人。

在《奇葩說》中,有一道辯題是“伴侶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詹青雲談到很多人分析她,為什麼能從貴州考到哈佛,但都沒有講到重點。

真相是因為我不停地轉學,不停地放下一切,讓環境去重塑你,這就是成長的捷徑。放下,從來不是成長的代價,放下,就是成長本身。

一個人放下以前,永遠覺得自己的手上拿著的就是最好的,一個人放下以前,你甚至想象不到,你錯過了什麼。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心懷孤勇,闖蕩世界的背後,其實是一直認清和追求自己的心。

詹青雲早年參加電視演講,說過:

我在貴州長大,我人生中的啟蒙老師,是我的兩個鄰居,伯伯和阿姨,他們是六十年代上海的知識青年,因為上山下鄉到了貴州。

我在他們家做數學題一步步長大,我要到很多年以後才明白,這一份和中國上一代六十年代的老知識分子的相遇,是一份多大的機遇,

他們給我一種東西叫眼界。

在那個年紀,我身邊所有的人都說,只有學不好理科的人,才會選擇去讀文科,而他們告訴我去堅持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詹青雲獲BBking: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

見自己,才是見天地和見眾生的起點。自己是自己的天機,自己是自己的道門,自己尚不見,何見天地;天地尚不至,何歸眾生。

詹青雲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提高思想深度的啟示:

關於閱讀,除了多讀書,還得會讀書;

關於求知,除了別人說,還得親自試;

關於思辨,除了多練習,還得逆向想;

關於眼界,除了見世面,還得觀內心。


梁爽,理性天蠍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點燃你自律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