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軍艦為什麼要在水線以下開鑿通海閥?通海閥有什麼用途?

雛菊西瓜Peterpan


對於軍艦來說當然是用來“沉船”的啊,一看到“通海閥”這三個字我腦海裡想出來的就是偉大的德意志,已經和“德國油紙包”這個梗沒多大區別了。1941年5月,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被英國艦隊圍毆,雖然被英軍的艦隊給按在地上捶得明明白白,但是偉大的“俾斯麥”戰列艦是絕對不能向英國佬投降的,所以,他們果斷地選擇了打開通海閥讓俾斯麥“自沉”,僅僅是過了19分鐘,滿載排水量超過了50000噸的戰列艦就被送進了海底,果然啊,德意志的通海閥質量就是天下第一,20分鐘都不用就可以沉一艘戰列艦,看來“俾斯麥”真的是自沉的,而不關英國佬的魚雷什麼事。


好了,言歸正傳,“通海閥”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為船上的相關設備提供冷卻水,這玩意也不僅僅是在軍艦上才有,基本上所以的船舶上都有這東西,組成船上整個冷卻管路系統的一部分,因為船上有太多的東西需要用到水來冷卻了,比如主/輔機上的潤滑油冷卻器、淡水冷卻器裡面的冷卻水,以及給尾管箱、齒輪箱、軸承等關鍵部位的散熱的冷卻水,都需要完善的冷卻手段來保障,而對於船舶來說,冷卻系統上最常用同時也是最方便的冷卻媒介就是海水了,所以,通海閥的作用就在於此:讓船上的冷卻管路可以和大海相連,以便擁有充足的冷卻水。“通海”嘛,從名字上也能看出來了。

其大概工作流程是這樣的:海水從“海底門”,也就是通海閥口進入,然後達到過濾裝置,經過一定的過濾處理後再流到溫度調節器,通過對溫度調節之後的海水才會流入到船上需要冷卻的設備處,對裡面的淡水冷卻水進行冷卻,而冷卻結束後,這些海水又會經過總管、單向閥排出大海。也就是說,通海閥是船舶與大海相連的進水口,而這些進入到船上循環管路里面的水會通過另外的出水口排出船外,從而保證了船上的用水安全。最後,通海閥還有一個作用應該就是給船舶加載壓艙水,比如下圖所示:


哨兵ZH


本人在船舶上工作好多年,可以從船舶的結構用途上說說為什麼船舶上都有通海閥。通海閥不是軍艦所獨有的,幾乎所有的船舶都有,軍艦是具有某種軍事用途的船舶,也必須具備船舶的通性。通海閥我們在船舶上通常成為海底閥或海底門,它通過閥門和外海相連,沒有它船舶將無法正常工作。那通海閥有啥用呢?

1、船舶的主機輔機需要通過海水冷卻,這是我們為什麼總是看見船舶航行中不斷向舷外排水的原因,主機輔機工作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就是靠通海閥的海水循環冷卻,帶走大量熱量。

2、船舶在大海中航行,經常會承受大的風浪的考驗,為了使船舶穩定,通常通過通海閥壓進壓載水至壓載艙,用加深吃水的方法來保持穩性。軍艦在戰鬥中如遇到攻擊進水,也是通過通海閥泵進海水到密封艙來配平船舶。

3、當船舶遇到火災等事故時,就必須使用消防泵滅火,消防泵使用的消防水也是通過海底閥進來的海水。

4、總之,船舶上除了生活所需的淡水一般是補給攜帶的,其他包括清洗甲板、洗鏈水等等(就是清洗錨與錨鏈的水)都是海水,記住船舶如使用的海水,都不是用桶從海里打起來的,它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通海閥進來的。

5、通海閥在船舶上是極其重要的,一般都有專業海員來管理,因為它關係到船舶的生死存亡,這不是危言聳聽,現實中真的有船員忘記關閉通海閥,造成船舶沉沒的重大事故。

在這裡小編聯想起抗戰中,為了阻止日軍溯江而上進犯內陸,國民黨海軍忍痛將“海圻”、“海容”、“海琛”號等老舊巡洋艦通過打開通海閥放進大量江水自沉與江陰江面,封鎖航道,形成江陰阻塞線,是何等的悲壯。


心有靈犀73024986


德軍在一戰的時候有過一個悲壯的行動——“彩虹行動”。為了防止德意志艦隊對英法控制。德國公海艦隊的74艘主力戰艦選擇打開全部通海閥,展現了一場悲壯的自沉行動。這其中就有著通海閥的主要作用,流入海水。

德國海軍官兵最後的悲壯和不屈的尊嚴

當然,一艘戰艦有著數十個甚至數百個通海閥,要知道,德軍的主力戰艦多達數萬噸,有著龐大的體積,這種情況下當然需要大量的通海閥來製冷。

我們知道現代軍艦和船舶內部有著大量機械,比如齒輪,發動機和承軸,一般這些複雜的設備都需要水來製冷,常規動力的船隻其淡水是有限的,所以說通海閥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設備,能夠經濟的緩解船隻內部的壓力和溫度。

在俾斯麥號超級戰列艦和英國皇家海軍對決的時候,走投無路的俾斯麥號選擇了打開通海閥自沉,書寫了德國海軍的悲壯史詩,當然,納粹德國進行的是非正義的戰爭,但是德軍海軍官兵的勇敢和榮譽感令人敬佩。

這裡通海閥就起到了自沉的作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德國海軍實力不足,多艘先進戰艦選擇了自沉海底,德國海軍官兵的勇氣和優秀令後世軍事史學家們讚歎不已。

我國軍艦和通海閥的故事

通海閥是一種構造精巧的機械裝置,由於出色的設計,在封閉的情況下可以為船舶提供良好的密閉性,一旦需要冷水冷卻設備又能夠迅速吸入大量海水,可以說是深受海員們的喜愛。這也展現了歐洲機械公司的精湛設計技藝。

我國的通海閥,是全盤學習歐洲人的,當然這種比較常用的設備也沒有什麼創新空間,可就是從這小小的通海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人類的智慧和精巧。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聯合艦隊沿著長江西進,為了保衛武漢,中國海軍選擇將僅存的數艘戰艦自沉來阻擋日軍的侵略,表現了中國海軍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打擊日寇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抗日戰爭的前期,弱小的中國海軍用通海閥自沉了大部分戰艦,對日本海軍進行了最大限度的抑制,書寫了中國海軍可歌可泣的抗戰史。

可是十分搞笑的是,由於通海閥作用特殊,歷史上多次出現由於水手疏忽大意,沒有關閉通海閥,導致大量海水灌入船隻,導致船隻最終沉沒。可以說,通海閥需要靠譜的水手監管,可以說,通海閥甚至關係到艦隻的生死存亡。監管通海閥的水手一定是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優秀水手,要是換一個菜鳥來管通海閥搞不好船就沉了。

另外,先進的船隻還有一套排水裝置,配合著通海閥一進一出為現代海洋航行提供了很大便利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小小的通海閥背後,蘊含著水手們數百年的探索和奉獻,甚至深入研究的話,人類的現代化就是從艦隊發現世界是圓的,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開始的。水手和通海閥為人類的現代化大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現代戰艦離不開通海閥

通海閥吸收的大量海水還能夠起到清洗甲板,消防用水,冷卻設備等等多種作用。

可以這樣說,現在的軍艦離開了通水閥就無法正常工作,對現在軍艦船舶而言,通水閥簡單而不可或缺。對於核動力的艦船而言,通海閥能夠導入大量海水,提供給核能來進行淡化,這對於核動力潛艇和核動力航母來說,非常的重要。比如美軍尼米茲級航母的蒸汽彈射系統就離不開通海閥的幫助,很難想像威風無比的美製超級航母也需要通海閥的幫助吧。

通海閥也見證了多隻艦隊的興衰,一戰的德國公海艦隊,二戰的法國地中海艦隊,二戰的德國第三帝國海軍都使用通海閥自我摧毀,上演了海軍人的忠誠和榮譽,有些人笑話這些船員笨,可試想一下,一個國家都沒有軍人為他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樣是不是很可怕呢?

通海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壓倉,大家知道海上的風浪是十分的可怕的,遇到巨浪可以把大船掀翻,如果用通海閥引入海水就可以起到壓艙石的作用這樣就可以保證艦船不被大風大浪掀翻,可以保證船隻的安全航行。

通海閥能夠快速的引入海水,處於水平面以下,得益於工程師的設計通海閥既方便又安全,深受海員們的歡迎,許多海員還利用通海閥來捕魚,可以說通海閥雖小,可是功能多樣,也是航行在大洋之上不可多得幫手。


汗青正浩


通海閥的作用有四個:

1.通過管路給船內提供冷卻水

2.船隻灌水平衡重心

3.提供消防用水和清洗用水

4.沉船自殺

我們往往關注的都是第四條“自殺”,而忽略了通海閥其實是船身重要的功能性部件。

通海閥首先是個艦船管路系統,我們千萬不要當這是個自殺的工具,它的作用其實就是個“海水自來水管”,通過閥口抽取海水,使之進入船體機構中運作,發揮不同的功效。

最重要的當然是船舶的動力冷卻,無論是蒸汽機還是柴油機,各種動力都會產生大量的熱,有現成的海水當然會加以利用。蒸汽輪機一般經過通海閥將海水由專用管道引入冷凝器,為鍋爐蒸汽進行降溫,從而提供循環往復的鍋爐用淡水。而柴油機則直接通過柴油機海水冷卻泵將海水抽到機組冷卻器上,不斷給柴油機降溫。

“給船隻灌水維持平衡”這條新童鞋可能不能理解,實際上這種做法早已有之,我們常說的“壓艙水”就是這麼來的。船隻會有專用的壓載水倉設計,船隻有時候運載的貨物無法維持平衡,或者吃水程度不夠,螺旋槳無法保障工況,就需要諸如壓艙水來輔助。而這一切都是由通海閥和專用壓水泵來完成的,不光灌入海水,還會排出海水,一切視情況而定。


其實潛艇是個最好的例子,潛艇就是通過通海閥與壓艙水來實現上浮、下潛的。

軍艦在作戰時,有時候會遭遇船身損毀進水,從而導致艦體重心失衡,因此緊急情況下也會通過通海閥來灌入海水,讓船身維持臨時平衡。比起讓船隻傾覆,起碼這樣能暫時維持艦體的存活時間。

美軍“佩裡級”護衛艦“斯塔克號”在1987年兩伊戰爭期間遭遇伊拉克兩枚“飛魚”導彈襲擊,35名船員死亡,2人失蹤,艦橋部和居住艙被炸出大洞,而這艘船正是靠著緊急通海閥注水得以倖存。

再就是船隻的正常用水了,當遇到船隻起火時,消防用水當然不可能靠臨時往海里丟水龍帶來實現,走的依然是通海閥這條路。這條管道配合消防泵,可以將高壓水直接抽到甲板上來。

而且雖然海水有鹽蝕性,但某些時刻清洗甲板用的也是海水,比如參演核試驗軍艦的放射性洗消工作。上圖就是“十字路口行動”中遭受2次核彈爆炸的“紐約號”戰列艦在接受清洗。

最後一條“沉船自殺”就不多說了,是人都知道的功能。某艘軍艦打不過,又不願活生生帶船投降時,往往會採取“自沉”這一招。水手們打開通海閥,讓軍艦快速注水,達到讓船自殺的目的。比如二戰時的法國海軍,還有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採取的都是這種做法。


王司徒軍武百科


“開鑿”一詞用得不合適,顯得太過生猛了,實際上通海閥(海底門)並不是在造好的艦船的水下砸開、鑿開的,而是設計時就加以考慮的必備的裝置。

(“中山”艦水下的通海閥水口)

通海閥位於軍艦的水線以下,其最主要的用途非常簡單,就是軍艦的一個上下水的裝置。可以將海水泵入艦內,也可以將艦內的水排出。

1、可以將水抽入艦內,注水到壓載水艙,調整軍艦的配重和平衡。

2、可以將水泵入,用於消防或者沖洗。當艦船上的彈藥庫等要害部位發生災難性狀況時,也可抽水將其灌滿避險。

3、可以將水泵入輪機部門,供冷凝器等使用。(蒸汽時代早期,海水還可以直接用來當作鍋爐的爐水)

除此之外,用來自沉艦船的自殺,則並不是通海閥設計的原本目標,屬於對這種設施的“超常發揮”。


海研會


這個通海閥實際上是暴風錨的一種使用延續。這是防止輪船或者軍艦在狂風暴雨中因為風浪太大導致船體翻船而設計的一種自沉裝置,這是為了增加船體的水面高度跟自重,以此達到抗風抗暴的目的。

俗話說得好,行船跑馬三分命,對輪船軍艦來說,大海里的風暴才是它們最大的敵人。以航母為例,作為軍艦中最大的軍艦航母的最大抗風能力也不過是12級,這還是要在動力驅動迎風的狀態下才能做到。而在海洋上行走,最大的風暴可以達到19級,在南北緯60度的地方,風暴常年在11級以上,這使得輪船軍艦必須想到另外一個辦法來避風避浪,而海底艙就起到這個作用。

軍艦一般吃水深度從4米(護衛艦)到11米(航母),但是水面部分卻可能高達12(護衛艦)~70多米(航母),這就出現了一個頭重腳輕的問題,一旦風浪太大就很容易出現側翻。所以呢,這輪船設計師就想到了設計海底門的想法,他們設計,當輪船遭遇大風暴的時候就打開海底門,讓軍艦增加吃水深度,這樣可以在降低水面高度的時候同時增加水下深度,而灌進去的海水還會增加輪船的重量(2萬噸變3萬噸)。


優己


1919年6月21日,英國奧克尼群島斯卡帕灣靜靜地停泊了74艘被協約國扣押的德國公海艦隊軍艦,在聽聞凡爾賽條約談判可能破裂的消息後,為防止軍艦落入協約國之手,這一隻德國戰敗艦隊選擇以悲壯自沉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上午10點30分,從旗艦埃姆登號巡洋艦上發出了代號”彩虹“的預先信號,緊接著所有軍艦全部打開通海閥以及水密艙門,隨著大量海水的湧入,六個小時之後,74艘軍艦中的54艘沉入海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德國艦隊自沉事件——“彩虹行動”!



(彩虹行動中成批自沉的德國軍艦)

彩虹行動中的一個主角便是軍艦自身設計的通海閥,通海閥主要設置在船隻吃水線以下的兩側船舷或船底,是與外界海水相通的進水閥門,一艘軍艦視排水量大小通常會設置多個甚至數十個通海閥,只要打開它,海水就會從中噴湧而出,淹沒整條軍艦!為了防止遭遇人為破壞和被艦船本身的震動所打開,軍艦上的通海閥一般都設置有多重保險機構,並且由作戰指揮室直接進行控制,最大限度的排除了意外安全情況的發生!




(通海閥內外面貌)

自沉其實並不是通海閥的最初設計目的,通海閥最主要的作用其實是用作冷卻,以前的軍艦大多數使用蒸汽輪機驅動,蒸汽輪機就是利用燒開水產生的高壓蒸汽推動軍艦螺旋槳運動,整個設備的核心就是要確保鍋爐內一直有水,而且還必須是淡水,不然鍋爐很容易堵塞淤積!

(早期軍艦蒸汽輪機鍋爐)

但是海上軍艦的淡水是極其有限的,滿足水兵日常使用都捉襟見肘,更別提蒸汽輪機數以噸計的淡水用量了!為了最高效率的利用已有淡水,蒸汽輪機都專門設置了一套冷凝系統,將做功完成後的蒸汽繼續循環回到原有管路之中,經過冷卻後重新加入鍋爐中燒水!



(蒸汽輪機水循環)

面對上百攝氏度的過熱蒸汽,如何在短距離內進行迅速冷卻呢?最實用和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引用海洋中幾乎毫無成本的低溫海水進行冷卻,而通海閥正是這些冷卻海水的主要通道!除了充當水蒸汽的冷凝劑,像是燃氣輪機和柴油機運轉後過熱的發動機都可以通過通海閥引進海水進行冷卻,而冷卻就是通海閥最大的用途之一!


(冷卻水從排水孔流出)

當然了,通海閥也是一專多能的多面手,在關鍵時刻,它還能起到救命的作用!比如在突發情況下彈藥艙這類敏感艙室著火爆炸了但是又無法直接派人滅火,那麼通過總控室打開該艙的通海閥讓海水直接淹沒彈藥艙就是最安全高效的滅火方法!

(軍艦起火)

又或者是某個水密艙被導彈或者魚雷擊穿後,大量海水湧入船艙導致軍艦失去平衡,那麼這時候就可以打開另一邊水密艙的通海閥主動進水,這樣就能夠起到配重平衡的作用,防止軍艦傾覆!總而言之,通海閥的作用多種多樣,已經成為了軍艦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馬島戰爭中傾覆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軍武吐槽君


軍艦和所有的船舶一樣,都在設計時就在船的水線下的船殼設置了大大小小的通海閥(船員一般稱它們為“海底閥”,數量最多數十個,沒有幾百上千那麼多)。有些人在寫某海軍自沉艦船是鑿開船底或鑿開通海閥,都是外行話。通海閥的作用就是讓海水通過閥門和管道進入船舶的系統,為船舶的動力和電力系統進行冷卻降溫,或為船舶的消防系統提供水源。通海閥由艦船的輪機部門負責管理,輪機兵要熟悉各主要閥門的性質、功能和位置,根據需要打開或關閉它們。


sailor72


確實幾乎所有的艦艇都有通海閥,而且大型艦艇還不只有一個,有的甚至有幾十或者上百個,那麼通海閥有什麼用呢?

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條約》簽訂,在此之前的6月21號,德國有74艘軍艦被協約國扣押在德國公海,德國人認為《凡爾賽條約》談判很可能會破裂,為了防止軍艦落入協約國手中,這支德國戰敗的艦隊只能選擇自沉,他們所用的辦法就是打開所有艦船的通海閥以及水密艙門,讓大量的海水湧入其中達到沉船的目的,這就是著名的“彩虹行動”!

▲正在下沉的德國軍艦

海閥是艦船必要的設備,如果沒有它,艦船根本無法行動,船舶的主機運轉需要冷卻,所以有高低位海底門,將海水從外部吸入到船體內,它是為主機和輔機的冷卻系統服務的,當大型的蒸汽輪機和柴油機作為主機和輔機時,為了讓鍋爐-蒸汽輪機系統和柴油發電系統正常工作,需要冷卻系統提供冷卻,蒸汽輪機中的高溫高壓蒸汽做完工後,需要把這些蒸汽重新變成水回到鍋爐艙去,因為它只能使用淡水,如果用海水的話,很容易淤塞,而船上的淡水有限,所以只能不停的循環利用。


以前用的是冷凝器,但是它無法對水蒸氣冷卻,只能通過在循環管路里(可以讓水泵驅動他們不斷的從進水口流入)的海水在冷凝器裡循環降溫。

▲冷凝器

一般通海閥的位置是在船隻的吃水線以下,分佈在船的兩側船舷或船底,與船外的海水相通,如果船隻比較大的話,他還會有數個通海閥,如果全部打開,會很快把軍艦給弄沉,所以他有多重保險,所以一般情況下,他都會由作戰指揮室直接管理,這將直接影響到船的安全,所以對它的要求很高,操作它時也需要有專門培訓過的人員才可以。當軍艦受到攻擊而大量海水湧入導致船隻失衡,它也可以通過打開另一邊兒的通海閥來維持船的平穩,通海閥已經成為現在軍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風雲一點通


您好,軍武雜談為您解答——吸取海水淡化、平衡船隻以及自沉;

首先是吸取海水,軍艦航行在大海上,不可能不使用到海水。在早期海水淡化設備效率還不高的情況下,軍艦上部分地方的用水就是使用海水,而這些海水自然不可能是用桶提起來的,只能用通海閥。

而在軍艦海水淡化設備效率上升之後,軍艦上所有代淡化的海水,則全部是通過通海閥來進行汲取。比如美國航空母艦上的蒸汽彈射器每次彈射都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只有通海閥能夠高效的汲取海水來進行淡化使用。

而平衡船隻也是軍艦常用的一種手段,在軍艦因為被攻擊或者撞擊而導致軍艦一側出現大量的進水之後,為了保持軍艦平衡,不發生傾覆的情況,就需要打開其他區域的通海閥,注入海水達到平衡軍艦的目的。

而最後一個作用則是自沉,在軍艦有極大概率被俘、落入敵手的情況下,就需要水兵打開通海閥進行自沉,不把軍艦交給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