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原來西方文明的起源來自「東方」

​01.

只有在西方?

1978年,著名學者薩義德出版了那本著名的《東方主義》,提出了與「西方中心主義」相對應的「東方學」概念,由此開啟了一場對「西方中心主義」歷史態度的空前討論。

在此之前,以歐洲人為主的西方人,早已習慣了用歐洲的眼光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只有西方與非西方。

早在薩義德出版《東方主義》的二十年前,歷史學家湯因比就已經開始陸陸續續出版他的皇皇鉅著《歷史研究》,這本書完全無視幾個世紀的「西方中心主義」,不以「西方」為立足點來看世界,而是將古代至今的各個文明當做平等的個體,研究它們生老病死的規律。

如果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在1756年,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寫出了《風俗論》,這本書幾乎可以算是最早的帶有全球視角的歷史著作。在書中,伏爾泰研究了中國、埃及、中東等地的文化和風俗,似乎要急切地向歐洲人推薦這些異域文化,同時,他還有一絲潑冷水的意思,似乎別人家的文明才是文明,而歐洲沒有歐洲人想的那麼偉大。

原來西方文明的起源來自「東方」

伏爾泰(1694年-1778年),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在薩義德之後,20世紀末的最後20年,直到21世紀初,隨著全球化的全面形成,「全球史觀」成為了主流,「西方中心主義」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不過,「西方文明」仍然是一個普遍的稱呼,它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用來表示從希臘、羅馬發端,最終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文明。不管現如今人們對各種各樣的文化、文明多麼寬容,把多元的文化放在多麼平等的位置上,「西方文明」依然佔據相當重的分量,讓人無法忽視。

著名的「李約瑟問題」,問的雖然是近代中國為何沒有像西方那樣產生科學,但其實將問題倒過來似乎更有趣。那就是,為什麼西方文明產生了科學和工業革命,或者說,為什麼「希臘-羅馬-希伯來」的傳統所影響的這一支文明如此特殊?

正如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所說:

「只有在西方,『科學』才發展到一個我們今日視為『普遍有效』的程度。」

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困擾著了許多學者。而要想了解西方的特殊,就不得不從它的發端、起源說起。


02.

模糊的源頭


在西方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並沒有一個統一的龐大文明作為載體,西方文明從來不是一個有明確地理分界線的封閉區域。

和中國、印度、日本等文明不同,西方文明從最初的希臘羅馬發端,吸收了希伯來的宗教。到了中世紀,西羅馬帝國已經覆滅,歐洲成為蠻族競相控制的土地,吸收了很多北方蠻族文化。

中世紀以後,文藝復興從意大利始,海洋大國則從西班牙、葡萄牙發展出來,最後在英國產生了工業社會,現代秩序通過殖民和貿易走向整個世界。

這個歷程中,許多文明都在參與。究竟誰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實際上很難下定論。

不過,學者們也一度有一些共識,那就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希臘-羅馬文明,是那些生活在巴爾幹半島和亞平寧半島的先民奠定了文明的基礎。

我們常常會說,是希臘的民主和羅馬的法治影響了現代社會,這種說法有其道理。其實,不僅是民主和法治,希臘和羅馬的文化也是構成今天現代社會的文化的主要來源。

看看我們身邊就不難發現,我們的幾乎所有領域都可以追溯到希臘和羅馬文明上面:

現代的民主脫胎於雅典城邦的民主;

現代法律的分權制衡,其實在羅馬共和國就已經被嘗試;

現代的議會雛形就來自於羅馬的元老院;

現代的幾何學、邏輯學、哲學都來自於希臘;

而整個歐洲文學,無不能在《荷馬史詩》和《埃涅阿斯紀》上找到身影;

除此之外,奧運會來自希臘,而奧運場館則來自羅馬的競技場;

音樂的記譜法肇始於羅馬,而管絃樂的始祖都來自希臘;

雕塑上,希臘和羅馬都是典範;

繪畫上,龐貝壁畫則是近代古典繪畫的先師;

就連醫學、數學、化學等等每個文明都有極高水準的學科。相比之下,也還是希臘式的對現代影響更大。

從大尺度上看,我們很容易得到這樣的結果。但是,一旦我們把問題具體化,用顯微鏡去觀察希臘和羅馬,就會發現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單單是希臘,我們就能發現它不是一個統一而完整的地理名稱。我們通常說的希臘文明,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在變化,它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分散在巴爾幹半島和周邊的千餘個城邦。這些城邦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和信仰。從一開始的愛琴海區域,到後來囊括部分的中東、土耳其和北非的廣大疆域,都有著我們稱作「希臘」的文明。

原來西方文明的起源來自「東方」

古代巴爾幹半島與克里特島區域地圖,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愛琴海區域星羅棋佈的島嶼。

同樣,我們所說的羅馬,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

且不說羅馬本來只是一個城邦,是不斷融合周邊的原住民和移民的文化逐漸形成的共和國,只要我們去看羅馬的歷史,就能夠發現,我們對羅馬的認識其實同樣模糊。

從公元前幾個世紀,一直到東羅馬帝國陷落,我們稱之為「羅馬」的文明延續了兩千年。在這兩千年中,它不斷改變著信仰、政治體制、風俗和審美。這使得我們難以用一個標籤去定義「羅馬」

不僅如此,當我們用顯微鏡去看希臘的民主時,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民主制度首先並不是廣泛地遍佈在希臘地區的,而主要是在雅典這一城邦的。而且,雅典的民主是否是現代民主的基礎,也不能輕易下判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雅典的民主遭到了廣泛的批判,它被認為是一種「多數人的暴政」。近現代的西方對於雅典的民主,究竟確實有所收益,還是隻是一種「共同的想象」,始終是一個問題。

對於這一問題,歷史學者,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晏紹祥老師,就曾在《從理想到暴政——古典時代希臘人的雅典民主觀》一文中就曾寫到:

「希臘化時代以降,肯定民主制度的思想逐漸湮沒無聞,批判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它再一次說明,作為西方文明源頭的古典傳統,只有在歷史需要他們時,才會把他們從墳墓中請出來,現實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03.

最早的文明


希臘和羅馬文明並不是古典文明最初的萌芽。古典文明的出現,希臘和羅馬文明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東方」:西亞地區的兩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

原來西方文明的起源來自「東方」

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

1959年,美國曆史學家薩繆爾·克萊默(Samuel N. Kramer)在其著作《歷史始於蘇美爾》(History Begins at Sumer)一書中,列舉了蘇美爾人出現的39個「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學校、職業、史詩,甚至最早的兩院制議會,把當今人類文明的諸多形式,向前溯源至公元前4500年左右興起的蘇美爾文明。

在這39個「世界之最」中,晏紹祥老師特別強調了農業革命的重要作用,這是所有文明產生的基本前提。

農業革命之前,人類主要的生存手段是採集狩獵,果腹的基本需求都很難滿足,根本無暇顧及文明的創造和社會的組織。而農業出現以後,一方面,人類逐步解決了糧食問題,得以進一步思考其他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為適應農事耕作,人類的生活方式不得不隨之調整。

農作物不是一朝一夕長成的,所以人類逐漸定居下來;農業生產離不開工具,因而推動了手工業的出現;農業中的剩餘需要儲存,所以陶器一類的物品誕生了......進一步地,隨著定居點的擴大,分工的發展,社會秩序需要有人維護,於是慢慢地,管理者,以及實施管理必不可少的文字,相繼出現了。

在歷史的發展中,這些催生和構成文明的要素,自身也在不斷髮展與完善。最終,它們走到一起,描摹出了現代國家和文明的雛形。


04.

希臘與羅馬


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神話傳說、宗教、學術和政治等等,都在希臘和羅馬文明中,刻印上了醒目的標記。

比如,西亞腓尼基人的字母,經由愛琴海的島嶼傳到了希臘,影響了希臘字母的演化,從而也影響了後世西方多數國家採用的拉丁字母。又比如,埃及有關測量土地的學問,直接促進了希臘幾何學的建立。至於羅馬,它的統治疆域則曾經囊括了埃及地區。

原來西方文明的起源來自「東方」

原始迦南、早期腓尼基和希臘字母對比

但是,希臘和羅馬文明之所以廣為流傳,被世世代代銘記,靠的必然不是簡單的繼承和延續,而是在初期文明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的開拓和發展。

晏紹祥老師提到:

「(他們)確實從兩河流域,從埃及學了很多東西,但是我們也得承認,所有的東西他們學過去之後,都有自己的發揮和創造......古典文明終歸還是西方的東西,或者說是希臘羅馬的東西,有一些他們自己獨到的因素。」

那麼,具體來說,這些獨到的因素是什麼呢?

對希臘而言,晏紹祥老師指出,它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城邦,即「數量足夠大的、足以自給自足的公民形成的一個團體」。

原來西方文明的起源來自「東方」

古希臘城邦

在城邦中,公民享有權利,履行義務,與我們如今所說的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徵相差無幾。當時的希臘城邦小而多,每個城邦的具體制度都存在差異,但在所有的城邦統治中,多多少少都包含了「民主」的成分。抽籤選舉、輪番而治、「陶片放逐法」,以及背後的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都是希臘對政治勇敢的探索和創造。

相較於希臘城邦的「小國寡民」,羅馬則憑藉戰爭擴張,一度雄踞於地中海世界。

羅馬為什麼能夠成功?為什麼能不斷開疆拓土?

原來西方文明的起源來自「東方」

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範圍(公元117年)

對於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意大利學者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而言,這是因為羅馬平民在和貴族的衝突中,逐漸獲取了權利和自由,帝國內部比較協調,因此容易團結一致對外作戰。

另一種看法來自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Polybius),他認為羅馬的政體是一種「混合政體」,不同政治力量之間相互配合,既維持了政體格局的大致平衡,也使得羅馬擁有了強大的對外擴張的實力。

不過,不管哪一種看法,征服只是擴張的第一步。羅馬之所以能統治他國數百年之久,還在於它獨特的政治手段,即「羅馬化」。

羅馬在統治的過程中,一邊注重輸出自己的法律、理念、制度、風俗習慣,一邊也保留和接受了當地傳統的影響,與他國形成一種「互動共生」的狀態。也因如此,羅馬的法治傳統和文化、宗教遺產,得以在廣袤的大地上流傳開來。

晏紹祥老師打趣道,現代西方社會的很多東西,都「抄襲」了羅馬,「羅馬人要收專利稅的話,可得收不少」。


05

衰落了,但還在


不管是對古希臘還是羅馬文明的「抄襲」或「複製」,都免不了要提到漫長的中世紀時期。

我們通常認為,文藝復興是打開古老的希臘和羅馬文明之門的鑰匙。但其實,在文藝復興之前,中世紀社會中就大量傳抄著自希臘和羅馬留存下來的文獻,並適應當時時代的需要,對它們做出了新的理解與闡釋。之後,這些文明的產物,又經過拜占庭帝國的保存和吸收、阿拉伯人的翻譯、改造和傳播,延續至今,持續地滋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晏紹祥老師對此總結道:

「古典的傳統是通過中世紀的西方、拜佔廷和阿拉伯幾種不同路徑......最後促成了整個文藝復興。」

原來西方文明的起源來自「東方」

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薩

同時,儘管我們習慣於把希臘和羅馬文明當作早期西方文明的代名詞,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無論是兩河流域文明還是埃及文明,乃至波斯、迦太基、腓尼基等文明,它們雖然已經隨著過去的歷史而衰落了,但對現代世界的影響都並未消失,而是各自通過不同的形式,依然根植於人類文明的土壤之中。

「要說衰落的話,都衰落了,要說影響,應該影響都在」,在晏紹祥老師看來,文明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個孤立或者斷裂的過程,也永遠不會停止向前邁進的腳步。在近現代,文明仍然在變化,人們既在回顧歷史上的文明,也在創造新的歷史和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