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中國漢地九州之二——兗州


中國漢地九州之二——兗州

兗州區[yǎn zhōu qū]

兗州 (濟寧市兗州區)

兗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轄7個鎮、5個街道,人口54.78萬人。

4000多年前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4年增長9.7%,增速比濟寧市平均水平高1.3%。

2017年12月14日,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2019年10月,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行榜(全國百強區)第67名。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中文名稱

兗州區

外文名稱

Yanzhou District

別名

嵫陽、滋陽

所屬地區

山東省

下轄地區

7鎮、5街道


中國漢地九州之二——兗州

地名由來

兗(yǎn)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兗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禹貢》就是各州向朝廷貢賦的標準。其中最普遍為人們接受的還是大禹定九州。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系變化,黃河以南如今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在小篆裡,“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來由篆書向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9]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家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中國漢地九州之二——兗州

歷史沿革

夏、商、週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幷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陰郡、任城國、高平國八郡國五十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

西晉晉懷帝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丘,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

晉明帝太寧年間(323年—325年)以郄鑑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揚州江都區東北)。

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北)。

穆帝永和(345年—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陰、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裡)。

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年)移治瑕丘。

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

北魏孝昌年間(525年—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年—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

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曹州(今山東菏澤),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

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代時期,兗州屬京東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兗州屬京東西路。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下轄瑕縣(今兗州)、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任城)、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區。

建國後,1958年滋陽縣併入曲阜縣。

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

1984年4月,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五個鄉,六個街道辦事處,五個居民委員會。

1992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

1992年8月1日,撤縣設市,兗州縣改稱兗州市。

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

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下轄7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3個省級經濟園區。

2005年8月17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兗州市將黃屯鎮東稻營、西稻營、楊廠、東張莊、老府莊、金家村等6個村劃歸新兗鎮管轄。

2013年10月18日,撤市設區,兗州市改稱兗州區。


中國漢地九州之二——兗州

行政區劃

2013年,兗州區轄5個街道、7個鎮:鼓樓街道、龍橋街道、酒仙橋街道、王因街道、黃屯街道、新兗鎮、興隆莊鎮、大安鎮、漕河鎮、小孟鎮、新驛鎮、顏店鎮。兗州區有31個社區,493個行政村,自然村533個。[15]政府駐地位於兗州區建設東路5號(三二七國道兗州段)。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兗州區地處山東省西南部,介於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01″之間。北鄰寧陽,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全境南北長38.5公里,東西寬27.9公里,總面積651.1平方公里。


中國漢地九州之二——兗州

地質

兗州區境大地構造屬魯西斷塊隆起(Ⅲ級)兗州斷凸(Ⅳ級)單元,其邊界東部為嶧山斷裂,西部為孫氏店斷裂,北部為汶泗斷裂,南部為鳧山斷裂。兗州是其中一部分。基底為泰山群變質岩系。基底之上發育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層。其中晚古生代地層中賦存豐富的工業煤層,是國家煤炭資源的重要基地。境內構造運動塑了形態各異的構造地形,大致為斷裂構造、褶皺構造兩個類型。境內各界地層均有發育,從老到新為早古生代地層、古生界地層、中生界地層、新生界地層。在早古生代,境域處於緩慢下降狀態,有大規模的海侵,沉積了巨厚的淺海砂頁岩、碳酸岩類岩層。古生界奧陶系岩石主要為淺灰色、灰色厚層狀灰巖、結晶灰巖、豹皮狀灰巖;石炭系岩石主要為灰白色粉砂岩、粘土巖、頁岩和薄層灰巖,夾數層煤;二迭系岩石主要為灰白色、深灰色砂岩和雜色泥岩及褐色頁岩,富含植物化石。中生界侏羅系岩石主要為褐色砂岩、礫岩及雜色泥岩、砂礫岩。新生界由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構成。第三係為砂岩、粘砂岩、泥岩;第四系地層則為鬆散巖類地層,由汶泗衝洪積物組成。西部為汶河衝洪積扇,東部為泗河衝洪積扇,兩個衝洪積扇的迭交帶位於前邴—大安—天齊廟一帶。

地形地貌

兗州區地處魯中山地泰沂山區西南部的山前傾斜平原。西部由汶水南泛,洪水沖積地貌明顯;東部泗水向西南渲洩,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中部洸府河、楊家河二水並行,地勢低窪。地面高程60~38米,高差22米平均海拔49米,平均坡降1/1500。東北部受構造影響,為第三系淺埋區,地面坡降較大。平原面積64670公頃,佔總面積的99.7%;分為微斜地、窪地、緩崗3個類型。微斜平地,面積為45601公頃,佔總面積的70.35%;窪地,面積12276.9公頃,佔總面積的18.94%;緩崗,面積6792.2公頃,佔總面積的10.48%。

境內山丘屬泰山山脈隱伏於第四系覆蓋層下的基岩。城西15公里處有一山丘,名嵫陽山,是兗州唯一山丘,為奧陶繁育灰巖殘丘裸露,屬低山丘陵類型。分東西兩峰,東峰海拔75米,西峰海拔72.5米。山體呈東西向展布,長1.5公里,寬1公里,佔地1.5平方公里。山石為石灰岩,清代已零星開採,雖令禁而不止。“文化大革命”後期,加之不斷開山採石,東峰已成深谷,西峰部分尚存,亦失舊時風貌。

旅遊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