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看作家的創作美學


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看作家的創作美學

前言:菲茨傑拉德是二十世紀英文寫作裡的佼佼者,他有一部廣為人知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由此也奠定了他文學大師的地位。其實,他除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還有《夜色溫柔》等優質作品。前者成就比較顯著,在二十世紀英文小說一百強裡面排名第二,但是後者依然是進了前一百強的。今天我們就透過他這兩部典型作品,來看一看菲茨傑拉德的創作美學。

1.從內容上來看,菲茨傑拉德喜歡用流行性的故事來承載他的思想

由於《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作品很出名,相信很多的人都已經看過了,所以我們就主要寫寫《夜色溫柔》的故事。

迪克·戴弗是《夜色溫柔》中的男主角,本來他是一個年輕有為的精神科醫生,工作是做病理研究。作為一位研究型的精神科醫生,從社會階層上來看可以算是中產階級,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看起來未來十分可期,但就是一場愛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改變他人生軌跡的女孩叫尼爾科·沃倫。她的家庭階層算得上是真正的富人階層,但是患有精神病,而她的精神病是由於自己父親與她亂倫而產生的。在他給尼爾科·沃倫治療的時候兩人在一起了,而那時候的他還不知道,兩人的在一起,就是他悲劇的開始。

愛情有很多種,尼爾科·沃倫之所以會愛上迪克,是因為在她患病的期間,她需要一個人來帶她走入這個病魔的深淵,所以她對迪克的愛,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私慾。但是迪克對她的愛卻是十分真誠和負責的。在他和沃倫在一起之後,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照顧和治療她了,自己的事業荒廢了,他把自己的人生都獻給了她,然而,結果卻是不如人意的。在沃倫漸漸好起來之後,她對迪克的愛慾也在減弱,直到她愛上別人。最後,迪克為了成全沃倫,就和她離婚,然後就離開大城市回到了老家。


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看作家的創作美學

通過比對《夜色溫柔》和《了不起的蓋茨比》後我們發現,這兩部作品在本質上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在《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蓋茨比作為一位“美”的化身,他在年輕的時候喜歡上了一個姑娘,但是由於參戰就和這位姑娘分開了,然後這位姑娘就嫁給了一個富家子弟。知道這件事的蓋茨比偏執地認為自己的初戀情人嫁給她丈夫是因為金錢。於是自己奮鬥成了一個有錢人,期望得到黛西的再次臨幸。然而,黛西再次臨幸他時只是玩弄他。而他最後也成為了黛西犯罪的替罪羊,有了一個悲慘的歸宿。

兩部作品在內容創作上時,都顯現出了一定的通俗性和流行性。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因為像《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這樣帶有都市性,劇情還比較“狗血”的故事其實一般人都想得出來,並非是一個很特別的故事。但是像這樣“通俗”的作品它就是在二十世紀的英文小說寫作裡佔有了很重要的位置。這是為什麼?當然還是要歸功於其通俗故事下的非凡思想和藝術創作能力。

2.從藝術表達來看,菲茨傑拉德喜歡用象徵的手法來化腐朽為神奇

其實,無論是《了不起的蓋茨比》還是《夜色溫柔》,其中通俗的劇情都是一種象徵。可以說,菲茨傑拉德正是因為其中象徵手法的嫻熟運用,才把自己的作品拯救了起來,才使得自己的作品起於通俗卻落於深刻。

我們來看看《夜色溫柔》。在這部作品裡有一個男主角叫迪克,他和《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蓋茨比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兩人的出生都是中產階級,蓋茨比年輕的時候是一個軍官,迪克年輕的時候是一個精神醫生,都是毫無疑問的精英階層。他們愛上的女孩都是富人階層的,雖然黛西是嫁給了富人家庭,但也是富人家庭的成員。作者之所以會設置這樣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就是因為處於精英階層的男性更容易被富人階層的生活所影響,也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富貴夢。

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看作家的創作美學

作者塑造了兩位精英階層的人物形象,然後讓他們去接觸富人階層,和富人階層的人發生故事。兩位人物象徵的就是來自富人階層以下的人想要飛黃騰達的理想,一種集體的有關於富貴生活的理想,發生的故事象徵的就是這種理想的後來走向。

當然了,黛西和尼爾科·沃倫象徵的就是上流富人社會的“美”。這種“美”是一種流於表面的美。這種美只存在於蓋茨比和迪克的理想中,因為這種“美”的現實承載物——黛西和尼爾科·沃倫具有蛇蠍一樣的心腸,她們都徒有美麗的外表。既然在菲茨傑拉德的眼裡富人社會的美只是浮面的,不現實的,所以他才會給了追求這樣美好生活的蓋茨比和迪克一個不容商榷的悲劇結局,作者設置這個結局的用意就是讓讀到他小說的人能夠看清但是名流社會的自私和虛偽。

如果我們細細品讀一下這兩部小說的兩位主人公——蓋茨比和迪克。兩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在進入上流社會之後是保留了自身的純真和美好的。他們想要用自己的信仰來淨化上流社會的虛偽和自私,但是結局卻是反被那個名流社會所迫害,這就象徵著上流社會里容不下純真和善良,這也是本書最讓讀者動容的地方。

菲茨傑拉德之所以會把一個通俗的故事講成了名著,其中“詩性”的藝術創作手法是最主要的功臣。小說具有了“詩性”,故事和人物形象也就成了意象,這就使得文章有了超出故事的無盡張力。

3.從情感抒發來看,菲茨傑拉德喜歡把焦點集中在社會精神的探索上

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看作家的創作美學

我們先來看看菲茨傑拉德寫這兩篇小說時所處的時代。這兩篇長篇小說之所以故事內容有些神似,就是因為故事取材的時代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十來年,菲茨傑拉德把這個時代稱之為“爵士樂時代”。因為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置身事外,這時候國家的科技又發展得很快,出現了工業革命,所以美國的經濟出現了突飛猛進。於是這時候國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現了質的變化,由之前的簡樸有素變成了紙醉金迷,這樣的“美麗”生活,迷醉著一個又一個的美國國民。

菲茨傑拉德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雖然一直處在當時那個迷醉的時代,但是卻能夠“出淤泥而不染”。他能夠深入社會之中,細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國民在浮華背後的空虛痛苦,又能夠用一個上帝的視角來觀察那個時代國民的集體精神面貌。相信讀過喬伊斯小說的人都對宗教文化有很深的瞭解。信仰上帝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禁慾,因為宗教提倡的是清心寡慾的生活,美國國民在之前也是踐行的這種生活方式。但二十世紀盛行“上帝死了”,解放人性等生命哲學,而這時候美國又發了財,所以整個社會都陷入了一種瘋狂的縱慾生活中。

一種共同社會價值的追求就代表著一個國家國民的集體精神狀態。

在那個普遍都把紙醉金迷的享樂主義當作人生價值追求的時代,菲茨傑拉德卻對這種價值觀有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深入地瞭解了這種生活狀態之後,發現這類生活並不同表面那麼美好,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背後隱藏的卻是一代人的精神迷失和空虛。因為在這樣價值觀下的人都出現了“異化”現象,人性的純美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虛偽和自私,這讓社會中的人找不到家的歸屬感。

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看作家的創作美學

所以,菲茨傑拉德就把自己的社會感悟寫在了自己的作品裡。無論是《了不起的蓋茨比》還是《夜色溫柔》,裡面的思想感情都是一脈相承的,表達的都是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批判、反感和無可適從。

在菲茨傑拉德的寫作生涯裡,他的作品在內容上、藝術手法上和思想情感的表達上都是有明顯的相通性的。在上面我們通過對比《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已經證明了這兩部作品的在本質上的“孿生”。而當我們看到菲茨傑拉德的其它作品,比如早期的成名作《人間天堂》,比如成名之後的《末代大亨的情緣》,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其實都是《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的衍生。而這也就共同成就了菲茨傑拉德的作家地位,使他的影響力持續至今。

其實,不光是菲茨傑拉德。只要大家留意,多數作家的作品都是有很明顯的內在聯繫的,比如魯迅,總是用白描手法塑造典型人物來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劣根,喬伊斯總是用意識流的方式來重塑精神價值……。

賈平凹在寫給自己的詩人女兒賈淺淺的信中道:“文壇上山高水遠,風來雨去,人活得太累”。而大多數作家攀登這座高峰的方法都是用一生去創造一種藝術風格,表達一類思想。

這也就教給了後世的創作者一個道理,創作不在於它的廣博,真正嚴肅的寫作是異常艱難的,它需要大家耐得住寂寞去垂直深耕,而最好的捷徑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思想敏銳點,然後反覆練習,直到把它寫到無限趨於完美,也就能產生真正有影響力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