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一生從無敗績,為何一直做徐達的副手?

周名湖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征程中,徐達和常遇春和徐達是他的左膀右臂,功不可沒,堪比漢高祖劉邦的韓信、樊噲。

常遇春從軍二十多年,身經百戰,未有敗績,甚至朱元璋也曾經說過,常遇春一人可以抵十萬大軍,時人稱“常十萬”。

可非常奇怪的是,縱使常遇春如此之強悍,每每行軍打仗之時,朱元璋總是安排徐達為主將,常遇春為副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三點:

一、常遇春性格暴躁

公元1360年之時,徐達和常遇春率軍聯合打敗了陳友諒,可是兩人分別是兩軍主帥,於是在如何處置俘虜問題上產生了重大分歧。

常遇春認為應該殺掉俘虜,以絕後患,可是徐達堅持不讓殺,認為這樣有違天道。

結果誰也沒法說服誰,便報請朱元璋裁決。誰料常遇春此前因為常年打家劫舍養成了暴脾氣,當天夜裡就殺了一半的俘虜。



朱元璋對常遇春這先斬後奏的行為非常此非常生氣,他當即表明支持徐達,並且直接釋放了剩下的俘虜。為防止再發生類似事情,朱元璋還下令,只要以後兩軍聯合作戰,重大事宜必須得聽徐達的。

雖然兩人分出來了正副,可卻彼此相互不服氣,經常拼命比軍功,在這樣良性競爭之下,兩位絕世名將逐步成熟成長起來,為朱元璋最終稱帝立下了卓越功勳。

非常可惜的是,常遇春在打下元朝都城之後,班師回朝途中病重而亡了。

二、朱元璋知人善任

有一次,朱元璋在營中召集眾將領一起商議北伐事宜,並正式任命徐達為徵北大將軍,常遇春為徵北副將軍,率領大軍共二十五萬,從淮河進入河口,開始進軍。



就在眾將領命後準備離開時,朱元璋突然說道:“眾將暫且留步,我尚有一言相告!”

待眾人坐定後,他繼續說道:“我們自起兵以來都是在奉天命行事,平定各地的戰禍。這次征伐非比尋常,我要求各位在出徵過程中,一定要爭取民心。說到能夠自己持重且嚴守紀律,作戰必勝,攻城必克,體察將士的,沒人能夠比得上大將軍徐達。但是說到以一擋百萬之眾,衝鋒陷陣,所向披靡的,又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副將軍常遇春!”

朱元璋目光投向了常遇春,用手指著他繼續說道:“我有一次親眼看到他與數名敵人騎兵相遇,令我意外的是他竟然自己一個人前去迎敵。那陳友諒手下的戰將張定邊,是一個不足掛齒的小人物,他親自登上城牆指揮軍隊作戰是可以理解的。而我們的大將軍常遇春,卻跟一個小校爭強鬥狠,這是我非常不希望看到的,一定要引以為戒!”


從上述內容所知,朱元璋之所以對二人作出這樣的安排,是因為他識人心、懂人性,他對常遇春的優點和弱點洞察的很清楚,而常遇春的弱點又太致命。

三、朱元璋有點私心

徐達和朱元璋小時候就已經認識了,是發小。

公元1352年之時,朱元璋的另一位玩伴湯和加入了郭子興的軍隊,而後便寫信給朱元璋喊他過去。到了第二年,朱元璋就在他的老家招兵買馬,然後和徐達一同投奔郭子興去了去了。


而常遇春比徐達大兩歲,早年曾經跟人學過武藝。等到長大之後,因為用心學藝,擅長騎射,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可此時的常遇春還沒有遇見朱元璋,因此常遇春一直在靠打家劫舍過日子。

直到公元1355年,常遇春遇到了朱元璋的部隊,感覺這個部隊紀律嚴明,非常的羨慕,因此才投靠朱元璋。

有了發小這層關係,再加上徐達勇而有謀,自然常遇春即便武功蓋世,也只能做副手了。

所以,為將為帥者,一定要有勇有謀,切不可衝動魯莽,否則很難勝任領導職位,也很難在自己的事業上有所成就。常遇春的際遇告訴我們,無論生活中遇到突發情況,都要耐心的等待幾秒,然後冷靜做出決定,所謂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如此方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獨釣秦時月


 徐達、常遇春二人跟隨朱元璋數十載,分別列於明朝開國功臣的一、二名。據史傳,徐達用兵如神,多有謀略!而常遇春驍勇善戰,彷彿天生屬於沙場。兩人一個有謀,一個有勇!雖二人都被封王,但結局卻大有不同。

 常遇春此人生性孤傲,而且嗜好殺戮,在沙場上雖戰無不勝,卻時常殺降!他認為,如果不將這些伏兵全都殺掉的話,恐怕會留下很大的後患。而徐達認為如果殺掉這些俘虜的話,是一種不仁不義的做法!




 常遇春和徐達相同點,在於倆人都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在討伐元軍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朱元璋器重,官拜將軍最後封王。從另一方面來說,因為倆人性格和主張不同,在為人處世上便有不同的態度。


但二人在戰場協作上卻能達成很高的默契。367年,朱元璋率領徐達和常遇春進行北伐戰,常遇春率領他的士兵們誓死奮戰,耗時三個多月時間,山東等多地就已被其奪取佔領。

  經歷諸多戰事,朱元璋認為倆人的實力都非常強大,便多次安排二人進行搭檔領兵作戰,且任命徐達為統帥,常遇春為副帥。

因為身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不僅驍勇善戰、治軍嚴明,還足智多謀,善於學習,懂得采納不同意見,擁有大局觀。這就與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殺戮完全不同!自然能獲朱元璋倚重。因此常遇春只能屈居副帥,見怪不怪了!


由於倆人配合默契,在多次作戰中,都取得了勝利。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後,為了嘉獎倆人的戰功,將徐達封為魏國公,常遇春追封為開平王,當時倆人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羊又走丟了


元至正十六年,25歲的徐達和27歲的常遇春,第一次合作,步舟師水陸並進,渡過長江,進攻張士誠的淮東地界。後來多次有過合作。

徐達有謀,常遇春有勇。朱元璋拍板,徐正常副。

元至正二十年,29歲的徐達和31歲的常遇春,配合出色,大敗了進攻池州的陳友諒大軍。但兩個人也因為對俘虜的處理方式產生了爭執,徐達請朱元璋仲裁,但常遇春先下手坑殺了一半的俘虜。這種暴虐的行為讓自詡義軍的朱元璋非常尷尬,然後他就下令,常遇春與徐達聯合作戰時,常遇春一定要服從徐達的命令。

常遇春雖然不服徐達,但他服朱元璋。朱元璋下令後,他就對小自己兩歲的徐達表現得十分尊重。只要是和徐達搭檔,他是服從命令聽指揮,安心做副手。

然後,這對黃金搭檔就產生了。很多硬仗都是這兩個人一起打的,可以說是徐不離常,常不離徐。

元至正二十五年,34歲的徐達和36歲的常遇春,率20萬大軍,拿下了張士誠的淮南和淮北地盤。

元至正二十六年,35歲的徐達和37歲的常遇春圍蘇州。一年後張士誠敗亡。

元至正二十七年,36歲的徐達和38歲的常遇春,率25萬北伐軍北伐。

洪武元年,37歲的徐達和39歲的常遇春,拿下了山東,打下了元大都改名為北平,接著又開始西征,拿下了山西。


大眼睛歷史


常遇春遇徐達,只能做徐達的副手,不能位居徐達之前,雖說兩人都是農民出身,自幼習武,為何不能並起,同列朝中大將呢?這得打開明史說道說道。

常遇春小時候家裡窮,但很有志氣,一邊打雜工賺錢掙學費,一邊跟人學武。從小身材高大,力氣大,再加上肯吃苦,狠練功,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出師以後,被當地的土匪頭子招攬,從此打家劫舍,吃香的,喝辣的,美不自在。畢竟常遇春從小有志向,他想吃啊,這樣下去不是個事,自己肯定要廢了,於是轉投朱元璋帳下,逢戰願為先鋒,靠自己的武藝和智慧每每大獲全勝,深得朱元璋的賞識。

可徐達就不一樣了,不光從小刻苦練功,從小跟朱元璋一起長大,兩人是發小,朱元璋回家起事時,徐達最先響應,一直跟隨。當年,朱元璋被孫德崖軍抓走時,徐達提出拿自己來換,才化解了這場矛盾。徐達隨朱元璋出生入死,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兩個勁敵,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因此被朱元璋封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墨著mZ


常遇春和徐達都是朱元璋的左臂右膀,兩人雖是農民出身,但極具軍事才華,可以說,大明江山有一半是這兩個人打下來的。但在地位上常遇春卻不及徐達,

一個被封為魏國公,一個為開平王,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差距?

從軍事能力來說,徐達擅長謀略,虛虛實實,太原一戰,一舉殲滅王保保在北方的元軍主力,奠定了大明的江山的基礎,總的來說,徐達是個謀略型的將軍,適合做全軍統帥。常遇春則相反,雖然軍事能力也很出色,但很狂傲,打仗勇猛,適合做先鋒之類的職位,且嗜殺成性,在九華山一戰中,常遇春違背朱元璋命令,擅自殺了3000多俘虜,古代是殺俘不詳的,對於急於瓦解敵軍軍心,籠絡人心的朱元璋來說,殺降自然不利於他的戰爭規劃。常遇春作為徐達的下手也就不難解析了。

從關係上來說,徐達是朱元璋發小,從小玩到大,相互很熟悉,朱元璋自然對徐達的為人很瞭解,把兵權交給一個對自己百分之一百忠誠的人最好不過。



視頻如你


明朝開國的兩元大將徐達和常遇春,兩人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兩人有經常一同作戰,在朱元璋對陣陳友諒的戰鬥中,徐達任西征主將,常遇春為副將;東征張士誠,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在北伐過程中,同樣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

我們可以看到在對外征戰的過程中,徐達基本都是主將,而常遇春基本都為副將,而常遇春是一員猛將,他曾經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為何又甘於在徐達之下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有三:

第一、常遇春是一員猛將,但是不是一位帥才;

常遇春是一員戰將,朱元璋對他的評價是“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可見常遇春是以勇猛聞名,這樣的將軍適合在前方衝鋒陷陣,但是不合適作為大軍的統帥。

常遇春的性格是一往無前,所以在戰將殺紅眼的時候,經常自己一馬當先的衝入敵陣之中,這樣雖然打得很過癮的,但是由於脫離了指揮位置,容易失去對整個軍隊的調動。鄱陽湖水戰的時候,常遇春就奮勇當先,當然由於當時有朱元璋在指揮,他只要衝鋒陷陣就行,所以不必要但是軍隊指揮的問題,但是若他為主帥就不一樣,那麼就需要時刻的考慮軍隊調度。

從常遇春的性格而言,大軍統帥也是事無鉅細,不僅僅要考慮征戰,還要考慮後方和糧草,這些常遇春都不喜歡,所以讓常遇春只管打仗,做一個先鋒是最好的安排。而常遇春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定為,所以他對朱元璋說的:“將軍指到哪裡,我願打到哪裡,渡江之日,願為先鋒。”

第二、常遇春威望不及徐達,對軍隊領導不及徐達;

常遇春雖然戰功赫赫,但是他是山賊出山,投靠朱元璋有比較晚,雖然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是畢竟不是朱元璋一起起家的人,朱元璋即使不猜忌他,朱元璋的那些淮西子弟不一定服氣,所以若將常遇春放在主帥的位置上,可能會指揮部隊不變。

徐達則完全不同,他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並且徐達是朱元璋的老班底,有深厚的資歷和實力,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以徐達比常遇春更加適合做統帥。

第三、徐達的能力也非常,擁有擔任主帥的能力。

徐達不僅僅是一個老資格的元帥,而且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元帥,他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將,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之後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

無論是戰功還是性格,徐達都適合擔任統帥,也只有他擔任統帥才能讓各方面的人都服氣,我想常遇春對徐達也是非常敬佩,並樂意成為徐達的副手。

常遇春和徐達是兩位很搭配的人,一位在前方衝鋒陷陣,一位在後方總領全局,兩人遙相呼應相互配合,最終幫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


帝國烽火



北斗星3557


常遇春甘居徐達之下,是因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他的長處,他是天生的先鋒。


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是怎麼評價常遇春的,史書上的原話“面對百萬之眾,擊潰敵人精銳部隊,攻陷敵人的堅固陣地,無人能比得上副將軍(常遇春時任副將軍)”。真不愧是朱元璋,看人的眼光,神準。常遇春,是百年難遇、天生擅長攻堅的猛先鋒。

常遇春登場第一仗,就是以一個先鋒官的形象躍然史書上。常遇春初投朱元璋,隨軍進逼牛渚磯,元兵列陣磯上,嚴防死守,郭英、胡大海等將輪番攻擊,皆難克之。

朱元璋正一籌莫展之時,常遇春飛舟而至,朱元璋命他向前衝擊,常遇春領命,揮戈直衝向前。敵兵抓住他的戈,常遇春乘勢一躍,跳上石磯,大聲喊叫衝入敵陣,元軍望風而逃。諸將乘勝上岸攻擊,於是攻克採石,攻取太平。此戰後,常遇春隨即被授以總管府先鋒。

此後,常遇春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攻陳友諒,擊張士誠,北上伐元,常遇春通過一場又一場硬仗,打出了自己的名聲,當時的名將,大家都首推徐、常。是的,徐達在前,常遇春在後。常遇春在攻無不克,徐達同樣也在戰無不勝。徐達、常遇春不愧大明初期最璀璨的名將雙子星。


對於徐達排在自己前面,常遇春服氣嗎?他服氣,史書上記載:常遇春比大將軍徐達大二歲,屢次跟隨徐達率軍征討,都非常認真地聽從徐達的指揮。他是真的服氣,一是因為徐達本身的能力足夠讓他服氣,二是他對自己有足夠清楚的認知,知道自己的定位、自己的長處。

人貴有自知之明,能知道自己的長處,併發揮好自己的長處,已經足夠取得成功了。但要想更進一步,還要儘量補齊自己的短板。木桶理論告訴我們,決定木桶的上限的不是最長的那一塊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我想,如果常遇春在發揮自已擅攻堅的同時,再認真系統的學習一下謀略,提高戰略眼光,那他的成就肯定會更高。



雨大禮炮


常遇春與徐達相比,僅僅不是朱元璋的玩伴。常遇春是中途加入朱元璋陣營的。反而徐達、湯和都是朱元璋的兒時玩伴。公元1352年,也就是朱元璋在皇覺寺的時候,湯和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並當上了千戶。於是湯和建議朱元璋也過來。   就這樣,朱元璋加入了郭子興的陣營。後來的朱元璋奉命回鄉招兵買馬。其中就有徐達。常遇春是棄惡從良。常遇春加入朱元璋陣營之後,就開始與徐達合作。公元1356年,常遇春第一次與徐達合作,兩人步舟師水陸並進,渡過長江進攻張士誠的淮東地界。   從此之後,兩人的合作就從未間斷。常遇春與徐達有過很多次合作,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常遇春一直是徐達的副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與朱元璋有很大的關係。公元1360年的時候,常遇春與徐達在九華山大敗陳友諒,可問題是兩人在處理俘虜的問題上起了爭執。   常遇春認為應該立即殺死俘虜,避免留下後患,相反徐達的看法就不一樣,他認為應該留下俘虜,假如全部殺死,那麼之後肯定是沒有人敢投降了。在這次征戰中,兩人都是主將,誰也說服不了誰。面對這樣的情況下,徐達向朱元璋進行了彙報。   朱元璋知道此事後,還沒有做出決定,常遇春知道了徐達向朱元璋彙報,當即就殺死了一半的俘虜。不過朱元璋肯定是支持徐達的。常遇春殺了一半俘虜之後,朱元璋是非常生氣。不過朱元璋下令,以後徐達和常遇春作戰,常遇春只能為副將。   除了常遇春濫殺俘虜之外,朱元璋不讓常遇春當主將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常遇春沒有長遠的眼光。眾所周知的是,一名主將,要有臨場判斷的能力,其次就是要有遠見。常遇春沒有戰略和戰術,打仗就會強攻,很可能造成士兵的重大傷亡。


野史共享


徐達與常遇春號稱大明的雙子星,軍事才能,功績不亞於歷史上的任何名將。但綜合來看,他兩人又有很大不同,

徐達處事老道,考慮全面,善於從大體上通盤考慮問題,這樣的領導比較適合當統帥。

常遇春擅長快打突擊,行軍打仗講究一個快字,性格比較火爆,而且常遇春有個習慣,喜歡殺降,這一點其實是不好的,因此常遇春雖然也是名將,但他的這一性格註定只能當一陸軍統帥,先鋒之類的,不適合當全軍的統帥。

把常遇春作為徐達的副手,一個是心思縝密的統帥,一個是突擊的先鋒,基本可以保證戰事無往而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