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學富五車”裡的博大文化體系: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今人多以“學富五車”形容一個人知識面的淵博,該詞語來自《莊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在春秋時代,這“五車書”裝的自然都是竹簡。

於是有人便說:“古時候的竹簡不過尺牘之大,上面能記載的文字非常有限;裝滿五車的竹簡,其總字數也不過相當於當代一長篇小說,讀完這五車書其實也談不上有多少學問。”

“學富五車”裡的博大文化體系: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

由於文字記錄載體的不便,過去的文獻都極其言簡意賅,但文字的多寡真的就與其知識量成正比了?要知道,許多人窮一生都未必能懂讀透的《道德經》也就五千字出頭而已。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竹簡是我國記錄歷史文化時間最長的一種形式,自商代到東漢兩晉時期(公元四世紀左右),其使用歷史長達兩千年之久,我國遠古時期的文化傳播和存留全多得這樣的記錄形式。在竹片上寫字之前,人們必須先將其光滑的油性外皮削去、露出竹白後再烘乾,這個過程就是“殺青”。

“殺青”可是當代影視行業最熱衷使用的詞彙之一,它就屬於由竹子衍生出的文化現象,因為文字一旦寫到竹白上就再難以更改了,“殺青”也是這樣的定案之意。

“學富五車”裡的博大文化體系: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

“殺青”來自竹簡上的文字記錄過程

從“學富五車”到“殺青”,這中間跨越數千年的文化術語都和竹子有關;然而一旦繼續深入探討,我們還會發現更多更多歷史文化中和竹子關聯的事物和現象,離開了竹子這載體,我們的歷史文化體系一下子就單薄了許多。

以竹子為架構的社會體系

竹子是原產我國長江、珠江流域的一種常見的森林資源,在部落時期的古代,人們就以竹子為材料搭建茅屋、以竹子作弓獵殺動物、以竹子為武器開展部落戰爭。

由於竹纖維的材質強度非常高、竹子的品類也非常豐富,人們根據其不同特性製造出了大量工具、對竹子的應用也達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住房建材來自竹子、吃的竹筍來自竹子、農田水利灌溉使用竹子、毛筆和竹簡製作使用竹子、醫藥方面的“竹瀝、竹實、竹菌、竹根“等也來自竹子……據不完全統計,一個家庭裡的幾乎所有基本需求都可以通過竹子獲得,社會由無數家庭組成、竹子成為社會架構中最常見的材料來源可想而知。

“學富五車”裡的博大文化體系: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

竹子在古代社會中的用途廣泛到“無所不用其極”

人類從部落社會進入文明社會後,竹子的應用絲毫沒有退減、並且一直延續到今日。好奇的話可以做一下統計,看看身邊有哪些東西來自竹子?晉代的《竹經》和明代的《農政全書》均對竹子的社會用途做了詳盡記錄,從漢武帝時的甘泉宮到今日傣家的竹樓,竹子可謂從“衣食住行”的各方面無分尊卑地遍佈我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就連當代香港的中銀大廈設計靈感也是來自竹子。

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東亞文化是“竹子文明”,以竹子為架構的社會體系在保障了人們的生活起居需求後自然會往外拓展、演繹著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各種需求層次。

“學富五車”裡的博大文化體系: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

竹製品的應用範疇,只有你想象不出的、沒有它應用不到的

以竹子為載體的文化體系

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正是因為記錄在竹簡上,故命名《竹書紀年》,這也是我國最早以編年方式記錄帝王起居的典籍,後世《資治通鑑》延續的也是此記錄方式。當然,古時候的文獻多存在於竹簡之上,要真正博覽群書,“五車”也許並不算多、這種數字就是一種類比方式而已。

除史載之外,古時候的文學、音樂作品都載於竹簡之上,同時也衍生出大量用以演繹這些音樂的絲竹樂器。春秋時的“雲夢澤”之南有一種“柯亭竹”:其稈俟其年之後,劃為樂器,音最清亮(《竹經》),這也是古人對於竹子為絲竹之樂的專門篩選和歸結。另外,還有“蘄竹”:土人取其色之瑩潤者為簟,節疏者為簫管。《禮記·樂記》說“金石絲竹,樂之器也”,可見最初的史載、文學、音樂體系都離不開竹子,無論它是出於何種用途。

以竹子為載體的文化體系最早見諸於“仰韶文化”,這也是“竹”這符號的最早出現之初、距今已有六千年。後來的《尚書》、《禮記》和《論語》等都是以竹子為載體,“筆、籍、簿、簡、篇、筷、籠、笛、笙”等文字上的竹部無不體現著它們與竹子的關聯。

“學富五車”裡的博大文化體系: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

“蕭、笛、笙、篌”等絲竹樂器

蘇軾在《記嶺南竹》中寫道:“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如果“文化”是一個涵蓋衣食住行的廣義概念,蘇軾的這總結無疑已完整概述了竹子在文化體系上的載體角色。

以竹子為寓意的道德體系

“文化”尚是一種表象,道德則是基於文化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思想,正如不是每個文化人都能說自己是一位“思想家”一樣。在我國的古代哲學及道德體系中,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則被稱為"四君子”。“友“和”君子”都寓意古代的格調清高者,“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正是此意。

在古人心目中,竹有七德:“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竹有花不開,素面朝天,是曰質樸;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竹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也有“十德”之說,應為明代後的補充)。

“學富五車”裡的博大文化體系: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

以詩配畫,是古人闡述“七德”理念的常用方式

“七德”之下,有兩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還衍生出大量圍繞竹子的詩文繪畫,唐之後的文人畫家沒點和竹子有關的傳世之作、和其地位也是極不相稱的。無論是畫竹還是詠竹,人們都熱衷通過其表達“七德”裡的高潔氣節、從而達到“竹死不改節,花落有餘香”的修為境界。

儒家的道德體系中尤重氣節,竹子發出的天籟之聲、竹畫中的挺勁孤直、以音樂、繪畫、文學、園林、工藝美術、民俗文化等多方面來全面展現,其共同的道德核心實際上都離不開“氣節”二字。

跟梅、蘭、菊等相比,竹子的氣節展現更加深入生活,在雅俗之間取得了更佳的平衡,世人多有未睹梅、蘭、菊者,卻甚少連竹子都沒觸碰過的!

竹子在中國文化中的角色

有影評人說,西方觀眾尤為喜歡《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等中國電影的原因,竹子在當中的展現功不可沒。張藝謀後來的《影》更是強化了這一元素、讓竹子擔負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

“學富五車”裡的博大文化體系: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

竹子在電影中帶來的“東方神韻”

當今的竹子雖廣泛存在於美洲、非洲等地,不過它卻一直東亞以及中國的文化符號存在著,因為也只有在東方這原產地,竹子才具備如此深廣的文化底蘊,我們如今的國寶熊貓,也對竹子這東方符號起到了持續強化作用。

如今,只要在網絡上輸入“中國風”等相關字眼,竹子都是當仁不讓的重要元素,沒了它的出現,這“中國風”就頗有缺憾。若說“學富五車”代表的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淵博程度,其實那車上所載的僅是非常局部的點而已,因為由車上的竹簡及其所載內容延伸開來、那就是從“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到如今“竹報平安、節節高升、勢如破竹”等常用語的全部,那豈是幾輛車所能承得下的?

近年曾流行過這樣的觀念、認為“傳統文化阻礙國家和人民的進步”,於是鋼琴、油畫、英語等成了當代教育中的主流。當《臥虎藏龍》中的竹海驚豔了世界觀眾時,可有人思考過:哪些事物與精神最能代表中國文化?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白先勇還以“被砍斷的竹子”喻指當代傳統文化的斷層,可謂一針見血、一語中的!

“學富五車”裡的博大文化體系:離開了竹子的中國歷史會是怎樣?

“竹林七賢”也是廣受西方認可的東方文化符號之一

據媒體報道說,李安在構思《臥虎藏龍》中的“東方神韻”時就受到了“竹林七賢”的啟發,《斷背山》拍攝完畢後,他還有過以“竹林七賢”為題材的影片計劃。作為諳通東西方文化神韻的導演,李安顯然很清晰地知道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徵,那麼,他影片中的傳統文化到底是促進了文化交流還是“阻礙了”國家和人民的進步呢?

嚴格說,今日“學富五車”已不再是代表一個人學識的象徵,畢竟在當代網絡科技下,那“五車書”就是隻有數十KB大小的文件而已。但由“學富五車”牽引出的文化體系確實不能因科技發展而出現斷層,白先勇曾如此呼籲過,在這裡,我也借“今日頭條”再度呼籲一次吧!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