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女人,如何成就生命的大格局


女人,如何成就生命的大格局

近来阅读,大多是民国时期的名媛才子们的作品比较多,阅读犹如树的根须,牵引我们思想的延伸,因为喜爱张爱玲而阅读胡兰成《今生今世》《禅是一枝花》;因为钱钟书和杨绛对张爱玲的不齿,阅读《围城》《我们仨》;因为钱钟书的猫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阅读《我的世界是安静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因为林徽因纪念徐志摩而读《别离的笙箫徐志摩经典作品》《开到荼蘼花事了》(陆小曼书信集),顺便一点还看了梁实秋《今生只活得深情二字》。

女人,如何成就生命的大格局

最终还是对张爱玲的作品,爱得多一点,感性细腻而深沉;其次是林徽因的文字,灵性而哲思,是最好的女性的轻盈和男性的直癌的完美结合;也才知道徐志摩才真的是一个永远没有长大的男孩子,难怪他可以写出那么晶莹剔透的诗,有那么晶莹剔透的恋爱!觉得陆小曼虽美艳而玲珑,但的确不能与徐比翼双飞,也许这世上根本没有那样的仙子,所以他早早的英年早逝,在最美的年华,在世人爱他的顶峰时刻戛然而止,这是永恒的最佳姿势所以也难怪林徽因到死也把他飞机失事时的遗骸挂在床头,在他四周年忌日还偶过硖石时,还要写下令人潸然泪下的诗句。

女人,如何成就生命的大格局

“人生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是那个写冰冷瑟瑟的《秋声赋》欧阳修的诗句;“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情种“张三中”张先被爱情煎熬的有力佐证;更不用说苏轼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令无数女人感慨:“得夫如此,妇复何求?”,谁说爱情的滋味只有女人能懂?谁说爱情只磨难女人?

回首民国的名媛们,我自认为活得最智慧的是林徽因;最勇敢的是张幼仪;无数优秀的女才子们都在爱情里死掉了,要么一生追求爱情,要么余生哀悼爱情,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这难道就是女人的活着的全部意义吗?

女人,如何成就生命的大格局

但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于某些特殊群体而言是两个家族乃至国家的事情,是一种政治关系的延续,这是个体无法掌控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活?

一直以来,我对张爱玲热爱之至,但某一天我突然醒悟,她的格局不应该是那样的,生命的格局不应由外部世界决定的而应该是我们自己。纵观她的作品,她一生都纠结于父亲的苛酷,继母的无情,和母亲的自私,这既成就了她,让她体验人性的薄凉写出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等优秀作品,还有晚年的《小团圆》,这些都是以她在上海的生活和香港的战乱经历为底色创作出来的,而她后来创作的《秧歌》《少帅》由于缺少生活的体验思考,很明显的失去了魅力。心灵缺少自生自愈的能力,生养我们的原生地就是我们的坟墓!

女人,如何成就生命的大格局


而我们去看另一位民国才女叶嘉莹,她的家世从贵族二字讲的话,可能没法与张爱玲相比,她的人生经历可能比张还要凄惨,但她的人生境界却比张宽得多

,在教育上的贡献,学术上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对中国文化传播上的作为上那都是可圈可点的。最为可敬的,面对晚年丧女之痛,她的话语是:我不孤独,我还有诗词。一生累计向南开大学捐赠3568元,自己却住着很小的一间房子;她的爱情同样是不幸的,因愧疚而嫁,为义气而嫁,受丈夫身份的牵连四处流离奔波,好容易丈夫出狱,又生女而被家暴。但她没有像张爱玲离开胡兰成就自将萎谢了,再也没有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卓越的才华无益于社会。

女人,如何成就生命的大格局


个人际遇再不幸,如果我们能够打开我们生命的维度,更多的去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其他的弱势群体,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能我们生命的价值感和幸福感要多得多,对比度如叶嘉莹与张爱玲;林徽因与陆小曼,爱情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生命的全部,如果女性能够和男性一样的审视自己,在追求与征服中感受活的尊严与成就感,人生也许更精彩。

能够被人爱说明你有价值,能够爱别人证明你有能力,当我们的社会上出现很多的剩女,她们在爱情上的苛求,在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人格上和男性的平等与对抗,也许正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体现。多元化的追求和选择,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的坚持,正能量的社会价值,才是生命的大格局,对女人来说尤其如此。

(所有图片皆来自于网络;如喜欢请转载;如指教请留言;感谢朋友们的光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