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進入2020年,朋友的孩子馬上也快3歲了。他和妻子商議好,等學期開始就把孩子送進幼兒園。

這樣一來,妻子可以重新找工作,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再者,也該讓孩子學會獨立了。

可眼下最大的問題是,由於朋友的妻子之前都在家做全職媽媽,孩子依賴性特別強。別說將來送去幼兒園,就是現在,媽媽稍微離開一會兒都哭得不得了。

據朋友吐槽,他家這個孩子一點也不省事,妻子上廁所都要搬條小板凳在旁邊坐著,否則就在門外瘋狂哭鬧。

雖說孩子剛上幼兒園,都會有一段時間的分離焦慮期,一哭就是一整天。但他家孩子這個狀態,恐怕沒有一兩個月都緩不過來。

我安慰他,其實他家孩子的這種情況並不算太稀奇,是認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現在想改善的話還是來得及的。

想把這個話題講清楚,我們需要先了解幾個最重要的概念,以及背後的心理來源。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01關於分離焦慮

顧名思義,分離焦慮的概念很好理解,指的就是孩子與撫養人分離時會出現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一般來說,寶寶即便再有安全感,感受不到親人在自己身邊,也會出現分離焦慮。並且,這時候孩子對成人的依賴,還不僅僅在於食物滿足上。

根據恆河猴實驗顯示,小猴子除了需要吃奶時會跑到鐵絲猴那裡,其餘時候都會回到絨布猴身邊,這說明肌膚接觸更為重要。

而分離焦慮最嚴重的時期,當屬孩子6個月到兩歲之間。此時由於撫養者長期陪伴著孩子,兩人會建立起一種親密的聯結。

如果這個階段內,最熟悉的人突然離開了自己,孩子就會開始大聲哭鬧。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離開還有暫時之分,以為撫養人走遠了就是沒了。

而等到孩子兩歲之後,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能力,如果撫養人只是很短暫地走開,他們還是能保持安心的,這說明分離焦慮相比從前略有減弱。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發現了,影響孩子在媽媽離開後會不會哭的因素,在於他知不知道媽媽很快就回來。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的概念,叫做客體永恆性。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02關於客體永恆性

這個概念是由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指的是孩子不僅能理解一個物體作為獨立實體存在,還能在感覺不到這個物體在自己身邊時,依然認識到它還存在。

舉個簡單的例子,不懂客體永恆性的孩子,如果手中所玩的球滾到了沙發底下,他就會認為這個球消失不見了,而後放聲大哭。

而已經懂得客體永恆性的孩子會知道,球只是在沙發底下的某一個地方,從而依照軌跡進行尋找。

當然,客體永恆性需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認知,是一個階段性的概念。

  • 第一、二階段:0~4個月

這時寶寶還屬於新生兒,完全沒有客體的概念。即使撫養人離開了自己的視線,也沒太大感覺,可能眼睛會跟著尋找,但尋找一小會兒就放棄了。

  • 第三階段:4~9個月

這時的寶寶開始對外界的事物產生一定感知,甚至會思考那些出現在自己眼前的東西。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 第四階段:9~12個月

此時,孩子已經有足夠的意識尋找那些隱藏在表面之下的事物。比如球滾到沙發下會去找,玩具放在箱子裡會去拿。

因為他們知道,即使自己看不見,這個物體也是客觀存在的。

  • 第五階段:12~18個月

進入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加強對移動物體的感知,視線會一直跟隨著物體流轉。

  • 第六階段:18~24個月

成長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能順著球滾進沙發的軌跡,猜測它可能在哪裡。

總而言之,孩子一歲以後就會知道,有時分別只是暫時性的。0~2歲孩子對客體永恆性的認知,被皮亞傑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不懂客體永恆性,孩子才會分離焦慮。當然,儘管孩子懂了客體永恆性,由於對大人的依戀客觀存在,還是會表現出焦慮。

尤其對於安全感不足,比較敏感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分離焦慮要比普通情況更嚴重一些。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03對客體永恆性理解不足,有何危害?

1)缺乏安全感、容易崩潰

大家知道,孩子對於父母的依戀關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種是安全型,即使進入一個新環境也能安心玩耍,哪怕親人離開會有短暫不安,但也會快速平靜下來。

一種是反抗型,即對於親人要離開自己的信號無比敏感並且抗拒,而當親人回到身邊時,雖然內心是高興的,但行為上仍然會表現出抗拒,這是一種比較矛盾的心理狀態。

最後一種是迴避型,即親人離不離開,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影響。

除了安全型依戀之外,另外兩種都是不健康的。

尤其是反抗型,面對親人離開身邊的反應特別大,情緒波動也會比較強烈,遲遲無法平靜下來,

這對情商以及情緒管理能力不利。

2)依賴性太強、難以獨立

不同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的表現也不同,剛開始大家可能都哭得比較傷心。但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平靜下來,而有的孩子則哭鬧不斷,甚至持續一個星期,都無法從這種局面中走出來。

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陌生環境,牴觸情緒就會不斷放大,很難學會獨立。

3)社交劣勢

分離焦慮太過嚴重的孩子,無法獨立處理問題,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懦弱、逃避的性格。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在人際交往中,通常屬於被動的那一個,甚至有可能遭遇校園霸凌。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04利用陌生情境法,使其學會獨立

孩子對撫養者有依戀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媽媽也應該逐步放手讓他去獨立。

對此,我們可以運用陌生情境法,這是由瑪麗愛因斯沃斯所設計的。

主要是通過製造情境,讓孩子和媽媽參與到一場短暫的分離和重聚中,這樣的訓練能逐步鍛鍊孩子對於分離的承受程度。

具體操作步驟:

第一步:媽媽陪孩子在家中玩耍,此時突然來了一個對孩子來說完全陌生的人,開始和媽媽聊天。在這個過程中,媽媽要仔細觀察孩子面對陌生人到來做出的情緒反應。

第二步:媽媽尋找機會,藉故離開房間,只留下孩子和陌生人在房子裡待著。

第三步:如果孩子看到媽媽離開後哭鬧,陌生人則給予他安慰,觀察孩子的反應。

第四步:媽媽回到房間,開始安撫孩子,陌生人離開場景。

第五步:重複第二步,媽媽再次離開,讓陌生人重複回到房間,再安撫孩子一遍。

第六步:媽媽再次回到房間,如果孩子的情緒波動仍然比較大,哭鬧得厲害,就進一步安撫。

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孩子逐漸適應陌生的人物,與此同時還能對媽媽的離開和返回有所概念。

在進行訓練的時候,媽媽離開的時間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逐漸由短到長。讓孩子從能適應媽媽短暫離開,漸漸到適應媽媽長時間離開。

要想孩子獨立,就要教他何為客體永恆性,“陌生情境法”瞭解一下

當然,除了這一招之外,家長還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接觸同齡人和外面的世界。感興趣的東西多了,孩子自然就沒有那麼多精力放在依賴之上。

總而言之,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個必經過程,只要媽媽能對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後期就無需太過麻煩。

如果孩子不懂客體永恆性,分離焦慮比較嚴重,花時間進行訓練也算一種補救措施。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