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雍正王朝》中雍正為什麼一定要賜死弘時,終生圈禁宗人府不行嗎?

心懷淨土


雍正的皇三子弘時為了爭奪皇位,不僅背叛了雍正,支持雍正政敵八阿哥胤禩等人的“逼宮”行宮,之後更是喪心病狂的想要致自己的親弟弟弘曆於死地,從而迫使雍正將皇位傳給自己。而在事情敗露之後,忍無可忍的雍正選擇親自將弘時賜死,進而為弘曆的登基鋪平道路。

其實,“被賜自盡”是弘時唯一的結局,他並不能能夠像康熙的大阿哥胤褆以及廢太子胤礽那樣,被圈禁終身,因為他的父親不是康熙而是雍正。且不說雍正的“腹黑”與陰狠遠勝過康熙皇帝,就是從雍正“好人弘曆做,罵名自己背”的一貫處事風格和習慣來看,雍正也絕對不會讓弘時存留於世。這不僅僅是為了替弘曆除去“心頭之大患”,更是不想將這個“燙手的山芋”留給弘曆。


雍正對待弘曆之好,完全就是一副不折不扣的“愛子狂魔”形象。

《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對待弘曆,確實有著一份不一樣的感情,原因就在於雍正與弘曆之間,不僅僅是有著親情,同時雍正自覺弘曆對他也還有這一絲“恩情”。

熱河秋闈期間,弘曆在康熙面前的一番慷慨陳詞,讓康熙對其是大加讚賞,並且將原本是蒙古王公進獻給太子胤礽的金如意也賞賜給了他。當然,這件事情獲益最大的還是雍正,畢竟弘曆是雍正的兒子,如此出眾的表現必然少不了雍正的教育,所以這也使得康熙對於雍正是更加的認可與信任。

之後,弘曆更是被康熙接到宮中,親自調教,甚至還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將這位皇孫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而這一幕爺孫其樂融融的景象就被雍正恰好看到。

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必然會認為弘曆對於他的登基是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算是他能夠最終從“九子奪嫡”中勝出的一大“功臣”,再加上弘曆天資聰慧、勤學好讀,雍正登基伊始就已經將弘曆確立為了自己的接班人,同時在他與其他兩位皇子弘時和弘晝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對待。

當然,除了給弘曆更高的爵位封賞以及更多的立功表現機會外,雍正對於弘曆最大的幫助在於將一份“好名聲”留給了弘曆,自己則選擇扛下所有的“罵名”。

這一點在“科舉朋黨案”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雍正口頭上告誡弘曆“得罪誰都不能得罪讀書人”,可他自己為了力挺田文鏡,更是為了推動新政的執行,頂著被天下讀書人唾罵的後果,將李紱、謝濟世、陸生楠等人拿下並且判處了死刑。

可是雍正卻不想真的殺掉李紱,他拒絕了包括三阿哥胤祉在內的所有人的求情,硬是等到了弘曆到場,並且將一份赦書交給了弘曆,讓其救下李紱。

最後的結果是,李紱對弘曆感激不盡,而街頭巷尾也在流傳著“寶親王飛馬救李紱”的英雄事蹟,弘曆在旗人以及士大夫讀書人階層可謂是名聲鵲起,只不過這些人對於雍正的怨恨又增加了一份。

在這之後,當雍正下定決心除掉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的時候,他再一次選擇讓弘曆遠離京城。

雍正這樣的做的目的也是非常的明確,畢竟此時的“八爺黨”依然擁有著眾多的支持以及強大的影響力。而雍正所擔心的是,弘曆支持自己,必然為這些朝臣所記恨,收攏的人心就有可能散掉;如果弘曆不支持自己,又會被扣上“不孝”的“罵名”。

所以雍正選擇的是將弘曆支開,自己揹負所有的負面輿論,同時也是將朝中的“毒瘤”予以徹底的不將這個難題留給弘曆。

由此也可見,雍正為了弘曆真的是用心良苦呀。


雍正賜死弘時,為的也是不留給弘曆哪怕是一絲困擾。

其實,即便是弘時沒有暗派殺手刺殺弘曆的舉動,僅僅憑藉其勾結八阿哥胤禩,陰謀亂政這一項罪名,雍正已經可以將其置於死地了。而如今,弘時又喪心病狂的想要除掉弘曆,這不僅僅是極大的挑戰了雍正的忍耐極限,更是險些將雍正對於國家未來的期望徹底葬送,雍正心中的憤恨是可想而知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固然是“虎毒不食子”,可雍正為了弘曆,更是為了整個王朝的未來,也只能將弘時賜死。

首先,雍正非常不希望弘曆重蹈自己的覆轍。

雍正對於八阿哥胤禩等人自“九子奪嫡”開始,就是非常的不滿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極度的不屑,如果沒有康熙臨終前的那句“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或許雍正早就會將其一網打盡了。實際上,雍正將九阿哥胤禟送到西北大營交給年羹堯,就是對其動了殺心的表現。

可最終雍正念及康熙的臨終遺言,同時在其登基之初也是為了藉由八阿哥胤禩的影響力更好的維繫朝局的穩定,所以這才將整個“八爺黨”保留了下來。然而雍正這樣做換來的結果是,儘管有些時候其也能夠發揮正向的作用,但是絕大部分的情況下,這些雍正的反對者們依然對雍正加以阻礙和掣肘,甚至直接發起了“逼宮”行動,給雍正的皇位安穩與新政的推行以極大的威脅。

也正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刻的教訓,並且充分認識到了這些宗室成員所能夠產生的破壞力,於是雍正斷然不會把弘時這個“定時炸彈”留給弘曆,並且成為弘曆的威脅的。

其次,雍正必須要處死弘時,也是不想將這個難題留給弘曆。

在此之前的康熙朝,康熙皇帝曾對兩位發了大錯的皇子予以了圈禁終身的懲罰。

第一位是大阿哥胤褆,他不僅在康熙面前直言要殺掉太子胤礽以“除去慶父之憂”,更是被三阿哥胤祉舉報其用“魘鎮”詛咒胤礽,進而被康熙下令削宗奪爵、圈禁終身。第二位便是廢太子胤礽了,在其被複立後,妄圖通過《百官行述》挾制朝臣、把持朝局,之後還陰謀叛亂、武裝奪權,進而被康熙皇帝所廢黜,並永久圈禁在了鹹安宮之中。

康熙如此處置自己的兩位皇子,本就是因為這二人罪大惡極,康熙這樣做已經是頗為仁慈,但同時也就此將一個難題留給了雍正,那就是雍正到底對於自己的這兩位哥哥要採取怎樣的態度。放出來,雖能昭顯自己的仁德,但是這是違背康熙意願的行為,並且就連雍正也不敢保證這二人會不會對自己產生不利的影響;不放出來,雖名正言順,但是也難免會讓人質疑其過於嚴苛。

如果是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弘曆身上,當面對被圈禁的弘時,弘曆也會面臨著如此的道義難題,甚至更加有可能讓弘曆陷入的是與“奪位”相關的不利輿論中,而這也無疑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況且在當時的情況下,雍正也需要當機立斷,為弘曆排除一切可能性的危險,同時徹底打消掉弘時及其黨羽對於弘曆的威脅,於是雍正也只能將弘時賜死。

再次,雍正此舉也是為了讓弘曆安心,更是為弘晝的未來做著考量。

雍正在賜死弘時後,弘曆找到雍正非常“腹黑”的說了一句“我三哥呢”,這實際上是弘曆在確定雍正到底有沒有處理掉弘時,而雍正的表現則告訴了弘曆,他已經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了。

其實雍正無疑是在用弘時的死來進一步堅定弘曆的信心,讓弘曆更加明白自己地位之穩固已經是無人可以撼動,而如果真的留下了弘時反而會引起弘曆的警覺與懷疑,使得弘曆也會有新的想法產生。

當然,此時的弘曆已經在朝中有了自己的支持力量,像極了“玄武門之變”時候的李世民,只不過,雍正本就中意於弘曆,他的做法無非是讓弘曆更加的安心與放心,並且不再想著奪位之爭,這樣才能真正的保全他的另外一個兒子弘晝。

於是,雍正無論是以一國之君的身份,為了朝局的穩定與皇位的順利更迭,還是以嚴父的身份,為了自己兒子們的未來所考量,他都要對已經犯下十惡不赦之罪的弘時痛下殺手,並且將所有的責任與罵名就此全部扛下。

想必此時的雍正,內心中也一定是心如刀絞、百感交集吧。


其實,歷史上的雍正雖沒有“殺子”之事,但弘時的死確實是與雍正的做法密切相關。

實際上,早在“九子奪嫡”期間,弘時就與八阿哥胤禩等人來往密切,並且不顧自己父親雍正的反對,支持了胤禩,引得了雍正的極度不滿。

雍正登基後,隨即建立“秘密立儲”制度,可雍正對於弘曆的特殊關照,特別是數次安排其代表雍正本人參與祭祀活動,實際上已經暴露了自己想要弘曆繼位的想法。而這就引起了弘時的不滿,並使得雍正與弘時之間的父子關係變得愈發緊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弘時還繼續“作死”式的同八阿哥胤禩保持了密切聯繫,並且對其遭受雍正的處罰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最終徹底激怒了雍正。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就這樣,在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將其過繼給了八阿哥胤禩。隨後又在雍正五年(1727年)將其削除宗籍,革除黃帶子。就這樣弘時從一名皇子瞬間被貶謫成為了一介平民。

而如此懸殊的地位落差,給了弘時以巨大打擊,當年便鬱鬱而終了,去世時年僅二十三歲。

等到雍正皇帝去死,乾隆皇帝弘曆登基,弘時也被平反,並且被恢復了身份,但同時,也被扣上了“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的“罪過”。


雍親王府


歷史與電視劇是有差距的。

事實上,弘時不是被賜死,而是被趕出皇家,令其成為阿其那、也就是八阿哥胤禩的兒子,這對他的打擊是致命的,因為這就等同於說,雍正不但與其斷絕了父子關係,而且讓他以豬為父。

受辱到這般程度,弘時心裡的壓力可想而知,不久,他便抑鬱而死。

但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時是在見了雍正最後一面後,喝下老爹賜的毒酒而亡。

就事論事,拋開歷史不說,雍正這麼做其實情有可原。

俗話說,斬草要除根,在見識了弘時的種種不悖行為後,雍正決心要將他賜死,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弘時該死,江南派人截殺弟弟弘曆,只這一條,他便逃不脫死罪,如果交由宗人府或刑部審理,這會是最終意見。

但那樣公開審理的話按照律法,勢必要明正典刑,別忘了,弘時可是當今皇子,宗室至親,顯然,公開賜死有損皇家顏面,而他犯的又是必死之罪,一杯毒酒了之,已是最大恩賜了。

二是弘時黨附八爺,且以皇子身份籠絡了不少朝中勢力,事實上朝中也有不少人特別是八爺餘孽,將奪位希望寄託在他身上,如果不將弘時賜死,等他翻過身來那一天,振臂一呼,朝中必成亂局。

雍正深知,若論陽謀,弘時自然不是弘曆對手,但若論玩陰謀,玩花花腸子,玩心狠手辣,弘曆豈能玩得過他,為保大清江山不落在這個禽獸不如的人手裡,將其賜死以絕後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那麼如題主所問,可不可以只將他圈禁在宗人府呢?

本文開頭說了,歷史上雍正並沒這麼直接殺死自己的兒子,大家看到的只是電視劇的演繹,按照電視劇的套路,之所以沒永久圈禁,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雍正擔心自己的身子骨不好,這個逆子將來東山再起而自己又不在了,弘曆不是他的對手。

處死他,如此便可以為弘曆掃平一切障礙,保得祖宗留下的江山基業安享太平。


紅楓文史娛


弘時雍正實際長子,年幼時並不見喜於皇祖父康熙。但康熙對胤礽兒子弘皙、胤禩兒子弘旺是非常喜歡的,這就讓雍正尷尬了,特別是奪嫡漩渦的胤禛,因為弘時不能成為其助力,漸漸的也對弘時厭煩起來。後來弘時與胤禩走的近,特別是雍正登基後,弘時看不慣雍正對胤禩等人的迫害,替他們求了情,這直接觸犯了雍正的逆鱗,一怒之下就把胤禩過繼給胤禩為子。不久後胤禩就被削除了宗籍,最終抑鬱而死。



不難看出,弘時的死雖然不像電視演的那樣,被雍正直接賜死,但雍正也脫不了干係,雍正為何這麼做。主要還是九王奪嫡的餘震,康熙年間的九王奪嫡可謂風起雲湧,你死我活,雍正登基後對胤禩等人的打壓既是政治需要也是瀉個人私怨。天底下誰都可以為胤禩等人求情,唯獨弘時不行,如果胤禩等人成功,那胤禩是否會對胤禛弘時手下留情呢?多半不會。胤禩不但倒向了胤禩還為了胤禩向雍正求情,在雍正心裡這與背叛無異。



說白了弘時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政治權謀的老實孩子,被胤禩利用,成為打擊雍正的一顆棋子,實在是可憐。雍正王朝為了美化雍正的形象,把弘時醜化為為人兇殘的惡人。



乾隆登基後把弘時又恢復了宗籍並遷入泰陵陪葬雍正。這裡可以大膽猜測,雍正對弘時的死是自責的,要不然乾隆最多也只會恢復弘時的宗籍不會讓他遷入泰陵的。


滄海一粟7528


要想知道一個人做這件事的目的,那麼我們必須要知道,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雍正皇帝為何要殺了自己的兒子弘時呢?弘時之死,必然是有原因的。

弘時到底犯了哪些罪?

弘時是雍正的三兒子,在活著的兒子當中,排行是老大。按照輩分來算的話,弘時是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可是按照能力和人品來說,那實在是不可能選他做皇帝。

1.第一件事,科舉舞弊案表面上就是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貪汙受賄,洩露了考題。

可是張廷璐在八阿哥胤禩的威逼利誘之下,說出了幕後主使者,那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時。弘時將考題賣出去,以此賺取不少錢財,這件事做的十分愚蠢。因為弘時事情做得太招搖,雖然隱藏了自己,卻完全沒有要隱藏小夥伴張廷璐的意思。

由此可見,弘時不光是貪財,而且壓根就不把科舉制度放在眼裡。還有一點那就是腦子太簡單了,做事情不夠周密。

2.第二件事是雍正打算改革政務,並且要整頓旗務,這是雍正一直打算做的事情。

所以八阿哥胤禩就聯絡起了關外的旗主王爺們,打算對雍正逼宮。這件事弘時居然也參與其中,旗主王爺們的手下接管豐臺大營的軍務時,弘時拉著傻瓜弟弟弘晝一起,證明了他們有雍正的命令,這才讓他們順利接管了豐臺大營。

八爺黨表示,將來雍正被逼著退位,那就把弘時拉上來做皇帝,恢復八王議政的舊制。按照常理來說弘時是沒有希望做皇帝的,他的能力比弘曆差太多。

所以弘時立刻答應了八爺黨的要求,並且還讓自己的弟弟弘晝做了背鍋俠。結果事情被十三阿哥胤祥給解決了,可弘時完美脫身,將所有罪責都怪罪給了弟弟弘晝。

3.第三件事,弘時與八爺黨之間,有糾纏不清的關係。

八阿哥胤禩跟雍正本來就是政敵,兩個人早晚是要鬧掰的。這個時候弘時選擇跟八阿哥胤禩站在一起,其實就已經註定了他的結局。

其實弘時不是不知道胤禩的可怕之處,所以在胤禩家道中落的時候,弘時不僅沒有幫一把,而且還落井下石。因為他擔心自己跟八爺黨之間的關係,會被雍正知道。關鍵時刻八阿哥拿出了弘時科舉考試的證據,立刻把弘時給嚇傻了。

跟八阿哥比起來,弘時的確還是太嫩了。不過最後弘時的心狠手辣也表現了出來。他拿到那份口供以後,就把八阿哥全家發配到遙遠的邊疆,基本就是死刑。可見他有多狠毒。

4.第四件事,弘時參與了八王議政的政變以後,為了不讓自己的身份洩露出去,一方面將弟弟弘晝作為擋箭牌,一方面又要讓知情者堵住嘴。

八阿哥胤禩這一邊是不會說的,因為他還是希望弘時能夠參與奪嫡,越激烈那麼雍正就會越痛苦。那麼事情只有隆科多知曉了,當時隆科多已經下獄了。

弘時擔心隆科多把自己的事情說來,所以就在大牢之中,給隆科多施加刑罰。為了防止別人看出傷勢來,每天晚上在隆科多身上壓著一塊大石頭,時間長了隆科多也就會死掉了,而且沒有任何痕跡。

這麼歹毒的事情,弘時都幹得出來,真的想不出他還有什麼幹不出的事情。最後隆科多為了活下去,只好在牢裡裝瘋賣傻,以此吸引雍正皇帝來看他,才把實情都給說了出來。

5.第五件事那就是最嚴重的的事情了,弘時打算直接了當地與弘曆爭奪皇位。弘曆是雍正最信任的皇子,他平時的表現也非常優秀。

所以跟弘曆比起來弘時沒有任何優勢,之前的幾次謀劃也都沒有成功,所以弘時決定暗殺弘曆,從而奪取皇位。

弘曆在河南田文鏡那裡平息了考生罷考的案子,又巡視了黃河水患治理的情況,在回京途中,就遭到了弘時派去的人追殺。這件事的嚴重性大家可想而知了,可見弘時不僅是個狠毒的傢伙,而且基本都是腦殘操作。

幹了這麼多壞事,雍正還能留著他嗎?

按照道理來說,在康熙朝是不會殺兒子的。康熙那些兒子不孝順的一大把,尤其是太子,居然跟康熙的妃子搞在了一起。

這件事康熙都能忍得下,呼倫貝爾大草原都為他打抱不平。太子胤礽最終只是被圈禁,並沒有被康熙殺掉。

可為什麼雍正非要逼死弘時呢?雍正的兒子本來就不多,長大成人的就更少了,逼死一個真的是少一個。

因為幹了這麼多壞事,就逼死自己的兒子,肯定還是有人會說雍正這個人太殘忍。這話不是沒有道理,雍正的殘忍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為了幫助弘曆徹底剷除障礙。

雍正是經歷過九龍奪嫡事件的,他知道奪嫡路上的辛苦程度。這麼多皇子,各種爾虞我詐的事情,雍正這一路走來,著實不容易。

現在他自己的兒子們也開始了奪嫡的掙扎,這是雍正最不想看到的。然而弘時的種種行為,已經完全觸碰到了雍正的底線,雍正必須要做出一個選擇才行。

他認為弘曆太仁慈,如果僅僅是圈禁弘時,將來他心一軟,把自己的哥哥給放出來,那麼以弘時歹毒的心腸,肯定還是會找機會謀害弘曆的。

所以這件事弘曆不願意去做,那麼雍正就會想辦法幫他解決這件事。弘時的歹毒已經被雍正完全識破,沒有任何遮掩的必要了,所以雍正必須要殺了弘時。

總結:多行不義必自斃。

人的命運似乎就是註定好的,弘時沒有這個實力爭奪皇位,其實他心裡也是非常清楚的。從最初他的表現就看得出來,八阿哥挑撥他奪嫡,可弘時卻認為弘曆很優秀,是當仁不讓的選擇。

但是八阿哥胤禩有自己的辦法挑撥,漸漸將弘時帶偏了。其實弘時心裡一直有一個心魔,這個心魔平時被人壓在心底,關鍵時刻就暴露了出來。

暴露這個心魔的引子,那就是八阿哥胤禩的挑唆。他忘記了自己的命運,忘記了自己有幾斤幾兩。在明面上鬥不過弘曆,那麼弘時只能選擇陰暗的手段,而這一切都被雍正看在眼裡。

雍正奪嫡的可怕之處,那是弘時所不能知曉的,所以弘時這點鬼魅伎倆,完全入不了雍正的法眼。但是弘時對兄弟下殺手,這是九龍奪嫡時都沒人幹得出來的事情,不死也是奇怪了。


江湖小曉生


據《清皇室四譜》的記載:“弘時長大,且已有子,忽於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後人認為弘時為雍正帝賜死,多是因為對此句的誤解。

事實上,弘時並沒有被雍正帝處死,但確實受到極為嚴厲的懲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甫登皇位的乾隆帝頒諭:“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乾隆帝的上述話語,使人認為弘時被削除宗藉,是因行為放縱所致,但其具體緣故,卻又語焉不詳。值得注意的是,《清高宗實錄》有意不載其後莊親王允祿等人關於恢復弘時宗籍的奏摺,而它則是澄清弘時之死疑點的有力史證。


啊嚏64478412


康熙去世的黑屋內,略顯空曠,一張方桌置於床上,桌上擺著七八道簡單的菜食,兩個酒杯已空,一個倒在了桌子上,滑來滑去的划著扇形,雍正一臉嚴肅的倚著柱子背對著跪在地上的人,那是他的兒子弘時,他的眼中時不時的閃出幾許光,是憤怒?是傷心?亦或是不忍?或許都有罷。昔日的父子今日怎麼多了一些陌生?

弘時小心翼翼的試探:皇阿瑪是要將我交付議罪

雍正,嘆了一口氣說道:為了我皇室的臉面,我不會將你交付議罪

弘時繼續戰戰兢兢的猜測,似乎要為自己解脫,覓得一線生機:

謝皇阿瑪保全呵護,那我只有削髮為僧,常伴青燈古佛旁,以贖前愆,或者將我發往嶽鍾麒將軍軍前效力

雍正一甩手,你非要自己不說,讓朕落下一個殺子的罪名。好,你不說朕替你說,你除了自盡,沒有第二條出路。

弘時心口一滯,頓覺身後滲出冷汗,雙腿發軟,天生的求生欲讓他以自己都沒想到的速度爬向雍正,涕淚橫流的祈求,試圖喚醒父親的仁心,饒自己一命。

雍正搖了搖頭,推開了弘時,頭也沒有回的扶緊了柱子。

弘時幾乎要崩潰了,他的腦海中一直迴盪著皇阿瑪要他“自盡,自盡,自盡……”,捶胸頓足之後,他的悲傷與不甘“寫”在過度表情的臉色

“皇阿瑪,你偏心,你鐵了心的想要立弘曆,我哪點不比他強,為了他,您居然要殺我,皇阿瑪…………”

雍正聽到這話,怒視這個不聽話孩子:

就憑你剛才的這些話,證明你餘心不死,人有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你照照你自己,可有這一倫半倫,為了皇位你居然要殺自己的親生弟弟,哪一天你是不是還要殺我。只有弘曆才能延續朕的新政,也只有弘曆才能繼承皇位。

雍正這一番話殺人誅心,確實弘時受到允祀的蠱惑確實有違人道


1,派人刺殺弘曆,心狠手辣

2,張廷璐幫他科考舞弊洩露試題,問斬前弘時卻圍繞在雍正身邊一句求情的話都沒有,反而要求滿門抄斬張廷璐

3,隆科多一心推舉弘時當皇子,逼宮失敗以後弘時卻第一時間派人去暗殺弘時

4,自己的皇阿瑪是皇帝,為奪位弘時和允祀勾結逼宮,所以雍正擔心有一天弘時殺自己。

5,還有就是皇家的臉面,所以雍正最後不忘叮囑隨身護衛圖理琛,不要告訴任何人。


紅雨說歷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為什麼一定要賜死弘時,終生圈禁宗人府不行嗎?

在《康熙王朝》中雍正賜死他的兒子弘時的情節是否真實,這個問題本身存疑。


但是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譜》首先提出弘時被雍正賜死的說法,這就說明雍正賜死弘時也可能是歷史上發生的真實事件。

那麼雍正為什麼一定要賜死弘時呢? 弘時是雍正的第三個兒子,排名也比較靠前,是雍正擇嗣的好人選。

他的母親李氏在雍邸時是側福晉,地位很高,受到雍正的寵信。

按理說,雍正不會把這樣一個兒子處死,無論是從普通情感方面考慮,還是從國家的穩定,抑或自己的名聲考慮。

雍正做出這樣的行為,與他們之間的利益糾紛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弘時觸犯到了雍正的統治地位,按照韓非子的說法,人皆自挾為心。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活在利益的世界裡,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子殺父或者父殺子的情況也時不時發生。

這種極端的行為,往往是因為利益上有了嚴重的衝突。



其實雍正也愛弘時,曾幫助他找最好的老師加以管教,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始終不太好。

弘時在20歲之間經歷過康熙兩廢太子、康熙猝死等重大事件,在雍正爭奪儲君的時候,他站在了允禩這邊。

也就是說,他沒有支持他的父親去爭奪皇位,反而胳膊肘往外拐,雍正心中甚寒。

之後,雍正曾勒令弘時去做允禩之子,透露出他對弘時的強烈不滿。

雍正繼位後,在雍正元年(1723年)秘密立儲,派弘曆前往景陵致祭,第二年依然如此。

而弘曆是弘時的弟弟,這讓弘時非常失望,他於是更加堅定地站在了允禩這邊,和父親激烈對抗。

要知道封建時代,皇權至上,當兒子開始覬覦王位而可能不擇手段之時,父親便可能做出殺之而後快的行為。

論到根源的話,還是封建的皇權制度搞得鬼,這種權力大到無所不能,誰都不想放棄。


雍正也沒有擺脫它的束縛,才造成殺子的悲劇。


東方大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為什麼一定要賜死弘時,終身圈禁宗人府不行嗎?

在這部電視劇當中雍正要賜死弘時是因為弘時感覺自己與弘曆爭當皇位不成後,就暗中派去刺客暗殺弘曆,沒有成功,當時雍正皇帝看好的是弘曆,而不是弘時,雍正也是過來人,知道皇宮之間皇兄們為爭奪皇位的險惡,雍正為了顧全大局,害怕弘曆受到迫害,為了給弘曆留下一個安定的基業,除了逼迫弘時自盡而死,為弘曆掃清道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就把弘時賜死了,這是本部電視劇所說改編的,在歷史記載中,雍正皇帝沒有把弘時賜死,而只是將弘時過繼給八阿哥,雍正與他斷絕了父子關係,相當於把弘時攆出了皇家之位圈禁起來而已。

後來在弘曆繼位後還是把他的哥哥弘時恢復了皇家地位。





藝龍剪影


好久沒有回答關於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問題了

首先說明,在歷史上雍正皇帝並沒有殺了自己的三阿哥弘時,但是他對這個三阿哥弘時的處罰也是十分的嚴厲。他把弘時“過繼”給了已經被圈禁的八王爺允禩,讓他給允禩當兒子去了,但那個時候的允禩已經是“阿其那”了。弘時其實是被雍正以一種非常屈辱的方式開除出了“皇室家族”。

弘時因此憂鬱而死,一半是恐懼,一半是屈辱。

但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雍正在弘時秘密刺殺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的陰謀敗露之後,非常決絕的忍痛殺了這個妄圖“篡位”的三兒子(令自裁)。

那麼雍正為什麼痛下決心除掉弘時呢?難道弘時作為雍正的兒子就不能得到相對寬大的處理嗎?從電視劇的故事情節來看,即使是和雍正鬥了二十多年,從九子奪嫡一直到雍正登基四年以後依然不依不饒死磕到底的八王爺允禩,氣的吐血的雍正也只是將其抄家圈禁,起了一個侮辱性的名字“阿其那(豬)”來解恨。

弘時真的就是罪該萬死並且是罪無可赦嗎?

這個問題其實認真的根據電視劇的故事情節發展的邏輯來分析的話,是可以解讀的。

其實,在雍正秘密招見弘時,歷數其罪狀的時候,弘曆也有這樣的疑問和幻想,他不相信他的“皇阿瑪”真的會痛下殺手。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弘時覺得自己再怎麼不堪也是雍正的“親兒子”。所以他在提出“削爵,充軍,圈禁”的幾個試探性的選項遭到雍正拒絕的時候,絕望的問:為什麼!

雍正的回答是:你心太狠,我怕弘曆不是你的對手!為了保證弘曆順利繼位 ,你必須死!

雍正的回答,不管他自己信不信,反正是弘時不信。所以他聽到這個答案的時候,號啕大哭,扇自己的嘴巴子,罵他的“八叔”:你明知道我不是弘曆的對手還忽悠我和他爭 ,你這個“阿其那”可是害死我了。

弘時臨死前的哭訴,應該是“肺腑之言”。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死到臨頭的弘曆真的是搞明白了自己是怎麼被他的“八叔”以及他的“四弟”玩死的。當然,首先是他自己太愚蠢,身無長物卻既貪婪又不安分害死了自己。

其實,雍正對弘時痛下殺手,並不是他真的認為“弘曆不是他的對手”,而是對這個本事不大,貪婪和慾望卻非常膨脹的兒子徹底的絕望了。其中讓雍正必能容忍的有三點。

第一,就是弘時的貪婪,以及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顧任何情分,在雍正初年的“科考舞弊案”當中,弘時的貪婪與無情讓雍正心寒不已。

康熙的四皇子胤禛,經過了九子奪嫡的嚴酷慘烈的儲君之爭到繼位之爭,歷經艱險終於算是如願以償的繼承了康熙的大位,成了“雍正皇帝”。但是他千辛萬苦掙來的這個皇帝可是不好當,他爹給他丟下一個“外表光鮮”有著“康熙盛世”美譽的,其實已經是“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弊政堆積”的爛攤子。

同時在九子奪嫡當中呼聲最高,實力最強卻最終敗下陣來的皇八子胤禩,也就是雍正朝的廉親王允禩以及他的“八爺黨”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承認自己的失敗,從雍正登基那一刻起,扳倒這個怎麼看都不順眼的“皇上四哥”,就是廉親王允禩和他的八爺黨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使命,對於八王爺廉親王允禩來講,只要能扳倒雍正,他自己當不當這個皇帝並不重要。

在廉親王為首的八爺黨對雍正登基之後不遺餘力的“打橫炮,使邪勁”的破壞和阻撓之下,當然也有雍正因為急於改變局面而“操之過急”的影響,雍正登基之後的三板斧基本上都“栽了”

——鑄造雍正新幣被廉親王把持的戶部給“蒙了”。

——啟用諾敏任山西巡撫清理地方藩庫虧空讓諾敏勾結山西整個官場給“騙了”。

——雍正覺得必須儘快建立一個得力的可用的人才體系,於是下詔開恩科選才取士,結果又險些被主考張廷璐給“坑了”。

其實,雍正朝的第一次恩科考試出現的“科考舞弊案”真正的幕後主謀是三阿哥弘時,張廷璐其實是被弘時收買,和他共同策劃了用“考題”發財的勾當。最終張廷璐為弘時背了黑鍋,他到死也沒咬出弘時。當然,張廷璐也不冤枉,作為皇上欽點的恩科主考,私自夾帶考生就是死罪。

但是在對待張廷璐的問題上,弘時始終是無動於衷,一言不發。按照事後雍正的說法就是弘時巴不得張廷璐早點死,這樣他的勾當就不會敗露。

弘時的愚蠢和他的貪婪一樣的厲害,雍正親自出題,親自書寫,親自保管的恩科考題,就是主考官張廷璐也只能在開考之前啟封,張廷璐如何會在考前“洩露考題”?事實上雍正應該是很快就查出了偷考題的就是弘時,只不過為了皇家的臉面沒有發作而已。

但是,雍正從弘時對張廷璐的態度上感到了心裡一陣發涼,這個老三真的是一點情義都不講,為了保全自己,就可以以一種非常冷摸的態度看著被他拉下水的張廷璐被開刀問斬而一言不發,一句求情的話都沒有,這種極端的自私和冷血,讓雍正心裡十分的彆扭,正像十三王爺所說的那樣,在弘時身上有“八哥”的影子。

第二,為了掩蓋自己的“不軌勾當”,弘時選擇了更加陰險兇狠的“滅口”之舉,弘時的這個舉動,讓雍正對弘時的感覺就不是失望那麼簡單了,他看到了弘時陰狠的一面。

雍正四年,八王爺允禩發起了“逼宮政變”。他用“皇位”為誘餌,誘惑本身就已經被自己忽悠的差不多的弘時加入了逼宮政變的隊伍,八王爺允禩之所以抓住弘時不放,一方面是這位廉親王手裡有弘時當年在科考舞弊案當中的不可告人的勾當把柄,,另一方面在科考舞弊案當中弘時的表現也讓八王爺允禩看清楚了弘時的本質 ,那就是既愚蠢又唯利是圖。

果然弘時禁不起“皇位”的誘惑下水了。他參與了八王爺以及八爺黨發起的“逼宮政變”。但是自認為有九成把握的廉親王允禩又輸了,這一次允禩輸的算是徹底乾淨,要不是雍正答應他爹“善待兄弟”的話,允禩大概率會被以“謀反篡位”的罪名處死。

面對這個局面,弘時再一次選擇了自保,但這一次和科考舞弊案的時候不同,這一次弘時是主動出擊。

他對同樣被八王爺允禩收買的隆科多起了“殺心”並開始付諸實施。

在對八王爺允禩的徹底清算的過程中,隆科多因為參與“逼宮政變”被雍正囚禁。對於這個在自己的登基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舅舅”,雍正並未趕盡殺絕,還算是念及隆科多的“擁立之功的”的。

但是,弘時卻非常害怕隆科多會咬出自己,所以他買通看管隆科多的牢頭獄卒,用“土布袋”的殺人於無痕的手段試圖致隆科多於死地,殺人滅口。但弘時此舉非常愚蠢。作為曾經是牢頭出身的隆科多對於弘時的“殺人不見血不留痕”的伎倆很清楚,所以在感覺到遭人暗算之後,隆科多向雍正揭發了弘時。

同時,為了堵住八王爺允禩府上的管家下人們的嘴,消除隱患,弘時藉著雍正排他監督對八王爺允禩的抄家的時候,公報私仇(這個比喻也許不太恰當),私自做主講八王爺府上的所有下人從管家到家奴全數發配雲南,他是害怕這些人多嘴多舌,索性全部打發到最邊遠的地方。

為了掩蓋自己的“不軌行為”,弘時不惜幹掉自己的“舅爺”,更不惜把數百人發配到遙遠的雲南,這些被髮配的人,能活著走到雲南就不錯了,為此,八王爺允禩拿出了八百萬兩銀子安置自己的下人。當然八王爺此舉還有其他的打算。

除掉隆科多是弘時私下秘密安排,而發配八王爺的下人,弘時也並未事先請旨,按理說弘時僅僅是奉旨抄家,並沒有權力處置八王爺的下人。

在雍正看來,這個三阿哥弘時已經是“喪心病狂”,但事情到這一步雍正依然選擇了隱忍,一方面弘時是他的兒子,另一方面雍正還是要盡力維護皇室的臉面。

但是,雍正的隱忍讓弘時產生了錯覺,他認為自己的行為還沒有暴露,更重要的是,八王爺胤禩從弘時的所作所為當中再一次看到了弘時可以被利用的機會。八王爺允禩做出了最後一次對雍正的反擊,這一次的反擊是通過弘時來完成的。

允禩告訴弘時,有時候做事就是要狠,你八叔就是因為太心軟才落得如此下場,你要吸取八叔的教訓,要想得到帝位,就必須下狠心除掉已經內定為繼承人的弘曆。因為一旦弘曆繼承皇位,他絕對不會放過你。

弘時就這樣再一次被忽悠,他居然就真的密派了刺客到江南去刺殺弘曆。弘時此舉算是把自己徹底的推到了萬丈深淵。

弘時的刺殺行動失敗了,這意味著雍正已經有了殺他的理由和動機。雍正本人親身經歷了九子奪嫡的血雨腥風,也感受了登基後八王爺允禩對自己的“死纏爛打”深感憤怒和無奈,他為了對康熙的承諾,不得不盡力的剋制自己的憤怒。

但他對於自己的兒子為了自己的貪婪和慾望勾結自己的死對頭八王爺允禩,不但欲致自己於死地還要試圖致自己的繼承人於死地的極其陰狠毒辣的勾當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在雍正看來弘時的這種不顧父子之情,君臣之義,兄弟之親的毫無綱常人倫的行徑,如果留給弘曆的話,重演自己的遭遇和危局的後果是不敢想想的。

如果說雍正在痛下決心除掉弘曆之前還有意思的猶豫和不忍的話,有兩個人的舉動和話語,讓雍正徹底的下定了決心——弘時非死不可。

第一個人就是那個內定的太子弘曆。在弘時刺殺弘曆失敗,李衛和圖理琛護送弘曆回京之時,心虛的弘時親自迎接這位“劫後餘生”四弟,弘曆其實已經知道刺殺自己的殺手是弘時委派,但是弘曆在弘時面前沒有露出任何的異常情緒。但是在見到雍正之後,弘曆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三哥呢?

假如知道真相的弘曆在雍正面前表現出對弘時“不依不饒”的態度的話,或許會增加雍正對弘時動“惻隱之心”的砝碼。但弘曆的態度,一種至此還顧及兄弟之情的態度,讓雍正更進一步下定了除掉弘時的決心——單純的,有情有義的好兒子弘曆如果論起陰險和兇狠大概不是那個毫無底線的弘時的對手。

弘曆演的好,雍正信了。

另外一個人,就是李衛,這個像雍正乾兒子一樣存在的最忠實的奴才,在雍正面前說出的一番話,讓雍正徹底的丟掉了最後一點的猶豫和不忍,痛下殺手除掉了弘時。

李衛深深地感到了雍正的猶豫和不忍,但他知道“打蛇不死反咬一口”的道理,在挫敗弘時的刺殺行動,保護弘曆進京之時,他和弘時就已經不共戴天,他不可能讓局面有任何的不確定和變數。所以他對雍正說:先帝爺萬般都好,就是太心軟,太糊塗,把這些難事都留給主子您了!

李衛的言外之意就是:您不能再心軟糊塗了,把難事留給您的繼承人了!

這兩位在已經站在懸崖邊緣的弘時後面各推了一把。弘時就萬劫不復了。


步武堂


《雍正王朝》中,弘時是皇子,也是別人利用的棋子,智商不夠卻偏要做“皇帝夢”,心眼不夠卻亂下注,結果走上歧途,越陷越深。雍正要殺弘時是因為:弘時不死,天理難容!

弘時的罪,讓雍正忍無可忍

雍正在皇位上辛苦耕耘,為的就是江山圖治。弘時作為雍正的兒子,不僅沒有為父分憂,反而不停地當“絆腳石”。

一、為了自己的小利益,罔顧朝廷選人、用人的章法,竄通張廷璐,製造“科場舞弊案”。

這不僅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更要命的是,搞砸了雍正的計劃,相當於打了雍正一耳光。就這條罪狀,按正常程序,當時就要入獄甚至殺頭,但雍正舐犢情深,放了弘時一馬,他卻不知悔改。

二、與清流“同流合汙”。

雍正的“新政”,出發點很好,對天下百姓有利,但得罪既得利益者。這幫人不是暗地裡使壞,就是檯面上當“噴子”,比如清流,一天到晚喋喋不休。

清流們罵到後來,以李紱為首,結成朋黨,跟雍正槓上了,強烈抨擊田文鏡,也就是間接說“新政”不行。

雍正為了以正視聽,派弘曆去河南調察實情,其目的就是試探親兒子對“新政”的態度,同時堵住清流的口。

但弘時卻不僅沒有體諒雍正的苦心,反而與清流站到一個陣營,積極替清流奔走呼號。他早早地跑到璐河驛等待弘曆,想把弘曆也拉“入夥”。他這麼做,當然有點籠絡人心的用意,卻讓雍正大失所望。在雍正心裡,誰跟“新政”過不去,就是跟他過不去,下場自然不會好到哪去。

三、與八爺黨沆瀣一氣。

雍正在潛邸時,為了儲位,就與八爺黨勢不兩立;繼位後,雙方的鬥爭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在一決高下的關鍵時刻,弘時被胤禩連哄帶騙拉上船。

有了弘時的助力,胤禩聯合關外鐵帽子王,發動了“八王逼宮”事件。最後,雍正雖然贏了,但也是驚險重重,而且損兵折將,胤祥經此一戰見了先帝。

這件事,關乎雍正的皇位,弘時不是主謀,卻是從犯,事後遭到清算也是罪有應得。

四、為了奪嫡,竟然對親兄弟弘曆下黑手。

雍正心中的接班人是弘曆,但弘時不甘心,再經過胤禩的“開導”,玩了一出骨肉相殘。可惜,他的道行還不夠,殺弘曆的計劃沒有得逞。這一幕,雍正是何等熟悉,又是何等痛心。只要弘時存在人世,奪嫡之爭就不會停止,弘曆的生命隨時都會受到威脅,雍正也會不得安寧。

此外,隆科多為了保命,當了汙點證人,打了弘時的“小報告”;胤祥臨終前提醒雍正,弘時身上有胤禩的影子;弘曆的暗示以及李衛在雍正面前的“拐彎抹角”,都對弘時不利。這些旁人的因素,是雍正送弘時上西天的“催命符”。

面對弘時犯下的“滔天大罪”,雍正一忍再忍,但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當雍正發現弘時已經無藥可救,對皇位的追求已經走火入魔時,就不能留下這個“禍害”,他要為弘曆上位掃清障礙,為“新政”清理除掉絆腳石,為大清長治久安而替天行道。

關不住的奪嫡之心,只有陰陽相隔

權力如同迷藥,一旦染上,就會上癮。爭奪皇位的念頭,只要擁有過,就會孜孜以求,胤禩、胤禵等人,即使失敗了,但總是不甘心,總想著扳回一局。

弘時不僅想爭奪皇位,而且為之奮鬥過,擁有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與強烈的爭鬥意志。這種人,宗人府可以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但無法約束他的奪嫡之心。

歷史上,胤礽也曾被關在宗人府,可他從來就沒有真心悔過,一旦有機會,就不擇手段與外界串聯,惹得康熙心煩意亂。這是雍正親眼見證的事實,他清楚地知道,只要弘時活著,他就別想安寧。

在《雍正王朝》中,宗人府也不是密不透風的高牆,稍微動點心思,不管裡面的人與外面聯繫,還是外面的人與裡面串聯,都能比較輕易辦成。胤禛一耳光加五十兩銀票,就串聯了關在宗人府的胤祥,可見宗人府的“圍牆”有多脆弱。弘時作為皇子,總少不了幾個心腹或者狐朋狗友,即使身處宗人府,一樣可以攪動外面的局勢。

將弘時關押宗人府,是治標不治本;將其殺之,才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因此,雍正只能虎毒食子。

秋媚說:弘時的悲劇,在“科場舞弊案”就已經埋下,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踏上不歸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