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張新建:從20年前的互聯網機遇,看今天的5G

張新建:從20年前的互聯網機遇,看今天的5G


互聯網成功的充要條件是連接、通用和解耦,5G在連接已經形成類似互聯網的風口,而且更大,但是通用和解耦尚未成熟。


整理 | 張友發


5G在2019年成為行業最關注的未來風口,引發了對於雲遊戲、AR/VR等新應用方向的一系列討論。但對5G的分析還未有定論。


在2020年12月29日舉辦的“2019頭頭是道年會暨消費文化高峰論壇”上,中國電信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新建在《5G的方法論和媒體的變革》主題演講中,通過“用過去的已知去探討將來的未知”的方法,分析了5G的方法論和對行業即將引發的媒體變革。


以下是《新商業情報NBT》對張新建演講內容的整理:


01 | 從3I 看互聯網,歷史的啟發


張新建:從20年前的互聯網機遇,看今天的5G


大家好!主辦方給我的命題作文是:5G的現狀和趨勢及對媒體產業的影響。但是,5G網還在建設中,手機也剛面世。前一階段,5G近乎成為“網紅”,社會對其期望極高,一時“洛陽紙貴”;最近,非議聲起,好像5G又弱了。這種“過山車式的看法”都是偏頗的。我想說,5G的週期一般是十年,生態可能長達十五年。現在給5G做任何結論,肯定是盲人摸象。


所以我想通過“用過去的已知去探討將來的未知”的方法,和大家一起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已知就是互聯網Internet,它已歷二十五年,我們已找到它成功的規律。而未知就是5G。有人說5G是產業互聯網;有人說5G能改變社會。我們根據現在對5G願景、技術、業務的瞭解,找找5G身上是否具有Internet成功的充要條件。同時,我們也通過分析移動通信1-4G的規律,來幫助我們對5G的認識。這就是我說的5G方法論。


請看這張3I演進圖。2011年,我與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交流過這張圖。他說他是第一次看到,很受啟發。我們讀懂這張圖,有助於看懂消費互聯網的二十年。


3I指的是Information(信息應用)、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術)。左圖:1995年前,沒有互聯網。連接計算機的叫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網。那時,ATM被看作是下個世紀的未來網絡,叫基礎設施,是用來承載B-ISDN的。


3I業務上不相交:Information圈是幾個傳統媒介,BAT還未出生;ICT圈裡有電信運營商、通信設備商,華為剛誕生;IT圈裡是新興的計算機公司,如英特爾、微軟等。再看右面這張圖:ATM死了!中間變成互聯網。


3I出現了跨界,出現了交集,有兩兩交集和三個相交,3個I的規模也發生了巨大變化。Information圈變成巨無霸,互聯網應用崛起;IT圈也迅速擴大;ICT圈卻增加相對不快,其中的摩托羅拉、北電、阿爾卡特也沒了。交集中出現了跨界的蘋果、谷歌、高通、BAT等。互聯網頭部公司都在交集中。


這一切都是拜互聯網跨界顛覆所致。而這個互聯網的基礎網絡恰恰就是二十多年前電信運營商所建的。我當年就是互聯網的建設者之一,但到2011 年我才初步讀懂3I這張圖。這張3I圖告訴了我們消費互聯網成功的充要條件。


下面我總結一下,必要條件是兩連接:


1、網絡IP連接,以極簡方式實現分佈式網絡計算機;


2、http(www)信息連接,形成平臺化的應用萬維網。


充分條件是通用和解耦:通用指的是端到端的計算機化。PC互聯網的通用就是Intel-Win結構;移動互聯網的通用是X86/ARM-IOS/安卓架構,實現了Client-Sever間的協同;


3、解耦指網絡與應用分離。技術上從OSI(開放系統模型)看很明顯,七層模型去掉了表示層和會話層。舉個交通類比例子:道路就像網絡;紅綠燈、收費站、潮汐道就像網絡控制信令;交警就像網絡控制中心。解耦就是不控了。網絡只要儘可能寬,也不提供99.999%的質量保證了,叫盡力而為。由應用自我控制,協議叫TCP/UDP。


當然,以平臺為中心的生態和商業模式也是互聯網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這裡,通用是基礎;解耦是核心。互聯網以前的網絡:計算機和OS是專用的;網絡對應用是有控制的,技術上叫加耦。如電話網、如ATM。


IP互聯網,運營商第一次放棄了這種控制模式。互聯網出現了兩個技術方向:一是網絡方向,特徵是管道化;另一個是網絡計算機方向,特徵是應用化。也引發了IT的雲化和AI化。


由此,我們將互聯網的成功總結為:連接、通用、解耦、應用為王、跨界打劫;當然還有開放、開源;注意:創新均在交集處。通用的經濟意義是規模效益和單位成本下降;解耦的經濟意義是提升開發和應用效率,損失可能是可靠性和安全。


解耦是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它是IT學的,也是經濟學的,更是社會學的。計算機(思維本質)是一個二進制的運算器、寄存器、I/O,它擅長簡單重複的事。而人的思維則有形象思維、聯想思維,所以IT解耦就是從人的思維轉向計算機思維。社會學的解耦包括改革開放,監管灰度、這是另話了。


OK,IP互聯網贏的主要技術原因找到了!下面一起用這個方法論分析5G。符合上述規律,5G則可能成為互聯網式的”風口”。


02 | 從5I 看5G,是不是又一個風口?


張新建:從20年前的互聯網機遇,看今天的5G


我們看左面的5I圖:在3I基礎上加上兩個新的I,一個是IoT,就是萬物互聯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另一個是Intelligence,就是人工智能AI。在5G作用下,它們會有什麼化學反應?


我們先介紹5G ,相信大家不是5G小白,我們只做要點介紹。


請看5G模型圖:2015年,首先由國際電聯(ITU-T)提出5G願景目標,規劃了三大場景和業務目標: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強移動帶寬場景,實現1Gbps的用戶體驗速率,是4G 的10倍;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萬物互聯場景,提供百萬級/k㎡的終端接入;uRLLC(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高可靠低時延場景,提供有保障的網絡和端到端毫秒級的時延。


由3GPP形成技術方案和標準,這個組織背後有不同的利益集團,誰能把自己的專利技術寫入標準,誰可能就是商業大贏家。


eMBB場景打開了一扇門:引發的媒體變革。mMTC和uRLLC場景推開了三扇窗,形成三個新業態:1,人與物交集點:智能家電等智能硬件,位置在家庭;2,物與物交集點:垂直重度行業,位置在企業;3,人物和公共生活交集點:智慧城市、交通、醫療,位置在城市。


5G最典型的技術改變,列在圖右:POLAR編碼(逼近香農信道容量極限);massive-mimo多天線技術(通過高頻段、多振子增加帶寬、提升頻譜效率);無線接入網被解構為集中和分佈兩個部分,專業叫CU/DU分離;增加了邊緣計算MEC(Mobile Edge Computing,它讓AI形成的結果靠近用戶側,從而減少時延,提高效率。


它對於5G和AI的價值,可能會類似於CDN當年對於互聯網內容的價值);網絡切片技術(就是把一張物理上的網絡,按應用場景劃分為N張可靠的邏輯網絡。不同的邏輯網絡,服務於不同場景);核心網進行了重構,引入了互聯網的SBA(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服務化架構和微服務架構;SDN(Software define Network軟件定義網絡)/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網絡功能虛擬化)等通用軟件技術:實現控制和轉發分離。


這些術語大家只要瞭解就可,下面要看這些技術在“通用”、“解耦”上有什麼特徵?這裡強調一點,CT和IT網絡的重要區別,就是接入網和核心網。Wi-Fi就不需要核心網,本質是網絡控不控制。


下面我們用5G 和成為風口的互聯網進行類比,看看他是否具備互聯網成功的充要條件:“兩連接、通用、解耦”。


先看連接,5G有IoT的連接,萬物(包含人)連接,比Internet連接規模更大;有基於AI對數據的連接,即AI通過算法對數據進行“訓練”和“推理”,好像互聯網http之於信息的連接。但信息連接僅在媒體層面,而AI連接在算法作用下則進入了智能天地。顯然,5G連接比互聯網還厲害。


再看通用,5G是否能找到端到端的通用架構?物聯網由於終端種類多且低值終端多,OS開發處於一個春秋戰國時代,具有云能力的公司幾乎都在開發,還分為輕端和重端,都是基於LINUX內核,近期還看不出誰會勝出。


所以,目前物聯網領域還沒有出現3G時出現的IOS和安卓。華為的鴻蒙OS似乎是一顆通用OS的萌芽。端、雲的協同和物模型的興起,類似於Client-Server模型。我們初步判定:通用架構尚不成熟或在進行時中。


最後看解耦。5G有沒有解耦?有,解耦很多:CU/DU分離是接入網的解構;核心網的SDN,是軟件和硬件的解耦;NFV,是網絡功能硬件解耦。但也有加耦,如切片技術就是加耦。這好比道路上特殊的車隊來了,其他人要讓道來保證可靠性。因特殊服務增加的網絡成本,就要大家攤銷。


但是,未來的無人駕駛、遠程醫療又必須要加耦的可靠性網絡,這裡如何取捨,需要大智慧。如何在網絡層提高互聯網的可靠性、安全性,也是一個未來的熱點。可見,解耦這個核心還有不確定。有技術的原因、也有業務利益的原因。

未來5G的發展,將在解耦與加耦的博奕和平衡中不斷演進。


綜上所述,初步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5G極像當年的Internet,它可能是個大風口,可以開創後二十年的新時代。


OK,5G是個風口, 方向認了。那麼,哪一朵浪花踩進去合適呢?這是時機問題。對投資人和創業者也是最關鍵最難的問題。


捷足先登誰都懂,但如何防止先進變先烈呢?現在投資人也很惜投,燒錢的活越來越沒人幹了。


03 | 5G很重要,但萬物互聯的無線通信不僅僅是5G


張新建:從20年前的互聯網機遇,看今天的5G


移動通信四十年,我國在技術上經歷了“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同步、5G引領”,國人額手稱慶。因此,有人將5G說成:“萬物互聯、無所不能、關係國運”。


但從技術講:5G就是“廣域高速領域基於蜂窩技術且可控的移動通信技術體系”。在無線通信和萬物互聯中,還有其他技術:如廣域低速領域的無線擴頻技術LORA,與之對應的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是NB-IoT,兩者在市場上各有所長,近年,隨著NB的產業生態成熟,市場明顯佔優。除此,在局域領域,還有大家熟悉的Wi-fi、藍牙、NFC、zigbee技術。


不同的業務、不同的消費群、不同的應用場景,應根據經濟性、可靠性、適用性和IT生態選擇網絡;選擇網絡還要注意背後利益集團的商業動機和中美貿易摩擦因素。舉個例子:NFC vs 二維碼。NFC是近場通信,在技術上有很多優點,但在移動支付領域,卻被技術較low的二維碼給搶去了。說明市場更多的是由生態和經濟性決定的。


04 | 移動通信的奇偶數現象,如何踩好5G的浪


張新建:從20年前的互聯網機遇,看今天的5G


上面說到5G是個風口,浪來了,如何踩?我們從1-4G找找經驗。


一、從產業C位出道是誰來看:1G,1980年,C位是通訊設備製造商。如AT&T和它的貝爾實驗室、摩托羅拉。2G,1990年,C位是頭部通訊運營商。3G,C位是ICT色彩的技術標準(CDMA)公司,如高通,有整合技術(OS和app store)領先的蘋果公司;4G,移動互聯網興起,C位當屬BAT。


不難發現:1G、3G,奇數G的C位是技術主導的to B的設備商;2G、4G,偶數G的C位是應用立身的TO C的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我們推論:單數G一般是在技術驅動為主的成長區間;偶數G則進入了業務和應用驅動為主的增長空間。


5G目前的C位是技術主導的通信設備商,說明尚在技術導入的增長區間;應用技術的產業生態和市場尚在培育期。


當然,每個G的技術週期很長,我們要學會從後往前看,以終為始。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對於產業生態的技術公司而言,踩浪宜早,捷足先登;對於內容公司,建議還是穩一穩。


二、從入口看:終端是交互的第一入口,地位極重。1G、2G二十年是電話手機終端;3G、4G二十年是智能(計算機)手機終端;四十年單一手機一貫制。終端的單一性使其並未成為真正卡位入囗(除了蘋果手機)。互聯網時代,入口被應用搶去:如社交、電商。而5G後二十年終端是什麼?多終端化:AR眼鏡(視覺語言)、音箱(自然語言)、汽車(綜合語言)是一個趨勢。


萬物互聯,萬物皆終端。用更專業的表示,終端就是傳感器。這種多終端趨勢,意味著少數頭部公司通過應用壟斷入口的難度增大,創業者、內容商議價空間增大;


推論:終端多樣化是一個新的創業和投資機遇。同時,終端產業生態不成熟時內容提供者衝浪要謹慎。


05 | 5G,又一次媒體革命?


張新建:從20年前的互聯網機遇,看今天的5G


1、5G三大場景中的eMBB,所謂“高帶寬場景”,好像打開了一扇門,天生就是為媒體和內容服務的。它拉動的場景有三點:一、線上上傳的up主、雲遊戲;二、面上二維的視頻流4k、8k;三、三維到多維的VR/AR和全息。


見右表,3G拉起了移動端WEB門戶;4G拉起了微信、微博、頭條;4G+拉起了直播、抖音、bilibili:傳統媒體的“當家”張召忠局座,現也成了B站的網紅,整天生活在彈幕之中,這就是網絡催化的趨勢;5G會拉起一個多維和多(終)端的內容世界。這裡,新媒體與帶寬呈正比和強相關。


2、我們再看下圖:從AR的製作流程看看多媒體與5G和AI的關係


攝像:我見過七十多個4K攝像頭的現場,極其壯觀。採集、動捕需要近1Gbps的帶寬。


傳送:流動場景最好的傳送技術方法就是5G;採集後,有實時要求,可放在邊緣雲mec進行AI處理,這與5G相關;其它可上傳雲端成像(成本低),這裡又需要大帶寬,一般主用光纖,5G是備份。


成像:三維成像分動態和靜態,上傳雲,在雲中通過AI算法形成三維成像並進行媒體渲染。這是AI和媒體的技術。


最後,下載到手機或PC,通過解碼還原影像。


這個過程從技術可概括為:攝影技術»CT»IT+AI»渲染»CT。未來的流程會變為:傳感»CT»IT»AI»CT。攝影、渲染,這些概念將被AI這樣的通用技術所顛覆。


3、5G催生了多維媒體表達的革命


這次革命的特徵:


一、是一次展示世界方式的革命。如果第一次是從線下到線上,這一次是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多維。


二、是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革命。如果第一次革命的數量級是M級的,這一次就是T級的。這個T就是質變的拐點。


例:一套30s的逼真的動態人物光場模型用於AR場景,需要消耗6T的數據量;


三、質變的本質是信息成為數據,數據成為資源;數據成為萬物思想和行為的映射,人工智能成為媒體變革的發動機。


06 | 新媒體的數學表達和小結


張新建:從20年前的互聯網機遇,看今天的5G


從上述可知,5G引發的是又一次媒體革命。5G將創造新媒體。


一、新媒體與5G和AI的數學表達式


設新媒體為Y,Y=f1(x1)+f2(x2)+f3(x3)

F1(x1)=5G變量:帶寬、時延、MEC、切片等;f2(x2)=IT變量:AI、算力、算法、OS、物模型;f3(x3)=媒體自身變量:應用的數據、媒體自身的技術,如成像、渲染。


二、新媒體是一個新生態的構建,既有對過去的升級,更有對過去的顛覆。這裡,5G引發的主要是量變,AI引發的是質變。媒體自身的變化是基礎。


由此,我們做一小結:


1、堅持媒體人是創作第一源泉的原則。未來內容提供商呈社會多樣性:除了媒體人,也有人人(UGC),更有人工智能(機器人)。我們可以用雲電腦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IP),裡面有現實世界穿越過來的生物人(AR)、也包括虛擬世界內生的數字人(VR)。對這個世界的表達、創造,有時數字人比生物人更具有話語權。生物人與數字人穿梭於兩個空間,5G/6G就是那個傳遞門。


2、未來,內容提供商,也就媒體人,將和CT人、IT人和投資人一起並肩作戰,媒體人的上線或同事可能是“機器人”,一起賦能內容創作。


3、媒體自身技術的趨勢是通用IT化和AI化。


4、傳媒公司將從輕資產變成重資產。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5G引發的媒體革命的挑戰和機遇;看到的是二十年前出現過的機會;看到的也許是二十年後的場景。


如果4G是移動互聯網,那麼,5G可以是泛媒體移動互聯網;或叫泛媒體、泛終端、AI移動互聯網。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人們又不可能跨過同一條河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