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西昌的水井

.水井是人類開採和利用地下水的建築工程物。修建水井可以直豎式和斜向等不同方式的,一般常見直豎式園形方形水井較多。水井主要用於人類生活生產人畜飲用和灌溉澆地取水。

水井的發明和使用對人類生活文明衛生文明以及生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人類是逐水而居的群體,在遠古時候人類生活生產只會用地表水及山泉水。水井的發明使人類的生活生產範圍不斷的擴大。我國是世界上發明使用水井最早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之一。

我們祖先建造使用的水井,有沙井、欠井、沉井、吊杆取水的水井等等,水井直徑一般在幾十至幾百釐米根據用途而定修建大小;深淺度是隻要取到滿意優質水能夠滿足生活生產需要就行。水井取水的方法很多。如用瓢瓦的、桶打、木杆吊桶取水的、軲轆繩索取水的等等。現在有手壓的、電機抽水的、目前西昌農村深機井一般為(20至30米)用潛水泵抽的,就能取到水質較好能達到囯家飲用水標準的井水了。

西昌有著兩千多年的燦爛悠久歷史,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古井。隨著歷史的變遷、城市的發展、科學的規劃現存的古井並不多了。

在這裡要講講西昌城裡的古井。西昌各街各巷現有古井八口它們是:湧泉街的“豆芽井"、民幹校的"梅花井"、北街的"尚家井"、任家巷的"任家井"、倉街的"胡家井"滴水巖街的"汪家井"、東倉巷的”東倉井"、石塔街的"大水井"和還有見井名不見井的"龍眼井"、"西眼井"、“姚家井"。

"豆芽井"位於古城景區的湧泉街,它始建於明朝是市民生活生產豆芽飲用水水井。在民間人你為"平民井",它水量充足水質很好清澈見底。還有幾條錦鯉魚在井中自由休閒的游來游去,好不悠閒自在。聞其街名就知道該井的井水較好象泉水樣湧溢出來的。該井在歷史長河中幾經洪水氾濫沖毀和戰亂人為破壞,它因水質很好修井費用不大幾經多次修復一直使用至今。

"梅花井"位於現在的涼山州民幹校校園內修建於清朝的同治年間,它是建昌總兵劉國宣所修建。在總兵府衙門內,算是西昌的官井。水質甘洌回味清甜。每天劉總兵都要用該井水沏茶,茶沖泡出來品茗時帶有梅花香味,梅香四溢好不神奇。便問下屬是否在此井旁種植梅花樹,下屬答也此處未種植梅樹,若在水井旁種植點不是更可好嗎?並下令派人在"梅花井"邊種植了些梅花,從此該井就得其美名"梅花香井"。

  • 北街的“尚家井"是因姓尚人家修建的家族族人生活生產取水用的家族水井所以叫"尚家井"。特別是姓尚人家世代人在此居住以烤制燒酒為生,長期用該井井水烤制的燒酒喝了不上頭,心況神怡,潤口潤肺,強身健體,緩解皮勞。生產燒酒酒香四溢,飄散幾街多巷。深受市民和商家的歡迎認可,"尚家井"現在時不時有點市民還取點井水來飲用。
  • "大水井"在石塔街通往市委市政府街道的中間,也是清朝官府為平民百姓修建的一口水井。它雍容華貴井口的圍欄上面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浮雕,井臺井口圍欄都是精雕細刻,該井體現了當時官府的風範。是西昌城區唯一的一口軲轆搖繩吊桶取水的水井。以前在使用保護上重視欠佳,不如其它水井保護完好。但現在通過打造青春煥發。據考證瞭解現在還有活水流入該井,水質清甜似礦泉水,不需要任何處理淨化就可以直接飲用。
  • 任家巷的"任家井“是八大古井中最小巧的,玲瓏般的如小家碧玉。名氣不是很大,用水的人較少。現在靜靜守候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它見證建昌(西昌)滄桑的歷史和歷史的發展。
  • 倉街的"胡家井"也是胡氏族人的家族自用井。它時間較短像一位美麗漂亮的少女,羅裙整潔似在閨中待嫁等待將來有個好歸宿,現在通過打造讓人們和遊客稱口相贊。
  • 滴水巖街的"東倉井"簡單樸實,毫無雍容華貴的氣質,小巧玲瓏。反而倒像個老實家庭走出來的孩子,規規矩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屹立在東倉街上。
  • 以上八口古井在西昌古城景區各街各巷,在打造和開發古城景區中。發展古城旅遊文化事業起到不可代替作用,國家政府通過科學論證,全部打造出來,使這些古井煥發青春。成了西昌古城景區一塊不可多得的金字名片,凡來西昌古城景區旅遊的遊客必需要遊覽景點,旅遊的遊客歎為觀止讚口不絕並要拍照留念。

在這裡還要講講西昌近代最有名的紅色水井一一禮州古鎮田垻(土官莊)邊家祠的"紅軍井"。

禮州古鎮位於西昌城區西北28公里處,是西昌的北大門。地處安寧河畔,是安寧河衝集平原,地勢開闊平坦。禮州古鎮建於明代,有七街八巷四座城門的古城鎮,南方古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重要驛站,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人傑地靈,居民安居樂業。在歷史長河中曾設立七朝郡縣,五代置州郡,有"蜀軍安營紮寨駐戍防,太平軍築臺吊鼓"的史實。有過三次古城池建設遺址和禮州新石器時代遺址。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境時途經禮州並在禮州先後住了幾天。是紅軍長征途中在涼山駐留時間最長最多的地方之一,在禮州有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劉帥、聶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戰鬥工作生活的遺址。毛主席曾經住過的胡家四合大院保存完整,周總理住過的西禪寺翻修一新並保留原貌原樣,朱總司令住過廣生堂,並在此架設電臺向長征途中各軍團部隊發佈行動命令遺址。

禮州"紅軍井"在禮州古鎮北過了熱水河一個叫田壩(土官莊)的鄉村,當年當時村民較少。"紅軍井"僅有幾個小泉眼湧溢井水就基本夠村莊上的村民生產生活和飲用。但當大量紅軍部隊駐進後,人多牲畜多,用水量增大一下子就面臨飲水困難,無法保證正常用水量。幾位紅軍將士看見後就找到當地老鄉詢問之後,以擴大水井範圍深挖多找泉眼辦法使水井多湧溢井水水源。保證當年當時的軍需民用。紅軍長征走後,一直沿用至今。當地人民群眾為了紀念紅軍擴井挖泉眼找水的善舉,於是就將此井命名"紅軍井",並在水井邊上樹立石碑表示紀念。1999年為改善用水質量、用水條件、用水衛生環境,發揚當年紅軍精神,在各級有關部門的關懷和支持下再次擴大改建“紅軍井",採用擴改成深度機井,增修供水水塔。讓當地廣大村民群眾吃上更好、更衛生、更安全優質地下泉水。水塔建成後特別邀請西昌知名老書法家張正寧老先生在供水塔上撰寫"紅軍井"三個剛勁有力紅色油漆草書大字。表示對當年紅軍長征的紀念。並在鄉規民約中有吃水不忘人一一紅軍,世代相傳紅軍精神,佳話世代相傳永不忘記。

方德福

2019年12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