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明由盛轉衰是因為朱瞻基未讓孫若薇殉葬導致女人亂政的後果嗎?

紅星照耀神州


孫若微是朱瞻基的皇后,儘管說明朝的時候,是有殉葬制度的,但是,為皇帝生兒育女的妃嬪,是可以不用殉葬的。

孫若微是有為朱瞻基生兒子的,他本不應該殉葬,事實上他在朱瞻基駕崩後,也沒有殉葬。

因此,明朝的衰弱是和孫若微殉葬或者不殉葬是沒有關係的。

說實話孫若微即使殉葬了,明朝該發生的事情,還是一樣會發生,因為他是一個女人,很多事情,都不是他可以左右的。

皇位在朱瞻基駕崩之後,本來就應該傳給孫若微的兒子,也就是朱祁鎮。

畢竟朱祁鎮是嫡長子,朱祁鎮當皇帝的時候,僅僅只有七歲,他沒有經歷過人生的苦難。

因此,他當了皇帝之後,犯錯時在所難免的。

這些錯誤和孫若微的關係不是太大的,或者說有沒有孫若微,這些錯他該犯的還是會犯。

事實上明朝之所以會衰弱,都是朱祁鎮一手造成的。本來大明好好的,剛剛經過了仁宣之治。

若是朱祁鎮能夠在賢臣的輔佐下,好好的治理國家,相信大明王朝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

但是,朱祁鎮這個皇帝初出茅廬不怕虎,根本沒有經過任何戰事的他,竟然想要去攻打北元。

他在率軍出征的時候,遇到了瓦刺,並且帶領的二十萬軍隊,全軍覆沒。

另外這一次戰役當中,朱祁鎮這個皇帝不但被俘虜了,關鍵是國家的六十多位社稷之臣,也都死在了這場戰爭當中。

這些人都是國家最為寶貴的財富。

可以說這件事情的發生,讓大明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若不是于謙在重要的時刻,站了出來力挽狂瀾,說不定大明王朝就被斷送了。

孫若微作為朱祁鎮的生母,看到國家發生了這種事情,他選擇了全力支持于謙,于謙要重新立朱祁鈺為皇帝,孫若微也是在默默的支持著他。

可以說于謙之所以做事情,沒有遇到任何的阻力,全部都是因為皇太后孫若微的大力支持。這樣的他是不可能讓大明由盛轉衰的。

可以說恰恰正是他的存在,讓大明很快的度過了最為危險的時刻,畢竟朱祁鈺當了皇帝之後,很快就把國家給穩定了下來。

說實話若是在朱祁鎮被俘虜之後,孫若微全力支持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當皇帝,那才是大明的災難,畢竟當時的朱見深僅僅只有三歲。

三歲的朱見深,當然是處理不了朝政的了,若是朱見深被奸臣所操控,那才是大明最大的災難。

所以說並不是因為孫若微的存在,大明開始走向衰弱的。

只能說是朱祁鎮的少不更事,讓大明遇到了一個坎,然後大明才極具日下,才開始迅速衰弱的。


不才講史


導語:

明宣宗朱瞻基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留下了倆兒子,一個嫡子朱祁鎮,一個庶子朱祁鈺。朱祁鎮的生母是孫太后,朱祁鈺的生母是吳賢妃。

明朝初期有殉葬制度,但是后妃若是有子嗣可以例外。所以孫太后和吳賢妃都活了下來。朱瞻基死的時候,朱祁鎮才9歲,而朱祁鈺才不過8歲。

這倆孩子就是大明朝未來的希望,而孫太后作為朱瞻基的皇后,自然是要扶持自己的兒子朱祁鎮登基的。可後來朱祁鎮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差點把大明變成南宋,那麼孫太后是否要為此負責呢?大明朝的衰落是因為孫太后個人的行為造成的嗎?

01孫太后扶持自己的兒子登基,無可厚非。

朱瞻基就倆兒子,一個是孫太后生的,還有一個是別人生的。非要在這倆兒子裡做出選擇,你說孫太后會怎麼選?

其實閉著眼睛就能知道,肯定會選擇自己生的兒子。朱祁鎮雖然只有9歲,但是明朝朝中的官員非常賢能,足以輔佐朱祁鎮長大成人。

  • 孫太后認為,只要任用好賢臣,當皇帝只是個享福的活。她不是什麼聖人,不可能說為了大明的未來,公然把皇位傳給其他人。
  • 自己的兒子登基不僅可以讓兒子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就連自己也能夠獲得下半生的幸福生活,她為什麼不去選擇呢?
  • 再說了,當時兩位皇子一個9歲一個8歲,誰知道他們長大以後,到底哪一個能夠成為人才呢?這是未知之數。

既然都是賭博,為什麼不賭自己能贏呢?所以孫太后這麼做一點錯誤都沒有,是個人都會選擇自己的兒子登基稱帝。

而且從地位上來說,朱祁鎮是嫡長子,孫太后是朱瞻基的皇后,這兩個人的地位是相當高的。按照地位和年紀,朱祁鎮登基是必然的選擇。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遺詔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正統元年。始罷午朝。丁亥,尚書蹇義卒。辛丑,戶部尚書黃福參贊南京守備機務。二月戊申,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鈺為郕王。---《明史》

至於藩王登基,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一個方法。只有在皇帝沒有子嗣的情況下,請藩王登基才是無奈之舉,比如朱厚照無子,只好請堂弟朱厚熜繼位。

可是藩王繼位以後,首先太后的地位將會受到威脅。我們看朱厚照的媳婦兒夏皇后,在朱厚熜登基以後,下場就不咋地。孫太后當然要為自己的未來考慮,所以朱祁鎮登基,不是她個人的選擇,而是別無其他選擇。

02孫太后果斷支持主戰派于謙,冊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政治危機。因為誰也想不到,大明朝的皇帝居然被瓦剌人給抓走了。

其實這場危機背後,還有二十萬將士的性命,若干忠義老臣的犧牲。這些都是朱祁鎮的指揮失誤所導致的結果。

由此可見,朱祁鎮當真不配做皇帝。朱祁鎮被抓了以後,孫太后沒了主意,因為朱祁鎮只留了一個3歲的太子朱見深在朝中,而當時瓦剌人已經兵臨城下。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監國。景帝即位,尊為上聖皇太后。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及還,幽南宮,太后數入省視。---《明史》

不少人支持南遷政策,也就是將燕雲十六州的大北方讓給瓦剌人,從而躲過這一場浩劫。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皇帝被人俘虜了,這幫人是從皇帝的角度去看問題。

可是于謙對此表示嚴重反對,他認為必須要守住京城,並且不能答應瓦剌人的任何逼迫和勒索。但是要做成這件事很不容易,尤其是該如何不被瓦剌人勒索。

瓦剌人手持大明皇帝一枚,那等於是打開了大明的寶藏了。孫太后和于謙商量了一番以後,果斷選擇改立朱祁鈺為皇帝,幫助大明朝渡過難關。

03我覺得在改立朱祁鈺為皇帝這件事上,孫太后是非常了不起的。

  1. 首先她意識到了大明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依舊等著兒子回來,那就是任人宰割了,她將會成為大明朝亡國的罪人。
  2. 其次她明白,就算是立自己的孫子朱見深作為皇帝,也無法避免瓦剌人的勒索。因為朱見深的父親被人給攥在手裡,誰敢不聽瓦剌人的話?而且朱見深一旦長大了,朱祁鎮的價值就更加撲朔迷離。
  3. 再者,朱見深的歲數太小了,只有不到3歲。這樣的人在如此危急的關頭做皇帝,指揮將大明朝帶入深淵之中。大明朝可不是和平時期了,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主少國疑的情況下,歷史上亡國的朝代實在是太多了。
  4. 最後,孫太后認為郕王朱祁鈺雖然不是自己生的,但是懂事有禮,而且能力不差,也二十出頭了,足以堪當大任
    。有一位成年的皇子來主持大局,這是大明朝的幸事。

考慮了種種原因以後,孫太后認為,只有改立朱祁鈺作為皇帝,才能夠挽救大明王朝的危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孫太后拋下了自己個人的得失,選擇以大明朝的利益為前提。

她的這種選擇,我認為是非常不容易的。畢竟如果是呂后這樣的人,一定會攥著孫子作為自己的政治籌碼,可孫太后沒有這麼做。

總結:朱祁鎮回來以後,孫太后或許在為兒子籌謀。

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他執政8年的時間裡,將大明王朝從衰落中逐漸拉回到了強盛之中。他任用賢臣,努力發展經濟民生,擊敗了瓦剌人,恢復了大明朝的版圖。

這一系列的重大成就,都說明了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這樣的好皇帝,卻只做了8年皇帝,便離奇死去了。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中重新奪取皇位,這件事孫太后到底有沒有參與呢?歷史上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當朱祁鎮回來被朱祁鈺幽禁在後宮時,孫太后常常前去探望。

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復辭,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天順六年九月崩,上尊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廟。---《明史》

孫太后去看自己的親兒子,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畢竟他們是皇位也讓出去了,自由也被剝奪了,現在只剩下那麼一點母子情可以敘敘了。

可是後來朱祁鎮能夠奪位成功,就必須要跟外界做出聯繫,這種聯繫絕不是搭上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的,隱秘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認為孫太后在這件事上,一定是出力不少的人。朱祁鈺因為心地善良,不好敲打輔佐自己登基的孫太后,也不忍心殺害自己唯一的哥哥,所以最後遭到了朱祁鎮的報復。

那麼孫太后做錯了嗎?其實換做任何一個母親,都會這麼做。因為兒子活著回來了,而且又被幽禁了,哪個母親會眼睜睜看著呢?大明王朝的衰落不是孫太后的責任,而是朱祁鎮被俘後的必經之路罷了。


江湖小曉生


儘管說大明有殉葬制度,但是,並不是說每一個妃嬪在皇帝駕崩之後,都要殉葬。皇后身份高,地位高,他們是不可能被殉葬的。

只有那些沒有為皇帝生兒育女的人,他們在皇帝駕崩後,才會被選去殉葬。

這就是為何朱瞻基駕崩後,皇后孫若微為何不被殉葬的主要原因。

那麼,大明由盛轉衰是孫若微導致的嗎?

首先孫若微儘管說是皇太后,但是,要知道她並不專政,所有的事情,都是要聽皇帝和大臣們的建議的。

儘管說當時的皇帝年紀還小,但是,大臣們還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

正如在孫若微的兒子朱祁鎮被俘虜之後,于謙建議讓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來當皇帝,孫若微也同意了。

若是孫若微專權的話,她肯定會力排眾議,讓自己的孫子,也就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來當皇帝的。

本來大明皇位的傳承製度就是父子相傳。

但是,孫若微並沒有這樣做,這說明她並沒有轉權。因此,不能把大明的衰弱歸結於孫若微身上。

其次,大明的衰落事實上是朱祁鎮導致的,朱祁鎮從小是從蜜罐里長大的人,他的處事經驗不多,不能很好的處理國家的事情,他最親近的就是太監。

可以說正是因為他不能識人,被太監給忽悠了,然後輕易出兵和瓦刺交手。然後被瓦剌打了一個打敗,導致明朝開始由盛轉衰的。

所以,大明由盛轉衰的負責人是他朱祁鎮才對,畢竟那時候的朱祁鎮也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了。

這樣的人,按道理說應該是有獨自的處理政事的能力的了,他做的事情,必須要自己負責,正如他被瓦剌給俘虜了一樣。

不過,還好在朱祁鎮被俘虜後,大明有于謙這樣的臣子,他們能夠在關鍵的時候力挽狂瀾,通過於謙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孫若微並不是專政的人。

最後,退一步說即使孫若微被殉葬了,這一切該發生的,還是要發生的。因為朱祁鎮是皇帝,沒有人能左右他的意見,就像他不聽母親孫若微的話一樣。孫若微在於不再,對於他做的事情,都是沒有任何改變的。

所以說大明衰敗,都是和皇帝朱祁鎮有關的,畢竟他才是最有話語權的人。其他的臣子了,妃嬪了,皇后了都只能聽皇帝的安排。

因此,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朱祁鎮導致的和孫若微沒有關係。


史學達人


說起大明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莫過於土木堡之變了。在土木堡之變中,皇帝明英宗被抓,幾十萬精銳士兵戰死沙場,明朝國力遭到巨大消耗。而這個明英宗就是孫太后的兒子。

本來明朝初期是有殉葬制度的,孫太后本來應該為先王殉葬,不過因為孫太后有子嗣,這才免去了殉葬。而也恰恰是在孫太后在世期間,大明王朝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因此,就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大明由盛轉衰是因為孫太后亂政導致的。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土木堡之變是由於明英宗自己年少輕狂外加寵幸宦官導致的,與孫太后無關

明英宗年少登基,意氣風發,一直想要幹一番大事業。他身邊的宦官王振深知明英宗內心的想法,於是便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

雖然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大家反對,但是依舊沒有阻止明英宗的意圖。就這樣,明英宗帶著大明的精銳將士一起出徵了。

根據史書上記載,在這次出征途中,宦官王振屢次三番干擾軍政事務,使得明君遭到了瓦剌的嚴重打擊,最終使得明英宗被擒,大明軍隊死傷慘重。

但是這裡面疑點有很多。在明英宗的這支隨身隊伍中,不乏能臣猛將,比如英國公張輔。宦官王振再受明英宗寵愛,也不可能公然出來對軍務指手畫腳,他最多就是在明英宗身邊不斷蠱惑,然後藉助明英宗的口說出來。

也就是說,土木堡之變的失敗,不僅是因為宦官王振的蠱惑,還因為明英宗心裡確實是這麼想的。

因此,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明英宗本人。

孫太后不僅沒有亂政,反而於國有功

土木堡之變發生以後,明英宗被擒,大明王朝瞬間陷入了混亂之中。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更何況現在自己國家的君王還在敵人的手裡。一旦敵人挾持皇帝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如果答應,那麼就是對不起歷代先王,如果不答應,那就是不忠於當代皇帝。

就在這騎虎難下的時候,孫太后果斷地站了出來,同意了群臣的請求,立郕王朱祁鈺為帝。這一決定,不僅斷了瓦剌的心思,更是穩定了國本。

不僅如此,朱祁鈺登基為帝以後,還廢除了孫太后所立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孫太后對此也毫無異議,而是保持了沉默。

孫太后的種種行為,都稱得上是英明果斷。要知道,明英宗才是孫太后的兒子,要讓孫太后作出這樣的決定,屬實不易。

因此,孫太后不僅不是亂政,反而數次挽救大明王朝免受劫難。

結束語

大明由盛轉衰是因為朱瞻基未讓孫太后殉葬導致女人亂政的後果嗎?

並不是。首先,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是土木堡之變,而土木堡之變歸根結底是由明英宗引發的,與孫太后無關。其次,在發生土木堡之變以後,孫太后勇敢果斷,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更是保住了明朝的基業。

因此,孫太后不僅沒有亂政,反而穩定了朝政。


小云軒談史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是根據蓮靜竹衣所著的小說《六朝紀事》改編的,講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孫若微一生傳奇的故事。

明永樂元年,御史大夫景清遭到成祖朱棣滿門抄斬,其長女蔓殊為孫忠所救,化名孫若微收養家中。後來,孫若微進入皇宮,初為貴妃,後為皇后,母儀天下,經歷了輝煌的一生。

相信許多友友,看了之後,都在疑問,史上有沒有孫若微其人或者其原型是誰?她的人生是不是真的這麼精彩?

豹眼就拋開小說和影視劇,說一說史書所記載的這位傳奇女人真實的故事。

人殉制度始於原始社會,商朝時達到了頂峰,但漢唐時已經非常罕見。但到了朱元璋時代,重新恢復了這一殘忍、野蠻的惡習。

之後的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幾代帝王,都遵循朱元璋的遺制,死後都把大量的妃嬪陪葬。但朱瞻基的皇后孫氏,卻倖免於難,以至於出現孫氏屢屢干預朝政,這在明初是很少見的事。

有史料記載的朱瞻基后妃一共十四位,除了已廢皇后胡善祥、孝恭章皇后孫氏、賢妃也就是孝翼太后吳氏之外,自貴妃何氏以下,共十一位妃嬪全部殉葬。

原廢后胡善祥是因為無子而被廢,但一直得到朱瞻基嫡母張太后的偏愛,得以善終;孫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鎮之嫡母;吳賢妃是明代宗朱祁鈺之母。

朱瞻基就只有這兩個兒子,因此孫皇后與吳賢妃得以倖免,沒有殉葬。

史書中對這個孫皇后沒有記載具體的名字,是不是叫孫若微不得而知,但小說和影視劇以孫皇后為原型,這事應該不假。

據《明史·列傳第一·后妃》記載:

宣宗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

孫皇后祖籍山東鄒平人,年輕時就很有姿色。其父孫忠,是永城縣主薄。

朱瞻基的母親、朱高熾髮妻誠孝昭皇后張氏之母,是河南永城人,時時到宮中,說孫忠家有賢女。於是,十幾歲的孫氏得以入宮。成祖朱棣就命張皇后撫育孫氏。

之後,宣宗朱瞻基成婚,詔選濟寧胡善祥為妃,以孫氏為嬪。

宣宗繼位後,就以胡善祥為皇后,以孫氏為貴妃。

據《后妃傳》記載,胡善祥沒有兒子,孫氏也沒有兒子。孫氏就偷偷地取宮人的兒子作為自己的兒子,也就是英宗。但這個問題是存有爭議的,不管是不是親生的,孫氏都因為這個兒子日益得寵。

胡善祥後來得病,就上表遜位,請求早定國本,也就是立儲。

孫氏假裝推辭說:

“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

此事可以看出孫氏老謀深算,虛偽狡詐。既然竊取別人的兒子,不就是想上位嗎?

表面而看,孫氏還是遵循胡氏為老大,胡氏之子將是嫡長子,自己的兒子不敢為大。但胡氏成婚已經十幾年了,也沒有生下兒子,能夠再生兒子的概率很小,跟沒有一樣。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年已八歲的朱祁鎮被立為皇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明英宗。三月,胡後被廢,孫氏母憑子貴,被冊立為皇后。

這是明史的記載,胡後與孫氏都沒有親生兒子,就因為孫氏有了兒子,不管是否親生,朱瞻基就把胡後廢掉,改立孫氏。朱瞻基也需要一個繼承人,不管誰生的,只要是自己的兒子也就行了。有些帝王自己沒有兒子,收養一個兒子,也是可以繼承帝位的,總比沒有要好。何況孫氏與朱瞻基青梅竹馬,從小就感情很深。

朱瞻基其父繼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朱瞻基即位,但其母張太皇太后就組建了一個攝政團,它一直統治到正統七年(1442年)病逝。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意外病逝,終年三十八歲。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英宗尊其母、皇后孫氏為皇太后。

朱瞻基死後,留下二子二女,長子朱祁鎮,其母孫氏;次子朱祁鈺,其母吳賢妃。

此時,以張太皇太后為核心的攝政團,依然在主持工作。張氏地位尊崇,卻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還三天兩頭把宦官王振叫去訓罵一頓,有效地打擊了王振,使得在她掌權時期,不敢做壞事。當時的王振也不敢過分囂張,可見張氏眼光很遠。

每次舉辦朝宴,張太皇太后總是安排胡廢后位居孫氏之上,這讓孫氏心中不爽,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病逝。次年(1443年),原廢后胡善祥也相繼病逝。此後,孫氏開始參與朝政。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侵。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不聽兵部左侍郎于謙、兵部尚書鄺野等人的勸阻,執意御駕親征。

孫太后就命朱祁鎮立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鈺監國。

結果發生了土木之變,英宗被俘,瓦剌的攻勢咄咄逼人。一時之間,朝野震動,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些富戶準備轉移財產,個別大臣也把子女送往南京。

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但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立即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動盪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于謙等人建議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君,穩定朝野人心。

於是,孫太后迫不得已,立朱祁鈺為帝繼位,是為代宗,尊孫太后為上聖皇太后。

當時,英宗朱祁鎮在北方瓦剌營中,孫太后數次寄去禦寒衣裘。等到英宗歸還,被幽禁南宮,孫太后多次前往省視。

這雖然是母子情深,看上去是關心自己的兒子,但作為太后,此舉絕非等閒之事,這給許多權臣、野心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等人密謀奪門之變,武力讓英宗復辟。事前,石亨先派遣宦官曹吉祥稟告孫太后,得到允許後,復辟成功。

英宗復辟後,上孫太后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此為明朝先例。

天順六年(1462年),孫太后去世。

這是史料所記載的孫皇后、孫太后的生平,雖然沒有過分之舉,獨攬朝政。但由於土木之變及奪門之變,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居於特殊時期、特殊地位的孫太后,無法置身事外。她能夠採納于謙等人力主抗戰的正確建議,挽救大明朝於危難之中,孫太后功不可沒。

在朱祁鈺病重、而且他沒有自己親生兒子的情況下,朱祁鎮父子重新復位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但孫太后依然同意石亨等人的復辟請求,導致于謙等許多明朝肱骨大臣被殺,從此使明朝走向衰敗、混亂。不能不說,孫太后干預朝政,是這一事變最大的推手,她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豹眼看來,孫氏也就是孫若微的原型,是朱瞻基的皇后,而且是其繼承人朱祁鎮的母親。朱瞻基不能讓孫氏殉葬,即便朱瞻基有遺詔,朱祁鎮也不會遵循。

明朝太后從張太皇太后開始,孫太后也難免會干預朝政。明朝衰敗的開始,孫太后不能逃脫責任,但並不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朱祁鈺多活幾年,或者朱祁鎮能夠像朱家祖宗那樣,多少爭點氣,也不至於是這個結果。

總而言之,孫太后負有責任,但不能把責任全部推給她,根本而言,明朝的衰敗,還是其子孫太不爭氣導致的。


豹眼看歷史


引言: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同年二月初九日,張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鎮為皇帝,張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孫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一、孫太后不具備亂政的條件,明朝的后妃多出身平民,得不到皇族貴戚的支持

首先一個女人想左右朝政,需要很多條件,比如武則天,她要左右朝政,必須有一個聽話的老公,方可以“二聖”臨朝。像大明朝這樣封建思想左右的政權,孫太后不殉葬已經是莫大的仁慈了,不可能再做亂政之人,明朝廢除殉葬制度是在明英宗經歷了“土木堡之變”還朝後,重新做皇帝的朱祁鎮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並且廢除了“殉葬”陋習。

太后專權在歷史上也是有的,呂后、慈禧都曾經做過專權之事。但是明朝有一項針對外戚與女子專權的政策,這和朱元璋有莫大的關係,從太祖皇帝開始,就沒有女子參與政事的規矩,朱元璋建立了極端專制的封建政治體系,連宰相都被廢除,就是為了把大權集中於皇帝一身。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不讓外戚專權,規定皇后、妃子不得從大臣豪族中選取,只能選擇普通人家的女孩。所以孫太后並不是出身顯貴,一個沒有外戚貴族支持的女人,想要把持朝政、時局,不要說自己有多大能力,先得看看有不有膽大的敢幫助自己,我們來看看孫太后的出身吧。

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孫氏(?—1462年9月26日),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年幼時,因容貌俊美被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看中,被選入宮內。

就是這樣一位美人,是因為漂亮入的宮,孃家人沒什麼皇室貴戚,孫太后連個幫襯的人都沒有,靠什麼專權,家裡親戚也多是販夫走卒,想靠這些人把持朝政,是不是有點異想天開。皇后、太后權力再大,沒有外部力量支持,也是孤掌難鳴,無可奈何了。

二、“土木堡之變”才是明朝從盛轉衰的引子

“土木堡之變”是指明英宗御駕親征,被瓦剌軍打敗後,被俘虜的事件。

明正統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這有點像過年了走親戚,帶了馬匹等東西,去向家裡的貴戚打點“秋風”,畢竟家裡人口多,還比較窮,都想多要一點東西回家過個好年。可是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還說了一些難聽的話,話難聽就算了,人家也能忍,誰叫家裡窮呢。

可是王振還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秋風”沒有打到,難聽話也聽了,錢也不願意多給,瓦剌人不幹了,這不是欺負咱家裡窮嗎?不行,那咱這年都別想過好了,於是瓦剌人制造事端開始挑釁。

當年的七月份,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大明朝進行邊境騷擾。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騷擾東部;別將進攻甘州,騷擾西部;中路是重點,也分為兩路騷擾軍,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這支部隊可以說也傾盡全力,有點魚死網破的感覺,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將士極其勇敢,大同不久就失利了,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不宜輕出”,但是明英宗一意孤行,聽從於王振的讒言,還自己披掛上陣“御駕親征”。

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也先為誘使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刺軍北撤,以為瓦剌軍害怕明軍來勢洶洶,而且有皇帝坐鎮。他以為一路追擊下去,必然可以大勝,於是堅持北進,後來在前進過程中,聽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一個無勇無謀之人,簡直就是“千里送人頭”。

土木堡進攻路線

在撤退過程中,瓦刺大隊追兵追擊而來,在“土木堡”高地,明軍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鎮與親兵乘車突圍,不得出,最後被俘虜,這就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生擒,官宦王振被錘殺而亡。

“土木堡之變”隨徵大軍幾乎全部戰死,這給明朝的軍事力量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明50萬大軍,“死傷過半”。這次戰役的影響就更加深遠了,成為明王朝衰敗的轉折點。

明英宗“御駕親征”是聽信了官宦建議,有句話說得好no作no die。這和孫太后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孫太后表示明朝衰亡的鍋背不起。

三、明朝發生的兩次事變中,孫太后都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大明朝的亂局,她一個女人改變不了。

明英宗親征瓦剌被俘虜後,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這也是無奈之舉,堂堂大明帝國群龍無首豈不是讓他國笑話。在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當做人質期間,孫太后和錢皇后並沒有放棄救贖。瓦剌像一群綁匪一樣,拿大明朝的老大做要挾,孫太后積極配合瓦剌的要求,籌措一批珍寶作為贖金。所以此刻,孫太后是大明朝的主心骨,她怎麼能算專權之人。

她一邊積極配合瓦剌的要求,一邊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二十一日,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把備戰禦敵的重任交付給了于謙,在沒有皇帝的大明,群臣也亂做一團,而孫太后一介女流,在此刻並沒有慌亂,讓朱祁鈺登基即位,為景泰帝(明景帝),孫太后加上尊號“上聖皇太后”。

在這樣危急的時刻,孫太后所做的一切,安撫了人心,也使朝局穩定,這是大功一件,怎麼也算不得貪戀權利。

甚至在“土木堡之變”後,瓦剌軍挾持明英宗進攻北京時,有部分大臣主張南逃,而她並沒有輕易聽取這些意見,而是採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建議,讓皇帝之弟朱祁鈺即位,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立朱祁鎮之子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在此期間積極部署,調兵遣將堅守北京等等強硬手段,化解瓦剌進攻危機。

至於明英宗回朝後,發生的“奪門之變”,她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朱祁鈺貪圖皇位權利,幽禁回朝後的朱祁鎮。孫太后對於明英宗還是很有感情的,不管是漠北之俘,還是還朝之幽禁,孫太后都多次前去探視。

景泰八年,石亨等將領密謀發動“奪門之變”,復立明英宗,他們先秘密告知孫太后,得到了她的點頭。英宗復辟為帝,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為孫太后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在這些變故中,都能看到孫太后的身影,是她的處事不驚,臨危不懼,才有效的穩定了明朝的政局,怎麼能因為她參與了這些事情,就認定她亂政呢? 在明英宗復位後,她還積極建議廢除“殉葬”的陋習,這都是為大明朝做出了貢獻的。

明朝發生的兩次事變中,孫太后以豐富的政治經驗,以及處事不驚的態度,挽救了變故帶來的動盪,對鞏固明朝封建統治,穩定國家安定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逆風解語


首先題主會問這個問題,應該是看了《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但事實上這部電視劇非歷史正劇,而只是戲說,其劇情多數都是虛構的。而關於孫若微(歷史上孫太后並不知其名,“若微”二字是杜撰的),對於她的事情,電視劇中很多都是杜撰的。比如電視劇中孫若微是建文朝御史景清的長女,但實際上她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總得說,在《大明風華》中,除了她是皇后,是朱祁鎮的生母外,其他事情基本都是戲說的,連名字都是。



在正史中,朱棣並沒有留下遺詔說要讓她孫太后殉葬。事實上,即使明初中期實行殉葬,明朝皇帝也不會下旨讓一國之母殉葬,更何況這一國之母還是新帝的生母,因此孫太后無論如何也不會是會被殉葬的妃子。

因此,明朝的由盛轉衰真的跟孫太后有沒有殉葬毫無關係,更跟女子亂政沒有任何的關係。

首先,明朝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非孫太后,而是朱祁鎮,若不是他寵信宦官王振,致使明朝在土木堡大敗於瓦剌大軍,從而讓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朝積累下來的財富被毀於一旦,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消滅殆盡,五十萬精銳大軍,包括最為精銳的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也在土木堡全軍覆沒。如此,經此一役,曾經強盛無比的明朝自此走向衰落,而造成這一結局的始作俑者就是朱祁鎮。



因此,明朝的衰落跟孫太后真的沒啥關係,她頂多就負上教子無方的罵名。但又說實在的,朱祁鎮畢竟是皇帝,孫太后即使要管,也不可能管的有多苛刻,而且明朝的後宮又不像東漢的後宮那樣能夠明目張膽行干政之事,所以明朝衰落的鍋真的不應該讓孫太后去背。

況且,孫太后說到底還是一位比較合格的一國之母的。土木堡之變後,若不是孫太后站出來穩定朝局,果斷擯棄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張,採納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意見,然後立朱祁鈺為帝,全權委派于謙總攬北京及周邊的防務工作,恐怕明朝危矣。而正是因為孫太后採納了這些正確的政策,明廷才能化解這場差點讓明朝亡國的危機。



當然,孫太后也並不是沒有過錯,她最大的過錯,個人認為就是支持“奪門之變”,當時若不是她支持石亨等人造反,于謙等能臣也就不會被冤殺。

此外,需注意的是,終明一朝,雖然存在著種種問題,如皇帝多奇葩,宦官多弄權,但明朝卻是始終都沒有出現過多數王朝都曾出現過的“後宮干政”的問題,而這不得不說是明朝在歷史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亮光。

而明朝之所以沒有出現後宮干政的問題,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后妃多是“賢德淑惠”之人。若問封建時代哪朝的賢后最多,恐怕非明朝無疑。明朝的皇后多是“賢德淑惠”之人,她們不但以身作則,不主動干涉朝政,還帶頭抑制母家去幹涉朝政。如朱元璋的馬皇后,每次朱元璋想要冊封馬皇后的母家時,馬皇后都會以“國家官爵,當與賢能之士。妾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且聞前世外戚之家,多驕淫奢縱,不守法度,有致覆敗者。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賜予,使得保守足矣。若非才而官之,恃寵致敗,非妾之所願也。”的理由給回絕掉。



亦如朱棣的徐皇后,她不僅屢次以“非妾之意”拒絕朱棣對於母家的冊封,還特意編著《內訓》讓後宮妃子學習,從《內訓》中她告誡后妃一定要賢良淑德,不要干政朝政。再如朱高熾的張皇后,當時英宗繼位年僅6歲,所以部分臣子就請求張皇后垂簾聽政,可此時還沒等到其他臣子的反對,張皇后就自己站出來說到“毋壞祖宗法”,然後讓素有賢名的“三楊”去執掌朝政。

從這些事蹟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后多是能夠以身相許的賢后,她們嚴守著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如此連身為一國之母的皇后都這般,那其他身份不如皇后的妃子又有何資格去幹政呢?



第二、士大夫們的存在。明朝的士大夫是最不怕皇帝的,明朝多少皇帝被這些不怕死的皇帝弄得是焦頭爛額的,但是明朝皇帝又不得不感謝這些皇帝,若不是因為他們,恐怕明朝也會出現幾次後宮干政的問題。如神宗時期的“國本之爭”,表面上看國本之爭是士大夫們與萬曆之間的爭鬥,但實質上卻是士大夫們與鄭貴妃的爭鬥,此時鄭貴妃妄圖將福王朱常洵扶上太子之位,然後趁機行干政之事。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為了不讓後宮干政之事出現在明朝,士大夫們是以死抗爭,“予則以諸臣力爭,故久而克定也。方鄭妃盛年,神宗固嘗許以立愛矣。而言者紛紜,格不得發。始則譴諍臣以快宮闈,終亦未必不援朝論以謝嬖倖。始則欲以神器之重酬晏私之愛,究亦不能以房闥之暱廢天下之公”,最後在士大夫們的以死抗爭下,鄭貴妃妄圖干涉朝政的計劃最終破碎。


再如光宗時期,“光宗崩,李選侍據乾清宮,迫皇長子封皇后”,當時光宗駕崩,熹宗登基,可是此時李選侍為了把控朝政,她居然將熹宗扣押,然後以此要挾群臣承認她垂簾聽政的地位。可此時,士大夫們卻不受李選侍的要挾,大學士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重臣都紛紛上疏力爭,不允李選侍行干政之事,如左光斗就上疏:“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儼然尊居正宮,而殿下乃退處慈慶,不得守几筵,行大禮,名分謂何?……及今不早斷決,將借撫養之名,行專制之實。武氏之禍再見於今,將來有不忍言者”。最後在這些士大夫們的抗爭下,李選侍欲干政的計劃也最終破碎。



而從以上的事蹟就可看出士大夫們對於後宮干政的事情是很牴觸的,他們是絕對不會允許後宮去破壞朱元璋所定下的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更不會讓後宮去危害大明江山,因此只要出現一點後宮干政的苗頭,他們就會立刻將其打壓下去,哪怕是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就在這些士大夫們的努力下,明朝數次可能導致後宮干政的計劃才最終被擊碎。

總的說,孫太后會不會殉葬,這都跟明朝會不會出現女子亂政沒有啥關係,因為明朝壓根就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女子亂政的問題。


澳古說歷史


相信很多朋友們都看到了,歷史上的大明王朝由盛轉衰就是朱瞻基的時代,而這一切的後果難道說真當就是因為朱瞻基沒有讓孫若薇殉葬,導致女人亂政,才出現的惡果嗎?

從表面上來看,好像這一切就像大家所認的一樣,就是因為孫若薇這個女人什麼也不懂,卻胡亂插手朝堂政事,從而讓大明王朝由盛轉衰。

可實際上我們只看到了一個結果,卻並未看到了前因,很多時候,所謂的結果並非一瞬間就可以體現出來的。

就好像我們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各種的暴食暴飲,再加上平時又不注意鍛鍊身體,正是種種的惡因,最終導致了我們身體出現毛病的惡果。

但是這一切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朱瞻基之後的大明確實開始慢慢衰弱了起來,可是其根緣卻在朱瞻基的父親身上。

也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胖子皇帝的朱高熾。

其實古代的朝代幾乎就是朝中的天子,跟朝中的大臣相互之間爭奪權利的這麼一個過程。

對於大明的天子來說,天下萬物都是自己的,所有的權勢都要掌握在天子的手中。

可是對於朝中的重臣們來說,皇帝的權勢不能太過頭,比如當年的朱元璋就是此例,一直以來朱元璋都是說一不二,朝中的大臣誰敢不聽話,直接讓你們全家都不用聽話。

而到了朱棣的時期,幾乎跟朱元璋不相上下,反正朝中的大臣們是真心害怕這樣的皇帝,所以他們就想盡了一切辦法,來削弱皇帝的權勢。

因為這關係到他們的生死存亡,畢竟人是不可能不犯錯的,可是因為一些小錯就被抄家滅族,這就相當的划不來了。

於是大明王朝的重臣來說,六十兩銀子叫事嗎?也許一頓飯錢就是這麼點吧,可是在朱元璋的眼中就要被抄家滅族的。

所以說朝中的大臣跟天子幾乎就是站在對立面,他們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敵對關係。

以前朱元璋和朱棣活著的時候,這些朝中的大臣不敢亂動,可是等他們兩個死後,一些不怕死的朝臣們就開始跟新即位的皇帝進行討價還價。

很明顯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有點宅心仁厚,對於明中的大臣過於偏愛了,把朝中的臣子地位提高了無數個檔次。

而這一切可能跟朱高熾的身體太胖有關,自己對於朝中的大小事務有點力不從心,所以就全部放權給朝中的大臣們。

很多事情,你放手容易,可是收回來卻千難萬難,就好像你吃過一次山珍海味之後,對於家中的粗茶淡飯可能就感覺難以下嚥。

所以從這一刻起,大明的天子就開始跟朝中的大臣們進行各種的爭權奪利。

畢竟朝中的大臣們得到這些權勢之後,再也不怕天子拿一些小事開刀了,所以朝中的大臣想著從天子的手上奪取更多的權勢。

於是大明的國庫沒錢了,為什麼會沒錢,很簡單,只能沒錢的情況下,大明的天子才不得不聽從朝中大臣們的意見,才會按朝中大臣們的想法一步步的走。

所以到了後期我們就會看到朝中大臣,已經完全控制了大明皇帝的太子儲位,只要朝中的大臣們不願意,皇帝連指定誰來當自己的太子都是不行的。

萬曆跟朝中的大臣們爭了快三十年,也沒有爭過這些朝中的大臣們,就能知道朝中大臣們究竟有多麼巨大的權勢了。

這件事真要是放到朱元璋身上,分分鐘讓朝中的大臣連話都不敢說,可是到了後期卻受到了如此巨大的壓力。

崇禎的時期,看似掌控了天下所有權勢,可實際上任何事情的執行還不是依靠朝中的大臣們的想法進行的嗎?你這個皇帝再強勢又如此,一句國庫沒錢,你能怎麼辦,明明知道朝中的大臣一個個富得流洞,可是崇禎卻不敢動任何的朝臣,同樣的事情放到朱元璋身上試試,分分鐘讓你們解釋一下錢是怎麼來的。

所以說看似大明的由盛轉衰是從朱瞻基時代開始的,跟孫若薇亂政有些關係,可實際上的病根卻還在朱高熾的身上,正是因為他的身體太胖,所以將自己的權勢下放到了朝臣們的手中,從此一發不可收,最終造就了大明的衰弱。


虎頭山小妖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由盛轉衰是因為朱祁鎮第二次登基得位不正導致民心渙散。一個兵敗被俘受辱導致全國五十萬精銳全軍覆沒的皇帝被瓦剌人當猴耍使得國威軍威受辱皇家威嚴盡失還能在孫太后的支持下通過殺戮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朱祁鈺而再次上位,得位不正勝過趙匡胤司馬懿,這一對母子是多麼自私。殺戮功臣于謙朱祁鈺使得民心渙散人心不服,官場正氣喪失,貪腐案越來越多,國家蒸蒸日上的勢頭急轉直下。于謙朱祁鈺的慘死為大明敲響了喪鐘。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孫若薇孫太后的私心太重自私自利貪戀權力不肯放手和明宣宗朱瞻基陷於兒女私情未能按照朱棣遺詔讓孫若薇殉葬陪葬的結果,即便朱祁鎮是傻子,孫太后也要堅持立自己的傻兒子為太子儲君導致土木堡之變,這讓人想起司馬炎立弱智兒司馬衷為太子儲君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事情。孫太后只有小家,沒有民族和國家的大局的理念,孫太后或者立自己的兒子朱祁鎮或者立自己的親妹子胡善祥的兒子朱祁鈺為太子,她還替胡善祥隱瞞偷盜關防刻章放走漢王導致朱瞻基平叛時差點被漢王殺死的事情。朱瞻基臨終前留下遺言若朱祁鎮不賢不孝,則從朱姓藩王中選拔一個太子作儲君。但是朱瞻基38歲早夭後,便無人可以制約孫太后,孫太后便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怎麼可能廢掉自己的兒子立別人的兒子?孫太后貪戀權力,不肯放手朝政導致土木堡之變。但是如果向前推,其根源在於明宣宗朱瞻基沒有執行太宗朱棣遺詔,朱棣臨終前留下遺詔,若朱瞻基早亡,幼主太子年少,則為避免子幼母壯太后專權後宮干政,要求孫若薇孫皇后為朱瞻基陪葬殉葬,朱棣生前提醒朱瞻基作為帝王要一心為天下蒼生人民百姓著想切不可有兒女私情,但是朱瞻基出於對孫皇后的男女之情和對其父兄孫愚徐賓的承諾,再加上孫皇后貪生怕死祈求明宣宗讓她活著繼續照顧兒子朱祁鎮,最終朱瞻基心一軟未能堅定執行朱棣的遺旨,讓孫若薇活了下來,結果不幸被言中,子幼而母壯,孫太后權傾朝野一手遮天把持朝政貪戀權力不肯放手,雖然朱祁鎮很不才,但是孫太后私心極重貪戀權力,依然不想改立儲君。還好,靖難之役把孫若薇的親戚都殺光了,否則肯定會像呂后那樣外戚專權干政。


紅星照耀神州


如果朱瞻基把孫若薇殉葬了,大明就不會由盛轉衰、就不會滅亡嗎?把一個王朝的興衰歸處於一個女人的身上未免太牽強了吧。


朱瞻基的皇后孫氏在歷史上也沒有多大的作為,起先只是被封為貴妃,僅僅是因為漂亮的緣故得到了朱瞻基的寵愛,再加上肚子爭氣,生下了皇子朱祁鎮,才從胡善祥的手上搶來了皇后之位。


張太后活在的時候,孫氏一直都是謹小慎微,從來都參與政事,就連朱祁鎮能順利的繼位都是張太后爭來的,當時朱祁鎮只有9歲,許多大臣都提議由張太后的兒子襄王朱瞻墡來繼位,但張太后堅持祖制“子承父業,兄終弟及”的繼承倫理,堅持讓朱祁鎮繼。
有了張太后,大太監王振就不敢胡來,就不敢擅政,可張太后一去世,一切就亂了套,王振就開始興風作浪了,孫氏雖說是皇太后,但她在朝中既沒有人脈,也沒有實權,只能任憑王振胡作非為,建立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執意要御駕親征攻打也先,孫氏也沒辦法阻攔,結果在土木堡大敗,“仁宣之治”取得的豐碩成果被這小子損失殆盡。

朱祁鎮被俘後,于謙等人在爭得孫太后的同意後,讓朱祁鈺當皇帝來監國,立朱祁鎮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在打敗瓦剌也先之後,朱祁鈺的地位也穩固了,他也有私心了,想讓皇位有自己的這一脈繼承下去,就廢了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孫氏也無能為力,只好默認。
不久朱祁鈺唯一的兒子就死掉了,朱祁鈺就絕後了,皇位最終還是歸朱見深或朱祁鎮,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出於個人的目的,反對“奪門之變”,迎朱祁鎮登基,朱祁鎮實在是是搶了兒子朱見深的皇位,他上位後立即殺了于謙和朱祁鈺,還為王振立廟,做了許多倒行逆施的荒唐事,使得民心怨騰,孫氏還是同樣的默認了。

歷史上,孫氏並沒有亂政,多少還是有點功績的,主要是北京保衛戰,朱祁鎮被俘後,人心渙散,許多大臣都主張南遷,孫太后頂住壓力,支持于謙防守北京,並立朱祁鈺為新帝,穩住了人心,最終打敗了也先,保住了明朝的大片江山。
錯就錯在孫氏生下了一個不中用的兒子,自己沒有教育好他,使得他當上皇帝禍國殃民,讓大明由盛及衰,開始走下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